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53部分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53部分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规律。

(张新莉)


《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毛泽东写于1957 年5 月11 日。李淑一是
杨开慧烈士的好友、柳直荀烈士的爱人,1957 年春节,她给毛泽东写了一封
贺年信,一并寄去了自己在1933 年写的纪念柳直荀的词《菩萨蛮·惊梦》。
5 月11 日,毛泽东给她回了信,并作了这首词来开导、安慰她。全词分上下
两阕。作品描写柳烈士的忠魂翩翩升天,来到神话传说中的月宫。吴刚、嫦
娥面对革命烈士的忠魂,一个双手捧酒致意,一个翩翩献舞欢迎。忠魂惊闻
革命胜利的喜讯,滚滚热泪化作滂沱大雨,化作人间滋润万物的甘霖。作品
创造性地运用了文学的双关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突破了传统诗词中
吊死慰生悼亡伤逝的一般境界,超越了个人的悲欢离合、死生契阔的通常感
情,而获得了超越题材自身的象征意义——成为毛泽东为一切殉难的中国共
产党人建立的艺术纪念碑。

(张新莉)


《七律二首·送瘟神》诗。毛泽东写于1958 年7 月1 日。作者“读六
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
熙,旭日临窗。遥看南天,欣然命笔。”在党的诞生纪念日,抒写了激越情
怀。这两首词是“连章体”。第一首深沉地慨叹旧社会“瘟神”肆虐给劳动
人民带来的苦难。在美丽的山水问血吸虫病流行,在旧中国就是神医华佗也
没有办法,疫区到处是毁灭后的凄惨景象。连牛郎都关心过问瘟神事,但劳
动人民的悲哀依旧。第二首写新中国劳动人民送瘟神的胜利喜悦和社会主义
建设的豪情。新中国诞生了,到处是一片春意,6 亿人民都成为舜尧那样的
英雄,以主人翁的姿态,治理山河、建设祖国,也消灭了血吸虫病。这两首
词犹如对比鲜明的两轴画卷,联想飞驰,想象神奇,气象雄阔,瑰伟奇谲,
极富浪漫主义的艺术色彩。

(张新莉)


《卜算子·咏梅》词。毛泽东写于1961 年12 月。同前小序曰:“读陆
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词以梅花自喻,抒写备受黑暗势力摧残仍独
善其身的情怀,悲而不壮。作者这首词却以梅花赞喻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坚
贞品德和博大胸怀,境界全新。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勾画出一幅十分动人
的壮美画卷。风雨暂时把春天送走,大雪纷飞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在悬垂百
丈冰的悬崖上红梅怒放。下阕写谦虚的梅花报春而不争春,待到春光普照大
地、山花烂漫之际,梅花也享受一分春光,与大众同乐。作品在艺术上很好
地运用了比衬手法。全词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磊落的胸怀和谦虚自处的优秀
品质,是一首新时代的红梅赞。

(张新莉)


洪深(1894~1955)字浅哉,江苏常州人。现代剧作家。《卖梨人》是
他于1915 年写的第一个有对白的剧本。1916 年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1922
年回国后,主要从事戏剧和电影的编导工作;创办中华电影学校。同时创作
了反封建反军阀混战的成名剧作《赵阎王》和优秀电影剧本《申屠民》、《冯
大少爷》、《劫后桃花》,为中国电影艺术首创了文学剧本的式样。1930 年
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并相继写了“农村三
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在我国话剧创作中第一次较
全面地反映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和自发斗争。抗战爆发后,积极宣传抗日。写
了《飞将军》等剧本多种。“皖南事变”后,先后导演了《法西斯细菌》《祖
国在呼唤》等剧,有力地配合了反对国民党反对派破坏抗战、破坏团结的斗
争。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执教,并编辑《戏剧与电影》周刊,导演了《丽人
行》等剧。建国后,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
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并担任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等职务。主要著作
收在《洪深文集》中。

(鞠爱敏)


《五奎桥》独幕话剧。1930 年现代作家洪深著。是“农村三部曲”中
的一部,是以农村为题材的剧作。主要写农村大旱,庄稼枯萎:农民要运水
的洋龙船过桥抗旱,但桥矮洞狭船驶不过去,必须拆桥,而周乡绅因其祖上
三年内出了五个进士,故建起这五奎桥,作为其“风水”和权威的象征,坚
决不让拆掉。通过这一冲突,刻画了周乡绅的专横狡诈和青年农民李金生的
坚强正直两种不同性格。戏剧冲突扣人心弦,艺术形象鲜明,结构也比较严
谨。在30 年代表现农村题村的剧作中,本剧与稍后创作的《香稻米》《青龙
潭》合称为《农村》三部曲,颇负盛名。

(鞠爱敏)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
家。1911 年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师。1914 年,开始用文言文创作。“五四”
运动后,改用白话写作。1921 年,同茅盾、郑振锋等组织文学研究会。1922
年起,先后任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同时兼任商务印务馆国文
部编辑。1930 年,任开明书店编辑。曾主编《小说月报》、《妇女杂志》、
《中学生》等刊物。抗战期间,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6 年,在
上海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的日常工作。解放后,曾任出版署副署氏、教
育部副剖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其创作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下种种光怪陆
离的社会现象。创作态度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洗炼优美,有“优
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是“五四”以来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主要作品有
《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稻草人》、《潘先生在难中》等。

