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阉宦 >

第21部分

阉宦-第21部分

小说: 阉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伤心。”蒋氏十多年里都是用这种方法,打发前来讨债的宦官,每次都很灵验。以至于《旧京琐记》的作者喟然而叹:这大概就是所谓妇人之仁吧! 
  宦官也时常表现出爱耍小聪明、爱贪小便宜的特点,让人哭笑不得而又无可奈何。《旧京琐记》所记的商人蒋某在光绪皇帝大婚时,承办大婚所用果品。婚礼须摆九个大果盘,为了美观吉利,蒋某在每盘盘顶各摆了一个金红色的大苹果。备好后,刚想端进去,他却忽然发现每个盘子顶上的苹果都不见了,而旁边的小太监却一个个斜着眼,在一旁窃笑。蒋某毕竟和宦官们混了很长时间,知道这些太监爱捉弄人,贪占小便宜,所以早有准备,从容不迫地从怀里又掏出了九个大苹果,一一安放在盘子里。   
  宦官的性格特征(3)   
  从历史上看,宦官不仅有妇人之仁,其性格中的阴暗面也并非仅仅让人哭笑不得而已,他们更有毒辣凶残的一面,从而体现出他们爱走极端的性格特征。这说到底,其实都是长期遭受压抑的结果。一方面他们本身就是刑余之身,自哀自怜,看到别人伤心事,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唯其刑余之身且身处宫廷中的最底层,对所闻所见难免愤愤不平,一旦得势,长久压抑的“恶性”便会乘机迸发出来,正所谓“得志便猖狂”。或许正是基于这一点,历史上宦祸不断,奴大欺主乃至废帝弑君的情形一再发生,而涂毒生灵、灭绝人性的明代东厂酷刑也让后人闻之色变。至于宦官为了满足变态的性欲而对女性的摧残,更让人发指。 
  其四,贪图钱财 
  古代人讲究“养儿防老”,宦官们自然做不到这一点,然而他们也有老的那一天,也需早做打算。宦官们防老的办法是积攒钱财,因而他们往往表现得非常贪财。有职有权者,绝不放过任何利用职权索要钱财的机会;无职无权者,则偷窃宫中物品到外面变卖。清末宫女回忆说:宫中太监一有机会就偷,没有不偷的太监①。清廷规矩特别严,宦官出入后宫,只能空身进空身出,一律不许携带包裹,守卫的军卒且有权搜身。但这照样难以制止宦官把宫中宝物偷窃出去。 
  宫中低层宦官,本来所挣无几,为积累钱财不得不采取这类偷鸡摸狗式的下三滥手法。有权有势的宦官则不同,他们不必挖空心思去索要钱财,钱财总是源源不断:一是出自主子的赏赐,二是攀附者的巨额馈赠。这些就是普通宦官们所望尘莫及的。同时他们还会利用一切手段敛财。大凡掌管采购、置办工程材料之时,便是他们敛财的好机会,最常见的办法是侵吞银两,以次充好。那些掌管、接收上贡物品的宦官则往往横加挑剔,给对方找各种麻烦。对方拿出些钱财孝敬,事情就可完结。否则,宦官会拖延、刁难,使对方窘迫交不了差,最终还得乖乖就范。 
  清末宦官借故刁难大臣以敲诈钱财之事就相当普遍。同治皇帝大婚时,内务府打点各处太监,无意中遗漏了一处。举行婚典之日,该处太监找到内务府郎中,声言殿上的玻璃出现裂纹。按照朝廷规矩,内务府司员不经传召不得上丹陛。该堂郎中远远地瞧见殿上的玻璃的确有裂纹,吓得魂不附体,唯恐慈禧太后得知此事后会因喜日出现“破像”而震怒。此时,太监表示愿意帮忙,内务府官员赶紧送上了一大笔银子。银子一到手,太监们马上就把玻璃修好了。后来内务府官员才知道,玻璃其实根本就没裂,那所谓的“裂纹”不过是太监事先贴上了一根头发而已。   
  宦官的衣食住行(1)   
