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现代都市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智慧故事总集7挪威瑞士等 >

第8部分

世界五千年智慧故事总集7挪威瑞士等-第8部分

小说: 世界五千年智慧故事总集7挪威瑞士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斯拉夫 



                             纳斯列金的哑语 



     南斯拉夫有这么一个民间传说—— 

     一天,有个法国人说,如果谁能猜出他的念头,他就愿意信奉伊斯兰教, 

苏丹推荐聪明的纳斯列金先生。 

     苏丹要纳斯列金如此这般,纳斯列金说他不会用法国话聊天。可是苏丹 

身边的人劝说他用手势跟法国人交谈。纳斯列金只得勉强从命。他跨进一个 

单独房间,在长沙发上坐下。法国人也随即进来,坐在他旁边。 

     法国人望望自己的交谈者,打着手势在地板上画个圆圈;纳斯列金立刻 

用巴掌把圆圈一劈两半。接着,法国人颤动着手指,做出好像什么东西从圆 

圈中间往上升起的样子;纳斯列金就装着把什么东西往下撒落。法国人显出 

惊异的神色,双手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鸡蛋,纳斯列金就摸出一块干酪递过去。 

法国人跳起身来,快步跑去找苏丹:“他把我的念头统统猜出来啦!现在只 

要你同意,我就信奉伊斯兰教了。”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苏丹莫名其妙。 

      “是这样的:我坚决认为地球呈圆形,因而用手势在地上画个圆圈;纳 

斯列金把我画的圆圈分为两个部分,意思是说,一半地方是陆地,一半地方 

是水。我的手从下往上升,表示大地上生长着各种植物;纳斯列金模仿雨, 

表示雨从天降;若是没有雨,任何一种植物也无法长大。我从口袋里拿出一 

只鸡蛋,表明地球的形状与它类似;纳斯列金递给我一块干酪,他是说,大 

地盖满积雪,便成了这种样子。” 

     法国人走后,苏丹把纳斯列金唤来,称赞一番,随后问他用了什么方法, 

才把法国人的念头猜中。 

      “这可简单啦!”纳斯列金说,“法国人画个圆圈,他这是夸口,说自 

己有一只美味的饼;我把饼一划两半,意思是说,我肚子也饿了,分给我一 

半吧。接着,法国人颤动着手指往上升,意思是说,瞧我的锅子里羊肉饭在 


… Page 25…

吱吱响着直冒热气;我就装着往锅里浇油,意思是说,别忘了加油,多加点 

儿嘛!法国人递给我一只鸡蛋,是说: ‘你瞧,尝尝鸡蛋怎么样?’我就摸 

出一块干酪,好像对他说: ‘再加上这个,请吧!’” 

     苏丹为纳斯列金的机敏捧腹大笑起来。 



                             铁托为渡河炸桥 



     许多人都曾看过南斯拉夫影片 《桥》,这部影片的故事是有原型的。 

     1943年初,由铁托将军领导的游击队已扩大为解放军,在本国境内非常 

活跃,频频袭击德军。德国最高当局为解除后顾之忧,决心对南斯拉夫解放 

军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扫荡。为了避免与德军正面作战,铁托将军组织了一支 

突击队,带领4000名伤员转移到门的哥罗地区去。 

     这支突击队经过千辛万苦,长途跋涉,渐渐地靠近了门的哥罗地区。但 

是汹涌澎湃的涅列特瓦河横在前面,挡住了突击队的去路。在河彼岸有德军 

重兵把守,河的这一侧,各路追击的德军也在向岸边集结。时间稍误,突击 

队就有可能遭受两头夹击被消灭的厄运。 

     涅列特瓦河上有一座大桥,这是通往对岸的唯一通道。按常规的战斗方 

式,突击队应迅速控制桥梁,组织力量冲过河去,但是铁托却下令:“炸桥!” 

     突击队的参谋人员不解地问道:“德军为了阻止我们渡河,可能要炸桥, 

我们应该加以防止。” 

     铁托斩钉截铁地说:“我们自己来炸桥!” 

