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176部分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76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席泽宗:试论王锡阐的天文工作,见《科学史集刊》第 6 集,
科学出版社,1963。
[11]江晓原:王锡阐及其《晓庵新法》,中国科技史料,7(1986),
6,第48—51 页。
[12]江晓原:王锡阐的生平、思想和天文学活动,自然辨证法通讯,
11(1989),4,第53—62 页。

朱彝尊

洪光住

朱彝尊字锡■、号竹坨,又号醢舫,晚称小长庐钓鱼师。浙江秀水
(今嘉兴)人。明崇祯二年(1629 年)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卒。
饮食文化、食品科学。朱彝尊出身于相门家庭,其曾祖朱国祚是明朝万历
进士,明光宗时又晋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为人素行清慎,能持大
体,人称长者。朱彝尊的父亲虽不出名,但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对子女
要求甚严。在优越的家庭条件下,朱彝尊及其胞弟朱彝鉴自幼养成了勤奋
好学的习惯,博览群书,早岁能文。朱彝尊于清康熙中举博学鸿儒科授检
讨,为清代著名文学家兼食品科学研究家。朱彝鉴则成为清朝著名的书画
家。

清代著名文字学家陈维崧对朱彝尊的影响很大,他们互相学习和促
进。两人都是擅长诗词古文的文学家,都是奉命参加纂修《明史》的作者,
又是同窗好友。所不同的是,朱彝尊还对饮食文化和食品科学有较深较多
的研究,著书《食宪鸿秘》及《日下旧闻考》等。

他在康熙(1662—1722)年间写成了《食宪鸿秘》一书,全书分上、
下卷。在上卷中有“食宪总论”一篇,从内容看,作者的主要成就之一是,
他把我国古代的饮食“宜忌”作了系统的总结,并且在许多食品科技问题
上,进行了科技理论叙述。一个有身分的人,在封建王朝鼎盛时期,能够
在“君子远庖厨”的警戒线上突破封锁,钻研饮食不怕他人耻笑,把我国
古代的食品生产实践与经验加以总结,并且把它提高到科学领域来认识,
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进步。在营养学史上也是一项大贡献。

在《食宪鸿秘》中,作者所著录的内容范围非常广泛,有饼之属、饭
之属、粉之属、饵之属、肉之属、鱼之属、禽之属、蔬之属、酱之属等等。
书中共著录了400 多种饮料、调味品、点心和菜肴等,内容相当丰富。特
别是,他最早记录了中外闻名的江苏太仓糟油的生产工艺方法两种,为我
国后来生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在“酱之属”中,作者较早地记录了我国腐乳的生产工艺方法两种,
糟腐乳的生产工艺方法一种。腐乳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食品,始录于明
朝李日华的《蓬栊夜话》中,但是没有记载生产工艺的详细内容,所以朱
彝尊的记录是很宝贵的。腐乳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现在常见的品种已经
很多,它是我国人民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生产的美味,在食品科技史上
也是一项不小的贡献。

在“肉之属”当中,朱彝尊最先记录了浙江金华火腿的详细生产工艺
方法。相传金华火腿的生产始于南宋,发明人是抗金英雄宗泽(1059—
1128)。宗泽是浙江婺州(今金华)义乌人,为了大量贮藏腌猪肉以便犒


劳将士,为了防止腐败,保持火腿色美味佳,他不辞辛苦同人民一道研究,
结果创制了金华火腿。上叙虽说是传言,但是数百年来,该地区火腿业的
厅堂里都挂宗泽像,奉宗泽为创制火腿鼻祖之事则是真。现在,世界各国
几乎都有生产火腿的厂家,但是其风味和特点都不如金华火腿优美。据研
究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原料猪(金华猪,又名两头乌)的特殊饲养和高
深的传统制法。因此有人说,既然自古以来“金华火腿”的制法基本上都
是按照朱彝尊的记录完成的,那么《食宪鸿秘》中的“金华火腿法”,自
然也就更加珍贵。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张廷玉等:明史·朱国祚传,中华书局,1975。
[2](清)朱彝尊:日下旧文考,北京出版社,1987。
[3](清)朱彝尊:食宪鸿秘,中国商业出版社,1985。
[4](清)李化楠:醒园录,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
研究文献

[5]洪光住:中国豆腐,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
[6]洪光住:中国食品科技史稿,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
[7]龚润龙:金华火腿,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顾祖禹

唐锡仁

顾祖禹字景范,学者称宛溪先生。江苏无锡人。明崇祯四年(1631
年)生;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 年)卒。地理学。

顾祖禹的先世曾任明朝官吏,高祖顾大栋在嘉靖年间做了光禄丞,曾
祖顾文耀在万历年间以光禄大官正奉使九边。他们都关心国家的疆域形
势,“好谈边徼利病”(《读史方舆纪要·总序》),这对顾祖禹日后治
学著述、注重军事地理的研究,有一定的影响。当然,关系密切、影响最
大的还是他的父亲顾柔谦。祖业传至顾柔谦时,虽然门第中落,但顾柔谦
秉承家学,从少年开始,便聪颖好学,爱读史地书籍,成年后,熟谙经史,
学识广博。他“深慨科举之学,不足裨益当世,慨然欲举一朝之典故,讨
论成书”(同上书)。明亡之后,以遗老自命,率子祖禹躬耕于虞山之野。
后来,因为心情不快,加之贫困,得了重病。临终前,他对祖禹说:过去
一些人认为明《一统志》是本好书,可是我却认为它对古今战守、攻取之
要,论述得不详细。对于山川条列,又写得割裂失伦,源流不备。谆嘱儿
子要“掇拾遗言,网罗旧典,发舒志意,昭示来兹”。日后顾祖禹牢记父
亲的遗言,发愤读书,隐居不仕,立志著述,“远追《禹贡》、《职方》
之纪,近考《春秋》历代之文,旁及稗官野乘之说,参订百家之志“(同
上书)。从29 岁起,一日不辍,到50 岁时写成了《读史方舆纪要》这一
巨著。