  古代的冠服与衣饰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所谓“车驾衣服相称”、“非其人不得服其服”①正是这一思想意识的反映。古代宦官大致在战国、秦、汉时期完成了从单纯宫中仆役到兼有官员身份的转化过程。由此以至于明、清,宦官有官号、有职事、有品秩、有俸禄、有爵位,甚至部分地享有娶妻成家、养子传爵、休沐归省的权利,可见已取得与普通仕人官吏并没有重大差别的官员地位。表现在冠服制度上,宦官尤其是上层有官位的宦官,作为古代官僚队伍的组成部分,其衣饰特色与普通官员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唐代文武官员三品以上者服紫,金玉带。据《旧唐书·宦官传》记载,唐代中期宦官“品官黄衣以上三千人,衣朱紫者千余人。”明、清两代有品秩的宦官,其冠服与同品级普通官员也基本相同,所谓“朝服、冠服、带履,与外廷同;圆领衬摆,与外廷同,各按品级。”①事实上,宦官基于强烈的自卑感,唯恐别人不把他们作为正常人看待,因而在冠服衣饰上尽可能地保持与普通官员相一致,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宫廷宦官尽管具有了官员的身份,毕竟还是宫中的仆役,因而与普通官员还有一定的区别。表现在衣饰上,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体现近侍身份。汉代中常侍所用的惠文冠即在朝廷武官所用的武弁大冠的基础上,“加黄金铛,附蝉为文,貂尾为饰”,从而体现出“近臣”身份。汉代的佩刀制度也同样可以反映出这一点。当时诸王侯及公卿百官佩刀的刀鞘皆是黑色,而黄门太监佩刀的刀鞘则是黄色或朱红色。明代太监穿贴里,形制如外廷官员的旋褶。司礼监掌印、秉笔太监及乾清宫的管事牌子都穿红贴里,以便侍从御前。其他二十四衙门及山陵等处的长随、内使等只许穿青贴里。 
  二是干净利落。宦官作为宫廷仆役,干的是侍候皇帝及皇室家族的差使,因而在衣着上必须要干净利落。历代宫廷中宦官的衣服都按季节统一配发,底衣、衬衣、外衣、鞋袜一应俱全,每季节四套,平日着装要整洁,脏了要随时洗涤,全身上下不得有丝毫异味,连指甲也要随时修剪,不得稍有污垢,否则予以重责。由于宦官阉割时大多会导致泌尿系统受损甚至致残,常常小便失禁,因而要经常洗澡,换洗衣服也较常人频繁得多。据晚清宦官回忆,他们为了清除身上的异味,会不惜重金购买香粉与西洋雪花膏之类。出于宫廷之中礼仪的需要,历朝宦官不论春夏秋冬皆须穿着整齐。尤其是夏天,无论多热的天,都是一色的麻布小褂,绝不能穿背心,更不用说打赤膊了,脚上则是白布袜子和缎面靴子。所以老北京有这样的俗语:“嗨,你可真跟捂汗包似的,这么耐热,练当太监呀!”可见,宫内太监的耐热是出了名的。 
  三是随季节的不同而变换服饰的质地与颜色。明代宫中内臣,春天穿罗衣;农历四月后换穿纱衣;进十月再换丝衣;冬季有羊绒衣服及披肩、暖耳之类。颜色一般以青素为主,遇有年节则可穿补服或蟒衣。如春节穿葫芦景补子及蟒衣、五月端午前后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重阳节前后穿重阳景菊花补子蟒衣等等。清代太监服色分灰、蓝、绛、茶、驼五色。春天是灰蓝色,夏天是茶驼色,秋冬是蓝灰色。诞辰之日穿绛紫色,忌辰之日穿青紫色。靴子都是青色,总管太监穿长筒靴,一般太监穿角靴。 
  清代的宦官当差时还须穿套裤,这在夏天最难受,但当差时非穿不可。套裤从脚踝到膝上三四寸与裤腰用带子相连。在套裤左侧,宦官们随身携带的是一个精致的荷包,里面装当差所用的一应杂物;右侧随身别着一方叠成三角形的白手帕。这可不能用来擦鼻涕,而是专为搀扶主子准备的。每当陪主子遛弯儿或到别的什么地方去,随侍的宦官要郑重地把白手帕垫在自己手上。在宫里,宦官永远是奴才,其地位与主子有天壤之别,因而无论何时何地,宦官都不能直接用手接触主子的胳膊或身子的任何部位,否则便是“大不敬”。这个罪名可不轻,足以打板子甚至砍头。 
