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127部分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27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487 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日本医家田代三喜曾在我国留居12 年,
专攻李杲和朱震亨医学,返国后成为倡导李、朱学说的日本医学著名人物。
其弟子曲直濑道三撰著的《启迪集》8 卷,对朱氏学亦颇多阐发。


文献

原始文献

'1'(元)朱震亨:格致余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元)朱震亨:局方发挥,上海受古书店石印本。
'3'(元)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丹溪心法附余》本,中医研究院
藏。
'4'(元)朱震亨:金匮钩玄,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5'(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研究文献

'6'(明)戴原礼:证治要诀,《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5。
'7'(明)戴原礼:推求师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8'(宋)太医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9'(清)张伯行:濂洛关闽性理集解,带月楼本,1715。
'10'钱曾:读书敏求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11'丹波元胤:医籍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贾鲁

程鹏举

贾鲁字友恒。泽州高平(今山西高平)人。元大德元年(1297 年)
生;至正十三年五月十六日(1353 年6 月17 日)卒于濠州(今安徽凤阳
东北临淮关)。水利。

贾鲁自幼有远大志向。长成后,谋略过人。延■、至治年间(1314—
1323),两次中举。泰定(1324—1328)初,任东平路儒学教授,后任潞
城县尹,又升户部主事,未及上任,服父丧回籍。后被起用为太医院都事。
时诏修宋辽金三史,又调任宋史局官。书成后,迁燕南山东道奉使宣抚幕
官。官员考绩中名列第一,又调任中书省检校官。上书指出当时富户兼并
贫民及流亡人口,致使国家租赋收入流失之弊。不久任监察御史,提出御
史奏事应直接呈给皇帝,而不应经过其他官员。后升任都事。调任山北道
廉访副使。又被召回任工部郎中,提出关于工程建设的19 项建议。至正九
年(1349)受命主持山东、河南等处行都水监。至正十二年(1352)升任
中书左丞。次年病卒。

贾鲁生平事迹,以治黄工程最为突出,而尤以堵塞黄河白茅决口工程
脍炙人口。至正四年(1344)五月,黄河在今山东曹县白茅堤决口,数年
未治。其间贾鲁任山东道奉使宣抚首领官,曾巡行遭受水灾的郡县。至正
九年二月任行都水使者,奉旨勘河。他“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复数千
里”,对河患情况有所了解。当年五月,决口之水东北注沛县,冲入大运
河,危及漕运和盐场。是年冬,复出为丞相的脱脱亲自负责治河,集群臣
合议治河方案。贾鲁将自己此前往返查勘所得,绘图报告,提出两个方案:
一是就决口以下新河道北岸筑堤,限制决河横流,工程量较小;一是堵塞
决口,同时疏浚下游河道,挽河回故道,工大费多。脱脱决定采用后者。
四月,贾鲁受命以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总领治河事宜,开始了黄河治理史
上著名的“贾鲁治河”。

治河工程包括疏浚河道、修筑堤防和堵塞决口三大部分。征发民夫15
万人,军队2 万人。七月份完成开河工程,共疏浚、开挖河道280 里54
步,同时修缮了原河道两岸堤防。计从归德府(治今河南商丘)的哈只口
到徐州300 余里间,修补缺口107 处,大修北岸自白茅至今安徽砀山间堤
防共250 多里。八月,为挽河入旧河道,开始了最艰巨的黄陵冈堵口工程。
由于工程在汛期进行,这在河工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要顺利地将大流量的
河水逼入旧河道,就必须采用非同寻常的手段。贾鲁首先在决口上下旧河
道上修筑刺水堤(导水堤)三道,西堤长12 里130 步,另两堤共长14 里
70 步。将主溜挑离龙门,以减轻合龙工程的压力。又在决口处修南北两道


截河大堤,北堤长10 里余,南堤长9 里余。在截河大堤缩窄决口口门的基
础上,从决口两端相向进占堵口。到农历八月二十九日(9 月19 日),进
入决河的水量仍然比进入旧河道的水量多一倍。所剩口门仍宽400 余步,
中间水深3 丈多。如不尽早堵塞口门,已疏浚的旧河道因水量较少很可能
重新淤塞,致使前功尽弃。贾鲁当机立断,于农历九月七日(9 月27 日),
将大船27 艘逆流排开,用粗麻索、竹缆捆缚大桅杆和长桩将各船坚实地连
接起来。再用麻绳及竹缆将船体周身捆缚,使其牢不可破,成为一个船体
方阵。在船阵前抛下大铁锚,又用长七八百尺的竹索,将船阵系在深埋两
岸的大木桩上。在船舱底部铺一层梢料,而后装满碎石,再将船舱用木板
封闭。船面上,在主桅杆下半部置横木三道,横木前置放竹篱笆夹草和碎
石,横木后再用木桩支撑,组成“水帘桅”。而后每船配备身手敏捷的水
工二人,各执斧凿,以击鼓为号,一齐动手将船凿沉。石船入水,顿时阻
遏水势,借助石船为基础,不分昼夜,追压埽工,一气将龙口缩小至一二
十步。此时水势猛疾,埽基撼动,“观者股栗”,多以为难以堵合。贾鲁
镇定自若,从容指挥,于农历十一月十一日(11 月30 日)终于合龙。随
后又修船堤四道,护卫堵口埽堤。

这次大规模堵口工程,所用料物计大木桩27000 根,榆柳杂料66。6
万根,连根树木3600 株,秸料杂草733。5 万束,竹竿62。5 万根,苇席 17。2
万张,碎石2000 船,大小绳索57000 根,沉大船120 艘,用铁缆32 根,
铁锚334 个,竹蔑15 万斤,大石3000 块,铁砧14200 块,大铁钉33232
根。全部工程费用为中统钞1845626 锭。

