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创业立志书籍 >

第455部分

创业立志书籍-第455部分

小说: 创业立志书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的人才,你在竞争中才能占据主动地位。而真正的人才一般都有傲骨,他们不会随随便便
屈尊于人的,他们也在选择能够认识到自己价值的“明主”。因此,能识人,还要会请人,真
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对待才行。慧眼识人才,还要给人才以很高的礼遇才行。乔致庸做到这
点请到了阎维藩,就像当年刘备请到了诸葛亮。
任人所长,不拘一格(1)
晋商认为,人有贤愚之分,贤者又各有所长。一个人文笔很好,处理文书十分得力,若
任以分号经理则差,因为他缺乏帅才。有帅才的人,又分为稳健派和进取派,有的善于在逆
境中求发展,有的善于审时度势,决定进取。所以要任人唯贤,还必须知人善用,用人所长,
才能发挥贤者的作用。
知人善用,任人所长,首先有要知人之智,从长避短,也就是要看清所用之人长在何处,
何以长;短在何处,何以短。用人既要知人,又要明事,二者缺一不可。知人则知长短,明
事则明顺逆,以长从顺,因逆避短,如此,乃可“出言则听,举事则成”,而“不困”也。不
过,“从其所长,避其所短”之运用,除知人明事之外,更须注意灵活机动,不必拘泥。
在这方面,山西票号总号的经理们有许多知人善用的典型,为票号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协同庆经理任用赵厚田主持各分号事,先是“冒险姑苏,急难臬兰,回翔成都、重庆之间二
十余年,能使全局营业,恒操胜算,皆赖赵君之力”。
蔚丰厚票号任用李宏龄轮番主持北京、上海、汉口的重要分号,官商从无巨额倒欠,被
同业誉为贤才。李宏龄善于审时势多谋利,人弃他取,常获盈利。清光绪中叶,帝国主义掀
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连续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在这多事之秋,李宏龄依据形势变化,在逆
境中求发展。
比如1894年秋,李宏龄由北京调往上海。在未动身前,中日宣战,人心惶骇,京官携眷
纷纷外逃,各票号均停止收交款项。李宏龄默察时势,通电各分号照常收交,不过汇费要加
重,交款期要延长。同时,将收汇的款项和吸收的存款调至南方有关分号放账,事定后再调
回京号,结果获利颇丰。
同年9月上旬,他由京往沪行至扬州,正遇总号令扬号将存款全部退还,并停止收汇上
海款项,如不遵办,则以号规论处。扬号本来主要靠做上海和南京的生意,接电后扬号经理
白子直大为作难。李宏龄回答:“旧存款不但不还,有新款尽管收存,皆归上海借用。如有汇
沪款项,若扬号放出能赚利,也尽管收汇上海。如总号违令见责,与扬号无干,宏自能回复。”
结果,照李宏龄意见去做,扬号年终结利3万多两。反之,李宏龄不主持的分号却是另一种
情形。
李宏龄对伙友疾苦也非常关心。票号派往各分号的伙友,规定不准携眷,三年回家探亲
一次,老少皆然。李宏龄认为这种号规有许多不近人情之处。故积极建议总号改进或灵活掌
握。比如有位孔老台,住京数十年,勤勤恳恳,于事事裨益不少,担子亦属甚重,且年逾花
甲。李宏龄认为这种情况不能与少年相比,建议可一年回一次家,“他人不得援以为例”。郭
倍瑾来京已经两年,按号规离下班期尚有一年,可郭倍瑾临行时完婚才一个月,李宏龄建议
总号准予提前归里探亲。由于各分号伙友少年颇多,客居异地日久,气候生活等不适应,不
