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

第132部分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132部分

小说: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个比方说,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老乡,问及他生活状况时,他答道:“比起有些领导来说,我就像乞丐一样,去他们家心里很不舒服。但如果到乡下看到一些老乡,就觉得自己像国王一样富裕,自我感觉还是挺不错的!”
    卑慢跟傲慢有一点差别:傲慢并没有观待上等者,只是对下等者而言自己很了不起;卑慢则对上下都进行了比较。
    ⑺邪慢:本来得到的不是功德而是过患,反而认为获得了功德。
    有些人认为“我偷盗的本领很厉害,撬锁的技术一流”、“我说妄语能把人骗得团团转”、“我杀生很有技巧,一生中杀过的牦牛不计其数”……认为所做的是一件功德,好像十分了不起,但实际上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极大的过失。这种将过失视为功德而生起慢心,叫做邪慢。
    古大德说:“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水。”所以大家应经常观察自己,一旦相续中生起傲慢,应当如树而安住,否则,若任其继续发展,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现在有些出家人有了一点地位,就认为“我学得可以了,已经超过所有的人”,如果生起这种分别念,那他以后不会虚心学习新知识,在任何善知识面前,也不愿意低头去恭敬求法,对他自己而言,这是相当大的违缘。
    6、骄矜:也叫骄傲。骄与慢之间有一些差别,慢是观待他相续而生起满足感,并通过外面的身体语言表现出来。而所谓的骄,不在外面表露,只不过心里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有一种得意洋洋的心态。这二者的差别,学过《俱舍论》的人也应该清楚。骄矜分八种:
    ⑴种姓骄:“我是国王种姓,天生就是贵族”、“我的父亲是领导,母亲也如何如何”,尤其现在有些人,包括学习《入行论》的道友,好像自己家里有领导,熟悉一些上师,就认为非常了不起,总有一种骄傲之情,这样不太好!
    ⑵相貌骄:“在这个团体中,我是最好看的,如果再好好打扮一下,天女可能都逊色几分。你看这里十几个人,哪有像我这样漂亮的?这个也不好看,那个也不好看……”这种心态也是一种骄。
    ⑶广闻博学骄:“我的辩论不错,口才也不错,已经背了三部论典。别人最多只能背一两部,这个班里我才是佼佼者,非常了不起啊!”
    ⑷财富骄:“我很富裕啊,平时吃的讲究、穿的高档,轿车是最高级的,手机款式是最新潮的,别墅也是最豪华的,别人怎么能跟我比?这个团体中,可惜我的智慧不算太好,如果我智慧最高的话,那就样样齐全了。但不管怎么说,财富方面谁也比不上我。”
    ⑸权势骄:“我是局长、我是副局长、我是科长……我的权力相当大,社会上谁不知道我!”这样认为的话,就是权势骄。
    ⑹无病骄:“我的身体特别棒,从来都不用输液打针,你看他们动不动就生病,真是可怜。智慧方面我不敢说,但身体方面我应该是最好的。”
    ⑺艺术骄:“我会电脑,我会画画,我会设计,我会建筑,其他人都不会,我有这个特长。”
    现在有些人在某方面有点特长,不仅喜欢在人前显露,说话的语气也特别嚣张,不管是打电话也好,跟人交谈也好,始终有种傲慢心,一直夸夸其谈:“我当时怎么想的,跟别人是怎么说的,我是如何如何……”从头到尾把所有的时间都占着,根本不给别人机会,这实际上也跟他的道德修养有一定关系。要知道,在说话的时候,有些问题你可以表达,但也要留给对方一个机会。当然,什么话都不说,把时间都让给别人,那也没办法进行沟通。有时候一个人的水平,通过打电话也可以感觉得到。有的人一谈别人的事就“好好好,知道了”,提起自己的事就喋喋不休,甚至连晚上做梦、吃饭走路也要说半天,这样是不太合理的。我们平时自我介绍时,应该像有本书里讲的那样,对方要求你介绍的话,你可以介绍,将需要沟通的问题说出来;人家如果没有问你,你就一个劲儿地讲个不停,说些无关紧要的话,可能也没有多大必要。
    我们学习佛法的人,说话、吃饭等威仪有时候还是应该注意,否则会给对方带来很多不自在。在一些西方国家,吃饭时可以让菜,但给别人夹菜是不合理的。而现在外面的人,尤其是一些老菩萨们,看到上师来了,就非常热情地把上师不愿意吃的东西都夹在他碗里。其实你爱吃的东西上师不一定习惯,餐桌就那么大,没有什么菜是夹不到的。我有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好意思说“我喜欢自由,我自己夹”,就算偶尔说了,还是得不到自由,不愿意吃的东西给你夹得满满的,不吃的话不好意思,吃又吃不下。这些问题,说跟佛法有关也可以,说跟佛法无关也可以,但一般来讲,加拿大等国家对这种做法是不太赞叹的,因此大家在一起吃饭时,有些基本礼仪应该掌握,说话时也应该懂得一种技巧。
    ⑻韶华骄:“我现在很年轻,青春美貌,身材也不错,他们那些全部是老太太、老公公,看起来好像很可怜。”这是最后一种骄。
    有些论典中说骄矜分八种,《亲友书》中说骄矜有五种 ,但不管怎么分,如果你身体和语言没有表现出来,心里始终认为:“我的种姓高贵,人才出众,表达能力强,非常了不起!”这样想的话,实际上就是没有通达无我的一种表现,真正通达无我的话,对这些并不会看得很重。
    所以,我们平时观察自己很重要。作为一个凡夫人,稍微有点特长就恃己凌他,言行举止方面处处自我宣扬,这是非常不如法的。一旦产生了这种恶念,自己应当立即制止,如树而安住。
    7、评论他人:我们不要议论他人的过失,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如果是为引导弟子,好心指出他的过失是应该的,历代金刚上师也是这样做的。但金刚道友之间不要互相评论、说长道短,这样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们平时应多看他人的功德,不要总盯着过失看,如果经常把别人看得一文不值,那说明你的相续不清净。
    宋代苏东坡有一次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问禅师:“你看我坐的姿态怎么样?”“好庄严,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像一堆牛粪!”(那时的牛粪是怎么样也不太清楚,若用我们藏地的牛粪来比喻,可能会比较好懂 。)见禅师被自己喻为牛粪竟无言以答,苏东坡非常得意,逢人便说:“今天我赢了!”他妹妹听到这个消息,正色地说:“大哥,你没有赢,反而输了!”苏东坡不解道:“我怎么输了?”“禅师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才看禅师像牛粪!”
