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 >

第24部分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第24部分

小说: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花之上,“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看见蓝雀红襟,只使我联忆到“山禽自
唤名”,而见海鸥,却使我联忆到千古颂赞美人,颂赞到绝顶的句子,是“婉
若游龙,翩若惊鸿”!

在海上又使人有透视的能力,这句话天然是真的!你倚栏俯视,你不由
自主地要想起这万顷碧琉璃之下,有什么明珠,什么珊瑚,什么龙女,什么
鲛纱。在山上呢,很少使人想到山石黄泉以下,有什么金银铜铁。因为海水
透明,天然地有引人们思想往深里去的趋向。


简直越说越没有完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以为海比山强得多。说
句极端的话,假如我犯了天条,赐我自杀,我也愿投海,不愿坠崖!

争论真有意思!我对于山和海的品评,小朋友们愈和我辩驳愈好。“人
心之不同,各如其面”,这样世界上才有个不同和变换。假如世界上的人都
是一样的脸,我必不愿见人。假如天下人都是一样的嗜好,穿衣服的颜色式
样都是一般的,则世界成了一个大学校,男女老幼都穿一样的制服。想至此
不但好笑,而且无味!再一说,如大家都爱海呢,大家都搬到海上去,我又
不得清静了!

海的礼赞

——《说几句爱海的孩气的话》导读

冰心是“大海的女儿”。她爱海,爱到了痴迷的程度。本文就淋漓尽致
地抒发了她对大海的这种爱恋。作品用扬此抑彼的对比手法,写出了海的神
韵与风采,在众多写海的篇什中卓然不群,翻出新意。

本文前半部分先泛泛地将书本、城市、湖光、山色与大海相对照,得出
了大海胜过这一切的结论,然后重点抑山扬海,多侧面、多角度地将山与海
做了种种带有很浓的主观色彩的对比。在视野方面,山不及海宽阔:在山间
看到的是一线天光,在山顶也看不到整齐的地平线,而在海上看到的却是一
望无际,海阔天空。在色彩方面,山不及海高雅:山的黄色、绿色浅显,不
够大方,而海的蓝色、灰色淡远庄严。为了说明海的颜色胜山一筹,作者甚
至将“天子”着装的黄色与“天”的蓝色对比,用“天”与“天子”的关系
来证明蓝高于黄。在形态方面,山不及海活泼:山是固定的,病牛一般不动,
海是运动的,波涛滚滚浪花变化万千。在光景方面,山不及海妩媚:山石杂
乱无章,臃肿、僵冷,而海水却碧波万里,遥远、璀璨。在神韵方面,山不
及海的透明、引人遐想:山的东西都摆在表面,一览无余,而海的东西却藏
在水底,易引发人们的神秘向往之情。

作品语言清丽自然,多为冰心特有的生动口语,又将古人的诗句信手拈
来,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作品中。文章风格蕴藉雅致、新鲜活泼、清淡而又绚
丽。

如果一篇作品可以取两个名字,并且可以由别人取名的话,那么,《说
几句爱海的孩气的话》应取别名:海的礼赞。

(王卫东)


落花生

许地山

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
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我们几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
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妈妈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的新
花生,如何?”我们都答应了。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的食品,还吩咐这节
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

那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爹爹说:“你们
爱吃花生么?”

我们都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姊姊说:“花生的气味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它的
好处。”

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
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
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
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
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母亲也点点头。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
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
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的话现在还印
在我心版上。

伟大的东方教育诗

——《落花生》导读

许地山被认为是“五四”时期很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都以
其不事雕饰的本色而又深厚的意蕴为新文学注入了一种朴素耐久的意味。他
的散文总是善于把某种对生活细微处真切而新鲜的体悟,用极为平易的语言
传达给读者。这使他的散文在似乎不经意的自由挥洒中达成了一种内在的精
致,并以其和谐与永久的力量给人以灵魂的震颤。《落花生》就是这样一个
短制:这像一帧小品构成了许地山并不算太多的作品中的一道永恒的风景,
在其问世的将近80 余年的历史中一直为人所谈论。

具有浓厚宗教情怀的许地山从另一角度丰富着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
文学主张。《落花生》短短的篇章里洋溢着的是父母儿女其乐融融的人伦之
爱,《落花生》为我们拨响的是浓淡难与君说的人世情怀:“人要做有用的
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这种人生观与朱自清长诗《毁灭》表述的思
想是不尽相同的,《毁灭》试图说明的是纤弱的琴弦既然奏不出伟大的声音
来,倒不如忠实于自己的选择,摆脱种种纠缠,还原一个平平常常的我。朱


自清的选择未免柔弱了些;而许地山则是肯定人存在的真实性与有用性。于
此,作品使我们领略了生命存在的真实含义。人生的境界有所不同,如卡莱
尔作《英雄及英雄崇拜》,如尼采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但当许多浮
名喧哗终被历史的风雨所湮灭,倜傥风流也随落花流水而消逝时,我们仍听
到《落花生》中那种真实的声音在呼唤。《落花生》是一首东方伟大的教育
诗。

《落花生》这篇散文还兼备了小说的品格。这种文本构成是新文学伊始
出现的特有现象,如陈衡哲的《一日》,朱自清的《背影》等都是这样的文
本。另外,从题材上也可以看出它的双重品格,《落花生》是托物言志与童
年杂忆的合成。因此有人物,有故事,有议论,文章围绕“落花生”这一中
心意象,从“种”、“收”、“吃”、“议”四个历时性的场面去详略有致
地逐层展开,最后顺势生发出一个主题,从而赋予了“落花生”一个全新的
美学意味与人文内涵。

总之,许地山的《落花生》于无苦心经营的痕迹中创造了一个奇迹。简
约不失其丰腴,自由而不失法度,朴讷而不失其华美。

(王耀文)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
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
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
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
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
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
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
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
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
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
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
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
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
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
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
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
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
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
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
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
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
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着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
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
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
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
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道说,“我身体
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


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一九二五年十月在北京

浸透父子深情的背影

——《背影》导读

朱自清以诗步入文坛,而以散文成名。谈到他的散文,首先应提到的就
是《背影》,因为“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李
广田《最完整的人格》)《背影》,一直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并作为范文被
中学语文课本选用。

《背影》作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