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118部分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118部分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葛丽娟)


《丹东之死》历史剧,毕希纳著,作于1835 年。剧本是在其住宅遭到
密探监视的情况下,在五星期内完成的。剧本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罗伯斯庇尔
和丹东两派之间的冲突为背景。作者肯定罗伯斯庇尔的革命坚定性,指出其
失败的原因在于未能解决“面包问题”及未能依靠农民的力量。对丹东之死
抱有一定同情,但还是谴责了丹东放弃革命,沉湎于个人的生活享受。剧本
表达了作者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革命民主主义观点。

(葛丽娟)


斯托姆(1817~1888)德国作家。生于德国北部的胡苏姆,其父是律师。
1837~1842 年在基尔攻读法律,1843 年回胡苏姆任律师,同时开始文学创
作。后因参加反对丹麦统治北德的斗争被解职,离开家乡到波茨坦任法官,
188O 年起退休居家。其诗歌主要抒写爱情及田园生活,具有民歌风格,语言
简朴,韵律和谐。早期代表作《茵梦湖》。其他名篇如《在大学里》、《淹
死者》、《骑白马的人》等。中篇小说集有《在阳光下》、《复天的月夜》
等。其作品体现了1848 年德国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对现状的不满和忧郁孤
寂的心情。

(葛丽娟)


《茵梦湖》短篇小说。斯托姆,作于1849 年。作品写出身小康之家的
伊利莎白和青年莱茵哈特彼此相爱,但她的母亲却不顾他们的爱情,将伊利
莎白嫁给茵梦湖边一个富人,作品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
的不合理性,但他笔下两个男女主人公却逆来顺受,缺乏反抗精神,全书带
有浓厚的感伤情调。在艺术上造诣高深,语言朴素优美,写景壮物生动自然,
尤善于以景抒情,情景交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译成中文后,深受中
国读者的喜爱。

(葛丽娟)


《骑白马的人》中篇小说。斯托姆作于1888 年。北海附近一个青年农
民霍克·海因出身贫苦,靠刻苦自学,成为堤坝建筑家。他努力钻研科学技
术,想要改建防御海洪的堤岸,但却遭到保守势力的阻饶。他孤军奋战,得
不到群众支持,最后失败,死在洪水中。霍克·海因是一个具有启蒙思想的
人物,提倡科学,但却骄傲自大,导致毁灭。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时
的社会矛盾。体现了德国知识分子在1848 年革命失败后对现状的不满和忧郁
孤寂的心情。是作者最后一部杰作。

(葛丽娟)


冯达诺(1819~1898)德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一个药商家庭。
早年在伯林等地的药店里工作,1850 年起从事职业写作。曾任《曾鲁士报》
记者,普法战争期间曾三度担任战地记者。战后担任《浮斯报》戏剧评论工
作,直到1889 年为止。其创作活动以1878 年为界,前期主要是歌谣和散文。
主要作品有《歌谣集》,散文的成就是游记。著名作品是《布兰登堡漫游记》。
后期以1878 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在风暴前)为开端,与下了20 多部长
短篇小说,开辟了德国批判现实主义道路,奠定了他在德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迷恫·混乱》、《施蒂娜》、《燕妮·特莱贝尔夫人》
和《艾菲·卜利斯特》等。

(葛丽娟)


《艾菲·卜利斯特》长篇小说。冯达诺作于1895 年。描写贵族小姐艾
菲·卜利斯特的婚姻悲剧。艾菲是个纯洁美丽的少女,由母亲作主将她嫁给
母亲的旧情人殷土台顿,殷士台顿在一海滨城市当县长,贪图功名利禄,全
然不顾妻子的孤独与寂寞。不久艾菲认识了丈夫的朋友克兰巴斯少校,两人
发生了暧昧关系。六年后,丈夫发现了他们之间的不正当关系,为了贵族的
名誉,同克兰巴斯决斗,并打死了他,又和艾菲离了婚。艾菲积郁而死。小
说揭露了贵族社会道德观念的虚伪和残酷。作品情节单一,紧紧抓住艾菲的
婚姻这一主要情节逐步向前发展,结构紧凑,大量精采的对话,使人物形象
鲜明而生动。集中反映了作者创作的思想深度和艺术特色。

(葛丽娟)


维尔特(1822~1856)德国无产阶级作家和诗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
当过学徒、职员和记账员,1843~1845 年旅居英国,同宪章派人士接触,
1843、1845 年先后结识了恩格斯、马克思,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
年担任马恩创办的《新莱茵报》副刊编辑,写过许多优秀的政治诗和散文。
1849 年革命失败后,中断创作活动而经商,1856 年7 月客死古巴哈瓦那。维
尔特的诗歌热情歌颂工人和手工业者,他们第一次以自觉故斗者的形象出现
在德国文学作品中。著名组诗有《饥饿之歌》和《郎夫郡之歌》,恩格斯称
他是“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另有散文《不列颠人的社会
和政治生活速写》、长篇小说《德国商业生活的幽默速写》和《著名骑士施
纳普汉斯基的生平和事业》。抨击了地主贵族和资产阶级,揭露讽刺了他们
的丑恶面目。

(葛丽娟)


《饥饿之歌》诗歌。维尔特作于1843~IK46 年。全诗如下:“尊敬的
国王陛下,/这种惨事你可知道?/星期一我们吃得很少,/星期二我们没有东
西吃了。/星期三我们只得挨饿,/星期四我们痛苦难熬;/啊哈,在星期五那
天,/我们几乎成了饿蜉!因此请你慎重思考,/星期六让我们烤点面包/要不,
我们将在星期天,/国王呵,把你抓住吃掉!”诗中描写了工人的饥饿,但诗
人用的不是唉声叹气的调子,而是幽默、开朗的笔调,最后向统治者发出警
告。内容独特新颖,语言简练通俗,具有朴实的民歌风格。

