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上午咖啡下午茶 >

第30部分

上午咖啡下午茶-第30部分

小说: 上午咖啡下午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知识,需要文化,不晓得喝的么子茶,哪个地方产的,什么类型的香味,什么样的色泽,喝了会起什么作用,又有啥意思?
  茶,不是舶来品,据我所知,“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而“茶”这个字出现却较迟。在茶字出现之前,荼(tú)就是作茶字用的。《说文》:“荼,苦茶也。”《野客丛话》:“世谓之荼,即今之茶。”茶字最早见之于汉代,如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中国是产茶的母国。比方“茶叶”这个词,不少国家就是从中国“引进”的。俄语——Uao,英语——Tea,德语——Tee,日语——Cha,法语——The,全是汉语“茶叶”的音译。
  中国人通茶,历史悠久。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就是中国茶圣陆羽写的,第一篇颂茶的散文是司马懿的女婿杜武库作的。茶在华夏多子多孙,从古到今,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人们熟知的名茶有安徽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浙江的西湖龙井、顾渚紫笋、鸠坑毛尖,江苏的碧螺春,江西的庐山云雾、婺源茗眉,湖南的君山银针,四川的蒙顶茶,福建的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广东的凤凰水仙,云南的滇红、普洱茶等。名茶出自名山,天时、地利、人和不可或缺。天时者,即产茶区域的气温、湿度、降水量、日照以及云雾等。茶树喜温暖多雾天气,经常有云雾滋润,茶叶品质才高。地利者,即种茶之地的地形、地势、土壤排水保土性能等。生长在排水快、且具微酸性的坡地或台地上的茶叶,品质最优。人和者,即茶在人种,采用先进的科技和传统工艺培植、加工的茶,发育最好,品质最高。
  茶叶的名气和功能,使它跻身于民族文化之林,香飘四海。茶文化发达的国家首推中国。民间流传的饮茶趣事举不胜举,这里略举两例,以飨读者:
  发明茶令的宋代词人李清照,一日向其夫提出玩耍茶令,方法是一人出题考另一人,答对的饮茶,说错的只能闻一下茶香。两人商定后,几乎天天行一次茶令,而博学多才的赵明诚总是输给了才华横溢的李清照,所以常是一人闻茶,一人饮茶,而后哈哈大笑。
  明太祖朱元璋一次晚宴后,来到国子监视察,厨人献上香茶一盏,朱元璋可能是宴后口渴,愈喝愈觉香甜,乘兴赏这位厨人一套冠带。院子里有位贡生见了不服气,故意高声吟道:“十载寒窗下,何如一盏茶”,众人大惊失色,朱元璋却笑而和之:“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贡生只好认命。
  茶,中国人珍爱,外国人也喜欢。16世纪葡萄牙贵族小姐凯塞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在盛大的婚礼上,王妃举起盛满红汁液的高脚杯回敬向她恭贺的达官贵人。上来祝酒的法国皇后想尝一尝红汁液,但王妃没等她开口,便举杯一饮而尽,拉着英王跳起双人舞。法国皇后十分恼怒,回到伦敦旅馆下令卫官一定要把红汁液查个水落石出。卫官摸黑潜进王妃寝宫:当王妃进宫,从皮箱中取出一撮卷曲的小碎叶,用开水冲出一杯红汁液,英王查理问这是何物,她说是中国红茶,商人们把红茶贩卖到印度,印度人看着像血,不敢喝,她出于好奇,大胆地尝了尝,谁知吃了红茶后,肥胖的身体变得苗条了。此后,她每天都喝。潜伏的卫官听了又惊又喜,正当他逃离时,暗铃响了,卫官被逮。

  田望生:枯肠搜尽数杯茶(2)

