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

第326部分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326部分

小说: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凡属于分别的对境,统统是世俗谛,包括“一切万法不存在”的单空,实际上也是一种分别的对境。因为单空只强调空的部分,比如碗里什么都没有、屋子里什么都没有,把不存在当成空性,这是分别的对境,属于世俗谛,不是真正的胜义谛。胜义中一切均不成立,分别、语言全部消融于法界,如《未生怨王忏悔经》云:“未见一切法,即是真实之现见。”麦彭仁波切也说:“未见到之法,即是最殊胜之见。”此时远离任何戏论、执著,这种境界是至高无上的。
    当然,世俗谛与胜义谛,从不同角度也有不同的安立。麦彭仁波切根据诸大经论,对二谛有两种安立方法:现、空分别为世俗和胜义 ,现相、实相分别为世俗和胜义 。大家关键要掌握的是,世俗谛是虚妄分别的对境,不是超越一切境界的法;胜义谛远离一切戏论,以凡夫人的心识无法了知。因此麦彭仁波切在论典中分相似胜义谛和真实胜义谛,真实胜义谛远离四边八戏,相似胜义谛只是暂时所抉择的空性。
    二谛的本体,在麦彭仁波切与 沙格西的辩论书中也非常多。但在这里不广说,只是在字面上作个简单解释就可以了。
    壬三(能量彼之慧差别)分三:一、补特伽罗之分类;二、妨害之次第;三、能害之理。
    癸一、补特伽罗之分类:
    世间见二种,瑜伽及平凡。
    认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瑜伽士,一种是世间平凡士。
    这两种人怎么区别呢?诸多论典中说,具有寂止和胜观功德的人,就叫世间瑜伽士;不具止观功德的人,叫做世间平凡士。还有一种说法是,通过闻思修习,证悟无我境界的人,叫世间瑜伽士;没有闻思修行,未证悟无我境界的人,叫做世间平凡士。
    世间平凡士包括没有学过宗派的人,以及虽然学过宗派、但没有入于佛教的人,像数论派、胜论派等360种外道,这些外道归纳而言是常见派和断见派,他们都属于世间平凡士。
    世间瑜伽士指入于佛教的内道行人,(这里的瑜伽士,有修行者的意思,并不是留着头发、在众人面前示现神通的人。)它可分为大乘和小乘,小乘是有部宗和经部宗,大乘是唯识宗和中观宗。这些概念一定要搞清楚,佛教的所有宗派,这四种就可以全部包括了。
    虽然其他讲义有不同的安立方法,但在这里一定要了解:世间瑜伽士分四种宗派,世间平凡士分未学过宗派的人和学过宗派的外道。认识二谛从人的角度分,内部分类虽然非常多,但大体上就是这两种。
    癸二、妨害之次第:
    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
    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
    平凡士与瑜伽士之间的观点有何差别呢?瑜伽士能遮破平凡士的观点,而瑜伽士当中,又以通达空性智慧的差别,上上者能超胜下下者 。
    在平凡士中,没有学过宗派的人不如学过宗派的一些外道。比如山上放牦牛的牧童、田地里干活的农夫,没有接受过任何知识,一旦外道告诉他有神、有上帝,他们的心很容易被引诱,马上就改变了。所以说,外道邪派的见解,超胜于没有学过宗派的一般人。
    平凡士中的外道与瑜伽士相比,就远远不如了。即便是小乘最低的有部宗,最起码也承认四法印——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完全可以遮破外道认为我存在、身体干净、万法实有等观点。譬如有部宗的《俱舍论》中说,诸法刹那变化,所以是无常的;我由众多部分组成,所以是不存在的……依靠这种方法,对外道的观点可以一一驳斥。当然,不仅仅是外道,在不知道十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世间人面前,有部宗的观点也是超胜的。
    有部宗承认未来、现在、过去实有存在,无为法是成实法等,有许多自己独特的观点。但这类观点若用经部宗《俱舍论自释》等中的理论观察,也是无法成立。
    小乘的有部和经部,最终皆承认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实有。但通过唯识宗世亲论师的六种微尘观察方法(随教唯识),或者《释量论》中的生似理来剖析(随理唯识),他们的观点根本无法立足。
    然而唯识宗还承认成实的依他起心识。这个观点,以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的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等理论,完全是可以破除的。
    所以说,上上的智慧远远超胜下下的智慧,下下的智慧不能妨害上上的智慧。月称论师云:“如有翳眼所缘事,不能害于无翳识。如是诸离净智识,非能害于无垢慧。”有眼翳者的所见并不真实,对明目者根本不会有害。同样,凡夫的分别念会不会危害远离一切垢染的佛智,或者声闻、缘觉的智慧呢?绝对也是不可能的。现在有些愚者常说:“这个佛经说得不对,那个论典说得不对,某某高僧大德讲得不合理……”就像盲人找明眼人所见的过失一样,非常荒唐可笑。我们一定要知道,凡夫人的境界对圣者不可能有妨害,就像文盲对知识分子不会有妨害、什么都不懂的农民对博士后不会有妨害一样。假如对佛教至高无上、高深莫测的境界一无所知,就开始随随便便说一些过失,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佛教中有小乘和大乘,由于宗派的见解层层递进,上上的智慧胜过下下的智慧,所以大乘能遮破小乘的观点,我们应该学习大乘。大乘包括唯识宗和中观宗,而最究竟的就是中观应成派,它所承认的法,一点一滴也是没有的。就像《中论》所抉择的,轮回乃至涅槃之间的万法,没有一个是存在的。所以龙猛菩萨说:“若我有少宗,则我有彼过。由我全无宗,故我唯无过。”麦彭仁波切也说,中观应成派如同狮子吼震慑群兽一般,远远超胜于其他宗派的见解。
    可见,越是往上,越有不可思议的见解。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经常讲:“作为闻思修行的人,千万不要对高僧大德进行诽谤,因为我们凡夫人像盲人一样,根本不知道高僧大德们的密意。”德巴堪布在一个论典中也说:“各宗见解是非常深奥的,一般凡夫人无法随便抉择,所以不要妄评别人的观点。”这一点,大家务必要注意!
    癸三、能害之理:
    以二同许喻。
    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我眼睛看到的柱子、耳朵听到的声音,确确实实是存在的,为什么说它是虚妄的?这不是诽谤现实吗?你们中观宗如何建立自己的观点?”答曰:以你我二者共同承认的比喻即可成立。
    倘若你说万法实有,那不妨举出一个诸法显现而成实的比喻,这样我们也是可以承认的,但你却无法找出适当的比喻。而一切万法不存在的比喻,我们可以举出千千万万,这些比喻是你也不得不承认的。如《般若经》云:“一切法如梦如幻,涅槃亦如梦如幻,较涅槃有胜法者,此亦如梦如幻。”《金刚经》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阳焰、水月等幻化八喻虽显现却无有实质,这些比喻是世间人皆承许的,而你却找不到一个成实的比喻,因而中观宗的观点是正确的。
    大家以后与人辩论时,也应该用这种窍诀:佛教说显现即是空性,用阳焰或水月可作比喻。倘若对方认为诸法不空,那他也应该举出一个比喻来。假如他说因为眼睛能看见,所以诸法不空。那可以反驳说:“眼睛看见不一定是真实存在,你做梦时眼睛也能看见,但醒来后什么都没有。所以依因明理论来说,你的所立还没有成立,要想成立的话,必须举出我们共同承认的一个比喻。但这种比喻根本举不出来,因此你的观点不成立!”
    辛二(遣除争论)分二:一、遣除世俗之争论;二、遣除胜义之争论。
    壬一(遣除世俗之争论)分五: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辩;二、遣除于境无诤之辩;三、遣除以量有害之诤;四、遣除与教相违之诤;五、遣除太过。
    癸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辩:
    为果不观察。
    有些人说:“假设一切法均无实有、如幻如梦,那求菩提、得佛果就没有用了,也不必为菩提而行持善法、放生、念观音心咒、转经轮了,我好好睡觉就行了。”(难道你睡觉不是如幻如梦吗?)
    驳斥:从轮回到涅槃之间万法,虽然在胜义中现而无自性,如梦幻一般,但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却是存在的。故为获得佛果而积累资粮,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打个比方说,幻化的军队来危害你时,你也应该遣除这种幻化的怨敌;做噩梦遭受恐怖时,你也应当精勤苏醒之方便。同样,为了获得如梦般的佛果,需要积累如梦般的资粮。《入中论》云:“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不可得。”经过详细观察后,地道修行虽无有真实性,但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说,缘起性是无欺存在的,乃至能取所取没有消于法界之前,此等显现不会灭尽,且对众生有利有害。所以为息灭自他的一切痛苦,一定要精进求取利乐之方便道。 
    这个问题上,大家千万不要误入歧途,认为“既然一切如幻如梦,就不用修行学佛了”。要知道,如梦如幻的痛苦,也要依靠如梦如幻的修行来遣除。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受苦,乃至梦未醒来之前,梦中的一切都可以给自己带来苦乐,为取证佛果而精勤并非无有意义。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胜义谛和世俗谛,分清楚以后,修行的境界才会越来越增上! 

