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读者2005精华版 >

第113部分

读者2005精华版-第113部分

小说: 读者2005精华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多的人在消费格瓦拉

  而一生都是传奇的格瓦拉,他的革命生涯传奇,他的死亡也是传奇,甚至他的遗骸也都是传奇。他死亡之后,玻利维亚军方和美国中情局将他的手割下送给了卡斯特罗,但尸体本身却和其他游击队员被草草埋到了一个秘密坟墓里,几经玻利维亚的改朝换代,他的墓渐渐被遗忘。而后,1997年7月,终于找到了这个坟墓,在经过鉴定无误后,当年9月他和同埋的其他5名游击战士的骸骨被送回古巴。古巴为了安葬他们,特地在距离首都哈瓦那东南方300公里的圣塔克拉那辟建纪念馆。1997年10月14日,星期二,他们的骸骨抵达该市,整个城市一片的花海,数十万人挤到那里。1959年元旦,当时格瓦拉所率的第八纵队在一番血战后攻下圣塔克拉那,他率队进城时受到英雄般的欢迎,该役之后,古巴的革命大军有如洪水决堤,不可遏抑。隔了38年,他的遗骸再度进城,这时他已是全球的受难英雄,受到的欢呼更胜过从前。而这一年,乃是格瓦拉逝世30周年,除了纪念堂外,这一年的10月,也是全球的“格瓦拉月”。在欧洲和美国,印着他相片的T恤和纪念品都告大卖,有好几本他的传记在出版,美国华纳电影公司推出他的传记电影,一个摇滚乐团推出新专辑,以他的肖像为封面。许多中年一辈的人则到玻利维亚他当年被杀的无花果村去朝圣,那些荒凉的高山小径,刹那之间成了国际观光的热点。

  在这个一切都商品化的时代,格瓦拉已成了一个好商品。对此,他的女儿阿蕾达例说得很好:“有许多投机的人都在剥削着他的形象,这当然让人觉得有点讨厌,但只要一想到青年男女们都穿着印了他照片的T恤,我们应当知道这对他们而言,是有某种他们相信的东西在里面,这是件好事。”

  一个传奇英雄出现后,注定会一直传奇下去。1997年他逝世30周年的纪念高峰期过了之后,2003年巴西电影界拍了一部喜剧片,情节是格瓦拉并未死亡,他逃到了巴西的亚马逊原始雨林,在那里开了一家店,专卖印着自己肖像的T恤,这是“后现代式”的小聪明。许多人犬儒般认为现在已是个“无事可为”的时代,当他们自己没有了热情,就去嘲谑一切的热情。

  而最特殊的,乃是巴西另外拍了一部电影,以他早年的摩托车之旅为主轴,这部电影是2004年坎城影展的话题影片之一。这部电影2004年6月在巴西首映。

  在这个一切都成了商业,甚至英雄人物也在商业中被消费的时代,格瓦拉的意义被扭曲,被改变,甚至被变成喜剧,这正如同有关耶稣的电影也可以被拍得和情色诱惑联系起来一样。但尽管意义可变,格瓦拉那真实的反抗意义却是不可能改变的。近年来,中南美洲几次重大革命事件,从墨西哥的“扎巴蒂斯塔农民及原住民起义”到秘鲁的国巴克游击队占据日本大使馆事件,他们所用的标志,都是格瓦拉的那张头像照片。近年来,中南美洲多位追求国家自主、反抗美国宰制的领袖,如巴西总统理拉,委内瑞拉总统查维兹,他们也都是格瓦拉的信徒。由于他们追求国家的自主,当然难免遭到丑化,甚至有被颠覆的危险,但我们至少可以相信,有了格瓦拉的呼唤,拉丁美洲尽管在美国强势宰制下前途仍然坎坷,但这条自主不屈从的路,早晚一定会被走出来的。

  真正的受难悲伤英雄永远不死,只要大国对小国的压迫、宰制,甚至帝国主义式的侵略不止,他就会一直存在,变成对后人的呼唤与叮咛。全球有那么多人崇拜格瓦拉,所反映的,或许即是大家心中拒绝死灭的那种对公平正义的终极向往吧!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3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6…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没有人拒绝微笑
  作者:马国福 

  单位位于闹市区,上班时间经常有小商小贩乘门卫不注意,偷偷溜进办公大楼,推销商品。有时当我们专心致志地工作时突然有商贩敲门,有的甚至不敲门直接推门进来推销商品,打扰我的工作,让沉浸在材料中动脑筋的我头疼不已,十分反感。

  有一天,一个小伙子敲门走进我们办公室,用格式化的语言礼貌地说道:“对不起,打扰一下,我是某某某公司的驻地代表,请问你们是否需要电脑清洁纸巾?如果需要,我们可以给你们优惠。”见多了形形色色上门推销的商贩,专心工作的我们对此并不感冒。一位同事说:“你好,我们不需要你的产品,不要扰乱我们的工作秩序,上班时间不容许推销商品,请你离开好吗?”深受其扰的我们一脸不悦,给他冷冰冰的脸色。

  他并没有沮丧,带着微笑温和地说:“不买也可以啊,容许我给你试一下产品好吗?”还没等我们同意,他很快拿出一包纸巾擦拭我们电脑有污垢的部位,动作十分投入、认真娴熟,但埋头工作的我们并没有买他的账。见状后他还是礼貌地说了声:“对不起,打扰了,再见!”