  在法庭上,卫官交代了潜入寝宫的动机和听到的秘密,中国红茶的魅力一下子轰动英法。从此,英国佬喝“Tea”,法国佬喝“The”,欧洲掀起了中国红茶热。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得到一点中国红茶,视若珍宝,只有最好的朋友才能和他共享此种清福。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一般人喝?他说,这种茶是由美丽的处女一面唱着山歌,一面采摘于多露之晨,然后加工贡之于中国的皇帝,中国的朝廷转赠给俄国沙皇,而这点茶则是一位著名的俄国公使送给他的。茶入俄时,商队在途中有土著部落谋杀而夺之。此茶曾受人血之洗礼,怪不得巴氏为因喝到它而感到十分骄傲。
  茶有浪漫史,也有辛酸泪。茶的奇妙功能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官迷心窍者耳中,立即成了得玉之砖。为了沽名钓誉,他们将茶作为贡品,巴结上头。从此,采茶的“陵烟触露,朝饥暮匐”;运茶的“日夜兼程,马不停蹄”;贡茶的“鸡犬升天,飞黄腾达”。倘有为民请命、冒死诤谏者,十之八九丢了乌纱帽。
  当然,这不是茶之过,而是人之罪。
  1984年元月

  袁和平:武夷赏茶(1)

  为了采访神奇的“大红袍”茶树,虽然我们在大太阳底下游览了整整一上午,下午还是照样出发,奔向九龙窠。刚踏进峡谷,只见远处身旁,坡上崖下,无处不是绿葱葱的茶园。那团团簇簇的茶树,或层层叠叠,成片成行,或单株孤丛孑然立于孔石丛中,蓬蓬勃勃地遍布山间岩岫。
  我们一行数人,有香港作家,有国内刊物编辑,其中不乏诗人。一路之上,评山论水的笑声话语不绝于耳。游罢水帘洞,朝鹰嘴岩走去。脚下的小路逶迤于巉岩怪兀的峰石丛中,崎岖坎坷,但真正难走的路还是从流香涧去九龙窠的山涧。那儿披满藤苔的峰岩高耸对峙,小路像一根被人顺手丢下的草绳,起伏弯曲地卧在山涧里。出了流香涧,原以为路该平缓些了,谁知脚下的小路竟简直不能称其为路——荆棘绊脚,杂草掩道,且还时有时无地穿没在茶园中。有时走到峭壁前,你以为路断了,抬头一看,它却化成一条条斜插于崖坡上的石板阶梯,依然蜿蜒而上。
  毕竟,九龙窠那丛神奇的茶树之王——“大红袍”太负盛名了。据传古代某朝皇帝御驾武夷游览,突然患病不起,山僧献上了这丛茶泡制的茶水,皇帝病痛全消,便脱下大红袍令人披在茶树上,以示敬意,这丛茶树便因此得名。于是乎“投米饭于茶水中,顷刻可见消融”,“崖高千尺,每每收采,僧人须唤驯猴攀摘……”之类的传说便给“大红袍”抹上了传奇而瑰丽的色彩。单凭这些,“大红袍”在我们游程里占有多么诱人的一席,以致我们如此不辞辛劳地攀越而来,该是可以理解的吧。
  谁知当我们疲惫不堪地来到九龙窠,只见三五米高的峭崖坡上,茕茕然立着三株苍老的茶树时,都不由大失所望。这三株茶树枝虬叶瘦,色调深沉。论模样与崖下的茶丛并无差别,论色调还不及崖下的茶丛鲜嫩。要不是峭壁上刻着“大红袍”三个大字,我们甚至会以为那不过是一团荆棘,或者是一簇杂木呢。也许事前我们所怀的希望过高了吧,归途上大家显得有些怏快不快。扪心而问,我们对“大红袍”究竟抱着什么希望,还说不清楚。但“大红袍”总不致如此寒碜索然却是浅而易见的,这种情绪直到第二天参观茶厂之后才消除了。
  参观崇安茶厂是在次日下午。乘车从县城出发,公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茶园。那成片成片的茶园,密布紧挨,纷繁如海地直铺远山脚下。当微风吹过,碧绿的茶叶掀动着一层层起伏的绿浪,我们恍若置身于碧波万顷的大海之上。不是吗?随着公路的起伏,我们开始了一次别具风味的航行。路逢高处,我们如驾一叶轻舟漂浮于碧波之上;路转低时,我们的旅行车像被碧波吞没,在茶荫下潜行。武夷山啊,你是茶的海洋,你是茶的故乡。
  茶厂坐落在公路旁,乍一看很不显眼,陋房旧墙,既无漂亮的门楼,也无高大的厂房,就像九龙窠崖坡上那丛名噪天下的“大红袍”一样,无论如何我是无法将它同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茶厂联系在一起,我们在厂长的导引下,参观了茶叶生产的全过程。起初大家还不停地问这问那,当我们伫立在一筐筐叶梗粗大、卷曲似蚕、乌黑若焦的成品前时,大家沉默了,内心似乎都有同感,难道众口交誉的武夷名茶就是这副模样。这可真有点出乎我们意料。
  厂长姓刘,瘦高个,清癯的脸上挂着乐呵呵的笑容,他仿佛看出了我们的疑惑,笑着说:“怎么?其貌不扬吧?请上楼,我们品茶去。”
  随厂长上楼。客厅里窗明几净,电炉上小铝壶正吱吱作响。乘烧水之暇,刘厂长兴致勃勃地介绍说:茶叶生产分红茶和绿茶两大类。按加工方法区分,前者为发酵,后者为不发酵,武夷岩茶是介乎两种加工方法之间的一种半发酵型,这种茶通常被称为乌龙茶。但在武夷山区,人们却习惯称它为武夷岩茶。武夷岩茶之所以成为茶中上品,是因为它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武夷山麓山谷深幽,泉流不绝,常年云雾缭绕,再加上这儿大都为酸性沙壤土,这都是茶叶生产难得的条件。除人工开拓的茶园外,武夷山还有一个奇特的盆栽式茶园,即利用天然的洞石岩隙,填土栽茶,一处一株,或一处数株成丛。这单株单丛的茶,往往是很名贵的茶,如“大红袍”就是一例。刘厂长说的眉飞色舞,语态中流露出亲切自豪之感。

