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袁氏世范 >

第24部分

袁氏世范-第24部分

小说: 袁氏世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译述】有的人做了坏事,自身遭到刑法杀戮,而他的子孙却极为兴旺发达,人们往往会产生奇怪的感觉,以为天道有失误。殊不知这种人家里,祖宗上辈积累的善行较多,造孽较少,善行多于恶行,所以其中做恶的人自身受到报应就够了,不妨碍积善带来的福分延及子孙后代。如果做了很多恶事之后依然享受富厚安乐的生活,一定是这个人祖上遗留下来的福泽快枯竭了,上天也不再爱护怜惜他,纵容他,使他的恶事越积越多,以至深厚,让他彻底耗尽家族福分后,上天自会收拾他。
  【评析】佛家用因果报应,死生轮回来劝人们向善。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自东晋佛学中国化之后,人民感受到至深的苦痛,无由倾诉,也很难找到使他们受害的根源,便极为相信佛家的因果报应说,期望在佛家那里为自己痛苦的人生找到解脱的答案。所以,在中国百姓的意识里,善恶报应观是根深蒂固的,绝望的百姓们在这个观念面前俯首贴耳,五体投地。然而,并不排除其中的一些人开始大胆怀疑,为之呐喊呼吁。
  窦娥是一个贫穷的良家妇女,父亲窦天章要进京赶考,没有路费盘缠,就把窦娥卖给了蔡婆婆当童养媳。好不容易熬到过门的年龄,婚后不久,丈夫偏又生病去世。她小小年纪,成了活寡。然而,窦娥并没有吵嚷着另嫁他人,只守着婆婆安稳度日。一日,蔡婆婆去向外人讨债,强盗半路打劫,差点儿将蔡婆婆勒死,恰巧张驴儿父子路过才得以生还。没想到无意中透露出在家守寡的儿媳之后,张驴儿父子趁机威胁蔡婆婆,要一一对应,两家人合在一起过。蔡婆婆无耐,只得将张驴儿父子带回家中。那窦娥誓死不从,暗中怪怨婆婆说话口没遮拦。张驴儿父子见窦娥态度坚决,忽起歹心,羊肚儿汤里放了毒药想毒死蔡婆婆,以此诬告窦娥杀人,并想趁机威胁窦娥就犯。没想到毒死的竟是张驴儿。这下张驴儿的儿子买通官府,诬告了窦娥杀人之罪。窦娥被官府拉去受审,马上要被送上刑场,一个柔弱女子,并没有遭谁惹谁,平白无故,引发了一场大祸,她便开始大胆痛斥天地:“天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天;地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地。”“为善的遭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这倒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因果报应又怎样体现?窦娥迷惑了,她不能理解。但我们能理解,根本就没有因果报应这一说,所以也不必费尽心思去思考:为恶的没被惩罚是出于上天对人的姑息纵容,亦或是祖宗有德,积善已多,延及子孙。如果说作恶之人,没有落个好下场,那也只是作恶的一种结果,并非恶人定有恶报,好人必有好报,我们不必去想更多。
  
  人能忍则不起争端
  
  【原文】人能忍事,易以习熟,终至于人以非理相加,不可忍者,亦处之如常。不能忍事,亦易以习熟,终至于睚眦之怨深,不足较者,亦至交詈争讼,期以取胜而后已,不知其所失甚多。人能有定见,不为客气所使,则身心岂不大安宁!
  【译述】人如果善于忍耐,并且逐渐习以为常,即使别人对他施以非礼到不可忍耐的地步,他也能处之泰然,和往常一样。人如果不善于忍耐,也逐渐习以为常,即使别人对他有一点儿小小的怨恨与非礼,根本不值得去计较,也总是竭尽全力去打官司,不到取胜决不罢休,但他不知道自己失去的东西远远要比得到的东西多。人如果有明确的见解和主张,不为外界事物所干扰,那么他的身心就会得到极大的安宁。
  【评析】能否忍耐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气魄与度量。
  诸葛亮和周瑜相比,在某些方面简直不相上下,而诸葛孔明为何能将周瑜气死,这其中就显示了一个气量的问题。周瑜气量太小,睚眦必报,而诸葛孔明却宽宏大量,料事如神,目光长远。
  诸葛亮为了达到连吴抗曹的目的,用的就是智激周瑜之计,因为他已摸准了周瑜的脾性,大凡小事都不会忍耐。孔明说:“我有一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周瑜问:“用何二人,可退操兵?”孔明故意绕弯子说:“江东去此两人,如大木飘一叶,太仓减一粟耳;而操得之,必大喜而去。”瑜又问:“果用何二人?”诸葛亮这才说:“我隐居隆中时,闻曹操新修造铜雀台,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充其中。操本是一个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操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去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送与曹操。操得二女,称心满意,必班师矣。此范蠡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瑜曰:“曹欲得二乔,有何验证?”曹操便给周瑜朗诵了《铜雀台赋》,其中确有“二乔”的名字,但绝对没有非得二乔之意,泛指美女罢了。但周瑜气得当时就破口大骂曹操为老贼,即刻下定决心歼灭曹贼,虽刀斧加头,亦不易其志。
  诸葛孔明只是使了一个计,其实他何尝不知大乔乃孙权之妻,二乔乃周瑜之妻,而周瑜实在也太无度量了,以至于不用自己的头脑好好想想,事实是否真如孔明所说的那样。
  
