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73部分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73部分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动派搜捕而去日本。“8·13”上海战争前回国,积极参加救亡运动。1938
年夏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到延安,同年加入共产党。他积极倡导和参加
延安街头诗运动,写了许多街头诗。还担任过晋察冀边区文协副主任,张家
口市委宣传部长等职。建国后曾任作协文学讲习所主任、全国文联委员、河
北省文联主席、《蜜蜂》主编、《诗刊》编委等职。出版过20 多部诗集,代
表作有抒情长诗《给战斗者》和叙事长诗《赶车传》。还写了许多散文、评
论等。

(周立勋冯恩大)


《给战斗者》抒情长诗。作者田间,写于1937 年12 月。是作者的代表
作,也是现代最优秀的政治抒情诗之一。全诗包括序诗和七节。序诗以深沉
的笔触愤怒揭露了“9·18 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
难。第一节抒写人民的觉醒,把全诗讴歌的主体——战斗者作为一个整体形
象展现在读者面前。第二、三、四节说明了战斗者必须奋起战斗的原因:美
丽、富饶的祖国,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休养生息的地方,但是侵略者却要掠
夺、蹂躏它,我们怎么能不挺身战斗?最后三节发出了庄严的召唤:战斗的
人们要奋起抗击侵略者,誓死保卫祖国。长诗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充满
了对敌人的深仇大恨,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奋起战斗、誓死不当亡国奴的
热切期望。艺术上,简短有力的诗行,急促跃动的节奏和旋律,粗犷激昂的
格调,和长诗所要表现的抗战初期的时代精神以及待人的高昂情绪正契合,
因而产生了强大的鼓动力量。

(周立勋冯恩大)


《赶车传》长篇叙事诗。作者田间。共分七部,上卷四部,下卷三部。
第一部发表于1946 年,第七部完成于1961 年,长诗成功地塑造了贫农歌手
石不烂、农村姑娘蓝妮、区委书记史明伟、牧羊青年金娃、支部书记金不换
等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革命斗争事迹和建设人间乐园的故
事,记录了“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革,和党的伟大力量”(田间语)。题
名《赶车传》,有深刻的寓意:车是时代的象征,赶车人是共产党员、人民
群众,这车在党的指引下,经历了千难万险,终于赶到了乐园,但时代的车
轮并没有停下来,仍在继续前进。长诗主题深刻,人物众多,结构宏大,显
示了作者高度的概括力与艺术才能。

(周立勋冯恩大)


碧野(1916~)原名黄潮洋。广东大埔人。现代作家。出身贫苦,由人
资助上中学,因领导学潮被开除。1934 年到北平。1935 年在《泡沫》文艺月
刊发表处女作《窖工》,1938 年参加“文协”。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出版短
篇小说集《远行集》,中篇小说《奴隶的花果》,长篇小说《没有花的春天》、
《湛蓝的海》等。抗战胜利后,到南京编辑《人报》和《朝报》副刊。后到
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解放区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任教。1948
年参加解放太原战役,写出长篇小说《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两次到新疆
体验生活,出版长篇小说《阳光灿烂照天山》和散文集《哈萨克牧场》、《边
疆风貌等》。1960 年后,写有散文集《情满青山》、长篇小说《丹凤朝阳》
等。

(周立勋冯恩大)


《天山景物记》散文。作者碧野。发表于《人民文学》1956 年第12 期。
作者饱蘸情感,描绘了天山绚丽的自然风光,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美感形象。
在自然美与社会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水乳交融、纵横交织中,读者仿佛被
带进了如醉入痴的神仙境界,随同抒情主人公一会儿仰观天山、一会儿俯察
溪流、一会儿徜徉百花丛中、一会儿骋马千里草原。感情的潮水起伏跌宕,
或慨叹大自然的雄伟壮丽,或陶醉于轻歌漫舞的美妙旋律,或坠入花香鸟语
的梦境,或沉浸于温柔香甜的氛围。读者随着作者的笔,情随景迁,意从物
转,就象亲自漫游在美丽多姿的天山之中,感受到种种乐趣,获得多样美感,
心田充满柔情和热爱生活的激情。这篇散文创造了诗的意境,语言富有诗的
情韵美。

(周立勋冯恩大)


《情满青山》散文。作者碧野,收入1963 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散
文集《情满青山》。这是一篇情节生动、人物鲜明、景物优美、颇富诗情画
意的散文。以凝重的笔触,描写一个大型水电工程的指挥长与曾在革命战争
中救护过他的老医生一家结下骨肉深情的故事,表达了革命成功不仅是无数
革命先烈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结果,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不惜身家性命、尽
心竭力支援的结果,表现“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的主题。作者精心布
局,巧妙地将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和过去的严酷岁月结合起来,通过对不同
时间、地点的几件事的描述和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着力刻画了老医生、泉
姑、老黑的性格,展现了人物的高贵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周立勋冯恩大)


刘白羽(1916~)现代作家。北京人。幼年当过学徒,14 岁上学。“9·18”。。 
事变后,受爱国思想的驱使辍学从戎。1934 年考入民国大学中文系,1937
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草原上》。1938 年后,写有《五台山下》、《龙烟村纪
事》、《幸福》等短篇小说集及报告文学集《游击中间》。1944 年去重庆,
任《新华日报》副刊编辑。解放战争期间,写出中篇小说《火光在前》、短
篇小说《政治委员》、《无敌三勇士》和报告文学集《为祖国而战》、《历
史的暴风雨》。抗美援朝期间,写有报告文学集《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对
和平宣誓》和短篇小说集《战斗的幸福》。1955 年后主要从事文化领导工作,
历任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少将
军衔)等职。还出版了多部散文集,如《火炬与太阳》、《踏着晨光前进的
人们》、《万炮震金门》、《红玛瑙集》、《晨光集》、《巍巍太行山》、
《石油英雄之歌》等。

