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论犯罪与刑罚 [意]切萨雷·贝卡里亚[网罗论坛]寒寒 >

第17部分

论犯罪与刑罚 [意]切萨雷·贝卡里亚[网罗论坛]寒寒-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感兴趣的作品,尤其是卢梭、孟德斯鸿、伏尔泰、休漠
等启蒙思想家的作品。至今,他们的藏书中还留有他们作的
各种批注。贝卡里亚十分敬佩韦里,韦里也很赞赏贝卡里亚
的才能。在1762 年4 月6  日的一封信中,韦里写道: “我正在
挑选一批有天才的青年人,其中有个叫贝卡里亚的侯爵,他
很浪漫,有丰富的想象力,加上他对人类精神的刻苦研究,
使他出类拔萃。……他是位有造诣的代数学家、优秀诗人,
有独辟蹊径的头脑,只要懒惰和灰心丧气不抑制他。他每天
到我这里来,在闲谈之余,我们便在房子里安静地学习。”
      拳头社的成员之间经常发生激烈的争论,贝卡里亚总是
认真而固执。尽管他很佩服韦里,却从不接受韦里的观点,
总是巧妙和顽强地为自己的见解辩护。他也常同亚历山德罗
争得面红耳赤,几乎每次都是亚历山德罗在贝卡里亚雄辩的
攻势下作出让步。他们讨论的议题一般是文学或科学方面的
问题。对于24 岁的贝卡里亚来说,拳头社的活动对他的思想
启蒙和视野扩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762 年7 月,贝卡里亚与特雷莎的第一个女儿朱莉娅出
世了。几乎与此同时,贝卡里亚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论米兰
公国1762 年货币混乱及其救治》,这是根据韦里的建议而撰
写的。米兰作为当时的贸易和金融中心,多种货币自由流通,

                                                     …   77   –   网罗论坛'txtnovel。bbs。topzj'制作:寒寒

… 页面 79…

论犯罪与刑罚 '意' 切萨雷·贝卡里亚

汇率的投机活动泛滥成灾,这个问题一时成为经济学家和金
融专家研究的焦点。贝卡里亚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考
察了各种货币的含金量,设计了一个以含金量为基础计算货
币价值的数学公式,并且根据公式计算出各种货币之间的比
价。贝卡里亚方案的思路受到了金融界的肯定和重视。但是,
贝卡里亚计算出来的比价不够准确,因为他采用“格令”(重
量单位,等于64。8 毫克)作为计算含金量的单位,却没有考
虑到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造币厂里,“格令”并不是统一的
重量单位,而是既有差异,又常变化。尽管存在着这一失误,
贝卡里亚的这部著作还是引起了学术界和行政当局的兴趣和
注意。1763 年2 月,在一定程度上采纳了贝卡里亚建议的一
些金融改革措施出台了;随后,金融改革计划于1777 年全面展
开。这本书为当时的金融改革做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贝卡
里亚也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2

      从 1763  年开始,贝卡里亚文思涌动,打算再写一本书;
拳头社的伙伴们也为贝卡里亚优美的文笔、雄辩的论理、严
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建一议把他们经常讨论的
一个敏感议题—对刑事立法的批判—交给贝卡里亚去写。韦
里认为这是一个“最适合雄辩和富有想象力的人的题目”。
1763 年3 月,贝卡里亚袜兵厉马,着手为写作准备素材。
      贝卡里亚虽然毕业于法律专业,但对当时的刑事制度却
缺乏直接和深刻的了解,在这方面给他以重要帮助的是韦里
的弟弟亚历山德罗,后者曾担任过“囚犯保护人”的职务,
这是当时授予贵族人员的荣誉职位。担任此职务的人要定期
巡视监狱,会见囚犯,为囚犯申诉不平,还可以根据一定的
理由要求对囚犯减刑或释放。亚历山德罗是当时最年轻的“囚
犯保护人”,他在行使职权时了解到当时刑事制度中种种黑暗
的、残酷的和蒙昧的情况,并把这些情况介绍给贝卡里亚和

                                                     …   78   –   网罗论坛'txtnovel。bbs。topzj'制作:寒寒

… 页面 80…

论犯罪与刑罚 '意' 切萨雷·贝卡里亚

拳头社的同伴们。
      贝卡里亚一边收集有关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的素材,并
根据讨论的要点进行构思,一边进行写作。从1763 年3 月到
1764 年l  月,贝卡里亚时面住在韦里家中,时面躲在乡间,
时而又回到米兰父母家中,全身心地投人写作。他进行的是
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既需要向伴们的启发、鼓励和帮助,
又需要在安宁僻静的环境下,让自己头脑中理性和智慧的火
花充分地进发和闪烁。韦里的,帮助至关重要,正如贝卡里
亚后来在给他人的信中所承认的,他不仅在思想和学术上给
贝卡里亚以启迪,同时还帮助贝卡里亚在写作过程中战胜自
己的懦弱和易于灰心的性格。
      1764 年4 月,贝卡里亚的手稿被送到里窝那的奥贝尔特
(Aubert)出版社。3 个月后,即1764 年7 月1 日,散发着油墨
芬香的样书摆在了贝卡里亚和拳头社同伴面前。样书上既未
署作者的名字,也没有印上出版社的名字,只是赫然印着那
个后来震动了全世界的响亮书名:  《论犯罪与刑罚》。
      贝卡里亚深刻揭露了旧的刑事制度的蒙昧主义本质,依
据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
征,明确提出了后来为现代刑法制度所确认的三大刑法原则,
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化原则;并且呼
吁废除刑讯和死刑,实行无罪推定。
      贝卡里亚接受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学说,认为人生
来是完全自由的,只是由于生存斗争日益尖锐,才为了平安
地享受自己的自由而将部分自由交给社会统一掌握,这些自
由便形成立法权和惩罚权。因此,只有根据社会契约代表整
个社会掌管由公民自愿交出的自由的人,才拥有为犯罪规定
刑罚的立法权;而法官的惟一使命就是审查和裁定公民的行为
是否符合成文的法律,不得以任何借日增加对犯罪公民的既
定刑罚。“法官对任何案件都应进行三段论式的逻辑推理。大
前提是一般法律,小前提是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结论是自由

