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107部分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107部分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述客观、冷静,也反映了作者对主人公欣赏与忧虑的矛盾心理。它的发表引
起当时文学界的剧烈争论。

(张新莉)


漫克拉索夫(1821~1877)俄国19 世纪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生
于乌克兰的一个地主家庭,童年曾目睹伏尔加河纤夫的苦难生活和他父亲对
待农奴的专横暴虐。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从中学时就酷爱诗歌,
一心要在创作上有所成就。17 岁时,由于违背了父亲要他进军校的旨意,而
被断绝一切物质供应,不得不为生计到处奔走。深刻体验到贫民生活的痛苦,
使他成为第一个以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为创作主题,从而使诗歌接近
人民的俄罗斯诗人。1841 年他与别林斯基相识,在后者的指导下,他的诗歌
天才得以充分发挥。1847 年,他开始主编当时最进步的刊物《现代人》,该
刊被封后,又主编《祖国纪事》。团结了大批进步作家,组发了不少进步作
品,对俄国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作品有《涅克拉索夫诗选》
(李英堂)

《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俄国作家涅克拉索夫的长诗,也是他的代表
作。它栩栩如生地表现了俄罗斯民族的传统和习俗,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对幸
福和真理的渴望,是农奴制改革前后广大俄国农民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俄罗
斯文学和世界文学中最优秀的宏篇巨著之一。长诗以类似民问传说中寻求人
类幸福和真理的童话形式,叙述七个农民漫游全国去寻求真理的故事,揭露
了神甫、地主、官僚、显贵和沙皇反人民的本质。指出当时的俄罗斯仍然是
没有幸福的俄罗斯,暴露和批判了黑暗的现实,给下层人民指出了出路和希
望。这部长诗在艺术形式上作了大胆革新,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口头
诗歌形式,吸收大量民谣、俗语、俚语、谚语和迷语,色彩鲜艳明快,乡土
风味浓郁,节奏变换活泼,是文学中的瑰宝。

(李英堂)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文
学中创作思想极为复杂的作家。1846 年发表了他的成名之作《穷人》。在四
十年代还写了《双重人格》、《女房东》、《白夜》等作品。由于社会的大
变动及政治原因,陀思妥耶夫斯基认识发生转变,认为不可能以革命方式改
变社会,而想从宗教中寻找出路,在后二十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写了大量的
作品:《死屋手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恶
魔》、《未成年者》和《卡拉马卓夫兄弟》。这些作品,一方面描绘了社会
生活的广阔画面,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另
一方面却宣扬善恶并存和以“容忍、顺从、宽恕”的宗教道德理想来消除社
会矛盾和拯救人类。作者善于运用复杂紧张的情节,擅长心理描写和心理剖
析,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矛盾,主要人物往往体现某种哲学思想。尤其突出
的是擅长细腻地揭示人物精神上的病态和内心分裂。作品中精华和糟粕往往
是交织在一起的。

(陈业善)


《穷人》长篇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发表于1846 年,是其成名之
作。是一部由男女主人公杰符式金和瓦莲卡拉俩人的来往书信构成的小说。
主要描述了这两个真诚相爱的人以及他们周围许多穷人的悲惨遭遇。瓦莲卡
拉原是个公爵领地的总管的女儿,父母死后,无依无靠,在她的亲戚胁迫下
实际上沦为卖笑的女子。上了年纪的贫穷小官吏杰符式金以远亲关系为借口
竭尽全力帮助瓦莲卡拉跳出了火坑并为她安排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但在残酷
的社会现实面前,迫于生计,瓦莲卡拉被迫嫁给了当初玷辱了她的地主贝科
夫。小说把肝胆相照的两个天涯沦落人的深挚感情表达得感人至深,结尾尤
其使人感到痛楚与凄凉。小说充分展示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穷人的道德情操
要比农奴制条件下的贵族地主阶级的“大人物”和富人崇高得多。它表明作
者继承和发扬了俄罗斯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被别林斯基赞许为俄国
文学史上“社会小说的第一次尝试。”

(陈业善)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长篇小说。写于1861 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全书由四个部分和一个结尾组成。故事发生在50 年代末的彼得堡,正值农奴
制度崩溃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资产阶级冒险家和骗子手华尔戈夫斯基亲
王同被他侮辱和损害的人们之间的冲突组成小说的主要内容。华尔戈夫斯基
一手制造了两个家庭的悲剧,一是他侵吞了贫穷、没落的伊赫曼耶夫贵族家
庭的仅有的一座田庄,并且为了娶拥有百万家产的卡佳做儿媳而破坏了伊赫
德曼耶夫的女儿娜泰莎同自己的儿子阿辽沙的婚事。另一个是斯密司老人一
家,他的女儿被华尔戈夫斯基始乱终弃,骗走了财产,死于贫病交迫之中,
斯密司也最终死于贫困。斯密司的外孙女不能宽恕她的父亲华尔戈夫斯基,
她的倔强、带有疯狂的反抗精神引起人们对“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同情,
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显示了小说的现实主义力量。小说的严重缺点是这些不
幸的人往往是逆来顺受,流露出毫无出路的绝望情绪。

(陈业善)


