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38部分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38部分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明代诗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洪
武三年召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写诗讽
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后因为苏州知府魏观撰写《上梁文》受株连被腰斩。
高启青年时即有诗名,与杨荃、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文学思想,
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师古之后成家。所以他的诗体制不一,风格多样,
学习汉魏晋唐诸体,均有摸拟痕迹。但他才思敏捷,诗歌多有佳作,为明代
最优秀诗人之一。

(周洁)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七言歌行。高启作。当时诗人登上南京雨花
台,面对波涛滚滚的长江,联想起历代兴亡交替,感慨万千。诗首先描绘了
大江东去,钟山如龙的壮阔景观,语言豪放,接着一气呵成,从秦始皇写到
“前三国,后六朝”,点明因割据造成生灵涂炭,宫阙荒芜,血流如潮的惨
状,中间夹以抒情,极其悲壮,最后歌颂祖国统一,“四海永为家”。全诗
笔力雄健,意境开阔,把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四句一韵,平仄相间,
给人以抑扬顿挫之感。

(周洁)


《养蚕词》七言歌行。高启作。诗描绘了蚕农妇女养蚕的耕种辛苦和丰
收在望的喜悦心情,接着点明蚕农忙于作丝,是因为又到了“夏税相催时”。
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语言质朴、自然,颇近古乐府的风格。

(周洁)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杭州)人。明代政治家、
民族英雄、诗人。明成祖永乐十九年进士,历官山西、河南、江西等地巡抚、
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刺入侵,土木堡一战,英宗被俘,明军被消
灭50 万,并进逼北京。于谦时任兵部尚书,拥立英宗弟为景帝,并主持抗战,
使局势转危为安,建立了卓越功勋。后英宗还朝复位,诬他“大逆不道,迎
立外藩”的罪名处死。他的诗多忧国忧民的内容,风格质朴刚建,多有佳作。
有《于忠肃公集》。

(马素君)


《石灰吟》七言绝句。于谦作。诗中借物言志,以石灰自喻,描绘石灰
的锤炼过程。借石灰的“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
惜”来比喻自己,表达了诗人“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坚强志向。语意双关,
比喻贴切。表现了诗人重气节,轻生命的高尚品质和道德精神。直抒胸臆,
明白如话,而意境有独到之处,所以一直为后世传颂。

(马素君)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南茶陵人。明代诗人。明茶
陵诗派领袖,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成化、
弘治年间(1466—1505),他以台阁大臣地位,主持诗坛,颇有声望。他论
诗的艺术观点多半附和严羽,但在谈论诗歌音调的轻重、缓急,以及作诗用
字的虚实、结构的起承转合上,有自己的见解。他强调宗法杜甫,多是从音
调、法度着眼。这些观点对前后七子有明显的影响。名作《拟古乐府》实际
是以乐府诗体作史论,道学气味很浓。少数抒情诗,如《寄彭民望》可读性
较强。他是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的过渡人物,在明前期诗坛上有一定的地位。

(刘春阳)


《寄彭民望》抒情诗,明代李东阳作。写于明成化、弘治年间(1466—1506)。当时,诗坛上出现了茶陵诗派,他们在创作上仍未脱台阁体气息,
多是逢迎应酬之作,象本诗这样的可读作品为数很少。全诗四联八句56 字。
首联引战国孟尝君门客冯谖弹铗的典故写彭民望衣食无着。颔联、颈联具体
写“秋风”“夜雨”之时,彭依然布衣短褐,梦中“亦寒”;“人情阅尽”,
知交难觅。尾联写彭虽才识过人,却滞留学馆,过着清苦的生活,自己因未
能予以帮助而感到惭愧。诗中对彭怀才不遇深表同情。全诗首句入韵,一韵
到底;音调轻重缓急;用字虚实结合。对后七子有一定的影响。

(刘春阳)


马中锡(?~1511 或1512)字天禄,号东田,河北故城人。明代作家。
明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武宗时曾任刑科给事中、兵部侍郎。因反对宦
官刘瑾,被贬入狱。刘瑾伏诛后,出任大同巡抚。正德年间(1506—1520)
奉命镇压刘六、刘七起义。他力主“招安”,并亲赴刘营劝降。但当权者决
意镇压,刘六等拒不受降,然兵至故城,戒毋犯马中锡家。于是朝廷以“纵
贼”之罪,瘐死狱中。数年之后,巡按御史卢雍追讼其冤,朝廷方复锡官,
赐祭予荫。著有《东田集》(一称《东田漫稿》)六卷,诗文各三卷。

(刘春阳)


《中山狼传》寓言故事,明代马中锡作。系据古代传说写成于明朝初年。
全文2600 多字。故事写赵简子猎于中山,狼中箭而逃,遇东郭先生将它装袋
子里隐藏,但危险一过,狼即凶相毕露,要吃掉救命恩人东郭先生,最后幸
有一老者相救,设计杀了恶狼。从而解除了危难。故事揭示了对本性凶残的
恶狼不能仁慈,必须坚决消灭之,同时也借狼的本性勾画出了世上忘恩负义
者的丑恶嘴脸。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
象。人格化了的中山狼狡猾残忍,东郭先生迂腐软弱,杖藜老人沉着坚定,
都是通过情节发展和具体行动刻画成功的,富有典型意义。

(刘春阳)


