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叔本华悲观论集卷 >

第49部分

叔本华悲观论集卷-第49部分

小说: 叔本华悲观论集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前一种状态包含着后一种状态的条件。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发现,作为结果,石头呈现
出热的状态;作为原因,石头所居的状态是,石头在变热之前具有一定程度的热容量和
与游离热量相接触。这种状态里,沃尔夫把先谈到的这一状态性质称之为存在的理由,
后谈到的称之为发生的理由,之所以如此命名取决于下面事实所引起的一个错觉:就石
头而言,这些条件持续的时间较长,因此,也就会更持久地等待着其他条件的发生。石
头应该是这样的,即从化学构成上它具备这样一种素质,自身带有一定程度的特定热量,
从而具有与它自身的特定热量成反比的热容量;另一方面,它一旦与游离热量相接触,
成为此前一连串原因的后果,这些原因都是“发生的理由”;但是,这只是双方各种境
遇的巧合,双方构成的条件是原因,依赖这一条件变热则是结果。所有这些都没有说明
沃尔夫的“存在的理由”,因此,他的说明是错误的,我之所以要费一点神讨论得如此
仔细,部分原因是我打算以完全不同的意义来使用这个词;另一部分原因是这一解释有
助于推进对于因果律的理解;3.如我们已说过的,沃尔夫划分出了一个认识的理由,而
且还在致动因里使之与推动因,或决定意志的理由相关。

第11节 沃尔夫和康德之间的哲学家鲍姆加登在他的《形而上学》第20~24节,以及第306~313节中重复使用沃尔夫的
划分区别。
    赖马鲁斯在他的《理智论》第81节划分为:1.内在根据,与沃尔夫的“存在的理由”
解释一致,如果不把仅运用于概念的东西转移到事物中的话,这种解释甚至可运用于
“认识的理由”;2.外在根据,即原因——第120节,以及之后诸节,他把“认识的理
由”正确地界定为这一命题的一个条件;但是,在第125节的例子中,他却把它与原因混
为一谈。
    兰伯特在《新工具论》中,没提到沃尔夫的区分;然而,他表现出他已认识到认识
的根据和原因之间的区别。①因为他说,上帝是真理的“存在的理由”,真理是上帝的
“认识的理由”。    
  ①兰伯特:《新工具论》第一卷,第572页。

 
    普拉特纳在他的《格言》第868节中说:“我们在认识中称作为根据和结论的东西,
实际上是原因和结果。每一个原因都是一个根据,每一个结果都是一个推论。”因此,
他认为原因和结果与我们思维中的根据和推论概念实际上是一致的;前者与后者有类似
的关系,例如,本质与偶相跟主体与属性的关系,又如客体的特性与我们对此特性的感
觉的关系,如此等等。我认为无驳斥此看法的必要,因为我们很容易看出判断的前提和
结论相互间的关系与因果认识完全不同;虽然在个别情况下对于一个原因的认识可以成
为用来说明结果的判断根据①。       
  ①比较本书的第三十六节。

 

第12节 休谟在这个严肃的思想家之前,没有任何人怀疑过下列问题:以因果律出现的充足根据
律是首要的,而且先于万事万物。因为它是一个“永恒的真理”,即它存在于上帝和命
运之中,又通过自身而超越它们;而任何其他东西,例如,思考这一原则的知性,还有
整个世界,以及任何可以成为它的原因的东西——原子、运动、创世者,等等——都要
与这一原则取得一致,而且要依赖于它。休谟是第一个想到探究这一因果律何以有如此
权威,它的根据何在的人。我们都知道他得出的结论:因果是指我们在时间中经验地直
观到的事物和状态的继起,习惯使我们熟悉它们。这些结论的荒谬之处显而易见,也不
难以批驳,但它的价值很值得一提,那就是问题本身为康德的深入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而成为康德研究的起点,由此形成了一种更加深刻彻底的唯心论观点,这是此前的所
有唯心论,主要是以贝克莱为代表的唯心论无法比拟的。由此所导致的先验唯心论引发
了这样一个信念,即世界作为整体依赖于我们,就如我们在细节上依赖于世界,两者在
程度上是一样的。因为,康德提出这些如是的先验原理,使我们先天地即在一切经验之
前确立了某些有关客体及它们的可能性的要点,从而他证实了如果这些事物在向我们呈
现自身时脱离开我们的认识,那么,这些事物就不可能存在。很显然,这无异于把这个
世界比喻为一个梦。

第13节 康德和他的学派康德关于充足根据律的主要论述包含在一本被取名为《论允许我们省却整个纯粹理
性批判的发现》这本小册子中的第一节A中。他在这里极力强调“认识的逻辑(形式)原
则‘每一个命题都必须具有根据’,和先验(内容)原则‘任何事物都必须具有原因’”
之间的区别,他在与埃伯哈德的争论中提出这种观点,反对埃伯哈德把两者看作是同一
的。——我打算在给出唯一正确的证明之后,专门找地方进一步批判康德关于因果律的
先天证明以及由此引出的先验特征。
    由于这些先决条件的引导,致使一批逻辑学家投入到康德学派中;霍夫鲍尔、玛斯、
雅各布、凯斯维特,还有其他的人,都严格地明确了根据和原因之间的区别。特别是凯
斯维特,十分令人满意地说道①:“认识根据不能与事实(原因)根据相混淆。充足根
据律属于逻辑,因果律属于形而上学。②    
  ①凯斯维特:《逻辑》第一卷,第16页。
    ②同上,第60页。

