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阉宦 >

第10部分

阉宦-第10部分

小说: 阉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入关,谓之冲。”这些术语中的大部分,像立、飞、尖、粘、冲、顶、断、打、扑、刺、夹、盘等,直到今天还在围棋中广泛使用。在唐代宫廷及对外交往中,围棋也是极常见的活动之一。据唐代苏鹗《杜阳杂编》卷下记载,唐宣宗大中年间,日本国王子来朝。此人精善围棋,号称日本第一高手。皇上便命顾师言与他对弈。下至三十三手,胜负未决。师言惧辱君命,凝目沉思一会儿,下出一妙手,谓之“镇神头”。日本王子瞪目缩臂,只得认输,又回头问鸿胪卿道:“此人是第几高手?”顾师言其实是唐朝第一国手,但鸿胪卿诡称为第三高手。日本王子说:“愿见第一!”鸿胪卿机警地说:“王子胜第三,方可见第二;胜第二,方可见第一。今欲躁见第一,其可得乎?”王子掩局而叹息:“小国之一,不如大国之三,信矣!”从这一记载也大致可看出我国古代的围棋水平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解闷儿的小厮(3)   
  另外一种较为普及的棋类游戏则是弹棋。弹棋始于汉代,在宫廷中相当流行,有诗圣之称的杜甫曾专门写过一首绝句,名曰《咏弹棋感怀》。弹棋的游戏规则现在已难以描述,但通过文人墨客对宫廷中弹棋的吟咏,可以粗略地了解弹棋的格式与玩儿法。唐朝诗人韦应物所写《弹棋歌》曰: 
  圆天方地局,二十四气子。 
  刘生绝艺难对曹, 
  客为歌其能,请从中央起。 
  中央转斗颇欲阑,零落势背谁敢弹? 
  此中举一得六七,旋风忽散霹雳疾。 
  履机乘变安可当,置之死地翻取强。 
  不见短兵仅掌收已尽, 
  唯有猛士守四方。 
  四方又何难,横击且缘边。 
  岂知昆明与碣石,一箭飞中隔远天。 
  神安志惬动十全,满堂惊视谁得然。 
  明代万历年间,宫中流行一种“掉城戏”。这种游戏因常以银豆叶为赌具,因而又称为“豆叶戏”。掉城戏分大、小两种,玩儿法皆简单明了,不必多费心神。小的玩儿法是用色罗一方,绣出个“井”字,界作九营。最中间为上营,旁边四格为中营,四角的四格为下营。玩儿的时候,宫女、太监用银豆或银叶子投掷,落在上营赏银九两,落在中营赏银六两,落在下营赏银三两,落在营外或压着井字则罚银六两。 
  大的玩儿法大多是在御前进行。具体方法是在御前十步开外,界画成一座方城,城内用数条“十”字线分成八个部分,即方城八域。每座城中分别写好银十两至三两不等的筹码。玩儿的时候,太监用银豆或银叶唱着投掷,落在某城即照数收赏,落在城外或压着线,即没收其所掷银豆或银叶。 
  万历皇帝在宫廷中玩儿掉城戏八年,明朝北边的数座城池相继被满人攻陷。万历皇帝惊惧之余,认为这“掉城戏”不吉利,于是下令废止这一游戏。掉城戏如昙花一现,从此在宫廷中消失,但满族人南下的步伐却并未因此而止住,大明王朝的城池一座座被攻占,最终丧失了江山社稷。 
  (3)围猎与骑射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进化就是从与野兽的生死争夺中开始的,而古代许多帝王又是马上得天下,因而围猎与骑射在古代宫廷中便有了特殊的意义。它既是身体、意志与军事训练的需要,又是闲暇娱乐的方式。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割据一方的诸侯们便大多喜欢围猎,历史上著名的汉武帝刘彻对围猎也十分喜欢,并以纵马驰逐野兽为乐。唐朝的许多皇帝似乎对围猎也情有独钟。唐太宗李世民曾在一次围猎中亲手杀死了一只犯驾狂奔的野猪。唐敬宗李湛年少继位,沉迷狩猎,尤其喜好深夜到荒野中去捉狐狸,被宫中太监称为“打夜狐”。