                                                     …   79   –   网罗论坛'txtnovel。bbs。topzj'制作:寒寒

… 页面 81…

论犯罪与刑罚 '意' 切萨雷·贝卡里亚

或者刑罚。一旦法官被迫或者自愿做哪怕只是两种三段论推
理的话,就会出现捉摸不定的前景。”贝卡里亚还坚决地否认
法官拥有解释法律的权利,认为如果允许法官解释法律,“法
律的精神可能会取决于一个法官的逻辑推理是否良好,对法
律的领会如何;取决于他感情的冲动;取决于被告人的软弱程
度;取决于法官与被害者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一切足以使事物
的面目在人们波动的心中改变的、细微的因素。”
      贝卡里亚在书中为自己所倡导的罪刑法定主义进行了雄
辩的解说,“每个公民都应当有权做一切不违背法律的事情,
除了其行为本身可能造成的后果外,不用担心遇到其他麻
烦。……这是一项神圣的信条,舍此就不会有一个合理的社
会;这是对人的一种正当的补偿,因为他已经牺牲了每个感知
物所共有的、在自己力量范围内做一切事情的普遍自由。这
一信条培养着生机勃勃的自由心灵和开明的头脑。它为了使
人们变得善良,赋予他们一种无所畏惧的美德,而不是逆来
顺受者所特有的委屈求全的美德。”
      贝卡里亚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谴责封建一专制制度
和宗教的精神统治以可怕的愚昧编造的莫须有罪名,把人当
作牺牲品奉祀于贪得无厌的暴政偶像;尖锐地批判了传统刑法
的报应观和威吓观。他认为: “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
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他视刑罚为
社会防卫的工具,它应当是“必需的”和“尽量轻的”;只有
当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确实遭到侵害时,才有防卫的必要,
刑罚的强度只要能使“犯罪的既得利益”丧失就够了。
      为实现刑罚的这种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目的,他认为
应当按三项原则来适用刑罚。第一,要维护刑罚的肯定性,
也就是说,要使罪犯不可避免地受到刑罚,从而在观念上建
立起犯罪与刑罚的必然性因果联系。他写道:  “对犯罪最强有
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第二,
应当使刑罚的强度和性质与犯罪的严重程度和性质相对称,

                                                     …   80   –   网罗论坛'txtnovel。bbs。topzj'制作:寒寒

… 页面 82…

论犯罪与刑罚 '意' 切萨雷·贝卡里亚

 “荆罚应尽量符合犯罪的本性,这条原则惊人地进一步密切
了犯罪与刑罚之间的重要联接,这种相似性特别有助于人们
把犯罪的动机同刑罚的报应进行对比,当诱人侵犯法律的观
念竭力追逐某一目标时,这种相似性能改变人的心灵,并把
它引向相反的目标。”第三,要使犯罪及时地受到刑罚。,“犯
罪与刑罚之间的时间隔得越短,在人们心中,犯罪与刑罚这
两个概念的联系就越突出、越持续,因而,人们就很自然地
把犯罪看作起因,把刑罚看作不可缺少的必然结果。”
      贝卡里亚还用了将近1/10 的篇幅来宣传自己关于限制以
至废除死刑的观点,他把死刑的弊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死刑的威吓作用是多余的。只要刑罚的恶果大于
犯罪所带来的好处,刑罚就可以发挥其效用。
      第二,死刑容易引起旁观者对受刑人的怜悯。统治者为
了加强死刑的威慑作用,一般都公开以残酷的手段执行死刑。
因而在大部分人眼里,死刑等酷刑己成为一种表演。
      第三,死刑的影响是暂时的。贝卡里亚从心理效应的角
度论证说: “对人类心灵发生较大影响的,不是刑罚的强烈性,
而是刑罚的延续性。因为,最容易和最持久地触动我们感觉
的,与其说是一种强烈而暂时的运动,不如说是一些细小而
反复的印象。”
      第四,死刑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环境。这是贝卡里亚等
启蒙学者反对死刑的主要理由。他们认为,很多人犯罪是由
于缺乏起码的人道主义情感,心灵很残酷,而这同社会环境
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死刑起着纵容人们流血、树立残暴
榜样的作用。以暴行镇压暴行,只能造成暴行的恶性循环。
      第五,死刑的错误是不可挽回的。关于司法错误问题;
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尚未提及,在1792 年1
月12 日的一份文件中,贝卡里亚提出此问题。他写道: “从对
一切法制的考察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足以判决罪犯死刑的证
据是不能排除相反的可能性的。既然如此,即便两名以上见

                                                    …   81   –   网罗论坛'txtnovel。bbs。topzj'制作:寒寒

… 页面 83…

论犯罪与刑罚 '意' 切萨雷·贝卡里亚

证人出证,即便所证明的犯罪嫌疑是大量的和相互独立的并
备有犯人的供述,这些证据的任何一个都超不出道德肯定性
的限度。而经过很好考查的道德肯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