    评论别人,也可看出你的内心境界如何。以前有位禅师说:“自心若已获得证悟,见一切众生均为佛菩萨。倘若自相续是凡夫之心,外面的人好像都是坏人,如同眼根不好时,外境全是颠倒迷乱的显现。”故而我们对别人品头论足时,最好先观察自己一下。有些人开口就喜欢说人过失,对这方面极为擅长,谈起来眉飞色舞、口沫横飞,但问及别人的功德时,他往往支吾半天,一句也说不出来,这可能也是跟前世的习气有关吧。总之,我们想要评论他人时,若没有上面所讲的必要,还是应该如树而安住,尽量不要说这些。
    8伪、9诈:指用虚伪狡诈的手段欺骗众生。善天论师将“伪与诈”解释为谄诳(详见《俱舍论》),不管怎样解释,如果自己为人不真实,欲以各种虚假的行为欺骗众生,那马上要如树而安住。
    现在这种情况比较多,包括佛教徒中也有些人说:“我有神通,知道你前世是我妻子,我跟你有殊胜因缘,这一辈子要如何如何,下一辈子我们还在一起。”这样,有些人就被骗得什么都没有了,最后后悔也来不及。现在许多骗子打着佛教旗号,通过讲前世因缘,害了很多很多的众生。其实不要说遥远的前世,昨天的事情他可能也想不起来。但是没有办法,有些人就是太笨了——“我刚开始见到他时,他真的像我亲人一样,特别特别慈悲,因此我所有的财产都供养了,还介绍很多居士去供养他。现在好多人都怪我,我也特别恨自己,怎么办啊?”
    所以作为佛教徒,不管你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尤其是一些女众,自己一定要注意。真正的修行人根本不会说“我有神通,我知道前世后世”,你们也可以观察一下,现在那些举世公认的大成就者,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很多人由于刚接触佛教,不懂佛理,故经常上当受骗,最后人财两空,失去的也没办法弥补了。因此,你如果不了解这个上师,最好不要介绍给其他人,否则,此举实际上是害了别人。现在大家已发了菩提心,生活中尽量不要害别人,而应该帮助他们,这才是我们的原则。
    总之,不管是谁,说话应该老老实实,做事应该实实在在,为人应该坦坦荡荡,这样学佛才不会失去它的本来面目。不然的话,自己的欺诈行为将毁坏佛教、毁坏自己、毁坏他人,因果也会让你生生世世偿还不尽的。所以若生起想要欺骗众生的念头,此时最好如树而安住。
    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
    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
    10、自赞:现在人们赞叹自己的方法特别多,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赞叹方式,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赞叹方式,有时候自己明明没有功德,也要添枝加叶地捏造一番。
    其实,真正有功德的人,用不着宣扬别人也会知道,假如你竭尽全力地宣传自己,这说明某些地方肯定有问题。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轻信这些自我吹嘘的人,真正的高僧大德虽然行为上平凡普通,但相续中却具有不共的功德,这才是我们的上师、我们的依怙处。作为在家人,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第一个务必要观察上师。同时,自己如果想赞叹自己,也应该如树而安住。
    11、毁他:有些人的诽谤相当可怕,但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讲,恐怕也不一定有什么损害。以前噶当派的博朵瓦格西非常了不起,他在寺院里的时候,附近有位女人对他生起贪心,但因为格西的戒律相当清净,不管她用什么手段也无法打动,于是那个女人因爱生恨,决计报复。后来她跟别的男人生了一个孩子,有一天,趁博朵瓦格西在给很多弟子转法轮时,她就把孩子扔到格西面前,说:“你的小孩你自己管吧,我不要了。”然后转身就走了。格西心想:“我今生并没有害过她,她这样对我,肯定是我前世的业障。不论怎么样,这个女人很可怜,小孩也是无辜的,虽然对我可能会有些诽谤,但也无所谓吧。”于是他就收养了小孩。以前博朵瓦格西身边经常有几千僧众听经闻法,现在许多弟子见此情景,纷纷生邪见而舍弃格西。后来那个女人为格西的悲心所感动,便自己说出真相,到格西面前忏悔。
    我们在世间中也经常遇到无因诽谤,有时候这种谣言一辈子也洗不清,鉴于此,大家没有真凭实据之前,最好不要诽谤任何人。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在我们学院中,除了有些管家在整顿纪律时要了解别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