他性情暴躁,喜怒皆形于色,捉到狐狸时高兴得手舞足蹈,对众人赏赐有加;捉不到时便找人撒气,动辄对随侍的太监拳打脚踢,如果是有人扫了他的兴,那更要受重责。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冬,唐敬宗有一次捉得兴起,一连持续了几天几夜,弄得随侍宦官叫苦不迭。几个宦官还因侍候不及而被传令削减俸禄,并遭到毒打。敬宗夜半回宫,又与随行的二十多名太监一起喝酒。酒酣之后,敬宗起身上厕所,突然灯烛全灭,太监刘克明等人趁黑暗之机,把唐敬宗杀死在宫中。 
  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清统治者十分看重骑射与狩猎,几乎每年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清代宫中专门设有鸟枪处和弓箭处,其中鸟枪处设七品执守侍首领太监一名,太监四名,弓箭处设太监四名,两者专司随侍上用鸟枪、弓箭及御前坐更。狩猎活动一般在秋季,届时皇帝率近侍、亲兵及文武大臣到木兰围猎。那是真正大规模的围猎,随从人数上万,按旗整队,中建黄纛以为中军,用来指挥四面军卒进入围场。军卒蝉联环布,自远而近,逐渐合围到皇帝所在的看城。每当合围之时,众军卒须脱帽高呼。中军听到兵卒的呼喊声,知道已经合围,便拥纛徐徐前行,皇帝率众近侍及王公大臣遂对合围中的野兽张弓射猎,发起攻击,直到全歼为止。如果合围的禽兽太多,皇帝也可能网开一面,让部分禽兽逃逸出围,以待来年再猎。据《清朝文献通考》载,康熙皇帝在六十岁时曾向近侍称,他自年轻时开始狩猎以至此时,共猎获虎一百三十五只,熊二十只,豹二十五只,猞猁狲十只,麋鹿十四只,狼九十六只,野猪一百三十二只,其他不可胜计。 
  有的皇帝喜欢狩猎,有的皇帝则喜欢在宫苑中畜养鸟兽。风流天子宋徽宗就喜欢在内苑畜兽。林木葱茏中,禽兽习奔出没,给苑囿平添无穷乐趣。元代皇帝宴请王公大臣时的一个重要节目是将万寿山中蓄养的各种动物尽数放出。皇帝与众人一边饮酒,一边遥观大小动物出没林木之中,相互追逐、厮打,以助酒兴。不过最有特色的还应数唐武宗。他在宫苑中畜养很多动物,其中最喜欢的有十种,称为“十玩”。这十种动物各有雅称:鹤为九皋处士;鸡为长鸣都尉;白鸥为玄素先生;猴为猩猩奴;驴为长耳公;龟为灵寿子;犬为守门使;鹦鹉为辨歌;猫为鼠将;鹿为茸客。   
  解闷儿的小厮(4)   
  皇帝既然喜欢,太监们少不得就要饲养。唐代宫廷中的闲厩使辖下有所谓的后宫五坊:雕坊、鹞坊、鹰坊、鹘坊、狗坊。清代宫廷中有专门饲养鹰、鹞的鹰房;有专门饲养猎犬的狗房及专门饲养禽、兽的养牲处。其中,鹰房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二名,太监八名;狗房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二名,太监十名;养牲处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二名,太监三名。这些动物平时是帝王的玩物,狩猎时又可助阵。 
  (4)游乐与健身 
  古代宫廷中的健身性游乐从角抵、蹴鞠、鼎力到马球、拔河、水嬉,可谓名目繁多,争奇斗胜,而这些活动的展开基本上都离不了宦官。 
  角抵就是摔跤或徒手相搏,又称角力、相扑、布库等。角抵历史悠久,活动广泛,古代宫廷中既把它作为一种娱乐消遣,又把它看作健身的手段。据《新唐书》记载,唐代深宫内苑中“恒备角抵之徒”。这些人都是供皇帝与后妃们观赏、嬉戏的摔跤高手。每逢赐宴之时,总有角抵、飞剑、走索、旱船之类的游乐项目,以助酒兴。这些角抵之徒既然是“恒备”宫中,按理说应该是由阉宦组成。 