少人身体虚弱,“饮食减少,彻夜不眠,服药无效,医家言阴虚火盛,将成痨症”,鉴于这种
情况,李宏龄大声疾呼,建议总号对此情况应予以照顾,不必拘于三年才能回家。
晋商知人善用,任人所长,还强调要不拘一格,乔致庸就是其中的代表。马荀原是乔家
在包头开办的复盛西商号下属一个小粮店的掌柜,他虽不识字,却善动脑筋,又能吃苦,在
他的带领下这个小粮店生意十分兴隆。可是,复盛西商号却经营不善,连续两三个账期都是
赔钱,反倒要粮店给复盛西贴补财务窟窿。而复盛西商号的伙友,虽然赔了钱,却待遇好,
地位高;粮店伙友虽然赚了钱,待遇、地位都不能与复盛西相比。粮店的伙友难免为此发牢
骚,马荀心想长此下去,人心不和,买卖必定垮掉,经过再三考虑,他下决心在回家探亲时
向财东乔家反映真实情况和意见。
马荀是山西祁县姜堡人,离财东住地乔家堡仅五六里路程,但他求见东家心切,在探亲
回家时径直到乔家堡。时值寒冬腊月,马荀不讲究穿着打扮,身披一件白羊皮袄,又是长途
旅行,浑身尘土,到乔家宅院时竟被看门的当作乞丐拦在了门外。马荀急中生智,让门房赶
快去禀报老爷,就说有一位马大掌柜从包头回来,有急事要面见东家。门房一听马大掌柜,
不敢怠慢,急忙禀报。老财东乔致庸听说有人自称马大掌柜,不由得暗中发笑,因为还没有
人敢在他面前自称是大掌柜,倒看看这位大掌柜是何许人,便传话请进。马荀见到威名赫赫
的财东乔致庸也毫不胆怯,把复盛西商号与粮店的经营情况讲得一清二楚,并提出了解决问
题的意见。
乔致庸听马荀讲的有根有据,十分欣赏马荀之才。既是人才,岂有不用之理,又听说马
荀千里迢迢从包头回家,却过门而不入,更是增加了对他的钦佩。时正逢腊月底,于是吩咐
家人:“备一份厚礼,套上我的轿子,送马掌柜回家探亲。”马荀一听,感恩不尽,知道事情
有成,便风风光光坐上财东轿子回家去了。年关,包头复字号掌柜向乔财东汇报经营状况,
乔致庸详细询问了复盛西和粮店的情况,知道马荀所言属实,便给包头掌柜作了交待,拨付
马荀所在粮店一笔资金作为本钱,独立经营,由马荀全权处理粮店事宜。
过了年,马荀得到准信,心中十分欢喜,决心大干一场,不能辜负乔掌柜的信任,想到
这些,他再也无心歇在家中,便提前来到包头主持粮店买卖,马荀成了真正的粮店大掌柜。
他起早贪黑,苦心经营,粮店的生意红红火火,粮店有时需要掌柜签字,可他不识字,便请
账房先生替他写好马荀二字,他照猫画虎来写,可字又难免写得缺胳膊少腿,竟把马荀二字
成了马苟,成了伙计们的笑料。他被戏称作“马狗”掌柜。不过这位“马狗”掌柜可真有本
领,心算口算又快又准,业务经营得生气勃勃,人又有德性,勤勤恳恳,在他主持粮店业务
的数十年中,为乔家赚了大量的银子。马荀的成功,与乔家善于识人、不拘一格提携是分不
开的。
知人善用,任人所长,不拘一格,既能聘请德才兼备的人总领号事,又能在号内广用人
才,同时号规谨严,这就保障了商号上下人等都能同心同欲,朴诚稳妥,齐心协力,凝聚成
“人和”的力量。“天地之性人为贵”,正是贵在“人和”,贵在人的力量,贵在人的价值,贵
在团队的力量,使得晋商的商号票号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起来。
劣汰优胜,奖罚严明
晋商用人还重视替换更新,因为人同其他事物一样,都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有两方
面,有的勤奋好学,不断上进,德才皆优,成为票号的骨干;有的傲慢懒散,不思进取,得
过且过,无所作为。这种变化的表现,或初为人用勤劳,慢慢骄傲自满;或时代发展,知识
能力低下,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或者开始贪财,损公肥己;或者不重视票号信誉,为顾客服
