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121部分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21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项系数之后,整个四元式再上、下、左、右移动。上述四则运算也就是
莫若《四元玉鉴》序言中所说的“阴阳升降,进退左右,互通变化,错综
无穷”。在当时中国数学尚缺少数学符号的情况下,朱世杰利用中国古代
的算筹能够进行如此复杂的运算,实属难能可贵。
朱世杰四元术精彩之处还在于消去法,即将多元高次方程组依次消
元,最后只余下一个未知数,从而解决了整个方程组的求解问题。其步骤
可简述如下:

1)二元二行式的消法
例如“假令四草”中“三才运元”一问,最后得出如下图的两个二元
二行式,这相当于求解


。 (7 + 3z …z2 )x + (…6 …7z …3z2 + z3) = 0,
。 (13 + 11z + 5z 2 …2z3)x + (…14 …13z …15z2 …5z3 + 2z4) = 0; 
或将其写成更一般的形式

ìAx + A = 0,
10 

Bx + B = 0,

。 10 

其中A0,B1和A1,B0分别等于算筹图式中的“内二行”和“外二行”,都

是只含z 而不含x 的多项式。朱世杰解决这些二元二行式的消去法即是“内

二行相乘、外二行相乘,相消”。也就是
F(z)=A0B1…A1B0=0。

此时F(z)只含z,不含其他未知数。解之,即可得出z 之值,代入上式

任何一式中,再解一次只含x 的方程即可求出x。

2)二元多行式的消法

不论行数多少,例如3 行,则可归结为

í 
A x2 + Ax + A = 0,       1

。 2 10 () 
B x 2 + Bx + B = 0。       ()
。 210 2 
以A2乘(2)式中B2x2以外各项,再以B2乘(1)式中A2x2以外各项,相

消得
C1x+C0=0。q (3) 

以x 乘(3)式各项再与(1)或(2)联立,消去x2项,可得
D1x+D0=0。 (4) 

(3),(4)两式已是二元二行式,依前所述即可求解。

3)三元式和四元式消法

如在三元方程组中(如下列二式)欲消去y:

Ay + Ay + A = 0,       ()

。 2210 5 
í 2
。 By + B y 1 + B = 0,        6

20 () 

式中诸Ai,Bi均只含x,z 不含y。(5),(6)式稍作变化即有

(A y 2 + A )y + A0 = 0,       7

ì 1 ()
í 
(B y 2 + B )y + B0 = 0。        8

。 1 () 
以A0,B0与二式括号中多项式交互相乘,相消得

C1y+C0=0。(9)。。 

(9)式再与(7),(8)式中任何一式联立,相消之后可得
D1y+D0=0。(10)。。 
(9),(10)联立再消去y,最后得
E=0,。。 (11)


E 中即只含x,z。再另取一组三元式,依法相消得

F=0。(12)。。 

(11),(12)只含两个未知数,可依前法联立,再消去一个未知数,即
可得出一个只含一个未知数的方程,消去法步骤即告完成。

以上乃是利用现代数学符号化简之后进行介绍的,实际上整个运算步

骤都是用中国古代所特有的计算工具算筹列成筹式进行的,虽然繁复,但

条理明晰,步骤井然。它不但是中国古代筹算代数学的最高成就,而且在

全世界,在13—14 世纪之际,也是最高的成就。显而易见,在一个平面上

摆列筹式,未知数不能超过四元,这也是失世杰四元术的局限所在。

在欧洲,直到18 世纪,继法国的■.贝祖(Bézout,1779)之后又有

英国的J.J.西尔维斯特(Sylvester,1840)和A。凯莱(Cay…ley,1852)

等人应用近代方法对消去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

2.高阶等差级数求和
在中国古代,自宋代起便有了关于高阶等差级数求和问题的研究。在

沈括(1031—1095)和杨辉的著作(1261—1275)中,都有各种垛积问题,

这些垛积问题有一些就是高阶等差级数问题。另外,在历法计算过程中,

特别是在计算太阳在黄道上的精确位置时,要用到内插法。在宋代历法中,

已经考虑并用到三次差的内插法。这也是一种高阶等差级数的求和问题。

朱世杰在《四元玉鉴》中又把这一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据研究,

朱世杰已经掌握了如下一串三角垛的公式,即

茭草垛

1 + 2 + 3 + 。 + n = r = nn + 1

(),

。 21 
! 
r=
n1


三角垛

1 + 3 + 6 + 10 + 。 =。 1 
r(r + 1)

2 

r=
n1

= 
3! 
1 
nn + 1n + 2),(又称“落一形垛”)

( )( 

撒星形垛

1 + 4 + 10 + 20 + 。 =。 1 
r(r + 1)(r + 2)

3
= 
41 
! 
n n ( + 1)(n + 2)(
rnn 
=1 
+ 3),(又称“三角落一形垛”)


三角撒星形垛

1 + 5 + 15 + 。 =。 1 
(r + 1)(r + 2)(r + 3)

4 

  = 1 
nn ( + 
rn
= 
11)(n + 2)(n + 3)(n + 4), 
5! 
                (又称“撒星更落一形垛”)

三角撒星更落一形垛

1 + 6 + 21 + 。 =。 1r r ( + 1)(r + 2)(r + 3)(r + 4)

5 
   1 

rn
=1 
)。

= nn + 1)(n + 2)(n + 3)(n + 4)(n + 5 

6! 

从中不难看出前垛的求和结果恰好是后垛的一般项,即前垛的各层累计的
和刚好是后垛中的一层,因此朱世杰常把后一种垛积称为前一垛积的“落
一形垛”。这串公式可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即

。 1 
rr ( + 1)(r + 2)。(r + p …1)
1p!
rn
=

 = 
(p + 
11)! 
( + 1n + 2)。(n + p)

nn )( 。          (A) 

当P=1,2,3,4,5 时,(A)式就是上述五个公式。
除(A)式之外,朱世杰还已掌握了

。 1 
rr ( + 1)(r + 2)。(r + p …1)·r 
1p! 

rn
=

  
(p + 
12)! 


