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叔本华悲观论集卷 >

第58部分

叔本华悲观论集卷-第58部分

小说: 叔本华悲观论集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人丝毫不解何为距离,而是用来乱抓。有个病人,当第一次从外面看到自己的房子时,
想象不出看起来如此小的东西居然可以容纳如此多的房间。另一个病人在手术后的几个
星期高兴地发现,在他的房间的墙壁上悬挂着的雕刻展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客体。1817年
10月23日的《晨报》上有一篇文章报道了一个生来就盲的年轻人,在他17岁时才获得视
觉,他不得不学习理智直观,因为他第一次看到过去通过触觉认识了的客体时,甚至都
不认识。每一客体不得不通过触觉引进到视觉中。至于他看到的客体的距离,他没有一
点正确的判断,而是不论远近,一概用手去抓。——弗朗兹对此有下列表述②:——
    “距离、形态和体积的确定观念,只有通过视觉和触觉,并对由这两种感觉所产生
的印象加以反思而获得;但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就必须考虑到肌肉的运动和个体
的随意移动。——卡斯帕·豪泽在这方面对自身的经验所作的详尽的说明中指出,当他
刚从禁锢中解脱出来时,他无论何时透过窗子看外面的客体,譬如街道、花园等,对他
来说仿佛有一个离他的眼睛很近的百叶窗,上面杂乱无章地涂着各种颜色,其中的任何
一件东西,他都不能加以认识和区分。他进而说道,直到他走出门坎,过了一段时间才
使自己相信在一开始即出现在他眼睛之前的杂色百叶窗,以及许多其他客体,实际上是
一些很不相同的事物;最后,百叶窗消失,之后他看到并且以适当的比例认识到各种事
物。若干年后通过手术才获得视角的盲人,有时想象着所有的客体都触及他们的眼睛,
而且客体离他们的距离近得使他们担心会伤着眼睛;有时他们跳向月亮,以为能抓住它;
有时它们跟在飞逝于天空中的云后奔跑,要抓住它们,或者做另外一些此类的荒唐活动。
由于这些观念是通过反思感觉而得来的,在任何情况下,思维在运作过程中不受损失和
干扰就更为必要了,因为这样才能从视觉中形成对于客体的正确观念。我们可以提供一
个由哈斯拉姆③给出的与之相关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一个男孩视觉并没有毛病,但由
于缺乏知性,在7岁时尚不能察知客体的距离,更不说是高度了;他经常把手伸向天花板
的钉子,或者伸向月亮,要抓住它。因此,只有判断才能纠正、澄清这种观念,或者对
于可见客体的直观。”          
  ①参见与本事例有关的《哲学学报》第35期中的原文。
    ②弗朗兹:《眼睛,一篇关于保持这一器官健康以及改进视力的论文》,1839年,
伦敦,丘吉尔出版社版,第34~36页。
    ③哈斯拉姆(Haslam):《关于疯狂和忧郁症的观察》第二版,第192页。

 
    直观的理智特征,正如我已经表明的那样,已经被弗劳伦斯①从生理学上确证如下:
——
    “感觉和理智之间区别甚大。一个结核结节的切除能导致感觉的丧失,如视觉感的
丧失,视网膜变得没有感受性,虹膜变得僵滞不动。而大脑脑叶的切除却不妨碍感觉、
感官、视网膜的感受性,也不妨碍虹膜的灵活转动,它破坏的仅仅是知觉本身。在一种
场合下,只关系到感觉器官;在另一种场合下,却只关系到大脑;在一种情况中是感觉
的丧失,而在另一情况中却是知觉的丧失。知觉和感觉的区别还会引发出一个有巨大意
义的结论,这将会是有目共睹的。通过大脑,我们有两种手段使视觉感丧失,第一种是
通过结核结节的切除,使感觉和感受性丧失,第二种是通过脑叶的切除,使知觉和理智
丧失。所以,感觉绝不同于理智,思维绝不同于感受,这个结论将把现行的哲学全然推
翻。观念绝不是感觉。我们还有其他的论据说明现存哲学的根本缺限。”在第77页,以
“感觉和知觉的分离”为标题,又写道:“我们有经验可以清楚地表明知觉与感觉的分
离。当我们给动物摘除了大脑的正常功能器官(脑叶或大脑半球),动物将丧失视觉感,
但是,从动物的眼睛上看,没有发现什么变化,客体照样继续在视网膜上显示,虹膜依
然能保持收缩的状态,视神经能感觉,并且具有无懈可击的感觉性,只是动物什么都看
不见了,再也没有了视觉(或‘看的能力’),尽管所有的感官都继续存在,(也就是
说‘视而不见’);再也没有了视觉(或‘看的能力’),因为不再有知觉了。知觉而
非感觉才是理智的最基本的因素。知觉是理智的一部分,通过切除同样的机体组织,例
如脑叶或脑半球,知觉就和理智一起消失了,但感觉却不是理智的一部分,因为在丧失
了理智和切除了脑叶以及大脑半球后,它还继续存在。”          
  ①弗劳伦斯(Flourens):《论生活与理智》1852年巴黎第二版,加尼尔兄弟
出版社,第49页。

