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 >

第3部分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第3部分

小说: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次,诗人紧紧抓住煤的物理特性和生成过程层层掘进,惟妙惟肖地暗
示了诗人的一段心路历程,表达了报效祖国的热情。

无论是谁,一旦将神圣的祖国视为心中的女神,都会有一种自惭形秽的
“丑小鸭”感觉和愈是自惭愈痴迷的“黑奴”情怀。诗歌第二节所写就是这
种复杂情感况味。

翻翻《沫若自传》,就会知道旧式婚姻带给诗人多大的心灵创伤。第三
节栋梁之材活埋地底的意象,即可看作是对这段心灵痛史的隐喻;煤的“重
见天光”,则暗示诗人东渡留学受新思想拯救重造自我。最后一节“我自从
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为全诗点题,十分醒豁地点明了该诗超
越一己、眷念祖国的情感特征。诗人是把个人的感情体验和煤的物性融合起
来,创造出鲜明感人的意象。

全诗四节,每一节都以“啊,我年青的女郎”开头,一韵到底,反复吟
咏,读起来给人一唱三叹,九曲回肠之感。

(税海模)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
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
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
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
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
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
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
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
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
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
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
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
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
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
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一九二二、三、二八。

时光奔流感喟万千

——《匆匆》导读

《匆匆》是朱自清一首著名的散文诗。作于1922 年3 月。他曾在给俞平
伯的《信札》中讲过写作本诗的缘起:“日来时时念旧,殊低回不能自已。
明知无聊,但难排遣。‘回想上的惋惜’,正是不能自克的事。因了这惋惜
的情怀,引起时日不可留之感,我想将这心绪写成一诗,名曰《匆匆》。”

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是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诗中表述的是紧紧抓住现在
的每一刻的感悟。作者开篇用古诗中的起兴手法,以燕子、杨柳、桃花这些
虽然消失但明年尚可复现的事物,来对比对于每个人来说一去不复返的时
光。然后,以精美的语言、比拟的手法,将抽象的时光流逝化为具体可感的
形象,来抒发内心的感喟,对匆匆忙忙奔逃的“过去”,稍纵即逝的“现在”,
作了想象丰富的阐发:太阳是有脚的,他健步如飞:他从你“手边过去”“身
上跨过”“脚边飞去”“叹息里闪过”,真是难以挽留啊。因为时光的飞逝,
作者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影地流去了,过去的日子只
有无价值的徘徊,似轻烟,如薄雾,没留下任何痕迹,难道真要在世上“白
白走这一遭?”表达了不愿虚度此生的心愿。


诗意浓、有气势是《匆匆》的重要特点。抛开篇首的起兴,抛开水滴与
大海的对比,抛开将太阳的拟人化描写,单讲那一连串的排比追问,就可见
到作品鼓荡着的诗的激情与气势:“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
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时间不等
人,时间不饶人,赶快抓住每个一刹那!此外,在这首仅600 多字的诗中,
作者居然用了11 个发问句,在一连串看似不求回答的设问中,写出了时日匆
匆的紧迫感,造成了先声夺人的气势,让人真切地感到时光无时无刻不在飞
逝,不在匆匆,促使人们珍惜每一寸一去永不复返的光阴。

纵观《匆匆》一诗,我们看到,其情调是健康向上的。作者一反古人的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思想而提出了积极的主张:正因为人生短暂倏忽即
逝,所以更要爱惜时光,有所作为,不能白白地到人世上走这一遭。

(王卫东)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了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竟也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设思奇奂的爱情审美

——《我是一条小河》导读

冯至因处女诗集《昨日之歌》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这是其中一首爱情诗。诗作把情郎比作小河,把姑娘比作彩霞,把小河流入
大海的过程比作初恋、热恋却不得和鸣的爱情历程。古诗中用流水寄托爱情
早成审美习惯,诸如魏代徐幹的“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唐代刘禹锡
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宋代寇准的“日落汀洲一望时,
柔情不断如春水”、明代屈夫人的“雒水向东流,妾魂随飞扬”。这些流水
意象多抒发离愁和相思,情调不免凄切,显出审美定势的单调和局限。这首
诗别于古人,略显凄美而色彩明艳,并把情节因素纳入时空结合的视角,通
过云、木、花投影柔波而归入大海的描述性兼拟情性的意象,获得爱情审美
愉悦。爱情历程的迂曲推进随着相对繁富的意象流动,形成情感结构的三个
层次。首节为第一层,写初恋。我“无心”绕过姑娘身边,姑娘也“无心”
投影于我的柔波。虽说“无心”,但水能映照,霞有倒影,写出了两人偶然
邂逅的一见钟情。越是“无心”,越能传达出初恋的纯洁自然、和谐恬美。


