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174部分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174部分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几等共撰《则天实录》。玄宗称帝时,任卫尉少卿、谏议大夫,兼修文馆
学士,累迁太子左庶子,并仍参与编修国史。前后任史馆三十载,致力于史
学著述,有《中宗实录》(20 卷),《睿宗实录(5 卷),《唐春秋》(30
卷),《唐书备阙记》(10 卷),《太宗勋史》等,据传其能秉笔直书,刚
直不阿,所著《则天实录》有叙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谋反事,后张说为
相,请其删改,不听。另有《贞观政要》行世。

(王瑞)


《贞观政要》唐吴兢撰。其认为玄宗即位前后的政治状况,不如“太宗
政化,良足可观”。故编写《贞观政要》一书,概述贞观年间政事的纲要,
希望统治者能以此作为借鉴,以便维持和巩固唐朝政权。该书是一部政论性
的历史文献,体例新颖,条理清晰,简明扼要,风格别致。全书共40 篇,合
为10 卷,约八万字。分类编辑贞观年间(627~649 年)唐太宗李世民与名
臣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温彦博、刘洎、马周、
戴胄、孔颖达、岑文本、姚思廉等四45 人的问答、大臣的诤议和所上劝谏的
奏疏,以及记载政治上的一些重大措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太宗君臣论政的
情况。书中所涉及的问题,颇为广泛。如对于治国的方针、原则及历代治国
的经验教训,对于官府的设置,法律的制定以及官员的选拔任用与培养,对
于君臣的作风和相互关系等问题,均有所论列,保存了许多有关贞观政事的
资料,是研究唐初政治制度的一部重要参考书。

(王军)


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大臣,诗人。字子寿,唐韶州曲江(今
属广东)人。武则天时进士,初任校书郎,后任右拾遗,迁左补阙。时吏部
选拔官吏,常由他和赵冬曦评定等级,以公允著称于世。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任中书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张不循资格用人,设十道采访使。为
官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玄宗怠于政治,他常评论得失。曾预知安禄山必反,
建议玄宗早作处置,未被采纳。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 年)由于李林甫背
后进谗言,被罢相。任相期间,曾继张说监修《唐六典》。罢相后,李林甫
改为监修,该书为盛唐官制重要典籍。其《感遇诗》十二首作于被贬之后,
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曲江集》、《千秋金鉴录》等书已佚。曾参
与《朝英集》的编辑工作。

(王瑞)


《唐六典》唐玄宗时官修,题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实出于张九龄等之
手。30 卷。以三师、三公、三省、九寺、五监、十二卫等为目,述其职司、
官佐、品秩。这些制度规程在当时虽未完全实行,但唐人讨论典章,也常加
引用。其中内容很多能够反映唐代政治、经济实况。

(刘双合)


司马贞唐朝史学家。唐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毕生研究史学,尤长
《史记》研究,发现褚少孙所增补之《史记》漏洞百出,出现多处错误,而
诸家注释又简陋粗疏,遂作《史记索隐》,凡30 卷。前二十八卷博采诸家音
释之长,间参个人见解。后二卷乃自作之述赞及补《史记》条例,并补作《三
皇本纪》。该书与南朝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以及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共同补注于《史记》正文以下,后人将其合称“史记三家注”,大大便利了
人们对《史记》的研究,成为当今最为流行的版本。唐玄宗开元年间曾历任
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后又出任润州别驾。以精于《史(40 卷),
该书上讫隋末,下到唐代宗末年,叙事详于《唐书》,原书已佚,多为司马
光《资治通鉴》所采用。后累官至左可郎中,集贤殿学士等职。

(王瑞)


韦述(?~757)唐朝史学家。唐京兆万年(今治陕西西安)人。唐开
元年间举为进士,不久出任栎阳尉,参与修撰秘阁四部书录。又参照柳冲《姓
氏系录》,著《开元谱》(20 卷)。毕生所任多为史官,历任超居舍人、兼
知史馆、集贤院学士、工部侍郎等职。因有机会接触秘阁史料,史籍知识极
为丰富,著述甚丰。吸引令狐德棻、吴兢所撰纪传体唐史,著《国史》(123
卷),该书记事详赡雅正,为历代史家称道,是今行世之《旧唐书》(五代
后晋人著)前半部蓝本。另仿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体例,撰《西京新记》,
凡5 卷,今只有第三卷残卷尚存,据史料考证,曾参与修撰《唐六典》及自
著《高宗实录》(30 卷)、《唐职仪》(30 卷)、《唐春秋》(30 卷)及
《御史台记》(10 卷),今均佚。肃宗至德二年(757 年),因曾任伪官,
被流放渝州,不食而死。

(王瑞)


贾耽(730~805)唐宰相,地理学家。字敦诗,唐沧州南皮人。玄宗天
宝年间明经及第,由贝州临清县尉累迁至汾州刺史。后擢鸿胪卿,主持和各
族往来朝员,熟悉边疆山川风土,勤于搜集有关资料。历任山南西道、山南
东道、义成等镇节度使。德宗贞元九年(793 年),复入官至右仆射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封魏国公。居相位十三年,平生酷爱地理学,用裴秀制图法,
绘撰成《海内华夷图》和《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陇右山南图》、《贞
元十道录》、《皇华四达记》及《吐蕃黄河录》等书。其中《古今郡国县道
四夷述》(40 卷),本土起自《禹贡》,外族起自《汉书》。郡县叙其增减
沿革,外族叙其兴衰,是一部地理沿革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瑞)