《罪与罚》长篇小说。写于1866 年,是陀忍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流传最
广、影响最大、具有世界声誉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彼得堡。主人公
拉斯柯里尼科大是个有才智的大学生,迫于贫困不得不辍学,为了得到金钱,
他杀死了以放债为生的老太婆。犯罪后,他精神上受到了难忍的折磨,感到
自己并不是强者,在靠卖淫养家的索尼亚·马尔美多娃——无边苦难的化身
——的感化下投案自首,并走向“新生”。小说以彼得堡的贫民生活为背景,
真实地描写了穷人的生活,揭露了犯罪是资本主义社会求生的唯一出路,并
指出了以弱肉强食的资产阶级法则为基础的个人主义的反抗必然导致精神和
肉体的毁灭。但作者牵强地将主人公的理论和反抗影射六十年代俄国革命者
的理论和斗争,鼓吹用宗教信仰、逆来顺受和无边痛苦来纠正人的天性,则
是错误的观点。小说触及社会问题广泛,人物心理刻画细腻人微,是作者最
富于社会历史涵义的一部心理小说,是俄国文学史上一部杰作。

(陈业善)


《卡拉玛卓夫兄弟》长篇小说。写于1879~1880 年,是陀斯妥耶夫斯
基最后的一部代表性巨著。小说着重写了主人公卡拉玛卓夫兄弟伊凡和阿廖
沙的思想冲突,通过这些思想冲突提出了当时社会的重大政治和哲学问题。
伊凡以人类所遭受的苦难为根据,说明上帝创造的世界不合理,所以他不承
认上帝和一切道德标准,作者还有意影射这种理论和社会主义的联系。而阿
廖沙则以抽象的道德原则和基督教社会主义来与伊凡针锋相对。作者在作品
中有力地表现了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和人们的苦难,但同时又宣扬了无助于
消除苦难的反动说教。这部作品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它既直接为反动统
治集团服务,又宣传神权政体,反动倾向十分明显。小说雄浑精深,艺术表
现力强,对后世各国文学流派产生了极其复杂的影响。

(陈业善)


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俄国剧作家。他一生致力于戏剧创作,
对俄国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于莫斯科一律师家庭。
早年在莫斯科大学攻读法律,并先后在当地两处法院供职,为其以后的创作
积累了大量素材。1846 年,他发表了成名之作喜剧《自己人——好算帐》。
他一生共创作了50 多部剧本。真实地反映了19 世纪40 年代至80 年代俄国
的生活。戏剧体裁多样,并打破了传统的体裁界限,把喜剧与正剧、史诗性
与戏剧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所创造的人物既具有时代的阶级的特征,又
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他不仅是杰出的剧作家,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戏剧活
动家。1886 年,他被沙皇政府任命为莫斯科各剧院的剧目主任兼戏剧学校校
长。

(王军)


《大雷雨》剧本。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于1860 年。故事发生于伏尔加
河一个风景如画的小城镇,商人的儿媳卡杰林娜在家中受尽婆婆的虐待,而
丈夫又软弱无能、逆来顺受,卡杰林娜内心充满痛苦和绝望。有一次,她在
丈夫出门后,通过小姑牵线认识了邻居鲍里斯,两人同病相怜,终于产生了
爱情。但是鲍里斯也不能帮她脱离苦海,反而怯懦地离她而去,卡杰林娜万
念俱灭,终于绝望地投河自尽。作者借主人公追求个性解放而被毁灭的情节,
描写了商人和市民的生活环境,指出那是一个专制、强暴、愚昧、令人窒息
的“黑暗王国”,而女主人公的死正是对吃人的农奴制社会的强烈抗议。全
剧生活气息浓郁,社会画面广阔,结构严密完整,语言具有散文诗式的风格。
作者还巧妙地利用大雷雨这一自然力,同剧情发展及人物心理变化有机配
合,强烈地烘托了戏剧冲突的悲剧气氛。

(王军)


萨尔蒂科夫—谢德林(1826~1889)俄国著名讽刺作家。特维尔省人。
自幼好文。青少年时,受别林斯基等人的思想影响,迷恋于空想社会主义。
1848 年,因其作品锋芒直指沙皇专制制度,遭到流放。解禁后,发表了成名
之作特写集《外省散记》,讽刺揭露外省官吏。曾几度出任政府官职。他刚
直不阿,为民请命,引起贵族地主的嫉恨,称他为“罗伯斯庇尔第二”。他
继承果戈里的现实主义传统,运用“伊索式”的语言和多变的讽刺手法,同
反动统治者进行巧妙的斗争。在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列宁曾多次用他作
品中的人物形象揭露孟什维克。代表作品有《一个城市的历史》、《塔什干
的老爷们》、《甜言蜜语》、《戈罗夫略夫一家》、《老马》、《熊都督》
等。

(王军)


《一个城市的历史》长篇讽刺小说。萨尔蒂科夫一谢德林作于1869—
1870 年。作品采用编年史的形式,假托描写“自1731 年至1826 年”俄国政
府派往“愚人城22 个市长”,以怪诞夸张的艺术手法讽刺专制制度。书中所
列市长有的暴虐无道、残酷已极;有的昏庸愚昧;有的腐化堕落、荒淫无耻,
实指沙皇。作者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并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沙
皇制度。具有鲜明的革命民主主义倾向。小说的艺术技巧体现了作者的独具
匠心。他的极度夸张、近乎怪诞的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是作者讽
刺艺术的代表作。

(王军)


《戈罗夫略夫一家》长篇小说。谢德林作于1875~1880 年。它以农奴
制“改革”前后贵族地主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发展为背景,描写了地主戈
罗夫略夫一家三代人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地主资产阶级争权夺利、互相吞
噬和腐化堕落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小说主人公戈罗夫略夫由于受家庭的教
育和当时社会生活的熏染,养成了奸诈虚伪、残忍冷漠、贪婪掠夺的个性。
他为人伪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