  历代宫廷中比较多见的健身娱乐项目是蹴鞠,即早期足球运动。相传蹴鞠是远古时代的黄帝为了训练兵卒而发明的,秦汉时代已极为兴盛。当时所踢的“鞠”是以动物的皮作为外囊,里面填满毛发,大致至唐代才演化成有球皮和球胆的气球。《太平广记》中有诗云:“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烤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这首诗清楚地表明当时的球应是用八片皮革缝制而成,且是充气的。在比赛规则上,唐代蹴鞠是两队各有球门,实行对抗性比赛的,与当代足球比赛十分相似。唐代仲无颜的《气球赋》称:“苟投足之有便,知入门而无必时也。广场春霁,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丸走,飞凌空以月圆。”赋中的“入门”及“交争竞逐”,大致表明唐朝的蹴鞠比赛是有球门的对抗性比赛。除此之外,唐朝大概还有踢高球的比赛。据《酉阳杂俎》卷五中的记载,张芬球艺过人,能将球踢得“高及半塔”。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的句子,可能也是指此而言的。唐朝帝王中很多人都喜欢蹴鞠,并有“官场”、“白打”之类的划分。俩人对踢为白打,三人角踢为“官场”。唐代宫词中有“寒食内人常白打”的句子,表明蹴鞠在唐朝宫廷中确实是比较流行的。 
  宫廷中蹴鞠最为兴盛的时期应属宋代。自开国皇帝赵匡胤到著名的亡国之君宋徽宗,历代君主都喜欢蹴鞠。元代钱选所作《宋太祖蹴鞠图》,生动地描绘了赵匡胤与大臣赵灵、赵普一同踢球的场景。施耐庵著《水浒传》中曾有京城泼皮高俅因踢一脚好球而官至太尉的情节。这当然经过了艺术的加工,但宋朝徽宗时,宫廷中确实风靡蹴鞠,而且历史上也确有高俅此人因陪侍徽宗踢球而得到多次提拔的记载。 
  明代的帝王也喜欢蹴鞠。史载,有一个名叫王敏的军卒,因擅长蹴鞠而被明宣宗相中。王敏随即被强行阉割,成为随侍左右的内侍,在宫内专陪皇上蹴鞠。但需要提及的是,宋、明以后的蹴鞠趋于单纯地追求花式的繁杂,比赛也多改为单球门或不设球门。据明代汪云程《蹴鞠图谱》载,当时的花式有“三截解数”、“成套解数”及“坐地解数”。其中三截解数共有上、中、下近五十种玩法;成套解数则把球法分成十一套。显然这一变化使之离竞技体育越来越远,而朝艺人表演或玩乐休闲的方向发展了。 
  击鞠从起源上说比蹴鞠略晚,类似于当今的马球运动,即在马上持棍击球。这项运动在汉代宫中及城市中就已常见,但所击的球最初是皮革制成,因而称“鞠”,后来才渐渐演化成中间掏空,外涂朱漆的木制球,击球的鞠杖也是木制的,杖头呈月牙状。击鞠在唐代成为“风俗相尚”的大众化体育活动。当时不仅在宫城及禁苑里都建有打球的场地,而且在京城长安及地方郡县城市的空地上也往往修建球场。唐人李廓的“长安少年行”一诗,描写当时的京城少年爱好打球、打猎,其中有“长拢出猎马,数换打球衣”等句。唐朝大文豪韩愈诗云:“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千步平如削。短垣三面缭逶迤,击鼓腾腾树赤旗。”韩愈诗中所说的是开封的情形。从中既可印证击鞠运动并不限于京城,也可看出当时的球场大概有千步方圆,地面平整,三面用矮墙围绕着,另一面建殿、亭、台之类供助威观赏之用。诗中的“赤旗”是指球门处,一般丈余高下,多用彩绸装饰。击鞠比赛在当时非常普遍,但人数并不固定。唐人有许多描绘击鞠的诗词歌赋,展现了比赛者高超的技艺。如“俯身迎未落,回辔逐旁流”;“俯身仰击复旁击,难于古人左右射。”大意是说,击球手能俯身迎击空中还没落地的球,也能忽然勒转马头去追逐两旁地面上滚着的球,还能用球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