《读史方舆纪要》共130 卷,280 余万字。第1 卷至第9 卷是概述历
代州域形势;第10 卷至第123 卷是以明代二京(直隶,江南)、十三布政
司(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福建,广东,
广西,云南,贵州)的行政区域为单位,分别就其历史沿革和地理形势进
行叙述,共114 卷;第124 卷至129 卷是历代地理书中关于河流的记载;
第130 卷是史书中关于各地星宿分野的记载。顾祖禹在书中重点讲了全国
的州域形势、山川险隘、关塞攻守等情况,大量引证历史事实,并推论成
败得失。从他对地理条件的论述,可以看得出他已具有了“人地相关论”
的观点。他认为山川形势固然对军事上的战守攻取有重要作用,但无论何
等地利天险,都只是胜败得失的从属条件,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因素。对
此,他论述道:“夫地利亦何常有之哉?函关、剑阁,天下之险地也。秦
人用函关,却六国而有余;迨其未也,拒群盗而不足。诸葛武侯出剑阁,
震秦陇,规三辅;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故金城汤池,不得其人
以守之,曾不及培■之邱,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
难。是故九折之阪,羊肠之径,不在邛峡之道,太行之山。无景之溪,千


寻之壑,不在岷江之峡,洞庭之津。及肩之墙,有时百仞之城不能也。渐
车之浍,有时天堑之险不能及也。知求地利于崇山深谷、名城大都,而不
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际。乌足于言地利哉?”(同上书)顾祖禹在这段论述
中,以大量的历史事件为依据,说明地利与人为的关系是辩证的,这种观
点在古代地理学史上是至为宝贵的。

顾祖禹潜心著述,以大半生的精力写出《读史方舆纪要》这样卷帙浩
繁的著作,除了前述的家庭影响外,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明亡之后,
他痛心于明统治者对全国山川形势险要惘然莫知,以致用兵失败,王朝覆
灭,他写这本书希望有助于反清复明的大业。该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凡
吾所以为此书者,亦重望夫世之先知之也;不先知之,而以惘然无所适从
者,任天下之事,举宗庙社稷之重,一旦束手而界之他人。此先君子所为
愤痛呼号,扼腕以至于死也。”二是在翻阅群书中,他对过去的舆地著作
很不满意。在该书的“凡例”中这样写道:“余尝读《元和志》,善其敷
陈时事,条列兵戍,然考古无乃太疏。《寰宇记》自谓远轶贾(耽)李(吉
甫)之上,而引据不经,指陈多误。纪山川稍备,求其攻守利害则已迂;
《广记》考核有余,而于形势险要则未尽晰也。《胜览》以下,皆偏于词
章之学,于民物远犹无当焉。国家著作之材,虽接踵而出,大都取裁于乐
史、祝穆之间,求其越而上之者盖鲜也。”

顾祖禹是我国明末清初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读史方舆纪要》是他
的传世之作,该书广征博引,内容丰富,贯通古今,考订精详,给后人研
究古代军事史和军事地理提供了大量的可贵材料,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历史
地理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献

[1](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1955。

靳辅

程鹏举

靳辅字紫垣。辽阳人。明崇祯六年(1633 年)生;清康熙三十一年
十一月十九日(1692 年12 月26 日)卒于淮安。水利。

靳辅祖籍济南历城镇,始祖靳清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戍守辽
阳,从此定居。靳辅9 岁丧母。父靳应选,官至通政使司右参议。顺治九
年(1652),19 岁的靳辅以官学生选入翰林院为编修。顺治十五年,靳辅
任内阁中书,不久又改任兵部员外郎。康熙元年(1662)迁郎中。康熙七
年,迁通政使司右通政。次年,升任国史院学士,并任《世祖章皇帝实录》
副总裁官。康熙九年十月,改任内阁学士。康熙十年六月,外任安徽巡抚。

在任安徽巡抚期间,靳辅巡视各地,制定了一些安抚流民的措施,数
千户流民返归故里。奏请免除了临淮、灵璧二县虚报4600 多顷垦田应交的
田赋,为两县百姓减轻一大负担。对最为贫困的凤阳地区,他提出了募民
开荒、给本劝垦、六年升科的三条针对性措施。靳辅在奏疏中说:要使一
地大治,首先必须使百姓生活有靠。这不能光靠申请救济和免租,而应该
根据具体情况教给百姓生财之道。凤阳地方比苏州、松江两府大一倍,但
赋税却不到苏、松的十分之一。虽然地力有肥瘠不同,但无论如何,也不
应该有这么大的差距。原因在于苏、松两府沟洫纵横,水利搞得好。而长
江以北,旧日沟洫早已不知所在,稍有雨旱就会成灾。建议广泛推行沟田
法,仿古代井田制但要简单得多。以 10 亩为1■,每20 ■地之外挖一大
沟,宽 1 丈2 尺,深7 尺 5 寸,挖沟之土在沟旁堆成宽1 丈8 尺的道路,
使路高于田5 尺,田又高于沟底7 尺5 寸。这样就可以不虞水旱,还可缓
和下游水势,增加赋税,克服隐占土地不交租赋等弊病。

奏疏经过部议,得到批准试行时,吴三桂、耿精忠举兵起事,进攻江
西。毗邻安徽的饶州(治今波阳)归降吴等,靳辅受命加强兵备。他经过
大力筹备,兵威大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