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江苏高邮)人。明代
散曲作家。少时鄙薄科举,不应试,筑楼高邮城西,与当时文士谈咏其间,
自号西楼。他雅好词曲,精通音律,一生纵情山水诗画,没有作官,著有散
曲集《王西楼乐府》,题材广泛,多为抒写其闲适生活之作,少数篇什对明
代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或表达改变现实的愿望,如《朝天子·咏喇叭》最
为有名;《南吕一枝花·久雪》套数,寓意也很深刻。在充满着风花雪月俗
套的明散曲中,王磐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刘春阳)


《明天子·咏喇叭》散曲,明代王磐作。写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0)。
据蒋一葵《尧山堂外纪》云:“正德时,阉寺当权,往来河下者无虚日,每
到辄吹号头,齐丁夫,民不堪命,西楼(王磐号)乃作《咏喇叭》以嘲之。”
全曲63 字,先写喇叭“曲小腔大”,装腔作势;再写“喇叭声”令人生畏,
“军愁民怕”,无法辨别哪是皇帝真意,哪是宦官假托;最后写“喇叭声声”
的后果——广大人民倾家荡产,家破人亡。散曲不仅写出本来地位低下的宦
官依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的现实,而且揭示了他们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
难。此曲的特点是通俗幽默,讽刺力强。“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吹
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刘春阳)


吴承恩(约151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一说“射阳居士”),
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明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从“两世相继为学官”,
终至没落为商人的家庭。他性敏多慧,善诗能文,博极群书,酷爱稗史佚闻,
却因“屡困场屋”,直至三十余岁始补贡生。任过三年长兴县丞,因“耻折
腰,遂拂袖而归”。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度日。晚年回乡,放浪诗酒,
不与统治者合作。他虽处于前后七子“驰鹜天下”的时代,而诗文创作却能
独出胸臆,不入藩篱。所著短篇志怪小说《禹鼎志》(已佚)寓有鉴戒意味;
诗歌《瑞龙歌》、《二郎嫂山图歌》等借神话传说,寄托扫荡邪魔、安民保
国的愿望;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尤其表现了追求艺术独创的精神,使其
成为神话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

(刘春阳)


《西游记》长篇神话小说。在民间长期流传的基础上,吴承恩成书于明
嘉靖年间(1522~1566)。当时,世宗朱厚熜昏庸腐朽,奸相严嵩把持朝政,
地方官吏敲诈勒索、大发横财。作者对社会之黑暗颇为愤激,便以创作小说
寄托其不平和理想。全书一百回,前七回写孙悟空“大闹天官”,突出小说
的战斗性主题。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
等故事,交代取经的缘起。从第十三到一百回,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
护唐僧取经,在八戒、沙僧协助下,历遇九九八十一难,一路斩妖除怪,终
于到西天取得真经,他们也都成“正果”东返。艺术上,其基本特征是积极
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故事曲折离奇,富于变化,充满生活气息,又有强烈
的现实感。同时,善于运用讽刺手法,妙趣横生;语言散韵结合,汲取了民
间说唱和方言口语的精华。此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影响很大,现已有英、
法、德、意、西、世(世界语)、俄、捷、罗、南、日、韩、越、斯(斯瓦
希里语)等数种译文。

(刘春阳)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具)人,
明代散文家。嘉靖19 年(1540)中举之后,因屡试不第,迁居嘉定安亭江上,
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甚多,称之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
中进士后,任浙江长兴知具、南京太仆寺丞等。他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
等人推尊韩柳欧曾王“三苏”,继承唐宋八大家古文的既成传统,作为前后
七子的反对派出现于嘉靖文坛,被称为唐宋派,时人谓为“今之欧阳修也”,
著有《震川文集》。他把生活琐事引到“载道”的“古文”中来,使古文更
密切地和生活联系,写出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如《先妣事略》、《寒花葬
志》、《项脊轩志》都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因而亲切感人,对清代桐城派影
响较大。

(刘春阳)


《项脊轩志》抒情散文,明代归有光作。写于时嘉靖14 年(1535)。
当时,前后七子把持文坛,复占势力甚盛,模仿秦汉,囿于形式,形成了一
种因袭剽窃之风。以归有光等人为首的唐宋派树立新的旗帜,反对复古,推
尊韩欧,以创作实践进行抗衡,写出一些清新简洁,具有真情的文章,本篇
就是其一。全文700 余字,历叙项脊轩的环境及其变化;祖母、母亲、乳母
对自己的关怀、妻子与自己的相处共语,抒发对她们死后的怀念之情。文笔
简洁生动,所记项脊轩如在目前,人物的言谈神态情致逼肖,声容笑貌,跃
然纸上。此文代表了归氏散文的风格,富有含情不尽的意境,题材虽小却能
历久不减其感人的力量。

(刘春阳)


梁辰鱼(约1521~约1594)字伯龙。号少白,一号仇池外史。昆山(今
江苏)人。明代戏剧家。其父梁介为平阳训导。辰鱼身长8 尺余,疎眉虬髯,
好任侠。家有华屋,专门接纳四方奇士英杰。嘉靖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
首的后七子都与他有往来。戏剧家张凤翼也是他的好友。他得到著名音乐家
魏良辅的传授,又与郑思笠等精研音理,对改革昆山腔作出了贡献。他在当
时曲坛上颇负盛名。他的传奇《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编写的
剧本,取材于春秋时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