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98部分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98部分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白云作为自己心灵的使者,去给妻子传递无恙的消息和眷恋她的深情。长
诗的前篇是药叉告诉白云应走的路程,向白云讲述沿途的名山大川,名城市
镇。后篇写药叉对妻子思念的情话,长诗以细腻而动人的诗句,表现了药叉
夫妻纯笃而坚贞的爱情,描述了药叉对妻子的深深的怀念。在艺术上,长诗
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情文并茂,情景相生,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和谐,善
于以烘托的手法状物抒情,正面衬托与反面衬托交替使用,使作品自始自终
激荡着动人的心弦的波澜。具有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

(刘欣)


《沙恭达罗》诗剧。印度杰出的诗人迦梨陀娑的代表作。共分七幕,取
材于史诗《摩诃婆罗多》和《莲花往世书》。诗剧用抒情的笔调,描写净修
女沙恭达罗同国玉豆扇陀经过磨难终于美满结合的恋爱故事,反映了印度由
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情景,歌颂青年男女忠贞不渝的爱憎,
揭露和谴责了统治阶级的丑恶灵魂,表达了下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女
主人公沙恭达罗是印度和世界文学中一个最富有人性和柔情的女性形象,是
真挚情感和青春美的象征。诗剧的风格细腻委婉,含蓄隽永,充满诗情画意,
富于神话史诗般的浪漫传奇色彩。诗剧的情节曲折有致,变幻有序,结构完
整,和谐得体。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诗句清新自然,典
雅华丽。《沙恭达罗》是世界古代文学中杰出的诗剧之一,对后世亚、欧文
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刘欣)


般吉姆·查特吉(1838~1894)印度孟加拉语近代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出身于农村,毕业于加尔各答大学,担任过法官,主编孟加拉语杂志《孟
加拉之镜》。他写有六、七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中以长篇小说《毒
树》(1872)最著名。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第一次提出了寡妇改嫁的问题,
他还写了近十部长篇历史小说。在《将军的女儿》、《格巴尔贡德拉》(1866)、
《茉莉纳丽尼》(1869)、《钱德拉谢克尔》和《阿难陀寺院》(1882)中,
描写了印度人民反抗外族侵略的斗争,表达了印度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愿
望。《阿难陀寺院》取材行1772 年发生的“出家人”反对英殖民主义的斗争,
是印度近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和现代文学的先驱。

(刘欣)


《阿难陀寺院》长篇历史小说。般吉姆·查特吉著。作于1882 年。《阿
难陀寺院》取材于1772 年发生的“出家人”反对英殖民主义的斗争的长篇历
史小说,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吉瓦南德、香蒂等人不畏强暴、英勇作战
的爱国者形象。其中有一首《礼拜母亲》的诗表达了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到处传唱,成为印度独立运动的第一首颂诗,泰戈尔于1906 年为之谱曲后成
为印度的国歌,直到1950 年。在艺术上,作者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作为背景,
带有丰富的浪漫传奇色彩,但与现实社会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

(刘欣)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
家。泰戈尔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市一个商人兼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位著名的
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大哥是诗人、哲学家,二哥是音乐家、剧作家,姐姐
是第一个用孟加拉语写长篇小说的女作家。泰戈尔的童年就是在这样一个具
有印度教哲学思想而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富有文学教养的家庭里渡过的,
他虽进过各种学院,但他的科学、历史和文学的丰富知识,大多得自父兄和
家庭教师的循循善诱以及自己的努力。后又积极参加印度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运动,支持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泰戈尔的文学活动长达六十余年,一生创
作了50 多部诗集,12 部中、长篇小说,100 余篇短篇小说,20 多个剧本,
近2000 首歌曲,以及1500 多幅美术作品。作品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富有民
族风格和特色,具有根高的艺术成就。对印度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1913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刘欣)


《摩诃摩耶》短篇小说。泰戈尔著于1892 年。主要写一个24 岁的姑娘
摩诃摩耶和青年罗耆波热诚相爱,但她的家庭强迫她同一个垂死的老婆罗门
在火葬场上举行婚礼。婚后第二天,她就成了寡妇,又被迫和她丈夫一起火
葬,只是突然出现狂风暴雨,才没有被烧死,可是美丽的脸庞上留下了疤痕。
她逃到情人家,要他发誓永不拉开她的面幕。后来,在一个月夜,他终于看
到了她的脸,她没有回答一个字,头也不回地出走了。小说愤怒地谴责了封
建包办婚姻的危害和寡妇殉葬制度的野蛮,表达了人们要求爱情自由的愿
望。结构精巧,语言流畅,具有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清新朴素的艺术风格。

(刘欣)


《两亩地》故事诗。泰戈尔。作于1894 年。作品的主人公巫宾是一个
贫苦农民,只有七代相传的两亩地,却被王爷抢走了;接着,巫宾又被法庭
判决赶出家门,在旷野、市场、路边度过了16 年,但巫宾日夜思念他那两亩
地。有一天,他终于回到了故乡的园地,坐在芒果树下,在痛苦中回忆童年
的往事时,两只熟透了的芒果落在他的脚下,他赶忙拾起,不料却被王爷诬
蔑为盗贼。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印度封建主勾结法庭残酷剥削
压迫农民的社会现实。对贫苦农民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横行不法的
封建主进行有力的揭露和愤怒的控诉,揭示出真正的盗贼,不是巫宾,而是
王爷。思想倾向明确,感情充沛,语言朴素生动,口语化,富有民歌韵律,
曾长期在民间流传。

(刘欣)


