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叔本华悲观论集卷 >

第9部分

叔本华悲观论集卷-第9部分

小说: 叔本华悲观论集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的眼前,让我们看着它觉得是多么的硕大,又是多么的重要而严峻。可是,一旦它们
全部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时,就失去了自身的任何价值,只要我们不再想它,它就在我
们的记忆中逐步消失。它们之所以如此硕大,就是因为离我们很近的缘故。
    欢乐与痛苦,并不是头脑的观念,而是意志的作用,所以它不属于记忆的范畴。我
们不可能回忆欢乐与痛苦,请注意,我指的不是重新去体验。我们所能回忆的只是伴随
着欢乐与痛苦的观念,尤其是那些我们想说的东西,这些是构成当时我们感受的标准。
因此,我们对欢乐和痛苦的回忆总是不完整的,一旦欢乐和痛苦过去了,我们也就对此
淡漠了。由此可以看到,我们想重新体验欢乐与痛苦的一切企图都是徒劳无益的。从本
质上讲,欢乐和痛苦是意志的作用,意志本身并无记忆,记忆属于智力的一种机能,记
忆所能得到的和所失去的只有思想和观念,我们这里并不想讨论它。
    在窘迫困难的日子里,我们能够对自己曾经经历的美好时光记忆犹新,但是在美好
的日子里,我们对曾经有过的窘迫困难却只存有支离破碎、隐隐约约的记忆,这就是事
实,是令人疑惑不解的事实。
    我们对实物或图像的记忆,要比对纯观念的记忆来得清晰。这样,丰富的想象力使
语言学习变得十分容易,由于想象力的大力帮助,当我们看到一个新词时,马上就能与
所对指的实物联系起来。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就只能简单地从母语中找出与此相应的
词来。
    记忆法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以此通过直接的双关语或妙语来间接记忆某些事情,它
还要应用到系统的记忆理论中,参考记忆的特性和记忆的这些属性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可以解释记忆的真正属性。
    除了我们生活环境中的某些特定场合外,我们的感觉有时也会达到较高的、异乎寻
常的清晰程度,这只有从心理学的基础里得到解释,这是由于敏感程度的增强所引起的,
是来自内部的作用。就是这种时刻,才在我们的记忆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并独立地
保存下来。可是,为什么在成千上万的时刻中,我们就对这种时刻情有独钟呢?我们提
不出什么理由,所以也无法解释。说起来,它好像是一种机缘,又好像是在石层里发现
了某种现已绝灭的动物化石一般,还好像在我们打开书本,看见了偶然夹在书页中却已
干瘪了的虫子一样,这样的记忆总是让人愉快的。
    在没有任何特殊理由的情况下,有些久已遗忘的事情会突然间在记忆中闪过,这样
的事偶而也会发生的。也许是某种难以觉察的气味在起作用,因为这种气味原本是与那
事情有联系,现在这种气味再次散发了出来。大家都知道,嗅觉对唤起记忆是有特殊功
率的,它可以轻易地便引起一连串的联想来。这里要提一下,视觉与知性相联,听觉与
理性相联,像我上边所说的,嗅觉则与记忆相联,而触觉与味觉是肉体的接触,所以与
肉体相联。这些感官只和上述所说的发生关系而与其他任何事物无关。
    人们都指望着用醉酒来增强记忆力,这是记忆的属性之一,当然,微微的醉酒是可
以增强对过去时间与事物的追忆力的,而且增强的程度之大,致使一切与过去相关的情
况,回忆起来却要比清醒时明晰得多,只是对于醉酒当时的一切举止言谈的记忆却只能
是支离破碎的。甚至在醉得不省人事时,则一切都无从记起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说,
醉酒是增强了对故事的记忆,而对当时的事却记忆甚少。
    由于内部过于懒散,所以就需要某种外部的活动。反之,如果内心十分活跃,就不
愿意走出自己的壁垒,因为它会破坏并妨碍自己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会毁掉
他的一生。
    有人孤独时会烦燥不安,这是毫不奇怪的,因为当人在独处时不会笑,而这种想法
在他看来又似乎是可笑的。
    难道我们笑是为了让人家看的吗?——难道笑像一个单词样纯粹是一种符号吗?孤
独的人之所以不能露出笑脸来,说起来就是缺乏想象力,思想索然无味。低级动物从来
不笑,不管它处于何种状态:独处还是结群。厌世主义者梅森曾使一个索居的人十分惊
讶,然而他自己却笑了起来:“你为什么发笑?”那人问,“并没有人和你在一起啊!”
“这就是我笑的原因。”梅森答道。
    自然的手势,比如像伴随着生动的谈话而做的手势,是一种独特的诺言,它广泛传
播,甚至远远超过形诸文字的语言——到这儿为止,我所指的,是一种与文字无关而在
所有民族中都相似的语言。确实是这样,每一个民族所用手势的程度是由其生动活泼的
程度决定的,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像意大利人之间,说话的同时加入一些只有在本地区
才有价值的传统的手势。
    手势在世界范围内的运用,与逻辑学和语法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因为手势只是一种
形式,并不是言语的交谈,但另一方面,由于手势和心理活动相关且与智力无关,所以
说,手势反映了意志的活动,它又与逻辑和数学不尽相同。作为言语交谈的辅助,手势
就像是一首优美旋律中的低音部,在整个演奏过程中,要是始终与高音部配合一致,就
能大大增强演奏的效果。
    在谈话中,手势取决于传达话题的方式。我们有趣地发现,无论是什么的话题,只
要传达方式重复出现,所用的手势也会重复一遍。因此,当我偶然看到——通过窗户—
—有两个人在进行谈话,我不用去听一个字,我就能够将谈话的一般性质了解得清清楚
楚,我所指的,只是他们谈话内容的表达形式,绝无半点差错。说话者一会儿据理力争,
一会儿陈述理由,又提出论据以说服对方,最后归纳、定论;或者讲话者正在陈述他的
经历并力求使人相信,他曾遭受了多么深重的伤害,同时还提出了一些明晰而又确凿的
证据,以此说明其对手是多么蠢,多么顽固,竟不肯认输;或者讲话者正在大谈他的宏
伟计划,谈他如何将其付之实施并取得了成功或是因命运不济而遭惨败;或者讲话者正
在说他面临一棘手之事而束手无策,不知该如何下手,也许他已迅速觉察到给他设下的
陷阱,也许他利用权威或稍带武力而成功地挫败并惩罚了敌人,等等,不一而足。
    确切地说,不管我是以心理的还是以理智的观点来进行判断,只凭手势,我就能得
到谈话要领的抽象概念。这概念就是精华所在,就是谈话的真正主题。所以,不管会引
起怎样的话题,也不管谈话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手势总是同样的,手势与谈话内容的关
系,就是一般概念或类似概念与它所包含的个体间的关系。
    上面说过,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不管使用手势的人的气质是如何的不同,在表示同
一种情形时却具有完整的统一性和稳固性。因此,手势正如所有语言中的文字,只能根
据不同的口音和教育作一些细微的改动。当然,不用怀疑的是,这些人人皆有的固定手
势并不是事先商定的或是约好了的结果。它们是自然而然的——真正的自然语言,我想,
可能是由于模仿和习俗的影响才使之固定下来的。
    大家都知道,悉心研究手势是演员的本分,而演说家就不会像演员那样专业,但也
相差无几。从事这种职业,就必须观察别人并模仿他们的动作,因为这种绝没有抽象的
教条可循。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某种非常普遍但很重要的原则——举个例子说——决不
许先开口后做手势,而是在开口前就先做出手势,这样就加强了语言的效果,从而吸引
听众的注意力。
    英国人看不上手势,把它当作是粗俗甚至轻佻的东西,依我看,这好像是他们愚昧
的偏见在起作用,也是他们惯常装模作样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大自然赐于的大家都
能明白的语言能力,如果就只是它与人们竭力吹捧的绅士情感相抵触,因而就摒弃它、
禁止它,是否太令人费解呢?




