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26部分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26部分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认为指四人诗歌而言。
他们的诗文虽然还残留齐、梁以来的绮丽风气,但题材广泛、风格清峻,都
试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竟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
王重描写个人生活及抒发政治感慨;杨以边塞诗取胜;卢诗文多愁苦之音,
揭露统治阶级生活的黑暗;骆诗多悲愤之作,善长骈文。陆时雍《诗镜总论》
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
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已初步扭转了文学风气,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
时期的杰出代表。

(刘旭)


唐宋八大家指唐、宋八位散文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
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家之名最早见于明初朱右选韩
柳等人文章的《八先生文集》。明中唐顺之纂《文编》,唐宋文亦仅取八家。
稍后茅坤选辑八人之作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宋、元时期,八大家之名尚
未定型,当时人们对其文也褒贬不一。自明以后,治古文的大都以八家为宗。
韩柳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主张文道合一,文质并重。艺术风格上,韩雄大而
柳精悍。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其后,王安石、曾巩、苏氏父
子,积极参与、推动。形成一种仿秦汉之作而又有创新的创作方法。其诗文
在旧时流行颇广,对后世诗文创作也有较大影响。

(刘旭)


《唐诗三百首》唐诗选集。清代孙诛编选。孙诛,字临西,号蘅塘退士,
江苏无锡人。《唐诗三百首》共6 卷,或作8 卷。选诗310 首,后四藤吟社
本又增补杜甫《咏怀古迹》三首。按五、七言古近合体编排。用以为家塾课
本。编者吸取了《千家诗》易于成诵的优点,“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
择其尤要者”,“录成一编”,“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自序》)。
因此在唐诗选本中影响较大。所选77 人中,有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
杜牧等大家之作,也有不少王、僧、歌女、无名氏等小家之作。全书选材范
围,以描写生活琐事,抒发个人情怀为主。此书刻本较多,较早见陈婉俊注、
四藤吟社本,今人喻守真有《唐诗三百首评析》,金性尧有《唐诗三百首新
注》等。

(刘旭)


《唐诗大系》唐诗选集。闻一多编选。闻一多,现代诗人、学者,本名
家骅,湖北浠水人。此书不分卷。共选260 余人,1390 多首诗。按作者出生
年代先后编排。所选诗突出了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韦应物、白居易、
杜牧、李商隐等人诗作。所选诗人、诗作都较具有代表性,基本反映出唐诗
创作风貌,艺术上能代表各家特色。是新时期编选的影响较大的唐诗选本。
作者对唐诗做过长时间研究,并留下许多宝贵遗产。《唐诗大系》收入《闻
一多全集》辛集《诗选与校笺》中。1948 年开明书店出版。1956 年北京古籍
出版社刊印《诗选与校笺》单行本。

(刘旭)


《全唐诗》唐诗总集。清康熙四十四(1705)年三月至四十五(1706)
年十月,由彭定求、沈三曾、杨中钠、潘从律、汪士纮、徐树本、车鼎晋、
汪绎、查嗣瑮、俞梅10 人奉敕编校。此书共900 卷。目录12 卷。共计收入
唐、五代诗48900 余首,附有唐、五代词,作者2200 余人。以明胡震亨《唐
音统签》、清初季振宜《唐诗》两书为底本增订而成。包罗了唐、五代诗歌。
全面反映了唐诗的繁荣景象。本书编排先是帝王后妃之作,其次是乐府、乐
章,再后是历朝作者,最后是联句、逸句、名媛、僧、道、仙、神、鬼、怪、
梦、判、歌等。基本按时代先后编排,并有小传,间有校注、考订字句及篇
章互见等情况,为研究唐诗提供了重要依据。今以1960 年中华书局以扬州诗
局本为据的排印本为佳。

(刘旭)


《全五代诗》五代十国诗歌总集。清代李调元编选。李调元,字羹堂、
赞庵、鹤洲,号雨村、童山蠢翁,绵州(今四川绵阳)人。此书编成于乾隆
四十年(1775)至四十三年(1778)。原作90 卷。后补为100 卷。按国别编
排。计梁8 卷、唐2 卷、晋2 卷、汉2 卷、周3 卷、吴6 卷、南唐16 卷、前
蜀17 卷、后蜀4 卷、南汉1 卷、楚4 卷、吴越9 卷、闽13 卷、荆南12 卷、
北汉1 卷。部分作家有小传,并附有少量笺注。关于此书编排,《凡例》称:
“五代诗向无全本,今取昔人所附之唐末、宋初之间者,以成此书。”《全
五代诗》广采300 余种书籍中的资料,内容全面,是五代诗仅有的较好的辑
本。有乾隆《函海》本,道光、光绪《函海》本,《丛书集成》本。

(刘旭)


《全唐文》唐五代文总集。清董诰等编,修成于嘉庆十九年(1814),
收唐五代作家3000 余人,文18400 余篇,共1000 卷。以清廷内府所藏钞本
《唐文》160 册为底本,并采辑《文苑英华》、《唐文粹》、《古文苑》、
《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史子杂家等书及金石碑板而成。《全唐文》
在体例上以文从人,各家名下再按照《文苑英华》的文体分类编排。其总编
次为“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释道,次闺秀,
其十国主附五代后;至于宦官、四裔各文无可类从,附编卷末。每人之下均
附有简明的作者小传,略叙里居、科第及历官始末。次序按时代先后排列,
已登第者以登第之年为主,未登第及无可考者以入仕之年为主,处士则以所
卒之年为主。《全唐文》由于有精熟唐宋史事的著名学者负责修纂,所以在
辑录时订正了前人的不少错误。另一方面它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尽管如此,
《全唐文》仍不失为一部搜罗宏富的唐五代文总集。它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唐
五代文的成就,提供了大量的唐五代文学史料,对于唐五代文学和历史的研
究具有重要价值。