张守节唐代著名学者,学识渊博,尤精于地理。积半生精力,作《史
记正义》30 卷(或作20 卷)。对司马迁《史记》原文及裴骃《史记集解》
详加注释,保存了大量《史记》所据之原始资料。

(刘双合)


《史记正义》唐朝张守节撰,是注解《史记》之作,著名的《史记》三
家注之一。全书30 卷,以唐经疏体例。北宋时,与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合为一编,并把三家注散列于《史记》正文之下,
便利了阅读。该书保存了大量司马迁依据的原著文字、古代佚书、古文字等,
能纠正《史记》和徐广《史记音义》的失误;又征引古地理著作,释裴骃《史
记集解》,因此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其缺点是务博而拙于剪裁,显得繁而
冗。

(朱玉婷)


《大唐开元礼》唐开元中敕撰,150 卷。唐初礼司无定制,遇事临时议
定礼仪。开元中从张说奏,取贞观、显庆礼书,折衷异同,以为定制。由徐
坚等创始,萧嵩等完成,开元二十年(732 年)颁行,名为《大唐开元礼》,
分吉、宾、嘉、军、凶五礼。杜佑曾采其一部分,载入《通典》。新旧《唐
书·礼志》亦以此为蓝本。

(刘双合)


柳芳唐朝史学家。字仲敷,唐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幼好学,
酷爱史。唐开元年间举为进士,补为永宁县尉,因其史才,入直史馆。唐肃
宗时,奉诏与韦述共同续编吴兢所修盾史。编修期间韦述被贬,编修工作由
其继续进行,一直到肃宗乾元年才成,凡130 卷,成为五代后晋时所修《唐
书》之前半部主要蓝本,叙事清楚,很有参考价值。肃宗上元年因事被贬谪
黔中,巧遇亦被贬至巫州的高力士,遂询问史事于力士,乃感所续唐史之不
足,然《唐史》已成书,遂立志重著。即后来编年体《唐历》


杜怕(735~812)唐史学家。字君卿。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少以门荫入仕,补济南郡参军、剡县丞。后入浙西观察使韦元甫幕府,又随
之至淮南节度使幕中,累官至检校主客员外郎。不久入朝任工部郎中,又迁
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历任岭南、淮南节度使。贞元十九年(803 年),擢检
校司徒同平章事。宪宗元和初年(806 年),封岐国公,兼度支盐铁等史,
主持财政,以三十年左右时间,著《通典》(200 卷)一书,是我国第一部
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开辟一新史学体裁的先河。该书上讫黄帝,下至唐天
宝,博采众史,将历代典章制度以类编排。是后又著《宾佐记》、《理道要
诀》,可惜均已失传。

(王瑞)


《通典》唐社佑撰。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专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通史。
从代宗大历元年(766 年)开始,至德宗贞元十七年(801 年),撰述时间长
达35 年。该书所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至于肃宗、代
宗以后的变革,有时也附在注中加以记述。今本《通典》共200 卷,分为食
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各门再分子目。对每
一种制度,都综贯古今,溯源明流,通其原委,极有条理。书中不仅保存了
大量有关历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史料,成为考据唐以前掌故的“渊海”,而且
为编写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这种体例虽来源于纪传体史书的书志,却超过
了以人物纪传为叙史中心的范围,发展成为专记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典章制
度的文化专史。尤其应指出的是该书计有九门,而以“食货”为首,在“食
货”中,又以“田制”为先。这种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历代土地
关系的变革放在历代典章制度的首位加以叙述的作法实为作者首创。由此也
可看出,作者是把农业生产的发展作为封建社会政治与文化发展基础的,在
当时有其进步意义。同时,本书对唐代记载特别详细,主张经世致用,这也
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史学思想。本书不足之处在于作者从维护封建礼教的观点
出发,以相当于全书过半的篇幅,记述礼、乐,致使全书臃肿,实属不当。
不过,该书毕竟为史籍编纂学开辟了一条新路。书成之后,“大传于时”,
对后代影响极为深远。

(王军)


李吉甫(758~814)唐宪宗时大臣。字弘宪,唐赵州赞皇(今治河北赵
县)人。父栖筠,德宗时御史大夫。子德裕,武宗时宰相,为唐代名门世家。
早年即以门荫入仕,唐德宗时历任太常博士,出为忠州、郴州、饶州等州刺
史。宪宗时,由考功郎中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参与策划讨平剑南节度
使刘辟之叛。元和二年(807 年),出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策
划讨平镇海节度使李琦叛乱。并在一年多时间里,协助宪宗削平三十六个藩
镇,大大削弱诸藩力量。转而任淮南节度使,任职期间,筑富人、固本二塘,
溉田近万顷,又筑高邮堤,以利漕运。六年(811 年)任宰相,致力裁撤冗
员,共裁撤官员八百,吏一千四百员,为唐代著名改革家。并使魏博节度使
田兴(即田弘正)、淮西叛将吴元济归降。毕生多著书,而又以地理著作为
多。《十道图》(10 卷),《古今地名》(3 卷),《删水经)(10 卷),
《元和国计簿》(10 卷),以及《元和郡县图志》(40 卷)等皆为其著名作
品。

(王瑞)


李翱(772~841)唐朝史学家。字习之,唐陇西成纪(今治甘肃秦安县
东)人。唐韩愈侄婿。贞元年间举为进士,授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