二、三节为第二层,写热恋。这是两组随着时空转换而有序并置的意象,柔
波拥着姑娘彩霞般的影儿,并把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裙裳,把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花冠,献给姑娘。柔波微漾而深情摇曳,“荡荡”和“粼粼”分别写
足了热恋的激动和钟爱的明净。明代宋濂的《越歌》道:“恋郎思郎非一朝,
好似并州花剪刀。一股在南一股北,几时裁得合欢袍。”也许冯至诗中的情
郎深合恋人心愿,要为彩霞般的姑娘穿上合欢的嫁衣吧!后两节是第三层,
写不得和鸣。随着小河流入大海而意境顿变,诗情也由乐转哀。海上风厉浪
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河水也被海潮卷到天边,“那彩霞般的
影儿/也和幻散的彩霞一样。”美好的爱情骤然落入凄艳的悲剧情境。表达了
不得和鸣的失落感,暗示了社会人生的险恶,曲折地控诉了封建礼教扼杀自
由爱情的冥顽。

诗作设思奇奂,采用暗喻兼拟人,人而成河,河而钟情,柔波试手,手
能弄巧。爱情体验拨亮了想象的慧心,想象的新颖鲜丽又突出了意境的神韵
感,使以小河为中心的自然景象变成诗人主体化情感艺术活动的空间。诗作
的情感脉胳、意象流动与内在的音乐坠抗和谐交融,迂曲而清晰,幽婉而明
艳,柔曼而热烈。采用有节制的自由体,格式规整,结构完美。语言表达自
然流畅,尤如经年醇酿,韵味绵长。不愧为冯至抒情诗中的上品。

(张金印)

十四行集·六

冯至

我时常看见在原野里
一个村童,或一个农妇
向着无语的晴空啼哭。
是为了一个惩罚,可是

为了一个玩具的毁弃?
是为了丈夫的死亡,
可是为了儿子的病创?
啼哭得那样没有停息,

像整个的生命都嵌在
一个框子里,在框子外
没有人生,也没有世界。

我觉得他们好像从古来
就一任眼泪不住地流
为了一个绝望的宇宙。

生命体验和生命沉思


——《十四行集·六》导读

十四行诗又称商籁体,系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法文Sonnet 的音译,
是欧洲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20 年代初,在倡导“诗
体解放”和“增多诗体”的呼声中,开始把这种诗体移植到我国。冯至的《十
四行集》收入1941—1942 年间写的十四行诗27 首,是冯至诗歌创作的顶峰,
也标志中国十四行诗走向成熟和中国现代诗所达到的智性高度。这里选的是
其中的第六首。

那时,诗人已把早年的浪漫情热化为生命沉思,把多而丰富的所闻所见
所想化为触摸生命的体验。这首诗深化了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赤裸裸地脱去
文化的衣裳,用原始的眼睛观看”的艺术体悟(冯至《里尔克》)。让生命
与生命对话,以灵魂呼唤灵魂,是诗人最质感最直接的生命体验和丰富深邃
的生命沉思的升华和结晶。进入诗人“原始的眼睛”的是常见的生活现象:
一个村童“为了一个惩罚”或“一个玩具的毁弃”而啼哭,一个农妇“为了
丈夫的死亡”或“儿子的病创”而啼哭,他们“啼哭得那样没有停息”。然
后一个明喻:“像整个的生命都嵌在/一个框子里,在框子外/没有人生,也
没有世界。”于是陷入了从古以来眼泪常流的“绝望的宇宙”。诗作朴素的
感性意象超越了特定时空的现象世界,生命体验和生命沉思的触角透过了事
物表层,探讨了生命意识,发现了晶亮的哲理珍珠。一方面生命是以个体的
方式存在的,个体生命不免为一己一时一事的不幸而陷于个别的痛苦。当生
命被压抑在命运的“框子”,就感到失去了全部人生和世界。“啼哭”无非
是对孤独和痛苦的无奈倾诉与挣扎。因此,生命永恒地负载着丰富的痛苦和
孤独。另一方面,诗作又暗示出,人的生命又是以交流和融合的方式存在的,
交流和融合是人类生存的充分前提,只有在交流和融合中,人才能超越个体
生命的“框子”和“绝望的宇宙”。所以诗性智慧不仅揭示出生命的悲剧意
识,更呼唤生命的交流和融合。

诗作扣合意体(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起承转合的音乐结构。前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