(周立勋冯恩大)


《无敌三勇士》短篇小说,作者刘白羽,写于1946 年。小说描写的是
人民军队大家庭生活中的“家务事”。战斗英雄闫成福,提前离开医院回到
部队,受到战友们的热烈欢迎,绰号“老油条”的战士李发和却很不服气,
两人遂产生隔阂。受旧意识影响较深的“解放战士”赵小义从中挑拨,使两
人关系更加恶化。不久,部队开展“两忆三查”活动。在“诉苦”中他们认
识到,原本都是阶级兄弟,应加强团结。在战场上,他们团结一致,英勇作
战,成为“无敌三勇士”。小说深刻他说明了人民军队团结一致是无敌于天
下的力量源泉。小说注意学习古典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故事线索结构全
篇,多处设置悬念,情节生动曲折,语言通俗,富有部队生活气息。

(周立勋冯恩大)


《日出》抒情散文。作者刘白羽,写于1958 年。以写日出为目标,却
先写落日的情景,又写到在印度、黄山观日出而未见的失望情绪。欲纵先收,
将情绪积聚到饱和状态,然后在出人意料的情况下,展现从高空飞机上看到
日出的奇景,大开大合,汪洋恣肆,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巨大起伏。引导人
们欣赏火、热、生命、光明一起来到人间的壮丽景象,是为了教育人们热爱
新生的祖国,热爱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结构上,以感情的发展为经线,
以生活剪影为纬线,经纬交织。勾画了五幅远隔千山万水,毫不相干的日出
图,但它们被看日出的强烈愿望这根经线连缀起来形散而神不散,使这篇散
文跌宕有致,不枝不蔓,气韵连贯。

(周立勋冯恩大)


《红玛瑙》抒情散文。作者刘白羽。发表于1960 年。这是作者回延安
后写的一篇佳作。由延安墙头的小诗——“地球是颗红玛瑙,我爱怎么雕就
怎么雕”—一引发了作者对革命历程的回顾。作者把这遥远的历史回顾同眼
前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结合起来,揭示了延安人民的革命风格和革
命气魄与老一辈革命者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面对“晶莹、透明、
通红、发光的红玛瑙世界”,他纵笔赞美、放声高唱,并立志发扬“延安风
格”,“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永远鲜红、通明的红玛瑙一样的人。”作品因
景生情,缘情入理,情景交融,把对革命圣地延安和延安人民的感情注入对
延安历史的回顾和眼前景色的描绘之中。

(周立勋冯恩大)


《长江三日》抒情散文。作者刘白羽。发表于1961 年《人民文学》第3
期。作者饱蘸深情的笔或写长江的干姿百态、变幻无穷的景色,或记穿过三
峡的惊险历程,或抒写“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的感触。每日见闻,各
有异趣,又步步深入,使人感到美不胜收。作者还驱使联想的翅膀,自由翱
翔,在叙写三日航程中自然地插入关于爱国诗人屈原被色驮回秭归的神话和
巫山神奇缥缈的美女峰的传说,还有古代诗人的名句,民间流传的歌谣。艺
术之笔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随着感情的变化,把人、事、景、物有机地结
合起来,组成绚烂的画面。随着画面的层层展开,在波浪起伏之中,表露出
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并抒发了“战斗——航进——穿过黑暗走向黎
明”的哲理豪情。

(周立勋冯恩大)


陈其通(1916~)祖籍湖北麻城孝感,出生于四川巴中县。现代剧作家。
幼时读过一年半私熟。1932 年加入共产党,同年参加红四方面军,在艰苦的
环境里坚持学文化。由于工作的需要,写过一些活报剧、小话剧、歌剧、歌
曲等。1935 年参加长征,任宣传队长。抗战期间做政宣工作。解放战争期间
任辽南武装部长。解放后,调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
中国作协、戏协理事。写过各种戏剧文体,如活报剧、秧歌剧、话剧、歌剧
等,有现代题材、有历史题材,达四五十个剧本,影响大的如《小放牛》、
《学文化》等,其代表作是大型多幕话剧《万水干山》。

(周立勋冯恩大)


《万水千山》五幕话剧。作者陈其通。写于1938 年,发表于1954 年《解
放军文艺》第10、11 期。这是第一次将史无前例的红军长征生活搬上舞台,
艺术地再现了这一壮丽的历史画卷。剧作以红军第一营的长征生活为题材,
表现了遵义会议之后,在毛泽东军事路线指引下,红军开始取得了主动权。
通过描写顺利经过彝族区和毛尔盖族百姓对红军由抵抗到欢送的情节,突出
地表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渡大渡河,表现了
红军有正确路线的领导,就会无往不胜;茫茫草地,向红军战士提出了极严
峻的生死考验,红军战士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战胜了艰难险阻;
最后以标志着长征胜利的腊子口战役作为全剧结束,宣告了反动派的彻底失
败。全剧热情地歌颂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成功地刻画了
中国工农红军这支为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