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曹禺全集(卷七) >

第33部分

曹禺全集(卷七)-第33部分

小说: 曹禺全集(卷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茬幼小的时候他母亲带他去看大戏 (京剧)、小戏 (地方戏)和文明戏 (郎
通俗话剧),看了戏后就和书房的小朋友们咿咿唔唔地扮演起来,有时按着
故事演,有时就索兴自己天南地北地编排,总要闹到塾师出来干涉才罢。他
看过很多有名的演员的戏,他说他居然听了一次谭鑫培,他坐在别人的怀里,
才三岁。以后在他开始懂得看戏的时候,便看了龚云甫、陈德霖、杨小楼、
余秋岩、王长林、裘桂仙、刘鸿声。。等,这些艺术家们使他懂得“戏原来
是这样一个美妙迷人的东西!”他也十分欣赏当时那些优秀的“文明戏”的
演员,有一位老艺术家名叫“秦哈哈”,他的绝妙的演技和才能至今使他念
念不忘。

曹禺同志没有读过小学,每天他从书房里摇头晃脑背完了“子曰学而时
习之。。,,以后,就溜入一间堆存旧书旧物件的房间里,专找一些“闲书”
看。他的父母并不顽固,有时也介绍一些他们认为可以看的小说给他看。什
么《红楼梦》、《水游传》、《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聊
斋志异》、《镜花缘》、《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
现形记》、《九尾龟》等等,他读了一大堆。这时林琴南翻译的说部丛书很
风行,他开始从这些用文言译述的小说里,接触西欧的文学。到了南开中学,
他起始学习外国语文,摸索着读原文的外国小说和剧本。这一段时期他非常
爱读“五四”时期作家的作品,这些革新的前辈作家启发他必须关心中国的
社会问题,使他知道文学要反映人民的疾苦,并且要给人民指出道路来。

中学的时候,除了接触中国的戏曲外,曹禺同志相当喜欢易卜生的作品,
他挑了几本易卜生的戏,读得很熟,据他说,当时并不是完全能够理解,但


他从易卜生的剧本中了解了话剧艺术原来有这许多表现方法,人物可以那样
真实,又那样复杂。但他说:“这位大师的作品却无论如何不能使我像读‘五
四’时期作家的作品一样的喜爱。大约因为国情不同,时代也不一样吧。甚
至于像读了《官场现形记》一类清末谴责小说,都使我的血沸腾起来要和旧
势力拼杀一下,但易小生却不能那样激动我!”

南开中学的戏剧活动培养了曹禺同志对话剧的兴趣和舞台感觉。他演过
易卜生的《国民公敌》和《娜拉》,他记得演《国尺公敌》时正当大革命的
前夕,天津的军阀诸玉璞以为有一个姓易的青年写了《国民公敌》骂他是“革
命”的敌人,派了督办公署的爪牙勒令师生们停演。这件事情给这个小小的
演员 (那时曹禺大约十七岁)一个很深的印象。他回忆当时的黑暗,不禁说:
“仿佛人要自由地呼吸一次,都需用尽一生的气力!”除了易卜生的剧本外,
他还演过莫里哀的《悭吝人》,丁西林的《压迫》和“五四”剧作家的作品。
曹禺同志说,当时学生的戏剧活动大半是和政治结合的,在“五卅”活动时,
为了抵制日货,他们就演了自己编的或者改编的许多戏。

曹禺接触西欧的古典戏剧是在大学的对候,他很喜欢希腊三大悲剧家。
他比较用心地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 (中学时,他说他得到一些国外名演员如
爱伦·特蕾 (EllenTerry)的读词唱片,反复谛听,对于他了解莎士比亚有
很大好处)。在这一个时期他也读到了高尔基,肖伯纳、奥尼尔 (美国剧作
家)和俄罗斯剧作家契诃夫的作品。此外他涉猎许多十九世纪英国、法国和
帝俄时代的剧作和小说。他平时非常用功,在清华大学时,有一段时期他整
天在图书馆里读书。而大部分是读剧本。和曹禺非常熟悉的老朋友靳以同志
告诉我,曹禺当时读了很多剧本,而且都很仔细地做笔记。