论教育


    据说,人类的聪明才智之特征,表现在从具体的观察中能抽象出一般概念来,那么
就时间而言,一般概念出现在观察之后。如果确实如此,对一个完全靠自学——既无老
师又无书籍——的人来说,可以清楚地表明他的每一种具体观察属于何种一般概念,而
该一般概念指的又是哪种具体观察。他十分了解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此,
他能正确的处理他所接触的一切事物。仅这点,也许可以称它为自然的教育方法。
    反之,人为的教育方法指的是听别人讲、学别人的东西、读别人的书。所以,在你
还没有广泛的认识世界本身之前,在你自己观察世界之前,在你的头脑里就已经充塞了
有关世界的一切概念。人们会告诉你,形成这一般概念的具体观察是在后来的经验过程
中出现的。到那时,你却会错误地运用你的一般概念,去判断人和物,并错误地认识和
对待这些人和物。所以我们说,这种教育把人的思想引入了歧途。
    上述这点说明,在我们年轻的时候,为什么经过长时间的学习、阅读,却总还是半
天真无知,半带着对事物的错误概念开始认识世界,致使我们的行为时而精神紧张,时
而又偏激自信。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的头脑里充满着一般概念,而我们自己又总
想着去运用它,却又不易正确无误地运用。这也是直接违背大脑自然发展的结果,亦即
主张先有一般概念,后有具体观察的结果,这还不是本末倒置。教师不去发展儿童的分
辨能力、教他们独立判断和思考问题,只是一味地给他们灌输别人的现成思想。错误地
运用一般概念而引起的错误的人生观,须通过长期自身的体验才可能加以纠正,但也很
少能全部纠正过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富有生活常识的学者廖廖无几而目不识丁者却精通
世道、处世随和的道理所在。
    所有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取有关世界的知识。正如我们所说,应特别注意获取知识的
正确启蒙方式,这样才会有认识世界的正确开端。我所说的大意是,对于事物的具体观
察先于对事物的一般概念,进而便是狭隘的局部概念总要先于广泛的概念。所以,整个
教育制度应遵循概念本身形成过程中所必须采取的步骤。如果逾越或省掉了其中的某一
步骤,那么这种教育制度肯定就是不完善的,所得到的概念也将是错误的,最后的结果
必将是得到曲解世界的观点,这是个体本身所特有的,而且几乎人人都具有,虽然有的
只局限于某段时间,但大多数却终生都有。一个人要是非常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他
就会看到,只有到了完全成熟的年龄——有时也根本没有料到成熟的年龄即已来到——
才能对生活中的众多现象有正确的理解力和清晰的概念,尽管这些现象并不是很复杂、
很难理解。但是在这以前,就是这些现象才是他对世界认识中模糊不清的地方,也是早
期教育中所被忽视的某种特殊的课程,且不管这种教育是属于什么类型:是人为的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