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 >

第33部分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第33部分

小说: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
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
颇滑稽而不可怕,惟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
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马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罢?小
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
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
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
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不过你总
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倘若出
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哩三分之一),来
回总要预备一天。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着四周物色,随处可
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
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
池,壶觞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骑驴来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
步行,骑驴或者于你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薛荔的
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倘若路上不平静,你往杭州去时可于下午开船,
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夜间睡在
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
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
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
乐法。只可惜讲维新以来这些演剧与迎会都已禁止,中产阶级的低能人别在
“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来,请大家买票看上海的猫儿戏。这
些地方你千万不要去。——你到我那故乡,恐怕没有一个人认得,我又因为
在教书不能陪你去玩,坐夜船,谈闲天,实在抱歉而且惆怅。川岛君夫妇现
在偁山下,本来可以给你介绍,但是你到那里的时候他们恐怕已经离开故乡
了。初寒,善自珍重,不尽。


十五年一月十八日夜,于北京。

含而不露故乡情

——《乌篷船》导读

《乌篷船》是周作人小品文代表作之一。它独特的构思、冲淡的风格、
精确的语言,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作品以给友人写信的形式和好像老朋友促膝谈心一样拉家常式的口吻写
成。这就自然而然地缩短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人倍感亲切。更有意思的
是:作者给友人“子荣”写信,而“子荣”其实是作者的笔名。换句话说,
所谓“友人”,纯属子虚乌有。

文中,作者详尽地介绍了家乡的交通工具——乌篷船,又讲述了如何坐
船,如何游览等许多琐屑细节,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作者在介绍
过程中,也流露了一丝淡淡的乡愁,但更明显地是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他将自己对故乡的感情作了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淡化处理,将蕴含于胸中
的深情舒缓地、有节制地表现出来,这就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种平和冲淡的风
格。

周作人散文语言简练精当的特点在这篇散文中也十分突出。如对小船的
描绘、坐在小船上的感受、坐小船的弊害与优长;又如对“三明瓦”绘影绘
形的描写、坐船所应取的态度与心境、在船上可观赏到的景色、附近值得一
游的名胜、坐夜船的情致、坐船到乡下看庙戏的趣味等,都写得简练精当、
诚恳质朴,与全文平和冲淡的风格相契合。

(王卫东)

吃茶

周作人

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
“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
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英文译作teaism),而且一定说的很好。茶
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
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
的一种代表艺术。关于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彻巧妙地解说,不必再
来多嘴,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的很平常的喝茶罢了。

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牛奶。
葛辛(George Gissing)的《草堂随笔》(private papers ofHenry Ryecroft)
确是很有趣味的书,但冬之卷里说及饮茶,以为英国家庭里下午的红茶与黄
油面包是一日中最大的乐事,支那饮茶已历千百年,未必能领略此种乐趣与
实益的万分之一,则我殊不以为然。红茶带“土斯”未始不可吃,但这只是
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
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中国古昔曾吃过煎茶及抹茶,现


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冈仓觉三在《茶之书》(Book of tea1919)里很巧妙的称
之曰“自然主义的茶”,所以我们所重的即在这自然之妙味。中国人上茶馆
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像是刚从沙漠里回来的样子,颇合于我的
喝茶的意思(听说闽粤有所谓吃工夫茶者自然也有道理),只可惜近来太是
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为饭馆子之流,只在乡村间还保存一点古风,
唯是屋宇器具简陋万分,或者但可称为颇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许为已得喝茶
之道也。

喝茶当于瓦层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
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
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中国喝茶时多吃瓜
子,我觉得不很适宜;喝茶时可吃的东西应当是轻淡的“茶食”。中国的茶
食却变了“满汉饽饽”,其性质与“阿阿兜”相差无几,不是喝茶时所吃的
东西了。日本的点心虽是豆米的成品,但那优雅的形色,朴素的味道,很合
于茶食的资格,如各色的“羊羹”(据上田恭辅氏孝据,说是出于中国唐时
的羊肝饼),尤有特殊的风味。江南茶馆中有一种“干丝”,用豆腐干切成
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出以供客,其利益为“堂倌”所
独有。豆腐干中本有一种“茶干”,今变而为丝,亦颇与茶相宜。在南京时
常食此品,据云有某寺方丈所制为最,虽也曾尝试,却已忘记,所记得者乃
只是下关的江天阁而已。学生们的习惯,平常“干丝”既出,大抵不即食,
等到麻油再加,开水重换之后,始行举箸,最为合式,因为一到即罄,次碗
继至,不遑应酬,否则麻油三浇,旋即撤去,怒形于色,未免使客不欢而散,
茶意都消了。