= nn + 1)(n + 2)。(n + p)'(p + 1)n + 1'。
                         (B) 

当P=1 时称为四角垛,即

rr = ( + 1 2n + 1 ;

。 · 1nn )( )
3! 

当p=2 时称为岚峰形垛,即


。 1 1( )( + 1 ;
r(r + 1)·r = nn + 1n + 2)(3n )

3! 4! 

当P=3 时称为三角岚峰形垛,即

1

。 3! 
5! 
r r ( + 
( 
1)(r)( 
+ 2)·r 
+ 1)。


 = 1 
nn + 1n + 2)(n + 3)(4n 

当然,《四元玉鉴》中也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垛积问题。

由于朱世杰已经掌握了公式(A),掌握了一串三角垛公式,这使他有
可能超越前人,提出高次招插法公式,从而有可能解决任何一类高阶等差
级数的求和问题。《四元玉鉴》“如象招数”门最后一问中提出了一个需
用四次差(即四次差相等,五次差等于0)的招差问题。如以现代符号记
述,以△1,△2,△3,△4 表示一差、二差、三差和四差,朱世杰相当于
给出了招插公式:

fn = nD1 + 1 
nn ( …)D2 + 1( …)(n 3

() 1nn 1 …2)D 

2! 3! 

41 
! 
nn …)(n …2)(n …)D4 。

 + (1 3 

这是一个有关计算招兵人数的问题。朱世杰的解法是“求兵者:今招为上
积,又今招减一为茭草底子积为二积,又今招减二为三角底子积为三积,
又今招减三为三角落一积为下积,以各差乘各积,四位并之,即招兵数也”,
所描述的刚好就是上述公式。

因为朱世杰指出了上述公式各项的系数,刚好依次是一串三角垛的
“积”,从这一点出发不难推断朱世杰是可以将其推广至任意高次的高阶
等差级数和招差问题上去的。

在西方,是J。格雷戈里(Gregory,1638—1675)最先对招插法进行
了研究,直到牛顿的着作(1676,1678)中才出现了关于招插术的一般公
式。当然牛顿的公式采取了近代数学的形式,而且用途广泛,但朱世杰的
首创之功也是不可泯灭的。

朱世杰在数学方面的贡献并不局限于上述两点,例如《算学启蒙》中
所列各种歌诀、口诀(包括除法口诀)均已十分齐备,这为计算工具由筹
算到珠算的过渡创造了条件。但四元术和高阶等差级数求和问题两方面的
成就,仍显得十分突出,由于这两方面成就的出现,使到高度发展了的宋
元时期的中国数学,更放异彩。

清代数学家王鉴说,朱世杰“兼秦(九韶)、李(冶)之所长”,罗
士琳也说他是“尤超越乎秦、李之上”。清代末年还有人评论说“中法以
《四元玉鉴》为诣极之书”。20 世纪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G.萨顿(Sarton,
1884—1956)评价朱世杰是“汉民族的,他所生存的时代的,同时也是贯
穿古今的一位最杰出的数学家”,说《四元玉鉴》“是中国数学著作中最


重要的一部,同时也是中世纪最杰出的数学著作之一”。如此之高的评价,
朱世杰和他的著作都是当之无愧的。

文献

原始文献

[1](元)朱世杰:算学启蒙,朝鲜翻刻本,见罗士琳《观我生室汇
稿》,1843。
[2](元)朱世杰撰,(清)沈钦裴细草:四元玉鉴,清末抄本。
[3](元)朱世杰撰,(清)罗士琳细草:四元玉鉴细草,见罗士琳
《观我生室汇稿》,1843。
研究文献

[4]杜石然:朱世杰研究,见钱宝琮等《宋元数学史论文集》,科学
出版社,1966。
[5]钱宝琮主编:中国数学史,科学出版社,1964。
[6]李俨、杜石然:中国古代数学简史·下册,中华书局,1964。

王祯

郭文韬

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元代初年(1271 年前后)生;元代中后期
(1330 年前后)卒。农学、农业机械。

王祯的家乡,在元初已是封建文人荟萃的地方。早在窝阔台时代,万
户严实就曾经在东平“兴学养士”,当时的名士,如李昶、王磐、徐士隆、
李谦等都曾在东平先后设帐授徒,培养了一批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人才,著
名的有徐琰、申屠致远、孟祺等人。其中孟祺在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
曾任山东西道劝农副使,曾参与编写过《农桑辑要》一书。王祯可能受其
影响而开始接触农学,他在《王祯农书》中曾引用许多《农桑辑要》的资
料。

王祯在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县
官),任职6 年,后于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
广丰)县尹。他在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不少好事。据《旌德县志》记
载,他在县尹任内,一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从未搜括过民财。不仅如
此,他还捐出自己的部分薪俸,办学校、建坛庙、修桥梁、兴办了不少造
福于民的公共事业。此外,他还兼施医药,救济穷苦有病的人,深受当地
人民的称赞。王祯不仅是廉洁奉公的县官,而且是劝农兴桑、积极发展农
业生产的农学家。他认为作为地方官,如果不熟悉农业生产,不懂得农业
知识,就难尽到劝导农桑的责任。他不仅搜罗以前的历代农书,孜孜研读,
而且经常注意观察各地的农事操作和农业机具,从而为他撰写农书奠定了
坚实基础。他对那些只知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进行了无情的抨击:这些人
自己都不懂“农作之事”,“安能劝人”。他们常以劝农为借口,前呼后
拥地下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