 
    古代哲学家伊庇查谟斯的下列著名诗句证实了古人大体上已经认识了直观的理智特
征:“万物皆聋盲,唯心有视听”。普鲁塔克引用了这段诗行,补充到:“若不与思维
同在,我们耳目的属性就无法产生出知觉。”在此文之前他说:“自然科学家斯特拉特
斯已经证明:‘不思考,便不能领悟。’”紧接在此引文之后他又说:“因此,一切领
悟者都要思考,因为我们生来就是通过思维来领悟的。”伊庇查谟斯的第二行诗可能与
此有关,第欧根尼·拉尔修引用如下:“聪明这个词不仅仅适合于我们,因为一切生物
都具有理智。”菠菲利同样设法详细证明所有的动物都有知性。
    既然这样,那么从直观的理智特征中必然会得出如下结论:所有的动物,即使是最
低级的,都会有知性——也就是因果认识,虽然这种认识在精细和清晰程度上极不相同;
但是无论如何,它们必须拥有由感觉引起直观所要求的知性,因为如果没有知性,感觉
不仅是无用的,而且成了自然给予的一种令人痛苦的能力。任何一个自身拥有智力的人,
都不会怀疑它在高级动物中的存在。但是,它们对于因果律的认识确实是先天的,而非
从观察一物接着一物的习惯中而生,这一点有时表现得非常清楚,甚至是无可否认的。
例如,一只小狗不会从桌上跳下来,因为它能预见到跳下来会产生什么结果。不久前,
我卧室里的窗子上挂着几条很大的窗帘,帘布一直挂到地板,用一根绳子可以把它们拉
开。帘布挂上后的第二天早上,在第一次拉开窗帘时,我惊奇地发现我的那只聪明的长
卷毛狗非常困惑地站在那里,上下左右地环顾着寻找这一现象的原因,即根据它的先天
认识,寻找一定已经发生了的变化。第三天,依然如昨。——但是,即使最低级的动物
也有直观——因此就是知性——下至水生的水螅,虽然它们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然而
仍能在水生植物上从一个叶子游动到另一个叶子上,把自己的触须贴在上面,寻找更多
的光。
    确实,人的知性和理性严格有别,但是,如果撇开这个问题不谈,在最低级的知性
和人的知性之间,除了程度上的不同之外,就没有任何其他区别了。在最高级和最低级
的知性之间尚有程度不同的知性为各种动物所拥有,其中最高级的如猴子、大象和狗,
它们的聪明程度经常使我们感到惊奇。但是,无论怎样,知性的作用都必然是直接地理
解因果关系。正如我们看到的,首先,是我们自身和自身之外的客体之间的关系,由此
产生客观的直观;然后,是客体自身中的那些已被客观地直观了的物体之间的关系,如
第二十节中所述,这种因果关系以三种形式——原因、刺激和动机——表现自己。世间
的所有运动都是依据因果律的这三种形式而展开的,理智只有通过这三种形式才能理解
运动。假如这三种形式之一的原因(我们从最狭隘的意思上来说)恰好成为知性研究的
客体,知性就会产生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化学,还会创造不分好歹的机器;但是,
在任何情况下,对于这种因果联系的直接的、直观的领悟最终都是所有这些发现的根据。
因为知性的唯一形式和作用就是这种领悟,而不需要借助于康德的十二范畴这套繁琐的
方法(我已证明了康德这套方法的无效)。——一切领悟都是对于因果联系的直接的、
因而是直观的领悟,虽然这种领悟需要立即转化为抽象的概念以便确定。因此,计算不
是理解,就计算本身而言,并不包含对事物的理解。计算只涉及数量的抽象概念,并决
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计算,我们绝对无法得到对于物理过程中的哪怕是最简单
的一点东西的理解,因为要理解这一过程,就要借助于对于空间关系的直观理解,由此
生成原因。计算只具有纯粹实践的而非理论的价值。甚至可以说,计算的始处即是理解
的止处;因为充满了数字的大脑沉溺在计算之中,即专心于纯粹抽象的数学概念中,已
与物理过程中的因果联系完全分离。这样做的结果,只向我们表明有多少,而决不是什
么。因此,“实验加计算”,法国物理学家的这类格言(对于彻底的领悟来说)无论如
何都是不恰当的。——再说,假如刺激成为知性的指南,那么它就会产生植物和动物的
心理学、治疗学和毒理学。最后,如果知性致力于动机的研究,利用这些动机一方面从
理论上可以产生伦理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甚至戏剧和史诗作品,另一方面从实
践上或者仅仅驯服动物,或者可以达到使人随其音乐舞蹈这一更高的目的,只要发现一
种特殊的牵线,一经拉动即可随意使人如木偶般地翩翩起舞。至于产生这种效果的功能,
理智能否灵活地运用万有引力定律使之服务于理智在适当的时候所要求的目的,或者,
它能否出于自身的目的使集体的或个人的嗜好得到满足,这是不十分重要的。在实际应
用中,我们称知性为到微不足道的目的时,则称为淘气,如果只是用来伤害别人,称为
诡计。在纯粹的理论应用中,我们只简单地称为知性,较高程度的称呼为敏锐、明智、
辨识力、洞察;较低程度的称呼为呆滞、愚笨、憨傻等等。这些在程度上截然不同的知
性是内在的,而非获得的;虽然如前所述,即使是在知性使用过程中的最初阶段,即经
验直观阶段,实践以及对于知性施于其中的材料的认识,也是不可或缺的。所有的傻子
都有理性——给他前提,他就能得出结论;而原初的、从而是直观的认识则由知性提供,
区别就在这里。每一重大发现,每一重要的具有普遍的历史意义的计划之精髓,之所以
是幸运时刻的产物,无非是由于内外环境的有利契合,某些复杂的因果系列,某些潜在
的现象之原因虽然过去曾数千次地被看到,或者某些隐匿的前人未开辟过的思路,突然
间把自身展现给我们的理智。——
    通过前面对于视觉和触觉过程的解释,我已无可辩驳地表明,经验直观完全是知性
的事情,感觉通过感官向知性提供的只是材料——整个说来,材料是很粗糙的。所以,
事实上知性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