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212部分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212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著,1835)13 卷,与伟烈亚力合译,上海墨海书馆,1859。

《代数积拾级》(Elements of analytical geometry and of differential and integral calculus,即《解析几何与微积分初步》,美国

E.卢米斯(Loomis)原著,1850)18 卷,与伟烈亚力合译,上海墨海书
馆,1859。
《谈天》(Outlines of astronomy,即《天文学纲要》,英国J.赫
歇尔(Herschel)原著,1851;第五版,1858)18 卷,与伟烈亚力合译,
上海墨海书馆,1859。

《重学》(An elementary treatise on mechanics 即《初等力学》,
英国W.胡威立(Whewell)原著) 20 卷附《圆锥曲线说》3 卷,与艾约
瑟合译,钱氏活字版(仅17 卷),1859;金陵书局,1866。

《植物学》(Elements of botany,即《植物学基础》,英国J.林
德利(Lindley)原著)8 卷,与韦廉臣合译,上海墨海书馆,1858。

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在徐光启和利玛窦于1607 年翻译出版古希腊数学
名著《几何原本》前六卷之后整整250 年,“续徐、利二公未完之业”(李
善兰《几何原本》序),于1857 年翻译出版了《几何原本》后九卷,并在
曾国藩的资助下,于1865 年刊行了十五卷足本《几何原本》,对清末数学
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李善兰对其底本“删芜正讹,反复
详审”,“以意匡补”,多有发挥。如在卷十第117 题中加按语讨论无理
数的存在问题,这是中国传统数学中从未有过的。《代数学》和《代微积
拾级》则是符号代数学、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学第一次被介绍进中国,对
高等数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李善兰同伟烈亚力合译的《谈天》,内容包括哥白尼日心地动学说、
开普勒行星椭圆运动定律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等,它使中国天文学界耳目
为之一新,近代天文知识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中国近代天文事业从此得
到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李善兰和《谈天》在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转
折点地位堪与哥白尼和他的《天体运行论》相比。

李善兰同艾约瑟合译的《重学》,是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第一部包括运
动学和动力学、刚体力学和流体力学在内的力学译著,也是当时最重要、
影响最大的物理学译著。其中关于牛顿运动三定律,用动量的概念讨论物
体的碰撞,功能原理等,都是首次在中国得以介绍。

李善兰同韦廉臣合译的《植物学》,是我国最早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
的译著,内容包括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植物内部组织构造,在实验
和观察的基础上所建立的有关植物体各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的理论,以植
物体本身形态构造特点为依据的科学的植物分类方法等。

这里应该特别提及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大量的近代科学名词,其中


文译名都没有先例可供参考。本着对后人负责的精神,李善兰仔细琢磨,
反复斟酌,十分贴切地创译了一大批科学名词,如代数学中的代数、函数、
常数、变数、系数、已知数、未知数、方程式、单项式,多项式等,解析
几何学中的原点、轴、圆锥曲线、抛物线、双曲线、渐近线、切线、法线、
摆线、蚌线、螺线等,微积分学中的无穷、极限、曲率、歧点、微分、积
分等;天文学中的历元、方位、视差、章动、自行、摄动、光行差、月行
差、月角差、二均差、蒙气差、星等、变星、双星、三合星、本轮、均轮
等;力学中的分力、合力、质点、刚体等;植物学中的植物、细胞、菊科、
豆科、蔷薇科、杨柳科、芭蔗科等。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些科学名词不仅
在我国流传下来,还飘洋过海,东渡日本等国,沿用至今而勿替。

李善兰在19 世纪50 年代中对西方近代科学中数学、物理、天文、生
物等学科的翻译工作,加上70 年代初徐寿对化学、华蘅芳对地学的翻译工
作,20 年间,近代科学各大门类的先进知识都介绍进了中国,这为中国近
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李善兰的科学著译,洋洋大观,如前所述。特别是他的数学著述,“仰
承汉唐,荟萃中外,取精用宏,兼综条贯”,“业畴人者,莫不家庋一编,
奉为圭臬”(汪煦《听雪轩诗存·序》)。而他的诗文,也颇具特色,有
些还集中表现了他的爱国思想和科学精神。

李善兰自云“十三学吟诗”,15 岁时已有“膝下依依十五秋,光阴瞬
息去难留,嗟余马齿徒加长,爆竹惊心岁已周”和“数声爆竹岁朝天,渐
愧平与会讲年,一岁功程今日始,急须早著祖生鞭”的佳句。他年轻时写
的《夏日田园杂兴》和《田家》等诗,如“提筐去采陌头桑,闭户看蚕日
夜忙,得到丝成空费力,一身仍是布衣裳”,颇为体贴劳动人民的辛苦。

1842 年5 月,英军攻陷江浙海防重镇乍浦。乍浦离李善兰的家乡硖石
只有几十里的路程。他耳闻目睹侵略者烧杀淫掠的血腥罪行,满怀悲愤,
奋笔疾书《乍浦行》一诗:“任寅四月夷船来,海塘不守城门开。官兵畏
死作鼠窜,百姓号哭声如雷。夷人好杀攻用火,飞炮轰击千家灰。”“饱
掠十日扬帆去,满城尸骨如山堆。朝庭养兵本卫民,临敌不战为何哉?”
表达了他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他对清政
府临敌不战的强烈不满和他对敌主战的鲜明态度。

李善兰遗诗200 余首,多数汇集于《听雪轩诗存》(汲■斋校本)中。
而他的文章,见于汲■斋丛书所辑《则古昔斋文抄》和散见于《中西闻见
录》等中的,计有序跋、书信、传记、杂文等数十篇。