(葛丽娟)


霍普特曼(1862~1946)德国著名剧作家。出生于两里西亚。父亲是饭
店老板,曾学过绘画、雕刻,1884 年人柏林大学学习,接触到左拉、易卜生
和托尔斯泰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同自然主义者交往密切,并
成为自然主义团体中一员,他的第一个剧本《日出之前》就是自然主义文学
的代表作。90 年代初,他写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剧本,走上了现实主义的
道路,主要作品有《织工》、《獭皮》等,20 世纪,又写出《车夫汉色尔》、
《火焰》、《洛泽·伯恩德》、《大老鼠》等现实主义剧作。另外他还有象
征主义和新浪漫主义作品。1912 年,霍普特曼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金。

(葛丽娟)


《织工》五幕剧。霍普特曼作于1892 年。剧本以1844 年西里西亚织布
工人起义为背景,反映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剥削的英勇斗争。织布厂老板德莱
西格残酷剥削工人,一再压低工资,织工们无法生活,自动集合起来、高唱
革命歌曲向厂主示威,捣毁机器,同前来镇压的军警英勇搏斗,最后以一个
不愿参加斗争的老织工被流弹打死和织工们击退敌人后的欢呼而告终。剧本
的出现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是19 世纪40 年代以后描写工人反抗资本家剥
削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贯串了织工起义是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必然结果这
一思想。在结构上各场戏独立成章,全剧珠联璧合,采用西里西亚方言,增
强了艺术感染力,是作者重要代表作,也是德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葛丽娟)


《獭皮》喜剧。霍普特曼作于1893 年。剧本描写盗窃獭皮的沃尔夫太
太是个机智能干的劳动妇女,用计谋骗过了愚昧无知而又妄自尊大的警察局
长封·魏尔罕,使他误把沃尔夫太太当作好人,拒绝考虑别人提供的破案线
索,甚至当众为私买脏物的船夫乌尔柯夫辩护,因此案件始终未破。作者通
过警察局长这个人物,揭露和讽刺了德意志帝国容克贵族和政府官吏的腐败
无能和刚愎自用。剧本也被称为“偷窃喜剧”,在德国文学史上,该剧与莱
辛的《明娜·封·巴尔赫姆》、克莱斯特的《破翁记》并你为三大喜剧。

(葛丽娟)


亨利希·曼(1871~1950)德国作家。出生于富商家庭;托马斯·曼之
兄。早年当过书店学徒。1893 年起从事创作,1930 年任普鲁土艺术科学院主
席。1933 年希特勒上台后流亡法国,同高尔基、罗曼·罗兰等一道从事反法
西斯斗争。1940 年前往美国定居,1949 年被选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
院主席,在启程回国前夕于1950 年3 月12 日逝世。一生创作了19 部长篇小
说、55 篇中、短篇小说、11 部剧本及大量政论文、散文等,对资本主义持批
判态度,反对纳粹统治。主要作品有《在懒人乐园里》、《垃圾教授》。《帝
国三部曲》由《臣仆》、《穷人》和《首脑》组成,其中《臣仆》被视为德
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另外还有长篇历史小说《亨利四世》和《呼吸》等。

(葛丽娟)


《垃圾教授》长篇小说。亨利希·曼著,作于1905 年。小说抨击了德
国的教育制度和虚伪堕落的资产阶级道德。主人公是中学教师拉特教授,绰
号“垃圾教授”,他将绝对服从的思想灌输给学生,要他们无条件地服从官
方权威,使他们成为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忠实工具。学生如表现出一点独
立思考,他就视为犯罪行为,说成是“叛徒”。他非常害怕革命,认为必须
用最残酷的方法加以镇压。小说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简洁,讽刺辛辣,笔
调丰富多样,是作者的优秀作品之一。

(葛丽娟)


《臣仆》长篇小说。亨利希·曼最优秀的讽刺小说,作于1912~1914
年。发表于1918 年。小说主人公狄德利希·赫斯林是德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
段臣仆的典型形象,他是一个小造纸厂老板的儿子,其性格一贯既胆小又残
忍,既害怕权力又崇拜权力,强者面前是奴仆。弱者面前是暴君,最后投靠保
皇党,当上市议员,成为帝国的一个忠诚臣仆,小说对赫斯林这一人物进行
了深刻的讽刺与揭露,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外形
特征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面前。这部讽刺杰作与后来的续篇《穷人》、《首
脑》合称为《帝国三部曲》。

(葛丽娟)


托马斯·曼(1875~1955)德国作家,亨利希·曼之弟。曾在一家保险
公司当见习生。后在慕尼黑大学旁听文学艺术课,完成处女作中篇小说《堕
落》,1895~1897 年同哥哥一起住在意大利,开始其职业创作生涯。1933
年纳粹执政,托马斯·曼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流亡瑞士,后赴美国并入
美国籍,1952 年离美移居瑞士、直至逝世。他毕生从事长、中篇小说创作,
始终保持现实主义精神,锋芒直指资本主义社会。《布登勃洛克一家》是其
重要代表作,并于1929 年产诺贝尔文学奖金。主要作品还有《魔山》、《马
里奥和魔术师》、《浮士德博士》、《当选者》等。被誉为德国二十世纪的
语言大师,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其作品已有多种译成中文出版,

(葛丽娟)


《布登勃洛克一家》长篇小说,托马斯·曼的代表作,作于1901 年,
小说副标题是《一个家庭的没落》。描写巨商市登勃洛克家族祖孙四代的盛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