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现代都市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军事分册 >

第4部分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军事分册-第4部分

小说: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军事分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由来 



     1950年夏季,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战火燃烧到我国边境。抗美援 

朝运动开始。 

     某炮兵部队赴朝作战的前夕,在集结地进行了临战前的战斗动员。在连 

队表决心誓师大会上,不少班的决心书都写着:“保卫和平、保卫祖国,就 

是保家乡”;不少战士发言,义愤填膺,同声喊出“打败美国狼”的口号。 

指导员麻扶摇同志心情激动地在笔记本上写下:“雄纠纠,气昂昂,横渡鸭 

绿江。”这时有个原准备回家结婚的战士表了“胜利后再结婚”的决定;还 

有几名结婚后就参军的战士,也作出了“援朝胜利后再探亲”的保证。麻扶 

摇同志把誓师会上战士们说的话,经过补充、修改,写成一份诗歌形式的决 

心书,刊登在团里油印报 《群力》上。 

     新华社记者陈伯坚同志满腔热情地肯定这首诗写得好,并建议把“横渡” 

改为“跨过”,以表现英雄气概;把“中华”改为“中国”,以增强读音的 

脆度。在他的战地通讯 《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位战士的谈话》里,引用 

了这首诗。作曲家周巍峙见后,立即谱上曲,发表在1950年11月30日《人 

民日报》上。 



                          我军第一套军装的由来 



     我军第一套制式军装诞生于1929年5月1日,当时是由红四军军长朱德 

同志、政治委员毛泽东同志和政治部主任陈毅同志确定样式后,由军工战士 

制作的。 

     我军第一套制式军装为灰蓝色、布质,军帽为八角红星帽。当红军第一 

次穿上新军装时,毛泽东同志曾讲了话。他说,领口上的两个红领章代表两 

面红旗,当时领章上绣着一圈黑边,是为悼念世界革命导师列宁同志逝世 5 

周年。对于军服的颜色,陈毅同志用诗一般的语言说:“灰蓝色代表天空、 

海洋、青黛的群山、辽阔的大地。” 



                             “八大员”的由来 



     1940年百团大战开始后的一天,129师供应部送来一些缴获的罐头,准 

备分给勤杂人员。卫生所所长赖玉明在院中大叫:“伙夫、马夫、卫兵、号 

兵,大家快来呀,有好吃的!” 

     第二天,师长刘伯承同志把赖玉明所长叫到办公室说,“我们的伙夫、 


… Page 12…

马夫应该取个什么名……你们不要笑,这是革命大家庭的大事,我们革命的 

军队官兵平等,都是革命大家的一员。今后,伙夫就叫炊事员,马夫就叫饲 

养员,挑夫就叫运输员,卫兵就叫警卫员,号兵就叫司号员,卫生兵就叫卫 

生员,勤务员就叫公务员,理发师傅就叫理发员……我们人民军队是礼义之 

师、文明之师,称呼应该文明。”从此,129师机关再也没有喊“伙夫”、 

 “马夫”的了,炊事员、卫生员、饲养员、警卫员、司号员、公务员、理发 

员、运输员这“八大员”的称呼很快传遍了解放区。 



                           我军军邮戳的由来 



    在发自部队战士之手的信封上,常可以看到,作为邮件付资的标志不是 

一般人常用的邮票,而是一枚军邮戳。 

    在邮件传递中,为了表明军人信件和其他信件的区别,也为了信件邮递 

上的方便,出现了军邮戳这种邮件付资的标志。 

    建国前后,我军各野战军和各省军区都有自己的邮戳。为了统一格式, 

1952年,我国的军邮戳基本统一为“中国军邮”。抗美援朝时期,对于志愿 

军们的邮件,除盖有“中国军邮”字样外,还另外加盖有“中国人民志愿军 

免费邮件”字样的邮戳。1953年,邮电部与我军通信部商定:为了优待军人 

免费寄信,决定发行一套专供军人贴用的邮票。当时,邮票印好后已发到了 

各军区,但是后来发现,这种邮票的使用范围很难控制,会产生许多不必要 

的麻烦,因此,最终未能正式使用。1957年9月1日,“中国军邮”戳统一 

为三角形戳,除部队的公事邮件使用之外,主要是义务兵发信免费使用。1953 

年,军队干部开始实行薪金制,至此以后,干部不再享受免费发信的待遇。 

1964年4月,军邮戳被取消。从1984年10月1日起,我军已按新兵役法关 

于“义务兵从部队发出的信件,免费邮递”的规定,恢复了军戳制。 



                           “三十六计”的由来 



    三十六计集中了我国古代兵家的奇谋方略,全计共分六套;前三套是处 

于优势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之计。 

    第一套战胜计中六计是: (一)瞒天过海;(二)围魏救赵;(三)借 

刀杀人; (四)以逸待劳;(五)趁火打劫;(六)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中六计是: (七)无中生有;(八)暗渡陈仓;(九)隔 

岸观火; (十)笑里藏刀;(十一)李代桃僵;(十二)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中六计是: (十三)打草惊蛇;(十四)借尸还魂;(十 

五)调虎离山;(十六)欲擒故纵;(十七)抛砖引玉;(十八)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中六计是: (十九)釜底抽薪;(二十)混水摸鱼; (二 