  小人当远之
  
  【原文】人之平居,欲近君子而远小人者。君子之言,多长厚端谨,此言先入于吾心,乃吾之临事,自然出于长厚端谨矣;小人之言多刻薄浮华,此言先入于吾心,及吾之临事,自然出于刻薄浮华矣。且如朝夕闻人尚气好凌人之言,吾亦将尚气好凌人而不觉矣;朝夕闻人游荡不事绳检之言,吾亦将游荡不事绳检而不觉矣。如此非一端,非大有定力,必不免渐染之患也。
  【译述】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想与君子结交而远离小人。君子的言论,大多忠厚老实端庄严谨,有长者之风。这种言论先进入我的心中,等到我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也自然而然会有忠厚老实端庄严谨的长者风度;小人的言论却多为刻薄浮华之言,如果这种言论首先进入我的心中的话,等我在事情面前时,我自然而然也有了刻薄浮华的言论。正如早晚耳边充斥的都是盛气凌人之言,我也就变得盛气凌人而自己却不明白;早晚听那些游荡之人目无法纪的言论,我也变得喜欢游荡,目无法纪却不自知。像这样的情况出现得很多,如果没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必然免不了逐渐沾染的不良结果。
  【评析】“近朱则赤,近墨者黑。”此言一点儿不假,与君子为伍,便有君子之风,与小人为伍,便有小人之气。
  贾宝玉整天在脂粉堆里厮混,嘴边不是“林妹妹”,就是“宝姐姐”,使他的性格有明显的女性化偏向,情感细腻、柔和,敏感而多愁。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儿便觉混浊。”他似乎讨厌男子做的一切事情。头等的中举求功名、光宗耀祖之事他不屑干,认为那是国士禄蠹之流、沽名钓誉之徒干的。接下来的立门顶户、孝事父母之事,他也不愿意干。他愿意干的是什么呢?愿意给女儿家调脂粉,喜欢啃女孩子嘴上的胭脂,不时地对哪个清爽却又薄命的丫鬟一洒同情之泪。再就是在林妹妹面前吐露千万个真心,赔千万个不是。他没有一个男儿应有的气质,这与他从小的生存环境有极大的关系。
  浪荡子薛蟠,与贾宝玉相差简直十万八千里。从小骄纵,养成了浪荡不羁,聚众赌博,饮酒,嫖妓的腐化堕落之恶习,他总是与那些最堕落的人在一起,而那些淫欲放纵、不务正业之人也总愿意靠近他。在梨香院住下不到两月,便将贾府一批最低级的人都结识了。
  诸葛亮为了不辱先帝使命,对刘备所托之孤刘禅关爱备至。在他出师之前,写了感情诚挚的《出师表》,告诫他“亲贤臣,远小人”。唐太宗李世明在这一点儿上,不愧为一个明君。魏征担任秘书监,有人诬告魏征谋反,太宗说:“魏征,从前是我的仇人,只是因为他忠于所事奉的人,我于是提拔任用了他,怎么竟会有人诬陷他?”太宗竟然不询问魏征,就马上斩杀了诬告者。
  
  老成之言更事多
  
  【原文】老成之人,言有迂阔,而更事为多。后生虽天资聪明,而见识终有不及。后生例以老成为迂阔,凡其身试见效之言欲以训后生者,后生厌听而毁诋者多矣。及后生年齿渐长,历事渐多,方悟老成之言可以佩服,然已在险阻艰难备尝之后矣。
  【译述】年老之人的言论有时显得迂腐而不大切合实际,但老年人却经历的世事很多而阅历丰富。年轻人即使是天资聪颖,但在人生的阅历及识见方面终难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总认为老年人的言论迂腐而不合实际,大凡老年人用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教导年轻人时,年轻人很多不喜欢听而且还要诋毁老年人,殊不知那些言论在老年人身上都是应验过的。等到年轻人年岁渐渐增长,经历的世事逐渐多起来之后,才体悟到老人之言是多么值得人佩服,但是能体悟到这一点早已是在他备尝艰辛之后了。
  【评析】“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是一部厚厚的书,记载着人生春夏秋冬中的酸甜苦辣,抒写了成功,也承载了失败。据说曾经有一个历史阶段,人们将老人视为隐患,认为人老了便无用了,白白浪费国家的粮食,还不如活埋掉,于是人在老了之后就被活埋。这其实是一种极为无知的做法,老人虽已无力再叱咤风云于人生的大舞台,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却是后人的一笔财富,使后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这要比他直接创造价值价值还要大。即便是老人的言论,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不切实际的可笑迂腐之处,但毕竟瑕不掩玉,劝君还是多听听老人之言吧。
  张良是沛公刘邦手下的一名良将。早年他从容步游下邳圮上,一老父穿着粗布衣服,走到张良之前,径直把鞋子丢到圮下,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取鞋!”张良异常惊异,但见是一位老者,不忍发作,强忍着火气下去给老人取鞋。没想到老人又说:“给我穿上。”张良不仅为老者取回了鞋,又跪着给他穿上。老父大笑离去,不一会儿又返回,对张良说:“你小子可以教育,五日后凌晨,与我在这里相会。”张良答应。五日后,张良到时,老人已先到,老人怒曰:“与老人约定,迟到是最大的不恭,后五日,再来吧!”又五日,张良鸡鸣时前往。老人又早到,老人依然发怒。再五日之后,张良半夜就去了,不一会儿老人也到了,老人高兴地说:“年轻人就该是这个样子。”并拿出一本《太公兵法》给张良,告诉他说,读了这本书可以成为王侯的军师。十三年后你在济北见我,我是谷城山下黄石老人。张良得此书后,时常诵读,跟随刘邦之后日渐为刘邦所重。
  可见,张良对老人是极为尊敬的,而且也相信老人所说的话。老年人的一言一行,可给你在人生之路上指点迷津。
  
  君子有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