  片刻,他又来了,他说:“你们领导说了,需要这种产品,请你考虑考虑好吗?”一个同事开玩笑地说:“领导需要就让领导买去,我们不需要,请你还是走吧!”同事的话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他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冷漠而放弃可能赢得的希望,努力详细地介绍他所推销的产品的性能和好处。最终,忙于工作的我们谁也没有理睬他,在我们看来,他很自讨没趣。他使出浑身解数推销。但是,无论他怎么游说,我们没有一个人动心。最后,他还是微笑着离开了。

  第二天早上一上班,他又来了。还是一样的诚恳、一样的期待,我们一样的冷漠、一样的脸色,很坚决地拒绝了,并明确告诉他:如果再来打扰我们工作,我们就不客气了。让我纳闷的是,不论我们对他有多么讨厌、冷漠、拒绝,他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没有一点不悦的表情,微笑着进来,微笑着离开。我在想,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情况,肯定早已放弃了。

  第三天他还是来了,但得到的还是同样的遭遇。我们以为吃了几次闭门羹的他会放弃,第四天不会再来了。没想到的是第四天他又出现在办公楼内。考虑到单位电脑较多,我们答应买他300多元的产品,前提是他必须拿出正规有效的发票,否则不予购买。他的发票是上海市的,尽管有水印,可财务人员不在,我们不能确定发票真伪。最终我们明确告诉他不要了,请他到别处去推销。他眼里闪出一丝希望的光芒,连声说谢谢,微笑着告退。

  第五天他仍然来了,出乎意料的是,他不但带了价值300元的产品,还带了税务部门的发票鉴定证明!我们买下了他的产品。他临走时,我一改往日的冷淡热情地问:“我真的服了你,难道你就没想到过放弃?有何秘诀?”他一脸阳光,给我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没有一块冰不被阳光融化!没有人拒绝微笑,就这么简单。谢谢,我走了。”

  我愣住了,想想也是;我们给他太多冷漠冰霜,但是最终被他的执著融化了。

  没有人拒绝微笑,且这种执著的微笑精神,往往是通向成功的道路。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3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6…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母亲们的诺言
  作者:杨如雪

  我和宝印头挨着头;趴在地上看蚂蚁打架;一只小红蚂蚁离了群;兀自向宝印的小手奔去,那只小手黄黑透亮,疙疙瘩瘩,一点也没有小孩子手应该有的娇嫩红润。

  蚂蚁爬进了宝印的袖筒,在这么火热的夏季,比他更大的男孩子光屁股跑来跑去,只有宝印长袖长裤遮得严严实实,可见他的妈妈非常爱他,怕身子单薄的他,感冒着凉突然死掉,也因为宝印长得实在太丑。

  全身上下包括脸部,都长满了那么一层硬硬的黑黄壳,村人叫他蛤蟆皮。嘴巴刻薄的,带要带上一个“疖”字,疖蛤蟆皮。

  间是叫蛤蟆,春天在菜地池塘边蹦蹿,给人印象还青翠可喜,疖蛤蟆就有毒了,小孩子不敢碰的,怕有毒。没人和有毒的宝印玩。也没人和我玩,因为我家里成分复杂,爷爷当过国民党团长,虽然奶奶守寡后当了八路,两下里并不能抵消:我是骨头缝里有毒。

  如今,像宝印这种类型,可以考虑做植皮美容手术;我嘛,也可以像白血病患者一样移植骨髓。

  但那时候,是这想也不敢想的事儿。

  幸亏我们都是孩子。我俩好得像糖粘豆。

  小红蚂蚁消失了,宝印浑身瘙痒了,他忍不住把衣服脱得精光,找那只惹祸的蚂蚁。虽然日日看到那张蛤蟆皮脸,但我对宝印的全身蛤蟆皮还是毫无心理准备。

  宝印侧着身子使劲掏自己的耳朵眼,抓挠被红蚂蚁咬过的地方。我吃惊地盯着他的全身:干燥的裂了纹的皮肤上,真是斑斑羞辱,点点哀怨。

  跑回家,问母亲宝印是不是蛤蟆打的转?

  我那多情善感的母亲,郑重告诉我,宝印乃是海龙王的最小的儿子,因为龙的全身都是鳞片——所以才生成这原样。

  原来龙子龙女到了人间,因为怕被人认出就会变得这么丑。

  第二天上学的时候,我把这事当大新闻告诉宝印,宝印不以为奇。原来他妈妈——我们的老师林老师,早就把他的身世秘密地告诉了他。

  怪不得宝印在一片歧视和白眼中,还活得那么安恬。虽然孤独,可是并没像一些身体有残疾的孩子一样沮丧。

  这个故事在小伙伴中悄悄流传,他们看宝印的眼神变成了好奇和羡慕。

  我和宝印走在一起,也成了公主。

  美丽温柔的林老师,自从收养了宝印这样一个弃儿,就再也嫁不出去了。

  林老师为什么要编出这样一个故事呢?我的虽然不识字但智慧通达的母亲,为什么也相信这个明显虚假的故事的呢?还有村里的别的母亲们,她们也不蠢,却串通好了似的,对自己的孩子用肯定的口气维持着这个童话——只发生在宝印一个人身上的童话。

  直到我们年龄足够大,才明白了宝印变成英俊王子的不可能。

  人人都明白的事儿,当事人却不愿意明白,也许仍暗暗抱有希望。

  为什么要把期限定到十八岁这一天,我想大概是一个人到了十八岁,法定年龄,就可以勇敢地面对未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哪怕是容貌丑陋,只要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也能生活得很幸福。

  宝印没有等到十八岁那一天,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十六岁就在睡梦中猝死。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3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6…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女人凭感觉
  作者:裘山山

  如果你是个女人,你一定听男人们说过:你们女人怎么老是这么凭感觉?

  语言中流露出多多少少的不满。

  不知你们怎样,反正我不否认自己是个凭感觉的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