十一)金蝉脱壳; (二十二)关门捉贼;(二十三)远交近攻;(二十四) 

假道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中六计是: (二十五)偷梁换柱;(二十六)指桑骂槐; 

 (二十七)假痴不癫;(二十八)上屋抽梯;(二十九)树上开花;(三十) 

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中六计是: (三十一)美人计;(三十二)空城计;(三 

十三)反间计;(三十四)苦肉计;(三十五)连环计;(三十六)走为上。 


… Page 13…

                                狼烟的由来 



     狼烟,原本是古代军队报警时燃放的。宋朝学者陆佃在 《尔雅·释兽》 

中写道:“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其实,大凡 

食肉兽的粪便,其烟都有这种特性。古代军队燃放狼烟报警,大概只是狼粪 

相对易得,而虎、熊粪便稀少难寻的缘故。所以,久而久之,在古代典籍中, 

 “狼烟”一词便成了“烽火”的同义语,“敌兵”的代名词。狼烟也成了边 

陲风光中最有代表性的景观。 

     因为狼烟燃放得是否准确及时,直接影响到边关乃至内地的统帅们对敌 

情的了解和判断,影响到战斗的胜负,所以古代军事家们对狼烟的燃放作过 

认真的研究。在有名的 《卫公兵法》中,就对燃放狼烟的烽火台的选址、建 

造和相互间距作了详细的说明,并且规定,即使兵马行军途中宿营,也要在 

营寨百里之外设置临时性烽火台。对狼烟的燃放,规定也极严:“来的敌兵 

在十骑以下,点一注烟;百骑以上,二百以下,点两注烟;五百骑以上,同 

时燃点三注。 



                            “入伍”一词的由来 



     参军叫“入伍”,与我国古代军队编制有关。根据《周礼》记载:我国 

古代军队里“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五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 

为军。”从西周时代起,就是按伍、两、卒、旅、师、军编制排列的。那时 

候,社会基层单位叫“比”,一个村庄,一个部落,住在一起,五户为一比; 

当兵时,五户各送一名男丁,一比共送五人,组成一个伍,不管干什么,五 

人总在一起,为一个组织单位。 

     历代军队编制虽然不断变化,名称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伍”的叫法却 

一直流传至今。近代的班、排、连,代替了古老的伍、两、卒。人们仍习惯 

地把参军叫作“入伍”。“伍”在部队也广为使用,如:“队伍”、“缺一 

伍”、“满伍”、“退伍”等等。 



                                口令的由来 



     口令是军人在视度不良的情况下辨别敌我的一种口头暗号,一般是以单 

词或数字表示。 

     使用口令是在2000多年以前。据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记载: 

公元前525年,吴国军队与楚国军队交战,吴王乘坐的船被楚军截获了。在 

一个漆黑的夜晚,吴军派了3个士兵装扮成楚兵,潜伏到楚军中,以“余皇” 

为暗号,夺回船只。从此,口令就开始在军队中使用,一直沿袭至今。 



                             投降标志的由来 



     人们通常把白旗认作是投降的标志。其实从战争法规严格意义上讲,白 

旗是要求暂时休战的标志。 

     早在远古时期,交战的双方为向对方表示谈判的诚意,往往借白色为象 


… Page 14…

征,于是逐渐形成惯例:白色旗帜代表要求休战谈判。当交战的一方打出白 

旗时,对方便知来意,下令停止一切进攻行动。持白旗的一方要派出军使、 

号手、旗手和翻译到对方指挥部说明条件或意图。从军使展示白旗起,直至 

回到本方所必需的时间终了,他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上面这种惯例几千年 

一直沿续下来,至今未变。 



                                间谍的由来 



     在军事活动中,称隐蔽真实身分,专门刺探敌方情报或离间瓦解敌方的 

人为间谍。 

     自古以来,军事家们都把利用间谍作为一种对敌战而胜之或不战而胜的 

重要手段。从古代史籍中看,关于用间谍的记载很多,对于间谍的称谓也不 

尽相同。《周礼·秋官·士师》中称其为“邦汋”。孙诒让正义:“斟酌犹 

斟酌也……盖斟酌有求取之义,故盗取国家密事者,谓之邦汋云。”邦沟为 

古代士一级的八种罪名之一,由士师执掌惩治,《尔雅·释言》称“伣”, 

 “间,伣也。”《左传》中称“谍”,《左传·宣公八年》:“晋人获秦谍。” 

 《礼记》中称“觇”。《史记》中称“中诇”。《后汉书》中称“侦候”。 

还有的史书上称“游侦”、“细作”等等,现在又称“特务”。 



                             军事通信的由来 



     军事通信,我国应用得比较早。大约3000年以前就开始建立了官邮。官 

邮是一种用人力和畜力传送军事情报的机构。同时,还用铜制成直径达2—3 

米的金鼓,放在不同的方向上,一旦外敌入侵,就以击鼓为令,调集当时分 

封的各诸侯小国的军队。后来随着诸侯的相互兼并,封建主的领土逐步扩大, 

各国之间的距离较远,鼓声就传不到了。于是,又在许多地方建造了用烟和 

火来通信的烽火台。 

     汉朝时,匈奴不断入侵,为了加强联络,用红、白布做成表(即旌旗), 

作为信号通信,配合烽火和金鼓传递军事情报,对作战指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