思考题
    823、《智慧品》中所讲的智慧,是什么样的智慧?你在学习本品之前有何打算?
    824、“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对这句话的解释,无著论师和麦彭仁波切有何差别?你认为哪种更合理?请说明理由。
    825、有些人对修积世俗善根饶有兴趣,但对闻思修空性法门却不提倡,这样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
    826、“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这个公案对你有何启示?你打算怎样将这个道理告诉更多的人?
    827、二谛有哪两种分类?各自的本体是什么?你觉得明白这一点有什么必要?
    828、认识二谛的人有哪两种?这两种人是如何区别的?各自的范围是什么?怎样理解他们之间“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
    829、有些人经常说这个经典说得不对、那个大德讲得不合理,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以教证、理证进行剖析。
    830、世间人认为万法是实实在在的,而佛教所谓的“诸法皆空”是诽谤现实。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831、如果有人提出疑问:“既然万法如梦如幻,无有实质,那为证悟佛果而精勤修道又有什么用呢?”这时候你该如何回答?

第一百五十四节课
    《智慧品》中“遣除争论”分五个方面,第一个问题已经讲完了,今天是第二个问题。
    讲《智慧品》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把精力放在闻思修行上面。本品对每个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但由于内容相当深奥,个别人恐怕生不起信心,以致对这些道理无法通达。昨天也讲了,这个内容跟前面完全不同,不是看一遍、听一遍就能全部明白的,前面的内容有一点佛学基础的话,基本上每天的课可以当堂消化,但这一品就没有这么容易了。麦彭仁波切在《定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