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朱自清散文全集 1078 >

第87部分

朱自清散文全集 1078-第87部分

小说: 朱自清散文全集 107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富的富到三十三天 之上,贫的贫到十八层地狱之下。现在的穷富悬殊是史无前例的;现在的享用娱乐也是史无 前例的。但是大多数在饥饿线上挣扎的人能以眼睁睁白供养着这班骄奢淫逸的人尽情的自在 的享乐吗?有朝一日——唉,让他们且顾眼前罢!
  第二类是苟安旦夕的人。这些人未尝不想工作,未尝不想做些事业,可是物质环境如此 艰难,社会又如此不安定,谁都贪图近便,贪图速成,他们也就见风使舵,凡事一混了之。 “混事”本是一句老话,也可以说是固有文化;不过向来多半带着自谦的意味,并不以为 “混”是好事,可以了此一生。但是目下这个“混”似乎成为原则了。困难太多,办不了, 办不通,只好马马虎虎,能推就推,不能推就拖,不能拖就来个偷工减料,只要门面敷衍得 过就成,管它好坏,管它久长不久长,不好不要紧,只要自己不吃亏!从前似乎只有年纪老 资格老的人这么混。现在却连许多青年人也一道同风起来。这种不择手段,只顾眼前,已成 风气。谁也说不准明天的事儿,只要今天过去就得了,何必认真!认真又有什么用!只有一 些书呆子和准书呆子还在他们自己的岗位上死气白赖的规规矩矩的工作。但是战讯接着战 讯,越来越艰难,越来越不安定,混的人越来越多,靠这一些书呆子和准书呆子能够撑得住 吗?大家老是这么混着混着,有朝一日垮台完事。蝼蚁尚且贪生,且顾眼前,苟且偷生,这 心情是可以了解的;然而能有多长久呢?只顾眼前的人是不想到这个的。
  第三类是穷困无告的人。这些人在饥饿线上挣扎着,他们只能顾到眼前的衣食住,再不 能够顾到别的;他们甚至连眼前的衣食住都顾不周全,哪有工夫想别的呢?这类人原是历来 就有的,正和前两类人也是历来就有的一样,但是数量加速的增大,却是可忧的也可怕的。 这类人跟第一类人恰好是两极端,第一类人增大的是财富的数量,这一类人增大的是人员的 数量——第二类人也是如此。这种分别增大的数量也许终于会使历史变质的罢?历史上主持 国家社会长久之计或百年大计的原只是少数人;可是在比较安定的时代,大部分人都还能够 有个打算,为了自己的家或自己。有两句古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这大概是给农民说的。无论是怎样的穷打算,苦打算,能有个打算,总比不能有打算心里舒 服些。现在确是到了人怂没法打算的时候:“一日之计”还可以有,但是显然和从前的“一 日之计”不同了,因为“今日不知明日事”,这“一日”恐怕真得限于一了。在这种局面下 “百年大计”自然更谈不上。不过那些豪门还是能够有他们的打算的,他们不但能够打算自 己一辈子,并且可以打算到子孙。因为即使大变来了,他们还可以溜到海外做寓公去。这班 人自然是满意现状的。第二类人虽然不满现状,却也害怕破坏和改变,因为他们觉着那时候 更无把握。第三类人不用说是不满现状的。然而除了一部分流浪型外,大概都信天任命,愿 意付出大的代价取得那即使只有丝毫的安定;他们也害怕破坏和改变。因此“且顾眼前”就 成了风气,有的豪夺着,有的鬼混着,有的空等着。然而还有一类顾眼前而又不顾眼前的人。
  我们向来有“及时行乐”一句话,但是陶渊明《杂诗》说,“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 人”,同是教人“及时”,态度却大不一样。“及时”也就是把握现在:“行乐”要把握现 在,努力也得把握现在。陶渊明指的是个人的努力,目下急需的是大家的努力。在没有什么 大变的时代,所谓“百世可知”,领导者努力的可以说是“百年大计”;但是在这个动乱的 时代,“百年”是太模糊太空洞了,为了大家,至多也只能几年几年的计划着,才能够踏实 的努力前去。这也是“及时”,把握现在,说是另一意义的“且顾眼前”也未尝不可:“且 顾眼前”本是救急,目下需要的正是救急,不过不是各人自顾自的救急,更不是从救急转到 行乐上罢了。不过目下的中国,连几年计划也谈不上。于是有些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就先 从一般的把握现在下手。这就是努力认识现在,暴露现在,批评现在,抗议现在。他们在试 验,难免有错误的地方。而在前三类人看来,他们的努力却难免向着那可怕的可忧的破坏与 改变的路上去,那是不顾眼前的!但是,这只是站在自顾自的立场上说话,若是顾到大家, 这些人倒是真正能够顾到眼前的人。
  1947年12月25日作(原载1948年1月17日《独立时论》)
       黄金书屋Youth校对||goldbook。yeah/