吾乡昌安门外有一处地方,名三脚桥(实在并无三脚,乃是三出,因为
一桥而跨三叉的河上也),其地有豆腐店曰周德和者,制茶干最有名。寻常
的豆腐干方约寸半,厚三分,值钱二文,周德和的价值相同,小而且薄,几
及一半,黝黑坚实,如紫檀片。我家距三脚桥有步行两小时的路程,故殊不
易得,但能吃到油煠者而已。每天有人挑担设炉镬,沿街叫卖,其词曰:

“辣酱辣,

麻油煠,

红酱搽,辣酱搨:

周德和格五香油煠豆腐干。”

其制法如上所述,以竹丝插其末端,每枚值三文。豆腐干大小如周德和,
而甚柔软,大约系常品,唯经过这样烹调,虽然不是茶食之一,却也不失为
一种好豆食。——豆腐的确也是极东的佳妙的食品,可以有种种的变化,唯
在西洋不会被领解,正如茶一般。

日本用茶淘饭,名曰“茶渍”,以腌菜及“泽庵”(即福建的黄土萝卜,
日本泽庵法师始传此法,盖从中国传去)等为佐,很有清淡而甘香的风味。
中国人未尝不这样吃,唯其原因,非由穷困即为节省,殆少有故意往清茶淡
饭中寻其固有之味者,此所以为可惜也。

十三年十二月

《吃茶》导读


周作人是现代“美文”的首倡者,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推进了现代小品
散文的发展。其小品散文取材广泛,冲淡自然又富有蕴味。这类散文为人称
道者有《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吃茶》、《乌篷船》等篇。

《吃茶》写于1924 年,篇幅不足两千字,写的是中外吃茶的风习,深蕴
的却是一种文化精神和人生态度。作者显然摒弃功利主义吃茶观,而是追求
精神体验。一开篇作者先谈论日本的茶道,认为茶道的意思“可以称作‘忙
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接着,他对英
国家庭下午的红茶与黄油面包“殊不以为然”,并告白“我的所谓喝茶,却
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在第三段,他描画了一幅喝茶的意趣图: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
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作者实际上是在品味中国茶文化中闲情自乐
的蕴味,倾诉着他仰慕淡泊平和、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

“五四”时期的周作人内心始终有“叛徒”和“隐士”两个灵魂对立碰
撞,“浮躁凌厉”的积极精神与隐逸洁身的消极意识并存。这种消极的人生
意识,表现在文化心理上,便是他对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宁静、安闲、和谐美
的仰慕。他神往于“一种焚香静坐的安闲而丰腴的生活”(《北京的茶食》),
倾心于“雇一支船到乡下去看庙戏。。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
的“理想的行乐法”(《乌篷船》)。传统文化中宁静、安闲、和谐之美在
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必然会被冲击,对此,周作人无限留恋又莫名惆怅。本
篇中他在强调了吃茶重要的在于“自然之妙味”之后,慨叹现在的茶馆“太
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只在乡间还保存一点古风”,就是这种失落情感的
流露。《吃茶》这类小品所表现出的文化精神和此种文化滋养出来的平和中
庸的人生态度,从审美角度看,确有诱人的魅力,但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
审视,却有着保守、倒退的性质。

这篇小品典型体现了人和文的统一。作者行文节奏节制得宜,把日本茶
道、英国家庭下午的吃茶、中日两国茶食的不同以及故乡豆腐茶干从容道来,
文字也不事雕琢,但求平实之风。这种平和冲淡的风格正与其包蕴的平和无
争的人生态度相融合。此外,知识性与情理的合谐也是本篇一个特色,作者
以渊博的知识旁征博引,介绍了吃茶的各种知识,知识作为载体与传达的情
理又那么自然地契合无间。

(丁林)

若子的病

周作人

《北京孔德学校旬刊》第二期于四月十一日出版,载有两篇儿童作品,
其中之一是我的小女儿写的。

《晚上的月亮》周若子

晚上的月亮,很大又很明。我的两个弟弟说:“我们把月亮请下来,

叫月亮抱我们到天上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