在他写作《雷雨》之前他已经不止读过几百个剧本了。同时也已经养成
了经常不断地观察生活、观察周围人物和经常思考问题、分析事物的习惯,
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观察他的朋友、亲戚、同学以及一些偶然遇见的陌生人。

《雷雨》于一九三四年在郑振锋和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发表后,收
入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据说,第一次演出《雷雨》的是一群爱好戏剧的中
国留学生们 (导演是杜宣和吴天),第一次翻译《雷雨》的是影川三郎,日
译本有日本左翼作家秋田雨雀写的介绍的文章,前面有正在日本的郭沫若先
生写的序。曹禺同志说:一部作品从发表、演出,直到出单行本,要经过多
少人的辛勤培植与劳动,这些师友们在编辑和介绍工作上所用的精神使他很
难忘记,经常提醒他:“文学是集体的事业,我们要关心人,要关心时时刻
刻出现的新的作品。”

《雷雨》演出的成功开始了曹禺同志的创作生活,一九三四年他第一次
到上海,接触当时这个光怪陆离的大都市。当时上海充满了买办、流氓、妓
女。帝国主义者在马路上趾高气扬,洋车夫被打,巡捕侮辱中国人,外滩这
一带都是洋商、豪贾、外国人。总之,当时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曹禺那时
就开始想写《日出》。《日出》在一九三六年发表在《文学月刊》上。这个
剧本的第一个导演是欧阳予情,由复旦大学剧社在该年演出,演陈白露的是
凤子。靳以同志告诉我:“《日出》中的翠喜是确有其人的”,曹禺曾引他
一起找过这个人。提到这个人时,曹禺同志很感慨地说:“这个善良的女人,
恐怕被糟踏到连骨头也找不到了!”这个善良的妇人的性情给予他很大的启
发。几句翠喜的台词确是这个人当时说的。谈到潘月亭,他说,许多演员往
往把潘月亭演成大腹便便的胖子,但他当时想到的潘月亭是一个受过一些教


育、外貌似乎漂亮而骨子里庸俗透顶的商人。他的庸俗不一定在外表的臃肿
上。自然这样演法要难受多了。



曹禺同志旅途中带了一本俄文本的契诃夫。在上海视察期间,只要空闲
下来,总是仔细地读契诃夫的剧本。有一天早晨,他正在窗口读《三姊妹》,
他说这个剧本写得多么好,人物的感情写得很深刻,应该一次又一次的读。
他说,读剧本不是匆匆忙忙看一次就算了,应该反复地读,将自己最喜欢的
段落背诵下来,甚至高声朗读,这样就能够潜移默化,真正吸收这个作家的
长处。曹禺很喜欢读俄文,读契诃夫剧本,他说这也可以帮他学习俄文。他
主张读外国剧本最好能够读原文本,作家能懂得一些外国文字很有帮助,读
外国剧本依靠翻译经常不能充分体会原著的好处。他说能够直接看原著,可
以懂得外国的大作家如何掌握文字的本领。究竟读原著要比读译本接触作者
的精神更近一些。他觉得多学习几种语言有很大好处的,譬如俄文、英文、
日文、任何好的译本总难比得及原著。尤其是剧本,对话的口气和遣词用字
的功夫是很难完全翻译出来的。译莎士比亚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认为三
十岁上下的人学习外文并不晚,只要下决心就能学会,而且剧本词汇比小说
少,读剧本是比小说容易一些的。