务差,影响票号发展等等。
因此,除了要对雇员进行不断教育外,还必须吐故纳新,有进有出,才能拥有一支精明
能干、廉洁奉公的员工队伍。吐故淘汰了不称职者,纳新增加了票号新的生命力。如果只进
不出,滥竽充数者充斥其间,票号就不会拥有一支好的员工队伍,则贤能无由奋起,还会挫
伤贤能的积极性,票号也必然招致失败。正是用人上采用吐故纳新,有进有出的原则,晋商
保持了青春活力,创造了百年的历史。
除了吐故纳新,有进有出,晋商在用人上还注重奖罚严明、决不姑息。李宏龄有一段话
道出了奖罚严明的重要性。他说:“人才之兴,全凭鼓舞。若赏罚之际不能允洽,则贤能无由
奋起,而不肖者反得夤缘而上,成败所关,岂浅鲜哉!”所以,晋商总是赏罚严明,不徇情,
不护短。
李宏龄长期担任蔚丰厚票号驻外庄掌柜,在北京、汉口、上海等都任过职,并取得过显
著成绩。他在北京分号任职时间最长,在总号中也很有影响和地位,但在任用人员上从不凭
资格徇私情,始终出以公心,举贤荐能,受到全号上下的同声称赞。
李宏龄从长期经营管理中,深深认识到:“号事之兴衰,全在人位之高下。”“事在人为,
得人则兴,失人则哀。”作为票商,李宏龄在用人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本着这一指
导思想,在用人上,特别注意选贤任能,裁汰平庸。
李宏龄在北京分号任掌柜时,重用侯中杰管理业务,梁鸿基管理账务。一个跑外拉存货,
一个管账不出错,犹如他的左膀右臂。但他并没有因此把这两个人压在自己的翅膀之下,而
是积极向总号建议破格提拔此二人,哪怕调往外地也在所不惜。他手下还有个叫刘承基的人,
写书信很有功底,业务也非常熟练。总号提出要调刘去扬州分号管书信。李宏龄见未予提拔,
就公开向总号表态不放人,坚决把人留北京。等待更好的机会,再承担重任。
李宏龄不仅对自己手下人公正对待,重用贤能,而且对总号的用人也十分关注,经常向
总号提出自己的用人建议。成都分号掌柜郭某不守号规,造成经济损失,被免职调回总号,
可总号二掌柜又把其派往天津当二掌柜,李宏龄闻讯,不顾层层关系网,向总号伏义执言,
请总号收回成命。总号不听,结果郭某在天津又滥放贷款三四十万两,造成坏账,使蔚丰厚
遭受巨大损失。
身为蔚丰厚执事,李宏龄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主张选用能随机应变之才,布置于各码
头,所以平日留心物色,一旦发现中意的人才,便破格提拔。他听说百用通票号的毛兰亭由
分号下班回到总号平遥。因东家所给顶身股不合己意,意欲他往。于是他立即信告总号,介
绍“其人颇能办事”,希望能迁请到蔚丰厚来。总号采纳李宏龄的意见,聘请毛兰亭到常德主
持分号。后来李宏龄通过巡察各地分号情况的人汇报,了解到毛兰亭抽鸦片“嗜好太重,诸
多未妥”,便立即建议总号派汉口分号冀起文前往清查。他说:“如果属实,即另派妥人前往。
总之,号事以妥实为主,岂可因弟汲引在先,遂而袒护。凡事秉公,不必瞻徇也。若必如此
拘泥,恐以后无敢保荐人者。无论弟所荐之人,并非弟之亲故;即使弟之亲故,亦不能容推;
至于他人,无论为何人所荐,均不能姑容也。”
类似如此事例有很多,都说明晋商由总经理到分号经理,都是纪律严明,该奖者奖,该
罚者罚,从而与雇员能同心同德。贤者受到鼓舞,违规者被惩罚,才能使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晋商用人方式的借鉴
晋商“避亲不避乡”的用人原则,是基于实行两权分离管理模式的下的一种用人方式,
对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