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冲突与变数 >

第6部分

冲突与变数-第6部分

小说: 冲突与变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愎簧钕硎芫托辛恕K腔ㄇ⑾砝炙嬉舛孕拧⒋尤荨⒂懈鲂裕分鹈疲诤趺频闹矢校埠贸鲇巍⒔∩怼⒚廊荨⒍放啤⑻找盏雀髦质鄙小!弊苤珺OBO就是“有钱有闲享受生活”的人。“小资”与BOBO类似,但被认为是BOBO的初级形式,因为BOBO比小资“有更好的收入,花起钱来更随意、自信”。    
    后来,又有人宣称“BOBO走了,IF来了”。IF(International Freeman)意为国际自由人,指那些“经常乘坐飞机在世界范围内出差、居住和旅游度假”的一群人。据称,要想成为IF,“除英语、诚信等基本技能和素质外,还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专业特长,以及积极上进的精神。”这样,IF比起BOBO、小资来,好像少了些矫情,多了些敬业。    
    无论对于这些时尚概念如何挖空心思进行描述,它们都主要注重一些外在的生活方式,指代对象模糊、多变,并不能作为严谨的社会科学术语来对待。


第一部分:导论对其他一些概念的考察(2)

    综上所述,在构建和谐社与社会分化的双重背景下,中间阶层虽然有指向类似的各种名称,但只有“中间阶层”这个概念能够比较适当地表述这一新生社会构成。相对于“阶层”的用法,“阶级”保留了浓厚的传统阶级斗争色彩,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目标共识的形成;而“群体”又回避了社会分化的客观现实,否认了和谐社会的动态历史过程性。“中产”仅仅强调了生产资料占有上的社会分层功能,没有反映中间阶层多元综合的“中间”性特征,不利于发挥同样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各阶层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其他一些概念,从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角度看,要么概括不全面,要么指向模糊,不能替代中间阶层这一规范的概念。    
    第三节中间阶层的界定〖1〗一中间阶层的“老”与“新”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同中间阶层有“新”、“老”之分。    
    马克思的论著里将中间阶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小企业主、个体手工业者、小农场主(自耕农)等组成的小资产阶级;另一部分由经济地位相对独立的律师、医生等所组成的专业技术阶层,或资产阶级的服务阶层,两者共同构成介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过渡中间层。随着小资产阶级逐渐衰落,而专业技术阶层逐渐壮大,马克思开始关注专业技术阶层这一新兴阶层,而将原来的小资产阶级称作“老中间阶层”。米尔斯也在其关于中间阶层的专著中使用了这种称呼,并对新中间阶层从职业上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包括政府管理人员、大公司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医生、律师、知识分子、市场销售人员、文秘人员等。参见〔美〕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随着职业构成越来越复杂,职业分工越来越细致,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可以划归为新中间阶层的职业群体也会越来越多。    
    在西方,中间阶层的“新”与“老”确有所指。老中间阶层自古有之,而新中间阶层则是在当代社会职业分工不断细化中逐渐形成的。而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后,这种新、老中间阶层在出现与发育的时间上并没有明显先后之分,不能说一个比另外一个更“老”或更“新”一些。二十多年前,随着计划体制的消解,作为改革开放产物的个体工商户(“老”中间阶层的萌芽)和新兴白领职业(“新”中间阶层的萌芽)同时开始涌现。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新中间阶层比老中间阶层出现更早。比如,将时间上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年间,各种形式的“老”中间阶层被消灭,而广大具有“干部”身份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与“新”中间阶层有类似之处。    
    可以看出,中间阶层的“新”与“老”的划分实际上是一种职业界定方式。


第一部分:导论“主观”与“客观”的不一致(1)