  朱自清散文全编  刘云波女医师
  刘云波是成都的一位妇产科女医师,在成都执行医务,上十年了。她自己开了一所宏济 医院,抗战期中兼任成都中央军校医院妇产科主任,又兼任成都市立医院妇产科主任。胜利 后军校医院复员到南京,她不能分身前去,去年又兼任了成都高级医事职业学校的校长,我 写出这一串履历,见出她是个忙人。忙人原不稀奇,难得的她决不挂名而不做事;她是真的 忙于工作,并非忙于应酬等等。她也不因为忙而马虎,却处处要尽到她的责任。忙人最容易 搭架子,瞧不起别人,她却没有架子,所以人缘好——就因为人缘好所以更忙。这十年来成 都人找过她的太多了,可是我们没有听到过不满意她的话。人缘好,固然;更重要的是她对 于病人无微不至的关切。她不是冷冰冰的在尽她的责任,尽了责任就算完事;她是“念兹在 兹”的。
  刘医师和内人在中学里同学,彼此很要好。抗战后内人回到成都故乡,老朋友见面,更 是高兴。内人带着三个孩子在成都一直住了六年,这中间承她的帮助太多,特别在医药上。 他们不断的去她的医院看病,大小四口都长期住过院,我自己也承她送打了二十四针,治十 二指肠溃疡。我们熟悉她的医院,深知她的为人,她的确是一位亲切的好医师。她是在德国 耶拿大学学的医,在那儿住了也上十年。在她自己的医院里,除妇产科外她也看别的病,但 是她的主要的也是最忙的工作是接生,找她的人最多。她约定了给产妇接生,到了期就是晚 上睡下也在留心着电话。电话来了,或者有人来请了,她马上起来坐着包车就走。有一回一 个并未预约的病家,半夜里派人来请。这家人疏散在郊外,从来没有请她去看过产妇,也没 有个介绍的人。她却毅然的答应了去。包车到了一处田边打住,来请的人说还要走几条田埂 才到那家。那时夜黑如墨,四望无人,她想,该不会是绑票匪的骗局罢?但是只得大着胆子 硬起头皮跟着走。受了这一次虚惊,她却并不说以后不接受这种半夜里郊外素不相知的人家 的邀请,她觉得接生是她应尽的责任。
  她的责任感是充满了热情的。她对于住在她的医院里的病人,因为接近,更是时刻的关 切着——老看见她叮嘱护士小姐们招呼这样那样的。特别是那种情形严重的病人,她有时候 简直睡不着的惦记着。她没有结婚,常和内人说她把病人当做了爱人。这决不是一句漂亮 话,她是认真的爱着她的病人的。她是个忠诚的基督徒,有着那大的爱的心,也可以说是 “慈母之心”——我曾经写过一张横披送给她,就用的这四个字。她不忽略穷的病家,住在 她的医院里的病人,不论穷些富些,她总叮嘱护士小姐们务必一样的和气,不许有差别。如 果发觉有了差别,她是要不留情的教训的。街坊上的穷家到她的医院里看病,她常免他们的 费,她也到这些穷人家里去免费接生。对于朋友自然更厚。有一年我们的三个孩子都出疹 子,两岁的小女儿转了猩红热,两个男孩子转了肺炎,那时我在昆明,内人一个人要照管这 三个严重的传染病人。幸而刘医师特许小女住到她的医院里去。她尽心竭力的奔波着治他们 的病,用她存着的最有效的药,那些药在当时的成都是极难得的。小女眼看着活不了,却终 于在她手里活了起来,真是凭空的捡来了一条命!她知道教书匠的穷,一个钱不要我们的。 后来她给我们看病吃药,也从不收一个钱。
  我们呢,却只送了“秀才人情”的一幅对子给她,文字是“生死人而肉白骨,保赤子如 拯斯民”,特地请叶圣陶兄写;这是我们的真心话。我们当然感谢她,但是更可佩服的是她 那把病人当做爱人的热情和责任感。
  刘医师是遂宁刘万和先生的二小姐。刘老先生手创了成都的刘万和绸布庄,这到现在还 是成都数一数二的大铺子。刘老太太是一位慈爱的勤俭的老太太,她行的家庭教育是健康 的。刘医师敬爱着这两位老人。不幸老太太去世得早,老先生在抗战前一年也去世了,留下 了很多幼小者。刘医师在耶拿大学得了博士学位,原想再研究些时候,这一来却赶着回到家 里,负起了教育弟弟们的重任。她爱弟弟们,管教得却很严。现在弟弟们都成了年,她又在 管着侄儿侄女们了。这也正是她的热情和责任感的表现。她出身在富家,富家出身的人原来 有啬刻的,也有慷慨的,她的慷慨还不算顶稀奇。真正难得的是她那不会厌倦的同情和不辞 劳苦的服务。富家出身的人往往只知道贪图安逸,像她这样给自己找麻烦的人实在少有。再 说一般的医师,也是冷静而认真就算是好,像她这样对于不论什么病人都亲切,恐怕也是凤 毛麟角罢!
  1948年3月17日作(原载1948年5月15日《人物》第3卷第3期)
       黄金书屋Youth校对||goldbook。yeah/