(王军)


《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叶圣陶著。写于1924 年11 月。主人公潘
先生是一个怯懦自私、苟且偷安的小市民知识分子。在军阀混战时,他带一
家逃难到上海。稍觉风吹草动,他就张惶失措,一旦暂时安宁,便又忘乎所
以。他不满意军阀的统治,又怕丢了饭碗而战战兢兢地巴结上司;他明明看
到“拉夫、开炮、烧房屋、淫妇女”等残酷的现实,却又为车阀写”功高岳
牧”、“德隆恩溥”的大匾。作品通过对战乱中潘先生一系列行为、心理的
描写,显示了其可鄙、可笑的灵魂,深刻批判了小市民知识分子卑怯苟安的
心理,从中映照出20 年代中国动乱、民不聊生的现实。描写客观精细而又不
乏冷隽的讽刺意味。

(王军)


《倪焕之》长篇小说。叶圣陶著。1922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主人公倪
焕之是个热切追求新事物的青年。也曾把救国的希望寄托于教育,但没有把
改造教育与改造社会联系起来,不仅遭到恶霸地主蒋上镳等人的刁难,同时,
还受到习惯势力的嘲讽,工作处处碰壁;他曾憧憬着一种建立在共同事业基
础上的互助互爱的婚姻,而婚后的生活远违他的初衷。这都使他深感失望和
痛苦。“五四”运功爆发后,倪焕之的情绪又高涨起来,在革命者王乐山的
影响下,他积极参加了群众性的革命活动。但当王乐山被反动派杀害后,他
又感到苦闷榜惶,以至于纵酒痛哭,终于在矛盾迷惘中病逝。作者用“严正
的态度如实地写”每一个人物,特别是以精细的笔墨刻画倪焕之的热情、直
爽,不断追求理想而又软弱无力的性格特征,生动地表现出剧烈变革的社会
背景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曲折的人生道路,富有时代感和启迪性。

(王军)


《多收了三五斗》短篇小说。叶圣陶著。发表于1933 年7 月。作品通
过对“旧毡帽朋友们”进城祟米的描写,反映了丰收成灾,谷贱伤农的不合
理现象。“旧毡帽朋友们”抱着满腔希望,带着满船的新米到米行粜米,而
粮食的价钱却便宜的惊人。农民忍痛贱卖稻米,但他们“白白的米换不到白
白的洋钱”,得到的只是信用很低的“或多或少的一叠钞票”。真实地反映
了农民面临粮价大跌的意外打击时的失望、痛苦与愤懑心理,表现了处于帝
国主义、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下广大农民贫困不堪的状况及日益增长的反抗情
绪。全篇布局从容而谨严,行文朴素而生动,体现了作者一贯的艺术风格。

(王军)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著名章回小说家。少
年时代酷爱文学。1917 年开始当新闻记者。1918 年任《皖江日报》总编辑。
1919 年到北京求学。同时在《益世报)当助理编辑。1923 年在北京世界通讯
社任总编辑。1925 年初至上海,为《立报》编辑副刊《花果山》。后迁南京
办《南京人报》并自编副刊《南华经》。抗日战争爆发后,到重庆编辑《新
民报》。不久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结束后,任北平《新
民报》总经理兼编副刊《北海》。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中国文联和作家协会,
当选为理事,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和文化部顾问。张恨水一生创作中长篇
小说120 部以上,字数达二千余万。其作品深刻揭露和真实反映了黑暗的旧
社会,在当时影响很大。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
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对我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
了积极影响。代表作有《啼笑姻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五
千登科》、《八十一梦》、《纸醉金迷》、《夜深沉》、《雾中花》等。

(王军)


《啼笑姻缘》长篇小说。张恨水写于30 年代。小说以军阀统治下的北
京为肯景,描写了出身豪家的青年学生樊家树到北京考学,巧遇卖艺父女关
寿峰、关秀姑,出资为关寿峰治病,引出秀姑一片痴情,而家树倾心于唱大
鼓的姑娘沈风喜。长相酷似风喜的富家小姐何丽娜也在追求他。后来家树回
家探母,凤喜被军阀刘德柱霸占,并将其逼疯。秀姑设计杀死刘德柱,父女
出走关东,樊家树与何丽娜结成夫妇。小说通过对樊家树的爱情纠葛的描写
展现了军阀统治下的北京贫富悬殊的现实。作者大胆地正面揭露军阀的横暴
残忍,跋扈丑恶,表现了作者的正义和胆识。小说结构自然,注意多角度地
描绘人物,以简炼的笔墨,通过典型的风土民情来烘托气氛,具有浓郁的地
方色彩。

(王军)


《八十一梦》长篇小说。张恨水于1941 年以寓言形式写成。朽中“楔
子”里交代说:“原稿泼了油,被耗子吃掉了”是对国民党政府干扰写作的
影射。作者以辛辣的笔调,巧妙的构思,深刻揭露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黑暗,
投机商人的唯利是图、巧取豪夺。揭示了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表现了作者
鲜明的爱憎态度,描绘了一幅“雾重庆”光怪陆离、纸醉金迷的百丑图。作
品在艺术表现上有一定的特点,它采用短篇连缀结构,寓真实于梦幻,讽刺
与夸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丰富的想象力,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历史
故事作为表现现实生活的媒介。全篇语言通俗生动、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