早在讨论治河方案之时,工部尚书成遵和大司农秃鲁约反对堵口恢复
旧道,认为“若聚二十万众于此地,恐他日之忧又有重于河患者”,即担
心民夫有变。后红巾军果然借至正十年(1350)起流传的“石人一只眼,
挑动黄河天下反”的童谣,在黄陵冈预埋独眼石人,并在石人被民工挖出
后举行起义。因而有人认为是贾鲁的治黄工程劳民动众,逼使农民起义。

元末明初人叶子奇在其《草木子》一书中,对贾鲁作了严历的批评,
认为贾鲁是一个好大喜功、沽名钓誉的人,但他批评贾鲁所列举的3 条理
由难以成立。公正地说,贾鲁能“竭其心思智计之巧,乘其精神胆气之壮,
不惜劬瘁,不畏讥评”,大胆创新,一举堵合泛滥7 年之久的决口,不愧
为一位杰出的治河工程专家。后人有“贾鲁修黄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
载后,恩在怨消磨。”的诗篇,可称是对贾鲁治河比较客观的评价。

文献

原始文献

'1'(元)欧阳玄:至正河防记,《水利珍本丛书》本,中国水利工程
学会,1936。

'2'(明)宋濂等:元史·顺帝纪、脱脱传、贾鲁传、成遵传,《二十
五史》本,开明书店,1935。
研究文献

'3'柯劭■:新元史·贾鲁传,《二十五史》本,开明书店,1935。
'4'邱树森:元代河患与贾鲁冶河,见《元史论丛》,中华书局,1986。

鲁明善

曾雄生

鲁明善以父字为姓,名铁柱,字明善。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约20
余公里的哈拉和卓堡)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元代后期。农学。

鲁明善是维吾尔族人。父亲伽鲁纳答思,是元代著名的翻译家、外交
家和学者,通晓印度、中亚、汉、藏等多种语言文字,曾经作为外交使者
到过许多国家,也接待过许多外国使臣。待人接物处处表现了宽厚、机智、
廉洁的作风。元世祖时,他由西域进入大都(今北京)从事翻译佛经的工
作,并担任过皇太子的师傅。他历事世祖、成宗、武宗、仁宗四朝,做过
禁卫领行人,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大司徒。位居显赫,深得朝廷器重。鲁明
善长期跟随父亲居住在汉族地区,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读过曾子、子思
的书,治过圣贤之学;取鲁明善为姓名,亦足见受儒家文化影响之深。再
从其所写的《农桑衣食撮要》一书来看,无疑是位汉族文化素养很高的人。

鲁明善受父辈的恩荫,曾在朝廷里为皇帝主持文史工作。后来又以奉
议大夫的名义被派到江西行省辅佐狱讼之事。延■元年(1314)被任命为
中顺大夫安丰路(今安徽寿县)达鲁花赤。第二年(1315)改授亚中大夫
太平路总管。后又在池州府、衡阳、桂阳、靖州等地任职。

鲁明善一生历任很多官职,所谓“执笔抽简于天子左右,亦为外宰相
属,连领六郡,五为监,一为守”。虽然每次任期都不长,但政绩显赫,
声振朝野。所管辖的人民对他深表怀念,为之树碑立传。他重视抓农业生
产,每到一处或“讲学劝农”,或“复葺农桑为书以教人”,或“修农书,
亲劝耕稼”。《农桑衣食撮要》就是在延■元年(1314)他出监安丰路时
撰写并刊刻的,以后又在至顺元年(1330)再刊于学宫。鲁明善的一生是
在元朝后期度过的。元朝是由落后的游牧民族用武力侵略而建立起来的一
个大帝国,在征服和统治的过程中,它一方面破坏了周围的农业文明,一
方面又为先进的农业文明所同化。蒙古族进入中原以后,占农田为牧场,
甚至采取消灭汉人的办法来扩展牧地。在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统治
者开始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中统元年(1260)设劝农官,第二年设
劝农司,至元七年(1270)设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同年又颁布农桑之
制14 条。司农司成立以后,搜集整理并摘录历代农书,编成《农桑辑要》,
于至元十年(1273)颁行天下。由于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私人撰写农书的
风气也随之兴起,在元王朝不到百年的统治期内,见于后人提到的农书就
有十几种之多。鲁明善继承了周秦以来的重农思想,在农书再版“自序”
中写道:“农桑,衣食之本。务农则衣食足,衣食足则民可教以礼义,民
可教以礼义则国家天下可久安长治也。”又道:“苟为民者人习其业,则


生财足食之道,仰事俯育之资,将随取而随足,庶乎教可行而民安于下矣,
固久安长治之策也。其可以农圃细事而忽之哉?”

重农是中国历朝列代的一贯政策,劝农也是各级官吏的主要任务之
一。北宋以前就有许多劝农诗和劝农文等劝农文告,然而很多都是官样文
章,搞形式主义。南宋时这种作风稍有改变,劝农文中的技术内容增多。
但总的说来,元以前的劝农效果并不理想。王祯对此做过总结,他说:“今
长官皆以‘劝农’署衔,农作之事,己犹未知,安能劝人?借曰劝农,比
及命驾出郊,先为文移,使各社各乡预相告报,期会赉敛,只为烦扰耳。”
要劝农,必须知农作之事,有见于此,王祯于1313 年写成《农书》,就在
《农书》成书后的第二年,鲁明善编印了《农桑衣食撮要》,其目的就在
于“庶牧民者知所劝也”。

《农桑衣食撮要》又称为《农桑撮要》,从书名和内容来说都与司农
司撰写的《农桑辑要》有相同之处。首先这两部农书都继承了《齐民要术》
的传统,皆为百科性、综合性农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