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

第3部分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3部分

小说: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研讨,我觉得这很有必要。
    我们这里的道友,希望法师每天给大家辅导一遍。前段时间也讲过,下面有组织性的辅导虽然没有,但如果以前没有听过这部论典,里面很多内容不太懂的话,自己最好私下找辅导员,在约定的时间内作简单的辅导。如果有这种需要,希望你们最近报一下名,各位法师也看一看。我们现在的安排,只是法师在我讲完后的第二天给大家辅导一遍,这是教学规定,至于下面的辅导员辅不辅导,或者有多少人参加辅导,这个你们可以自己商量。我想每个班中肯定有一部分人以前没有听过《入菩萨行论》,每天在法师面前听一遍,对你的收获会很大。至于辅导员,哪怕是一个人希望听,你们也要讲一遍,具体的时间地点可以自己规定,这是我对僧众的要求。希望你们明天以后就执行,过两天法师们集中的时候,我要大概地了解情况,这是一个问题。
    刚才也说了,宣讲《入菩萨行论》可能需要一年左右,在这个期间,凡是想参加学习的人,不管你是学密宗,还是禅宗、净土宗,无论什么教派的道友,谁都可以报名参加。有些人认为“我参加这个上师的课,就不能参加那个上师的课”,或者“参加了这个上师的学习小组,就不能参加其他的学习小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当然,你们首先要看自己的信心、意乐心有没有,没有的话,谁也不会强迫你,如果有的话,那就像在学校里一样,学生可以在很多老师面前听课,物理老师不会因为你听了化学老师的课就不理你,真正的老师是不会这样的。至于学生呢,只听化学老师的课,不听其他老师的课,任何正规的学校恐怕都不会有这种情况。佛教也是一模一样,只要是具足法相的上师,哪个上师的课都可以听,上师们是不会对这方面执著的。所以,这次听闻《入菩萨行论》,对我个人来讲没有什么限制,只要你们对大乘佛法有一定的信心,这就足够了。
    当然,我的法相的确是不具足,坐在这个位置上装模作样,好像不具足也变得具足了。本来自己在这方面的修行特别差,但是给别人讲的时候,就好像已经证悟了一样,好像真正通达了法义,不得不以这种表情来讲。这一点,不仅是我,可能任何法师都会有这种同感。
    学习《入菩萨行论》的道友,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对大乘佛法有一定信心,都是可以参加的。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最好善始善终,不要杂有很多烦恼,不要认为自己是《入菩萨行论》学习小组的,就跟这个竞争嫉妒,跟那个有矛盾,我不希望这样。要知道,我们学的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精神就像大地那样可以包容一切,世间上任何宗教也比不上大乘佛法利他忘我的精神,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大乘修行人的心胸非常宽广,如果没有这样的心胸,学习《入行论》可能利益也不大。我非常希望凡是参加学习的人,在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之间,都应该没有冲突,尤其是佛教内部,纯正的佛教是互不相违的,大家应以这样的心态来学习。
    现在大城市的人嫉妒心特别强,平时有些人的话听起来,别说是大乘佛教,就连小乘佛教也根本算不上,为什么呢?因为小乘佛教最起码具足了想从三界轮回中解脱的出离心,可是有些人呢,口口声声说自己学大乘、学无上密法,如何如何的了不起,实际上,就连最基本的为人处世、对待别人、处理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特别差劲。虽然说凡夫的相续中有各种习气,也有一些现行的粗大烦恼,但是我们要通过学习佛法来尽量调伏相续中的恶毒。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和睦相处!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如果各方面的因缘具足,我还想给你们提供学习藏传佛教五部大论之一“因明学”的机会。如果没有其他违缘出现,以后还可以学习藏传佛教五部大论中的《现观庄严论》,这部论是由弥勒菩萨传讲,揭示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空性隐义的。当然,这些我也不敢保证,因为任何一件事情并不一定像自己想的那样顺利,计划和变化之间总有差距,但只要因缘具足,我想以这样的方式来摄持大家。
    不管是寺院里的清净修行人,还是外面城市里的在家人,都离不开上师和道友的摄持。无论你学哪一个宗派,每天最好有一些佛法来提醒自己,否则,你所接触的人、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所得到的知识,以大乘佛教的眼光来看,全部都是没有意义的,在这种无实义当中,人生几十年很快就耗尽了,这样难道不是太可惜了吗?!所以,你们世间人最好每天挤取一些时间来接受佛法的教育,不然的话,想离开烦杂喧嚣的城市,到一些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寂静地方去修行,有没有这种机会呢?即生当中可能根本没有。光是挂一个“皈依”的名号,说自己皈依了多少多少年,但你的相续与佛法相应了没有?佛法所讲的道理你懂得多少?大家不妨掂量掂量。现在很多人根本不懂佛教的道理,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违背因果的事情经常屡屡发生,所以,我这次发心宣讲《入菩萨行论》,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佛教的真相,有这种迫切的希望!