 
    前者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后者是经验的根本法则。原因与现实事物相关,逻辑根据
则只与表象相关。”
    康德的论敌甚至更加强调这种区别。舒尔茨③对把充足根据律与因果律相混淆怨气
十足。萨洛蒙·梅蒙④对人们奢谈充足根据律而不予说明表示遗憾。同时指责康德⑤不
该从假设判断的逻辑形式中得出因果律。       
  ③G.E.舒尔茨:《逻辑》第19节,注释1,以及第63节。
    ④Sal.梅蒙:《逻辑》第20~21页。
    ⑤同上“序言”第XXIV页。

 
    雅可比说⑥,由于混淆了根据和原因这两个概念,幻象就产生了,因此而导致各种
错误的推测;随后,他以自己的方式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区别。然而,我们在他这里发现,
较之严肃哲学,他更多地喜欢使用自鸣得意的文字游戏,对他来说这是一贯的。       
  ⑥雅可比:《关于斯宾诺莎学说的信》,附录7第414页。

 
    我们在谢林的《自然哲学导入格言》第184节中可以看到他是如何最终把根据和原因
区别开的,这一思路展开在马库斯和谢林的《医学年鉴》第1卷第1册中。我们从这里知
道,重力是万物的根据,光是万物的原因。我之所以在这里谈到这个问题只是出于好奇;
因为这类随意的谈话本来不屑在真正严肃坦诚的探索者那里占据一席之地。

第14节 论根据律的各种证明我们仍要记述对于充足根据律所进行过的各种证明之没有成果的尝试,这些证明大
都含糊不清:例如,沃尔夫在他的《本体论》第70页中的证明,以及鲍姆加登在他的
《形而上学》第20节中的重复,都是如此。我们没有必要在这里重复、反驳,因为很显
然,这种证明是一种文字游戏。普拉特纳①和雅各布②尝试使用其它证明,然而,我们
很容易看出证明所陷入的魔圈。我打算进一步论述康德的证明,这在前面已经说过。因
为我希望在这篇论文里,指出我们认识能力的不同法则,而充足根据律则是这些法则的
共同表述,这样,我们将会理所当然地得出一个结论:根据律是不能证明的,相反,亚
里士多德的评论③:“他们寻求没有理由的理由,寻求不是证明的证明原则”可以同样
地运用于所有的这些证明。因为每一个证明都与已被确立了的某些东西有关;而且假如
我们又继续追求对这些东西的证明,无论这些东西是什么,最终我们会得到某些表达整
个思维和整个认识的形式和法则的命题,因而也就是它们的条件、一切思维和认识就在
于运用了这些形式和法则,其确定性就在于与这些条件、形式和法则相一致,因此,它
们自身的确定性就不再通过其他的命题得到。在第五章中,我打算讨论这类真理,它们
属于如是命题。    
  ①普拉特纳:《格言》,第828页。
  ②雅各布:《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第38页(1794年)。
  ③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iii.6,并与“后分析篇”i.2相对照。

 
    寻求充足根据律的证明是件荒谬绝伦的事情,这种想法表现出了理智的匮乏。每一
个证明都是对已被确定了的判断之根据的论证,此判断完全是凭着这一论证获得其属性
的真。这样一种根据的必然性是由充足根据律确切表达了的。假如我们寻求根据律的证
明,或换言之,论证它的根据,那么,我们即已假定了它是真的,而且,我们的需要完
全建立在这种假设上,因而,发现自身迷惑在我们需要证明的证明之魔圈中。




第3章 旧证明的不足和新证明的要点



第15节 不包含在这一原则所确定的旧含义之内的各种情况


    从上一章的概括说明中,我们已经认识到充足根据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应用,虽然
这种认识是一个渐进缓慢的过程,而且经常免不掉陷入错误和混乱的泥潭。这两种应用
是:一个应用于判断,如果判断成立,那么这个判断必具有一个根据;另一个应用于物
质客体的变化,物质客体必恒有一个原因。我们发现,在这两种情况中,充足根据律具
有一种促使我们追问为什么的本质特性。而且,它促使我们追问为什么的所有情况是否
都被包含在这两种关系中?假如我问:为什么这个三角形的三边相等?答案是,因为三
个角相等。那么,角相等就是边相等的原因吗?不,因为我们这里并不牵扯到变化,因
此也就不跟必有一个原因的结果相关。——它仅仅是一个逻辑根据吗?不;因为角相等
仅仅是边相等的证据,判断的基础:仅靠纯粹的概念永远不足以解释为什么角相等边也
必然相等;因为边相等的概念并不包含在角相等的概念中。因此,我们在这里所牵扯到
的不是概念和判断之间的关系,而是边和角之间的关系。角相等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
根据,有了这个根据,我们就能知道边是相等的;因为它是一事物为什么之所以如此的
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边是相等的):角是相等的,边也必然相等。这里涉及的是角和
边之间的必然联系,而不是两个判断之间的直接必然联系。——或者假如我又问为什么
要发生的事件没有发生,而这决不会是问已发生的事件之不能发生,因此为什么过去是
绝对不可挽回的,将来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情况既不允许凭藉纯粹抽象概念获得纯粹逻
辑根据,也不属于因果中的任何一个,因为因果律只在时间中支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
是时间本身。此刻把在此之前的彼刻猛掷到过去的无底深渊中,这并不通过因果律,而
是直接通过它的纯粹存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