(杨爱国)


《古镜记》隋末唐初小说。王度撰。《异闻集》、《太平广记》录此书。
此书主人公王度,自述大业七年(611)从汾阴侯生处得到一面古镜,能避邪
镇妖,携其外出,曾先后照出老狐与大蛇所变的精怪,并消除了疫病,随之
还出现了一系列奇迹。后度弟王勣借古镜出外游历山水,一路上又消除了许
多妖怪。王勣回到长安后,把古镜还给王度。大业十三年古镜在匣中发出悲
鸣之后,突然失踪。全篇以几则小故事相连缀,广列灵异,辞旨诙诡,犹存
六朝志怪余风。但篇幅较长,加强了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文采有进,代表
着小说从志怪发展为传奇的一个阶段。

(杨爱国)


《离魂记》唐代传奇。唐陈玄祐撰。本篇写张倩娘与表兄王宙从小相爱,
倩娘父张镒也常说将来当以倩娘嫁王宙。但二人成年后,张镒竟将倩娘另许
他人。倩娘因此抑郁成病,王宙也托故赴长安,与倩娘诀别。不料倩娘半夜
追到船上,二人一起出走蜀地,同居五年,生有二子。后倩娘思念父母,与
王宙回家探望。王宙一人先至张镒家说明倩娘私奔事,始知倩娘一直卧病在
家,出奔的是倩娘离魂。两个倩娘相会,即合为一体。本篇以离奇怪诞的情
节,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由的愿望,歌颂了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
斗争,具有典型意义。元代郑光祖《倩女离魂》杂剧,即根据本篇故事演绎
而成。

(杨爱国)


《莺莺传》唐代传奇。唐元稹撰。原题《传奇》。《异闻集》载此篇,
还保存原题。《太平广记》收录时改作《莺莺传》,沿用至今。此篇中的崔
莺莺是一个在封建家庭的严格闺训中长大的少女。她有强烈的爱情要求,但
又在内心隐藏得很深,甚至有时还会在表面上作出完全相反的姿态。本来,
通过她的侍婢红娘,张生与她已相互用诗表达了爱情。可是,当张生按照她
诗中的约定前来相会时,她却又“端服严容”,正言厉色地数落了张生的“非
礼之动”。数日后,当张生已陷于绝望时,她忽然又采取大胆的叛逆行动,
主动夜奔张生住所幽会。她的这种矛盾和反复,真实地反映了她克服犹豫、
动摇而终于背叛封建礼教的曲折过程。但最后她还是被张生抛弃了。《莺莺
传》文笔优美,描述生动,于叙事中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较好地塑造
了崔莺莺的形象。《莺莺传》的故事流传极广,后世据以改写的戏曲,不胜
数,家喻户晓。

(杨爱国)


宋、辽、金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文学
家。出身清寒。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 年)中进士,历官左司谏、知
制诰、翰林学土。他为人耿介,对当时朝政敢于直言进谏,为当权者不容,
八年中三次被贬。真宗时,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史事,为宰相不满,贬
知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敌世称“王黄州”。著有《小畜集》,《小畜集
外集》。其诗朴素自然,直抒己见,小品散文平易简朴。作品多揭露当时社
会矛盾,关心人民疾苦、关心国事。文如《唐河店妪传》,诗如《对雪》等
都是其中优秀作品。他提倡诗学李白、杜甫,文学韩愈、柳宗元,极力反对
五代以来的颓靡之风,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有一定促进作用。

(刘晓敏)


《村行》七言律诗。宋王禹偁作。这首诗是作者于太宗淳化二年(公元
991 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写。描写了北中国山村的暮色秋光,表达
了作者对农村的亲切感情和对家乡的怀念。景中含情,动静互相映衬,清新
生动,流畅自然。“数峰无语立斜阳”一句,采用拟人手法,是历来为人们
称颂的佳句。

(刘晓敏)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诗人。性恬
淡好古,不趋荣利,终身不仕,隐居于西湖孤山。因不婚娶,以赏梅养鹤为
乐,旧有“梅妻鹤子”之称。死后,谥“和靖先生”。有《林和靖诗集》四
卷。林通善行书,工于诗。所作多描写隐逸生活,抒发闲适心情。其诗以五
律见长,尤以咏梅为工。《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
昏”,是脍灸人口的佳句。词作以《长相思》(吴山青)为代表。林通诗风
清新淡远,与浮艳的“西昆体”诗风对立鲜明,在北宋诗坛颇有影响。

(刘晓敏)


《梅花》(《宋诗纪事》题作《梅花》、《林和靖诗集》题作《山园小
梅》。)七言律诗。宋林通作于隐居中。这首咏梅名作,从多方面描摹塑造
了梅花冠绝群芳的清丽形象,突出了梅花高雅的本质特征,是诗人孤高性格
的真实写照。全诗咏物、抒怀水乳交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
昏”一联,极尽梅花幽逸闲淡之态,是诗中的传神之句。宋司马光在《温公
诗话》中赞扬这首诗“曲尽梅之体态”。

(刘晓敏)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 年)中进士。官至参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