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184部分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84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鲜色者,乃包络受病;绛舌中心干者,为心胃火燔,劫灼津液;若烦渴烦
热,舌心干,四边色红,中心或黄或白,乃上焦气热烁津。他如湿邪熏蒸、
痰邪蒙蔽心包,痰阻舌根、内风掀扰,火邪劫营,热毒乘心,肾阴干涸等
病理,其舌诊均有不同的见证,为确立治法提供重要的依据。

至于验齿,叶氏认为在诊察温热病中具有重要意义。他说:“看舌之
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对温邪的劫灼阴液,有一定临床诊断价值。因胃、肾二经之血,均上走于
齿及龈,故病深动血,结瓣于上,阳血色紫,紫如干漆;阴血色黄,黄如
酱瓣。他如胃热甚、心火上炎、风痰阻络、肾热津劫等,牙关或牙齿均有
不同的见证。

在温病发展过程中,斑疹常现于胸背和两胁间,点大而在皮肤之上者
为斑,或云头隐隐、或琐碎小粒者为疹。前者多属血分,后者多属气分。
均为邪气外露之象,宜见而不宜多。色泽方面,大抵红者属胃热,紫者属
热极,黑者为胃烂。若色紫而小点,属心包热;点大而紫,为胃中热;黑
而光亮,乃热胜毒盛,依法治之尚可救;黑而晦暗,预后不良。在透发斑
疹过程中,如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征象;如出现神昏,每属正不胜邪,
或“内隐为患”,或“胃津内涸”所致。

对于白■的望诊,叶氏亦有独到的临床心得。他认为“白■小粒,如
水晶色者”,为湿热伤肺,邪虽出而气液枯,须用甘药补之。如“白如枯
骨者多凶,为气液竭也”。这些宝贵经验,倍受后世医家所推崇。

另外,在《温热论》中,叶氏对妇人温病,分胎前、产后、经水适来、
适断等疾患,提出了具体证治。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说
此书“不独为后学指南,而实补仲景书之残缺,厥功大矣。”(《医门棒
喝·叶天士温热论》)

2.《临证指南医案》
叶天士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临床医学家,除上述温病学术临床的贡献
外,他在诊治疾病方面的医疗经验,较集中地以医案形式反映于《临证指
南医案》(10 卷本)一书。此书以介绍内科杂病和温热病医案为主,另有
叶氏诊治妇、儿、五官科等病证的案例。在古代个人医案著作中最负盛名,
刊本达数十种之多。叶氏的方治特色,在此书中有鲜明的反映,他既善于
灵活运用张仲景之经方,尤擅用时方,在朱丹溪杂病证治基础上,又有了
较大的发展,成为后世研究时方临床应用的名著,较完善地体现了叶氏在
临床医学方面的重要建树。现据《临证指南医案》,将叶氏学术择要条举


如下,以见一斑。

(1)阐发脾升胃降,创立胃阴学说
金代李东垣《脾胃论》对叶氏学术思想有很大的影响,他将脾胃视为
人体之“砥柱”。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他援引东垣甘温的方剂治疗气虚
阳陷的病案较多。但是东垣论脾胃,重在阳气的升发,而未详及脾胃之阴;
元代朱丹溪提示“脾土之阴”,但实际上是将脾胃合一而论;明代多种医
著对“脾阴”有所载述,而较少论及“胃阴”。叶氏倡言胃阴,使脾胃学
说有了新的发展。

叶氏认为脾胃虽同属中土,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治脾可宗东垣甘温
升发,治胃则宜甘凉通降。脾胃分治,确是叶氏的创见。他治胃所用的通
降法,系指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津液来复,使之通降”。
显然,甘凉育养胃阴的方法,适用于“脾阳不亏,胃有燥火”的病证。

(2)提出调补奇经八脉学说
叶氏十分重视奇经辨证,在个人实践的基础上,发展了奇经八脉的辨
证论治法则。在生理上,他认为奇经有收摄精气,调节正经气血以及维续、
护卫、包举形体的作用;在病理上,凡肝、肾、脾、胃之病,久虚不复,
必延及奇经;在辨证上,奇经之病须分虚实;治疗上,常须“通”、“补”
兼施。

奇经的虚证,如久年不孕、月经不调,是肝肾、冲任受损。奇经病常
伴有阳虚症状,如下部清冷为奇经阳虚;如伴有显著烦躁,则为奇经阴虚。
奇经实证,大都由奇经气血阻痹造成。如男子病疝、女子月经不调、痛经、
产后腹痛、恶露淋漓等。奇经病证的治疗,叶氏认为,凡奇经实证,用苦
辛芳香以缓通脉络,疏达宣痹;虚证须用补法,主张用血肉有情之品进行
填补,以壮奇经;对于虚中挟实的病证,往往用通补兼施的方法。

(3)关于“久病入络说”
叶氏认为,凡寒、暑、劳形、阳气受损、嗔怒动肝、七情郁结等,均
能造成气血阻滞而伤人经络。“视为气结在经”,症状表现为胀痛无形;
“久则血伤入络”,由气钝而致血滞、络脉痹窒、败血瘀留而成为症积、
疟母、内疝,痛势沉着,局部或现硬块等证。有关络病的治疗,叶氏主张
以辛润通络为基础,药用新绛、旋复、青葱、当归、桃仁、柏子仁等;如
见阴寒之证,则佐以肉桂、桂枝、茴香等辛温通络之品;如络病日深,则
非峻攻可效,须用虫类辛咸之品,以搜剔络邪,并常服丸剂缓缓见功。