  袁和平:武夷赏茶(2)

  “‘大红袍’真的那么神吗?”香港作家彦先生问。
  “可惜‘大红袍’每年仅产一斤左右,无法让大家领教……不过,一会儿请大家尝尝仅次于‘大红袍’的‘肉桂’,‘大红袍’的滋味也可以略窥一斑了。”
  刘厂长抱歉地这么说,我们似乎并不感到遗憾。因为众口烁金之物仿佛都难免有些名不副实,就凭“大红袍”那副寒碜样,能“神”到哪儿?一会儿工夫,水开了。投一撮茶于盏中,注满水,上好盖。片刻,刚一揭盖,不料满屋弥漫着一股芬芳的香味。我们傻端着杯子,连声夸香,却不知如何赏香。你看刘厂长是怎么赏香的:他取杯盖底沾刮些茶水,四下一涮,泼掉,这才将杯盖放在鼻前。我们模仿刘厂长的做法,甭提怎样一股芬芳沁入腑腔。看来刘厂长是位品茶的行家,你看他品茶时的那副模样,眯着眼,然后,轻呷口茶在嘴口一漱,吐掉,随后再吸一口气,慢慢呼出,我们模仿着刘厂长,茶初入口,稍觉有些苦涩,刚将漱口茶水吐出,便觉一阵甘洌之气缓缓袭来,再一呼吸,倍觉口舌鼻腔都是香味。
  几盏茶后,我们以为该告辞了,谁料精彩的节目还在后头。刘厂长引我们走进邻室,这似乎是专为品茶而设置的一间屋子,四周排满架子,架上尽是装满各种茶叶的锡盒铁罐,一张镶嵌着白瓷砖的长桌当间而立,上面依次摆着三只茶盅。我们这才明白,真正的品茶现在才开始。
  四盅茶都是武夷岩茶,同时武夷岩茶又依次分为奇种、水仙、肉桂三个品种。经刘厂长开导和反复品尝,已略能辨出不同味道。武夷岩茶初入口时虽都觉苦涩,但亦有清浊之分,浓淡之别。奇种的苦涩较清淡、柔和,随之而来的甘甜也较清淡。水仙的却很浓烈,而后亦倍觉甘洌爽口,肉桂介乎两者之间,似乎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感觉。
  这是味,再说香。奇种略带草香,水仙香味馥郁,肉桂则清芬缠绵。奇种的草香,不是仲夏原野上那种浓郁的草香,而是暮秋草籽硕结,香中隐杂着一股淡淡的艾蒿香味。水仙浓烈馥郁的香味里,总感到透出一股茉莉般扑鼻的芬芳。相比之下,肉桂则显得清幽极了,这清芬的香味让人难以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