  朱自清散文全编  文物·旧书·毛笔
  这几个月,北平的报纸上除了战事、杀人案、教育危机等等消息以外,旧书的危机也是 一个热闹的新闻题目。此外,北平的文物,主要的是古建筑,一向受人重视,政府设了一个 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并且拨过几回不算少的款项来修理这些文物。二月初,这个委员会还 开了一次会议,决定为适应北平这个陪都的百年大计,请求政府“核发本年上半年经费”, 并“加强管理使用文物建筑,以维护古迹”。至于毛笔,多少年前教育部就规定学生作国文 以及用国文回答考试题目,都得用毛笔。但是事实上学生用毛笔的时候很少,尤其是在大都 市里。这个问题现在似乎还是悬案。在笔者看来,文物、旧书、毛笔,正是一套,都是些遗 产、历史、旧文化。主张保存这些东西的人,不免都带些“思古之幽情”,一方面更不免多 多少少有些“保存国粹”的意思。“保存国粹”现在好像已成了一句坏话,等于“抱残守 阙”,“食古不化”,“迷恋骸骨”,“让死的拉住活的”。笔者也知道今天主张保存这些 旧东西的人大多数是些五四时代的人物,不至于再有这种顽固的思想,并且笔者自己也多多 少少分有他们的情感,自问也还不至于顽固到那地步。不过细心分析这种主张的理由,除了 “思古之幽情”以外,似乎还只能说是“保存国粹”;因为这些东西是我们先民的优良的成 绩,所以才值得保存,也才会引起我们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