《沉船》长篇小说。泰戈尔著,1906 年出版。写一个由于沉船事件而引
起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动人故事。小说主人公罗梅西是一个软弱无力的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出身于富裕的婆罗门教家庭,既有学识,又有才华,但
缺乏处世能力。作者通过他与两个女青年汉娜丽妮和卡玛娜的曲折复杂的恋
爱和婚姻故事的描述,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与争取婚姻自主的青年男女之间
的矛盾。小说批判了包办婚姻的危害,赞扬青年们的自由恋爱。同时,作者
通过罗梅西的形象,揭示了印度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情节曲
折生动,扣人心弦,赋予传奇色彩。作者善于深入地刻画人物个性,心理描
写细致入微,语言凝炼、形象、颇具艺术感染力,这是泰戈尔创作中流行最
广的一部小说。

(刘欣)


《戈拉》长篇小说。泰戈尔著。1910 年出版。是泰戈尔最杰出的一部长
篇小说。小说以印度教安南达摩依和梵教帕勒席的家庭为主要活动场所,以
印度教青年戈拉、宾诺耶、与梵教姑娘苏查丽达、洛丽塔的恋爱纠葛为线索
展开情节,反映了印度民族开始觉醒,歌颂了青年男女的爱国精神,揭露了
殖民主义者的专横和残暴,批判了宗教的偏见,号召印度人民不分教派不分
种姓团结一致,为印度人的解放事业服务。同时也严厉批判了复古主义、教
派偏见和维护种姓制度的错误观点以及脱离人民、脱离实际的倾向。小说的
中心人物戈拉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形象。作者着力刻画了他对祖国必将获
得自由解放的坚定信念和丝毫没有奴颜婢膝的性格特征。小说在艺术上的特
点,主要是论争性的描写。全书行动少,论争多;但论争并不枯燥,语言精
辟,内容复杂,理论深奥,具有强烈的逻辑力量。

(刘欣)


《吉檀迦利》抒情诗歌集。泰戈尔著。1912 年出版。这是一部神秘色
彩较浓的抒情诗集,计103 首,均无题。诗集名称“吉檀迦利”,就是“献
诗”的意思。反映了诗人在“无望的希望中”追求理想的境界,在“死与不
死中”寻求归宿。尽管是无望的,诗人并不放弃对它的追求;即使死必然会
到来,他也要在死中求得永生。泰戈尔在诗中所歌颂的“神”,并不是任何
宗教信仰中的神,而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活动于一切自然之中的泛神论
哲学思想的体现。这位神,正是诗人的理想、光明和诗才的化身。是诗人所
追求的希望的自白。这种理想,就是理智的自由,心灵的和谐,真理的完美
和国家的觉醒。这种理想,对资产阶级来说,无疑是难以实现的幻想。既表
现了诗人思想中的积极面,也反映了一种消极情绪。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
以丰富的想象,抒情的格调,秀丽的诗句,生动的笔法,从不同角度表达了
泰戈尔的人生哲学。流传甚广,诗人因此于1913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刘欣)


萨拉特·查特吉(1876~1938)印度孟加拉语文坛上仅次于泰戈尔的大
作家。生于西孟加拉邦胡戈里县德瓦南德普尔村的贫穷家庭,只上过中学,
17 岁那年便离家出逃,长期过着流浪的生活。在缅甸住了十年,1912 年回到
加尔各答,成为第一个以写作为职业的专业作家。1907 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
小说《大姐》,获得成功。一生写了30 多部长、中篇小说和许多优秀的短篇
小说。其代表作有:《斯里甘特》、《乡村社会》、《嫁不出去的女儿》、
《道德败坏的人》和《秘密组织——道路社》等。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涉及
社会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印度社会的不平等和腐朽的封建传统,描绘了孟加
拉农民的贫困状况,愤怒地揭露了地主、婆罗门的阴险狡诈和专横跋扈,特
别是对被压迫的印度妇女寄以深切的同情。表达了印度人民反帝、反殖和争
取民族独立的愿望。

(刘欣)


《斯里甘特》长篇自传体小说。萨拉特·查特吉著。作于1917~1933
年。共四卷。主要描写斯里甘特与歌女拉佳拉克什弥相爱,但在传统道德观
念的束缚下,他们最后被迫分手。小说展示了一幅从乡村到城市,从王公贵
族到贱民各阶层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塑造了安诺达姐姐、拉佳拉克什弥以
及敢于离开无情的丈夫而和患难与共的男人相结合的奥帕雅、为抗议对贱民
的侮辱而毅然脱离大家庭过着清贫生活的苏南达等许多令人难忘的妇女形
象。特别是奥帕雅,她是查特吉所有作品中唯一能够冲破封建牢笼的勇敢的
女性。在艺术上,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特别是妇女形象鲜明,心理描写细
致深刻,语言朴素流畅,幽默风趣。泰戈尔指出:“查特吉窥透了孟加拉人
内心的秘密,在他描绘着悲欢离合的绚丽多彩的创作中,人们清楚地认识了
自己。”

(刘欣)


普列姆昌德(1880~1936)是印度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印度现代进步
文学的奠基人。原名腾伯德·拉伊,出生于北方邦贝拿勒斯附近的拉姆希村。
父亲是邮局的小职员,以微薄的薪俸养活全家。7 岁丧母,15 岁结婚,16 岁
时父亲去世,不得不担负起养活继母、异母兄弟和妻子的生活重担。后来,
他依靠做家庭教师的收入,得以升入大学深造。1905 年,他从师范学院获得
教学凭证。1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