在《谈天》序中,李善兰大力表彰哥白尼、开普勒、牛顿等人不断探
索真理、“苟求其故”的科学态度,勇于批判乾嘉学派泰斗阮元(1764—
1849)对哥白尼学说的攻击和钱大昕(1727—1804)对开普勒定律的实用
主义观点,说阮、钱“未尝精心考察,而拘牵经义,妄生议论,甚无谓也”。


在《星命论》中,李善兰揭露“术士专以五行之生克判人一生之休咎”的
荒诞无稽,其论透辟,发人深省。

李善兰生性落拓,跌宕不羁,潜心科学,淡于利禄。曾国藩等赏识他,
“屡欲列之荐牍,皆力辞”。晚年他虽官居内阁高位,但从来没有离开过
同文馆教学岗位,也没有中断过科学研究工作。他自署对联“小学略通书
数,大隐不在山林”张贴门上,表明他仍然以在野之隐士自居,而不与贪
官污吏者同流合污。

读书,著书,译书,教书,这就是李善兰一生的活动。作为中国近代
科学的先驱者和传播者,人们将永远纪念他。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李善兰:则古昔斋算学,独山莫氏刊本,1867。
'2'(清)李善兰:考数根法,中西闻见录·第二、三、四号,1872。
'3'(清)李善兰等译:几何原本,韩应陛刊本,1857。
'4'(清)李善兰等译:代数学,上海墨海书馆,1859。
'5'(清)李善兰等译:代微积拾级,上海墨海书馆,1859。
'6'(清)李善兰等译:谈天,上海墨海书馆,1859。
'7'(清)李善兰等译:重学,钱氏刊本,1859。
'8'(清)李善兰等译:植物学,上海墨海书馆,1858。
'9'(清)李善兰:则古昔斋文抄,《汲■斋丛书》本(抄本),北京
图书馆藏。
'10'(清)李善兰:听雪轩诗存,汲■斋校本(抄本),北京图书馆
藏。
'11'苞溪李氏家乘,祠堂藏板,1890。
研究文献

'12'周明群:李邹顾戴徐诸家对于对数之研究,清华学报,3(1926),
2,第1247—1268 页。
'13'李俨:李善兰年谱,见李俨《中算史论丛》第4 集,科学出版社,
1955。
'14'章用:垛积比类疏证,科学,23(1939),11,第647—663 页。
'15'严敦杰:中算家的素数论,数学通报,1954,4,第6—10 页;1954,5,第12—15 页。
'16'F.J.Swetz: 
TheintroductionofmathematicsinhighereducationinChina,1865— 
1887,Historio,Mathematica,1(1974),2,pp.167—179。

'17'李迪:十九世纪中国数学家李善兰,中国科技史料,3(1982),

3,第15—21 页。

'18'罗见今:《垛积比类》内容分析,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
学版),1982,1,第89—105 页。
'19'王渝生:李善兰的尖锥术,自然科学史研究,2(1983),3,第
266—288 页。
'20'王渝生:李善兰——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自然辩证法通讯,5(1983),5,第59—72 页。

丁守存

潘吉星

丁守存字心斋,号竹溪,晚年更号竹石山人。山东日照人。清嘉庆十
七年二月十二日(1812 年3 月24 日)生;约光绪十二年(1886 年)卒。
化学、机械制造。

丁守存之父丁焘(1781—1837),母秦氏(1779—1856)。日照丁氏
在当地为望族,明清时曾多人中举人、进士。守存4 岁起从父习字、读诗
文,聪颖而又心灵手巧,幼时尝以土和泥塑成大字于壁,且凿厚冰刻字为
碑,引起人们惊异。后从学于本族长辈,文思大进。道光三年(1823)日
照遇灾,家计衰落。守存刻苦攻读,清道光八年(1828)17 岁县试榜,道
光十一年中本省举人(第19 名),道光十五年中进士,于户部陕西司任职,
并于琅琊书院讲学。丁守存学识渊博,除精经史外,兼通天文、历算及工
艺制造,尤精于火器技术。道光二十年(1840)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进犯沿
海数省,丁守存愤然研制船炮以御敌。那时所谓力学、化学、光学、机械
学等皆无专书,但他的自学心得颇与这些学科原理相暗合。当时的内阁大
学士兼户部尚书卓秉恬视他为奇才,向朝廷推荐,命他陈方略、缮图说进
呈,两次均蒙留中。道光帝亲召丁守存于宫中,并予嘉奖,问他是否愿赴
浙江、广东军营,丁守存以母病为由辞而不赴,但他决心以其掌握的科学
知识及技能报效国家。

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月,丁守存以户部主事衔奉旨随钦差大臣、
工部尚书赛尚阿赴天津查办军火,监造地雷、火机等器。次年考取军机章
京,成为军机大臣的助手,专门从事火器研究,并自行实验。道光二十五
年(1845)四月,他用强水(硝酸)制火器引信时误伤手目,面部留下伤
疤。道光二十九年他转任户部山东司主事,仍补军机章京,并出任广西乡
试副考官,身兼文武二职。咸丰元年(1851)丁守存随钦差大臣赛尚阿赴
广西办理军务,他与福建的火器专家丁拱辰(1800—1875)在桂林监造新
式火炮、火箭、喷火筒等火器。次年丁守存升任户部员外郎,仍兼职军机
处。咸丰三年他在山东办理团练,研制大小炮位、石炮等。一年后又迁任
礼部精缮司郎中。同治三年(1864)丁守存任湖北督粮道兼按察使(正三
品),先后在任9 年,同治十三年因病辞官归里,从此不再出仕。自光绪
元年(1875)起,只在河南大梁府(今开封)书院教授诸生。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