从一九五○年起,曹禺同志自学俄文,他只听两个月的俄语广播,以后
就坚持自学。现在他已能依靠字典勉强读契诃夫的原著了。他有一套莫斯科
艺术剧院演出的《三姊妹》的读词唱片。在一个落雨天的下午,他和我一道
在旅社里听过其中的一段。他对我低声讲解着,这是《三姊妹》的第四幕,
这时威尔什宁要走了,屠森巴赫男爵决斗死了,远处响着军乐的声音,剩下
奥尔加拥抱她的两个妹妹玛莎与伊里娜,“我们要活下去!音乐多么高兴,
多么愉快呀!叫人觉得仿佛再稍稍等一会,我们就会懂得了,我们为什么活
着,296 我们为什么痛苦似的。。”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确实读得好,
他们仿佛把契诃夫的魂灵都召回来了。我们共同感到这个伟大的艺术给人的
不可言喻的喜悦。曹禺同志说,契诃夫对生活理解得很深。我们今天当然不
必再写他所写过的那种生活,但我们要像他那样深地理解我们今天的生活。

曹禺同志告诉我,写剧本的人不仅应该读剧本,他还应该读小说。因为
小说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刻划人物,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的生
活比剧本宽广,容纳人物也比剧本多。他说,小说教我们怎样看人,如何观
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生活是复杂的,小说可以帮助你把复杂的生活系统化,
帮你分析生活中的事物。我们经常说这个人像贾母,像王熙凤,像贾政,那
个像李逵,像张飞,正因为作家为我们把这些人物分析了,又集中地描写出
来,我们才知道某种人物含有某些特征)多读小说会较深刻较宽广地理解人,
理解人的生活。

曹禺同志告诉我,当你读剧本的时侯,不仅应该注意那些主要人物的描
写,还应该仔细研究那些出场不多,只说几句台词的人物,学习有才能的作
家们如何通过精简的语言来表现这些小角色的性格,学习他们用简短的台词
表现人物性格的本领。他说契诃夫很懂得描写那些只有一两句台词的人物,
他们出场和对话虽然很少,但性格仍然是鲜明的。《三姊妹》中的索列尼、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上尉的台词很少出场也不多,可是性格是鲜明的。他


还主张多读《史记》,他说学习《史记》也帮助我们用精炼的语言创造出人
物的本领。

在曹禺同志的剧本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小角色,《日出》中的小
东西、小顺子、翠喜,《原野》中的白傻子、常五,《北京人》中的小柱子、
陈奶妈等,台词都很少,但他们的性格是鲜明的。谈到这些人物的创造时,
曹禺同志说:“剧作家描写人物,并不一定是天天见面的人,有时可能是只
见过一面的人,只要他给你很深的印象,使你想表现他,使你能串连出一大
堆旧时的回忆,你就能将他给你第一次强烈的印象表现给观众,或是从他的
某一点得到启发来创造出人物来。”他说:《日出》中的翠喜是在生活中,
他只不过见到她几次,但她所代表的痛苦悲哀却使他无法忘记,使他非写出
来不可。

曹禺同志是有多方面修养和多方面兴趣的作家,他主张剧作者应该有多
方面的兴趣,他自己已对音乐有很大的喜爱。在中学时他和一些朋友们喜欢
听交响乐,喜欢莫扎特、海顿和贝多芬的作品,他说,音乐欣赏可以启发你
的想象,使人更加崇高和纯洁。他也主张剧作者读诗,他自己很喜欢读诗,
喜欢读古诗,对于昆曲、京剧以及许多地方戏都有很大的爱好。他也喜欢评
弹和鼓词这种说唱艺术。他觉得中国的说唱艺术有很高的成就,不仅音乐曲
调很美,唱词也既通俗而又富有感情,过去在上海他听过很多次评弹,《长
生殿》、《珍珠塔》、《三笑》等的演唱,他都很喜欢。他说,评弹有些唱
词从字面上看虽然并不十分出色,但和唱结合在一起往往充满了感情,通俗
易晓。而且说白又极生动,有性格,难怪人们这样喜欢评弹。

曹禺同志很喜欢地方戏,有一次,我和他一起去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