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 >

第58部分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第58部分

小说: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
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
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回想从前,自己做过扑灯蛾,惹火焚身,
自己做过撞窗户纸的苍蝇,一心想奔光明,结果落在粘苍蝇的胶纸上!这种
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
得多。

施耐庵水浒序云:“人生三十未娶,不应再娶;四十未仕,不应再仕。”


其实“娶”、“仕”都是小事,不娶不仕也罢,只是这种说法有点中途弃权
的意味,西谚云:“人的生活在四十才开始。”好像四十以前,不过是几出
配戏,好戏都在后面。我想这与健康有关。吃窝头米糕长大的人,拖到中年
就算不易,生命力已经蒸发殆尽,这样的人焉能再娶?何必再仕?服“维他
赐保命”都嫌来不及了。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轻的时候楞
头楞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
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
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
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芳冽!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

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如果年届不惑,
再学习溜冰踢毽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令,有点勉
强。半老徐娘,留着“刘海”,躲在茅房里穿高跟鞋当做踩高跷般地练习走
路,那也是惨事。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
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
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

人生最高峰上的悲哀与自豪

——《中年》导读

这篇散文客观地描述了一般中年人的外貌、心态,表述了作者“中年处
于人生高峰,占有很多优势”的见解,还写出了作者认为人到中年所应持的
态度。文章是站在中年人的位置上写中年人。

文章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写了中年人的处境和外貌,后一部分则写了中
年人的心态。换一个角度说,文章前一部分写了中年人的悲哀,后一部分写
了中年人的自豪与荣耀。文章开头先写了“中年”的界定:一是讣闻不断传
来,性急的朋友已先走一步;二是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在眼前晃悠。
接下来写了中年人的衰老:额上刻满了皱纹、秃顶、头发开始变白。又写了
时光老人对女人的惩罚:韶华难留,青春不再。从体形变化、容颜变化,写
到节食减肥。

文章的后一部分则写了中年人的优势与自豪。文中先写了东、西方人对
中年来临所持的不同态度。作者不赞成东方人所持有的人到中年就“中途弃
权”的态度而赞赏西方人持有的“四十岁开始生活”的态度。主张要在总结
前面几十年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客观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作自己所
能作的事。作者指出:中年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是:只有经过几十年积累之
后的中年,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真正地独当一面。这是中年人应
该引以骄傲与自豪的。

本文显示了作者学贯中西的丰富学识和对人性深邃的洞察以及对个中意
蕴颇深的体味。文章旁征博引、就近取譬,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于一体。
给读者一种妙语连珠机智闪烁,诙谐严肃而又富有哲理的感觉。文章风格雅
净简洁,于超脱之中又有几分凝重。

(王卫东)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
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
像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
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
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
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
征。我常给他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
常川的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
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
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
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
渍斑斓。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
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
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
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
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
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从
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
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
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
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在这种
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
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
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
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
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
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
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
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
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
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
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
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
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


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
蔡孑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
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
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
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
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
饭。。。”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
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样会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
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
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
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
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
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
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
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
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
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
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
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
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
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
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
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扑拙而有力。他告诉我,
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
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
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诸如此类的心
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
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
余,不禁的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难忘的师生情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导读

作品用反讽手法记叙了一位个性很强、很有特点的国文老师形象。用近
乎谐谑的语气写出了难忘的师生情,整篇作品充溢着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

作者对徐先生的形象作了欲扬先抑的处理,他先用漫画手法描绘了徐先
生相貌滑稽甚至丑陋可憎、衣着肮脏破旧、总阴沉着脸的令人不敢恭维的“徐
老虎”的凶相:头尖脸扁的夜叉模样,戴着椭圆形的墨晶眼镜,酒糟鼻,鼻


孔里常川地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穿一件肮脏得难见本色的灰
布长袍,不常笑,笑起来样子更凶、更可怕。接着诙谐地讲述了当时上国文
课的糟糕情景:国文课成绩与毕业与否无关,学生缺席严重,到席的也不大
认真听讲,老师也乐得敷衍了事,而徐先生却因不满这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