      “这样,我们就无法过河去了。”参谋人员尽管存在疑问,铁托的命令 

还是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了,突击队设法炸掉了那座桥梁。并且开始沿着河岸 

转移,使德军不知他们的去向。 

     德军虽然不知突击队的去向,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大桥炸毁之后,说 

明了突击队不准备过河了。所以他们将驻守在河对岸的重兵调到河这边来, 

与追军一齐来搜索突击队的下落,并准备一举将其歼灭。 

     铁托率领着突击队迂回曲折,走走停停,竟出人意料地又回到了桥这边。 

他们组织人力架设轻便吊桥,一夜之间就架成了。铁托命令将辎重丢入河中, 

突击队保护着伤员迅速通过吊桥,来到河对岸。由于河对岸的德军已经撤去, 

所以他们没有遇到什么阻挡,很快就进入了门的哥罗地区。 

     德军疲于奔命,当他们得知突击队的去向后,已经无法追上了。 



                                   德国 



                             奥本多夫的农民 



     德国的维特斯豪森处在韦林根河的上游,村后是一片黑森林,旁边是一 

条磨坊引水用的溪道,前边不远是奥本多夫。在很多年前,这里农民的机智 

能干就远近皆知了。特别吸引人的是,他们好开玩笑和喜欢冒险。所以,很 

多人慕名前来求教。 

     一次,农民们听说聪明的约翰纳斯·冯·齐姆本男爵要到这里来,就在 

村前大路上坐成一个圆圈,脚都相互交叉在一起,还粗野地叫骂着,争吵着。 

男爵勒住马,问他们吵什么。农民们说,大家因为找不着自己的脚才争吵起 


… Page 26…

来的,请男爵帮助每个人找到各自的脚,并且答应,男爵要是成功了,就给 

他一口袋谷子。 

     约翰纳斯觉得很有趣儿,就跳下马,随手操起一根棍子,朝着他们的小 

腿就打,挨打的人马上跳起来。农民们承认约翰纳斯胜利了,答应交给他一 

口袋谷物。 

     约翰纳斯先生回家后,叫人做了一个又大又长的口袋,就是一大车的谷 

物也装不满。农民们一见这只口袋,个个惊得目瞪口呆,要装满这口袋需要 

多少谷子啊!可字据上写得清清楚楚,只好忍气吞声装满口袋。 

     农民们吃了亏,决定要追回这次损失。 

     不久,推选几个人到约翰纳斯那儿,请求允许他们在他的森林里砍几棵 

大树盖房子。约翰纳斯先生一口答应。 

     农民们在森林的那一头砍了一棵大树,又派人去找约翰纳斯说,他们只 

砍了一棵,不过这树比较大,不太好运,请允许在森林里开辟一条路,好把 

那棵大树完整地运回来,并请求答应他们,把沿途不得不砍下的树木一起运 

回。在约翰纳斯的印象中农民是无知的,便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农民们不像平时那样把木材竖躺着,而是把它横着,用两辆大车往前拉。 

这棵树又大又长,树枝伸出去很远。他们拉着树,穿过整个森林,把这棵大 

树能碰到的树木,不论大小,统统砍倒,运回村里,不但追回了上次的损失, 

而且还大大地捞了一把呢! 

     约翰纳斯从此不再小看那里的农民了! 



                             诗人和奇异的表 



     从前,德国有一位很有才华的年轻诗人,写了许多吟风咏月、写景抒情 

的诗篇。可是他却很苦恼。因为,人们都不喜欢读他的诗。这到底是怎么一 

回事呢?难道是自己的诗写得不好吗?不,这不可能!年轻的诗人向来不怀 

疑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于是,他去向父亲的朋友——一位老钟表匠请教。 

     老钟表匠听后一句话也没说,把他领到一间小屋里,里面陈列着各色各 

样的名贵钟表。这些钟表,诗人从来没有见过。有的外形像飞禽走兽,有的 

会发出鸟叫声,有的能奏出美妙的音乐……老人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小盒,把 

它打开,取出了一只式样特别精美的金壳怀表。这只怀表不仅式样精美,更 

奇异的是:它能清楚地显示出星象的运行、大海的潮汛,还能准确地标明月 

份和日期。这简直是一只“魔表”,世上到哪儿去找呀!诗人爱不释手。他 

很想买下这个“宝贝”,就开口问表的价钱。老人微笑了一下,只要求用这 

 “宝贝”,换下青年手上的那只普普通通的表。 

     诗人对这块表真是珍爱之极,吃饭、走路、睡觉都戴着它。可是,过了 

一段时间之后,渐渐对这块表不满意起来。最后,竟跑到老钟表匠那儿要求 

换回自己原来的那块普通的手表。老钟表匠故作惊奇,问他对这样珍异的怀 

表还有什么感到不满意。 

     青年诗人遗憾地说:“它不会指示时间,可表本来就是用来指示时间的。 

我带着它不知道时间,要它还有什么用处呢?有谁会来问我大海的潮汛和星 

象的运行呢?这表对我实在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老钟表匠还是微微一笑,把表往桌上一放,拿起了这位青年诗人的诗集, 

意味深长地说:“年轻的朋友,让我们努力干好各自的事业吧。你应该记住: 


… Page 27…

怎样给人们带来用处。” 

     诗人这时才恍然大悟,从心底里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惊呆皇帝的实验 



     1654年5月8日,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德国马德堡广场上人山人海, 

连皇帝、贵族和许多大官也都早早赶到现场。这里正在进行一次“半球”实 

验。 

     此次实验,因科学界围绕空气有否压力的问题争论而举行的。原因是科 

学家葛利克告诉人们:我们平时生活在空气中,每个人身上要受到20多吨重 

的大气压。这一论点使人惊讶,连许多科学家也不相信。为了证实这一点, 

葛利克公开在此进行表演。 

     时值上午9点,只见广场的中心停着16匹骠悍精壮的骏马,表演的指挥 

者葛利克把马分成两群,每8匹一边,中间是一只铜做的大圆球,由两个半 

球合成。只要哨声一响,便让马像拔河一样,从相反的方向使劲拉着那合二 

为一的钢球。 

     一切准备就绪。葛利克向皇帝请示后,一声令下,赶马人使劲地抽着鞭 

子,烈马引颈长嘶。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五分钟过去了,奇怪的是 

16匹烈马如此大力却分不开两只半球合在一起的铜球,两边的马拼命喘着粗 

气,僵持着,突然“砰”地一声巨响,铜球被分成两半。在场观看的人们, 

个个瞪大眼睛,感到十分惊奇。 

     葛利克表演成功了。这项“半球”试验充分向人们证明大气不仅有压力, 

而且它的力量大得惊人!葛利克表演时所用的那两个半球做得很精致,合起 

来不会漏气。表演前他先在球中装水,然后把球中的水全部抽出来,再把口 

密封住,这样铜球内几乎变成了真空。由于大气中存在着惊人的压力,真空 

钢球受到大气压力后,以至要用几十匹马力才能把它们分开。 

     也许人们要问:既然大气压力这么大,那我们平时怎么很轻松,丝毫没 

有任何感觉呢?原来,空气是从四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