(4)理虚大法
叶氏在虚损的辨证方面,综合《难经》五脏之损及《金匮》论虚劳等
内容,以上损、中损、下损为经,伤阴、伤阳为纬,提纲挈领地分别论治。
在治虚过程中,叶氏十分重视正气。在上、中、下损方面,于中、下之损
尤为重视,主张培中(脾胃)、填下(肝肾),并据患者“阴阳偏胜”的
情况,予以调治。


叶氏治虚劳,重视用甘药培中。对虚损久病患者,无论上损及下,或
下损及上,均以护养脾胃为关键,因人身之精气源于水谷,故叶氏治中损,
着意于恢复胃气。他推崇《内经》甘药理虚的法则,根据病证伤阳、伤阴
的不同而分别使用甘温、甘寒之剂。此外,叶氏还重视食养,提出“食物
自适者即胃喜为补”的观点,借以辅助药力,恢复胃气。叶氏在治疗虚损
时也常顾及肾脏,通过培育下焦,可以“栽培生气”,他主张取质重味厚、
填补滋养的血肉有情之品以培补体内精血。治疗下损,既避免用温燥的肉
桂、附子,又不宜用苦寒的知母、黄柏,这也是他理虚大法中的用药特色
之一。

(5)阳化内风
阳化内风是指“身中阳气之动变”而导致“内风动越”的一种病理现
象,亦即“肝阳化风”。临床表现为眩晕、头胀、耳鸣、心悸、失眠、肢
麻、■斜、咽喉不利、肢体痿■、猝厥、瘛■等症。叶氏在《指南》中风
门中即有专论,他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将中风的主要病机归纳为由“阳
化内风”所致,充实和提高了祖国医学的内风病机学说。

(6)最先描述了腥红热的舌象
在《指南·疫病门》朱某的脉案上,写着“今喉痛,丹疹,舌如■”。
这一“■”字,形象地表述了舌面光剥、舌色殷红的特征。
此外,叶氏对于血证、痿证、产后病、儿科病、老年病均有丰富的临
床经验。
叶天士一生忙于诊务,无暇著书立说,只是把自己的医疗经验随时口
授给他的学生,故其著作均由学生整理而成。除上述《温热论》、《临证
指南医案》外,还有《未刻本叶氏医案》(门人周仲升抄录)、《叶案存
真》(叶桂玄孙叶万青藏)、《徐洄溪先生手批叶天士先生方案真本》、
《种福堂公选良方》(华岫云拾叶案之遗而成)、《眉寿堂方案存真》(吴
人郭维■纂辑)、《叶香岩方案》(即《南阳医案》,何廉臣藏本)等多
种,这些医案已成为研究叶氏学术思想的珍贵资料。以叶氏为题名的著作
还有《幼科心法》、《本事方释义》、《景岳全书发挥》(一作姚球撰)、
《幼科要略》、《医效秘传》(或认为系伪托之作)、《本草经解要》(一
作《本草经解》,系姚球撰,托名叶桂)等。叶天士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
极为深远,如清代著名医家吴瑭、王孟英、章虚谷等,都是在叶氏理论影
响下对温病学理论做出了新的贡献。如吴瑭在看到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中治疗温热病的种种方法后,颇为折服,认为此书持论平和,立法精细。
于是,他采取历代各家之说,宗叶天士之法,取其精微,结合自己的体会,
写成《温病条辨》一书。该书创立三焦辨证学说,与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理论相得益彰。书中很多方剂实际上是取自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一书,
将叶氏医案中的温病治疗方,另加方名,成为温病临床治疗中的名方而广
泛流传,效验卓著。


叶天士的一生,在祖国医学的灿烂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总结其
治学特点,就是广访名师,博取众长,虚怀若谷,不耻下问,加上刻苦钻
研,终成一代名家。他在医学上的突出贡献是:创立了温病的辨治体系;
较完整地介绍他个人的学术临床经验,为后世时方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经
验、方药和医案。他曾告诫子女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
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这个遗嘱,强调了医者责任感和高超医术的重
要性,反映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后世很有教育
意义。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王孟英: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
'2'(清)叶天士著,徐灵胎评: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6。
研究文献

'3'赵尔巽等:清史稿·第46 册,中华书局,1977。
'4'裘沛然等:中医历代各家学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5'李士禾等:历代名医传略,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6'陈梦赉:中国历代名医传,科学曾及出版社,1987。
'7'曾时新等:名医治学录,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8'李经纬等:中医人物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9'林功铮:一代名医叶天士,中华医史杂志,14(1984),2,第82—84 页。

年希尧

刘钝

年希尧字允恭。广宁(今辽宁北镇)人。清康熙初年生;乾隆三年(1738
年)卒。数学。

年希尧先祖有功于清廷,隶属汉军镶黄旗。年希尧父遐龄,自笔帖式
进而授兵、刑、工等部职,最终做到湖广巡抚。年希尧兄羹尧为进士出身,
以战功卓著升为川陕总督兼抚远大将军。

年希尧本人也是自笔帖式仕进,累擢至工部侍郎、江宁布政使、广东
巡抚。雍正三年(1725),年羹尧以“欺罔”、“残忍”、“僭越”等罪
名被夺官下狱,不久自裁身亡,年氏族人多遭株连。年遐龄、年希尧父子
虽免于刑罚,却也一度失官。复官之后,年希尧先后担任内务府总管、左
都御史等职。雍正十三年(1735),再次被人弹劾除职,从此结束了宦海
生涯,三年后故去。

在工部和内务府供职期间,年希尧结识了担任清廷宫廷画师的意大利
人郎士宁(J.Castiglionne,1688—1766),对其所介绍的西方透视学原
理和画法十分感兴趣。雍正七年(1729),年氏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介绍透视学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