    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压力,恐怕你们的学习没办法有进展。刚开始的时候认为自己看就可以了,但到了后面就会变成虎头蛇尾,不可能圆满地结束。所以,大家最好能够集体学习,虽然每天集中是不可能的,但一个礼拜中应该抽出两个小时,跟大家探讨彼此的心得,这样才会有一种学习的互动力。在学习佛法方面,我也算是有一定的经验了,经过漫长的磨练,我深深体会到:学习不仅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也要依靠他人的力量,如果没有互相监督、互相鼓励、互相劝勉,一个人学习一两个月可能比较精进,但过了以后就慢慢倒下去了,若出现这种现象,确实有点可惜。所以,我要求外面学习的道友,每个小组一定要在一个礼拜内集中一次,探讨这个礼拜所学的内容,私底下可以自己听、自己看,然后大家在一起讨论,希望你们这样做,这也是学习《入菩萨行论》所规定的一个条件。
    如果这些条件实在不具足,听倒是可以听,但只是听的话,对你的相续不一定会有很大的利益。这个先要说清楚,不然的话,到时候你说“我已经听了一年多了,现在相续好像没什么改变”,这不要怪我们,也不要怪佛法。任何一个修行人,必须要通过各种方便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相续,没有改变是不行的。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为什么要办佛学院让大家集体学习?世间上为什么要办一些学校?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生,都需要大家共同集中,依靠共同的教育机制,才能产生强大的力量。所以,从世间的某些现象来看,共同学习的必要也能得以证实。
    大家学佛,不要认为今天灌个顶、得个加持,马上就获得成就了、开悟了,虽然你这种想法很好,但我觉得只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梦想。自古以来,修行必须依靠自己,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相续才能真正改变。比如说在世间读大学,今天到学校报个名,只听一天的课能不能起到作用,你们可以想一想。知识是依靠自己一点一滴积累的,真正想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智者,必须要依靠多年的积累。佛法本身就超越了世间学问,如果一点积累都不用,今天在上师那里办个皈依证、得个灌顶、受个加持,明天就马上恍然大悟,这可能吗?如果可能,那倒是特别快乐,但这样的利根如今有没有啊?假如自己连世间的学问都学不懂,如此深奥的佛法却想通过那么简单的手段就开悟,会不会有这种情况?你们应该好好观察。学佛不要自欺欺人,这没有任何必要,所以我要求大家最好在规定的时间里集中学习。
    第二个问题,凡是这次听受《入菩萨行论》的四众道友,我安排了一个时间和大家一起共修。虽然我每天特别忙,显宗密宗的各种稿子堆积如山,学院里里外外的琐事此起彼伏,还有不好的身体经常折磨自己,但是我想,如果现在没有利用时间修菩提心的话,恐怕永远也不一定修得成。所以从后天开始,我们每天早上利用半个小时修菩提心。
    修菩提心的方法,本论当中也有,由于现在还没有讲到,你们要修的话,可以参考《大圆满前行》、《心性休息》,以及其他有关菩提心方面的书,怎么样修都可以。至于具体的修法,过段时间我想给大家讲华智仁波切著作中的《菩提心修法》。
    没有好好修持菩提心的话,做什么事情都不算是大乘行者的行为。所以,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你们听到了我的课以后,希望从当天起每天用半个小时修菩提心。在座的有些人可能认为:我们特别忙啊,每天听那么长时间的课,还要背书,做这个那个事情,肯定没有时间!这个我也算了一下,我的课包括讲法和念诵可能需要两个半小时,堪布的课需要一个半小时,其他法师的课需要两个半小时,辅导大概一个半小时,总共加起来是八到九个小时,一天有二十四小时,除去睡觉用七、八个小时,还剩下大概八个小时。当然,我们欲界众生不休息也不行,一天休息一个小时,吃饭、做这样那样的事用三个小时,这样还有四个小时。在这四个小时当中,你抽出半个小时修菩提心,其余三个半小时用在别的事情上应该是可以的。
    我们这里有个别道友早上四点半就开始背书了,如果你们这样集体背书,我也考虑过了,可以先在经堂里一起背书,到了六点钟的时候,大家不一定要回去,可以像汉地的禅堂一样,在经堂里面一起坐禅。在这半个小时当中,你们怎么观都可以。记住啊,从六点到六点半!明天不算,可能你们要做一些准备,从后天开始,大家如果听我的话,就这样做,不会影响你们的。不管你怎么样闻思、怎么样精进、怎么样废寝忘食地学习,如果整天耽著在一些词句上,那死的时候,相续中的菩提心一点味道都是没有的。所谓的佛法,并不是口头上说得好听,而一定要在自己的心里有所体会,这种体会的来源是什么?必须依靠自己的修行。要么特别利根,上师一加持马上就开悟了,但除了这种人以外,自己应该要下工夫,想方设法在相续中感受佛法的真正味道。
    没有这样修的话,是不可能有受益的。去年我们学习《大圆满心性休息》时,引用了《华严经》的三个比喻:第一个是,如果没有修持,光是给别人讲,就像一个没有耳根的聋子给别人放音乐一样,音乐虽然好听,但自己一点也听不到,没有修持佛法就是这样;第二种比喻,就像大海里的舟子(船夫),经常载人渡过大海,但有可能他自己会在大海里丧命,同样,没有修持佛法的人就像这样;还有一种比喻,犹如光说糖如何如何甜,但自己一点也不品尝,假如没有修持佛法,就算口头上说得再好听,心里也感受不到佛法的甘甜,不能品尝它的味道。
    很多人可能想“过段时间我再修也可以”,但是,我们的人身特别短暂,就像空中飘浮的白云一样时而出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