    对所属阶层主观界定的根据是被研究对象的自我认同,而客观界定则是按照研究者预先设定的客观指标来衡量。    
    主观界定充分照顾到了被研究对象的观念与感受。正如英克尔斯在研究现代化时所强调的,现代化不可忽略的是“人的现代化”,人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具备了一些基本特征,才可以确认社会的现代化。参见〔美〕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然而,如果采用主观的认定标准,则会带来被研究者在自我判断上的随意性,被研究对象相互之间,以及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在理解上的分歧。有许多研究资料表明,主观认定和客观认定的结果往往不太一致,一般会出现自我评价高于客观评价的现象。比如,美国《财富》杂志在1940年进行的调查中,给出“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三个备选答案,80%的美国人选择自己为中间阶层,这个结果成为许多人欢呼美国已经“中间阶级化”的直接证据。但后来阶层分析学者理查德·森斯特的研究却表明:美国人不喜欢“下层阶级”这个称呼,所以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中层阶级,即使那些数量庞大的蓝领工人也是如此。转引自〔美〕吉尔伯特:《美国的阶级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0~303页。中间阶层作为一个新生的现象和概念,学者们在如何界定时都争论不休,一般民众更难有清晰的标准。客观界定虽然忽略了被研究对象的个人观念和感受,但操作简单、明确,可以通过显而易见的职业、收入等指标界定中间阶层。因此,依据客观指标特征来界定中间阶层成为研究中的主要方式,而主观界定常常作为一种补充。    
    在具体使用客观指标的时候,学者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偏好、研究角度和条件来选择使用一种指标,或几个指标的组合。如果选择指标组合,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并不完全相同,往往有主次之分;其次,指标之间往往不是完全独立的,存在或多或少的相关性,甚至有时这种相关性很高。    
    三新马克思主义与新韦伯主义的分歧    
    新马克思主义的中间阶层理论相对于传统马克思主义要灵活、精致得多。如美国学者赖特的“矛盾阶级地位”理论,在剥削与阶级的关系问题上,他仍然认为财产的不平等是剥削存在及阶级划分的基础。同时,他赋予财产更加宽泛和新颖的概念,认为不平等分配的财产不仅指生产资料财产,它还包括劳动力财产、组织财产和技能财产。拥有生产资料财产的是资本家、小雇主和自雇小业主,拥有劳动力财产的是工人阶级,而另外两种财产的拥有者则是从事管理和技术职业的中间阶层。这些中间阶层受拥有生产资料财产的资本家的剥削,同时依靠所拥有的管理财产和技术财产剥削他人。这样,中间阶层处于剥削与被剥削的双重矛盾地位中。Eric Wright: Class ; Crisis and the States; London: New Left; 1978。希腊学者普兰查斯的“新小资产阶级”,其理论特征有两条:一是以非生产性劳动作为划分和确定“新小资产阶级”的标准,从而把大部分从事非生产性劳动的领取薪金的人划归“新小资产阶级”,以区别于传统工人阶级,也有别于传统小资产阶级;二是认为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应仅根据经济地位来确定,政治和意识形态倾向也是决定阶级地位的重要因素。Poulantzas N:“On Social Classes”; in A Giddens and D Held (eds) : Classes; Power and Conflic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而马勒的“新工人阶级”论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随着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工人将愈来愈少,非生产工人即技术工人和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会愈来愈多。除了受过训练的传统蓝领工人,“新工人阶级”还包括那些生产“生产条件”的科研人员与组织者等。意大利学者卡切迪的“新中间阶级”理论以社会承担者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职能”为标准划分社会阶级,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阶段主要有三个阶级: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新中间阶级”,而“新中间阶级”仅指工厂企业中的中下层管理人员。Carchedi G: On the Economic Identification of Social Classes,London: Routledge,1977。    
    当然,这些理论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有概念进行泛化了处理,保持了传统理论在新的社会现实中的解释力,但同时也面临一个理论困境:这还是传统理论吗?    
    新韦伯主义继承了阶层划分的多元标准的思路。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社会分层理论机械接受了韦伯划分阶层的经济、权力与声望三个界定标准,而是在韦伯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并特别强调了职业分层标准。准确地说,韦伯为西方学者提供了对马克思一元标准的反思,以及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内选择分层维度的新思路。新马克思主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关键概念的泛化,其结论与新韦伯主义往往异曲同工。相对于新马克思主义,新韦伯主义成为阶层分析的主流,包括中间阶层的界定。    
    四多元化的界定指标    
    如前所述,新韦伯主义的多元界定思路成为阶层分析的主流。概括来看,学者们常用的中间阶层界定指标主要包括四类:经济类指标,社会地位类指标,政治类指标,以及文化类指标。


第一部分:导论“主观”与“客观”的不一致(2)

    经济类指标包括职业、收入和财产等。布劳(Peter MBlau)和邓肯(Oliver DDuncan)在《美国人的职业结构》(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中,首次提出了职业分层模型。职业可定义为社会角色,表示一个人为了谋生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在激烈的生活竞争中;人们的生活机会关键取决于社会对某种类型的劳动力或生产资源的需求情况,其突出的标志就是社会对职业的“标价”。“对大多数人而言;在现代社会中;职业也许已经成为人们物质报酬水平、社会地位水平和生活机遇水平的一个最有力的指示器。因此;在本世纪里;把职业结构划分为与不同水平的社会和物质不平等相联系的,将职业结构普遍理解为社会阶级的聚合体;已成为各类社会学研究者的常识。”David Rose: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Economic change〔M〕; Hutchinson; 1988; p13。“在工业社会中;职业是衡量人们所得到的报酬水平及其社会地位水平的最好指示器”Rosemary Crompton: Class and stratifi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current debates〔M〕; Polity Press; 1996; p50。。正因为如此;当代社会学研究人们进入社会位置和社会阶层的主切入点是人们“进入不同的职业阶层”。Gerhard E Lenski: Power and Privileg 〔M〕; McGRAW …pany; 1996; p195。收入是在一个特定时间内的货币收益,例如年薪。但要注意的是,收入和财产是有区别的。财产指各种资产,如储蓄存款、房地产、有价证券、小汽车等大件消费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