  另外,各宫的宦官由于等级不同、差使不同或服侍的主子不同,因而在衣饰上也稍有差别。清代宫廷中在皇帝身边伺候的太监称“御前太监”。他们都是从太监中挑选的一些年轻、伶俐而又熟悉礼教的太监来充任,穿的是绫罗绸缎,前后补子上绣有蟠龙花和五福捧寿图,待遇也较高。而其他所谓“殿上的”或下差太监,按规矩只能穿布衣布靴,袍褂皆无前后补子,即使是有好衣服也不敢在当差的时候穿出来。他们只能在殿下听候御前太监的吩咐,做的尽是些笨活粗事。总管太监或首领太监还可以穿马褂,而其他人则只能穿坎肩。晚清侍候慈禧太后的储秀宫宫女,穿的是“五福捧寿鞋”,即鞋帮两边绣四只蝙蝠,鞋尖正中绣一只大蝙蝠,鞋口处绣一“寿”字。在慈禧当政时期,这鞋就是金字招牌。不是储秀宫的人没资格穿,凡是穿这鞋的就高人一等。老太监见了要躬身行礼,道一声“姑娘新禧”,小太监见了则要远远地避身道旁,垂手侍立。当人走近时方恭恭敬敬地轻声道一声“姑姑好”,连眼皮都不敢向上翻一翻。①   
  宦官的衣食住行(2)   
  宫廷中的饮食非常重视季节性,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色。宦官虽说生理上有一定的缺陷,但这并不影响其饮食,因而他们大多任其所愿,无所禁忌。刘若愚在其《酌中志》中曾按月详述了宫中内臣饮食,其中以正月为最丰富,所尚珍味有冬笋、银鱼、鸽蛋、麻辣活兔、烧鸡鸭鹅、猪羊肉片、套肠腰子、龙须海带以及羊猪肉包、枣泥卷、糊油蒸饼之类;二月食河豚,饮芦芽汤;三月食烧笋鹅、雄鸭腰子,以补虚损;四月吃笋鸡,吃白煮猪肉,又以各种精肥肉加姜蒜拌饭,以莴苣大叶裹食,称“包儿饭”;五月吃粽子,吃“长命菜”;六月嚼银苗菜,即藕秧;七月食新鲜鲥鱼;八月赏仲秋,吃月饼,吃肥蟹;九月吃花糕,吃迎霜麻辣兔;十月吃羊肉、吃爆羊肚;十一月吃鹅掌、羊肉包、扁食、馄饨,以为阳生之义,又吃辣汤以御寒;十二月吃灌肠、油渣卤煮猪头、烩羊头、糟蟹、醋熘鲤鱼,初八日则必食“腊八粥”。 
  宦官久处宫廷,耳目习染,效奢易,从俭难,况且他们无家口之累,志安温饱,饮食之间便挑剔甚多,十分讲究。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了许多吃食,名称怪异,都是宫廷宦官的时令吃法,做法复杂,用料考究。如正月有“元宵”,用糯料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须如核桃般大;四月有“不落夹”用苇叶方包糯米,长可三四寸,阔一寸,味道鲜美,与粽子相似;八月吃肥蟹、饮苏叶汤;十二月喝“腊八粥”。宦官俸禄不低,而平日所得赏赐更多,因而都有余钱,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不惜花费。雄鸭腰子据说可以补损虚,他们遇见较大的,即使五六分银子买一对也在所不惜。若按时价算起来,这些钱足以买好多只鸭子。所以刘若愚感叹道:“宫眷所重者,善烹调之内官;而各衙门内臣所最喜者,又手段高之厨役也。”① 
  对茶饮果品宦官也非常讲究。江南之密罗柑、凤尾橘、漳州橘、橄榄、小金橘、风菱、脆藕,西山之苹果、软籽石榴,北山之榛、栗、梨、枣、核桃之类,都如数家珍,时常可用。牛乳、乳饼、奶皮、酥糕等小食品也是自入冬一直吃到来年春二月。对时鲜水果,宦官们还有贮藏之法,长期保存。八月成熟的葡萄,连枝悬放入留少许水的缸中,封好口,可以留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