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38部分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38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仍用平朔。

元嘉历的改革和成就主要有以下6 个方面:

(1)利用月食测定冬至日度以月食检冬至日所在的方法,首先是由后秦
姜岌(公元384 年)发明的,何承天非常重视这一方法,并广加应用。早在
元嘉十一年他就曾向刘宋政府上书指出,以月食验日所在,已差四度;以
土圭测影,冬至已差三日,需改订新历。何承天也积极宣传此法的意义,
他于元嘉二十年上表说:“汉代杂候清台,以昏明中星,课日所在,虽不
可见,月盈则食,必当其冲。以月推日,则躔次可知焉。舍易而不为,役
心于难事,此臣所不解也。”(《宋书·律历志中》)这就是说,以月验日
的方法比中星法既简便又精密。经过何承天的宣传和推广,这一方法便为
中国古代历法家所普遍使用。
(2)实测中星以定岁差晋虞喜第一次提出了赤道岁差的概念,是中国天
文学史上一项极其重要的发现。何承天是首先拥护和肯定岁差之说的,并
且给出了新的观测值。何承天认为:“《尧典》云‘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今季夏则火中。又‘宵中星虚,以殷仲秋’。今季秋则虚中。尔来二千七
百余年。以中星检之,所差二十七八度。则尧令冬至,日在须女十度左右
也。”女十度左右至斗十七度相距二十七八度,经2700 余年,故得每百年
差一度。由于《尧典》四仲中星未必是尧时的天象,尧时的年代也未必准
确,故所推结果较为粗略,虽然如此,何承天的新测值还是比虞喜所得的
五十年差一度的赤道岁差值来得准确。
(3)创立调日法根据《宋史·律历志》周琮《明天历》的记载,调日法
是何承天创立的,但在宋以前,几乎没有任何文献谈到过调日法。据研究,
调日法确实是由何承天创立的,理由有三:①元嘉历的日法为752,是除
三统历以外最简单的数值,符合刚开始调制日法的状况;②元嘉历用以调
制日法的强数为15,弱数为1,是所有历法中强弱数最小的,与调日法刚
创立时的状况相适应;③元嘉以前历法的日法都是“率意加减”,以
a am + cn c

造日法,“苟合时用”。何承天是借助于不等式原理
b 
》 
bm + dn 
》 
d 


达到调制日法的。
ab 
称为强率,
cd 
称为弱率,m,n为正整数,称为强弱

数。只需选择适当的m,n,利用此式便可求出与实测相当的日法和朔余。
朔余除以日法称之为约余,实测值都是用约余表示的。利用实测约余求日
法、朔余的方法是:将强弱率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加,求其约余,与实测
约余相比较。若约余多于测定数,则弃去强率,以强弱率相加所得之率再


与弱率母子相加;若约余少于测定值,则弃去弱率,以强弱率相加所得之
率与强率母子相加,然后再求约余,与测定值比较,再求新率,直至约余
与测定值相符为止。于是便求得日法和朔余。

何承天取
26 
为强率,
9 
为弱率。以后历法家都一直沿用此数,很

49 17 

少变动。强率大于正常值,弱率小于正常值。古时用平朔,大小月相间,

曾经用过每17个月设个连大月,这便是
179 

1 的来历,使用久了之后历法

必然先天。三统历81 个月中设43 个大月,久后发现历法后天。因此,人

9 43 26

们便认识到
17 
太弱,
81 
太强。将此两数经一次调制之后,便得
49 
,仍

然太强。于是何承天便以
26 

9 
作为强弱率。取
26 
而不取
43 
作为强

4917 49 81 
26

率,其原因是
49 
更接近真值,其数也较简单,调制起来较为方便。

(4)以雨水为气首、五星皆以近距为历元中国古代历法大多以寅月为正
月,历法家却大多习惯于以冬至为历元,岁首与历元不在同日。这当然是
不理想的,同时也不大方便。何承天认为,历法既以寅月为岁首,就该以
正月所在中气为历元和气首。推算太阳的运动不是从冬至点开始,而是从
雨水开始。由于冬至日在斗宿,雨水日在室宿,所以元嘉历不称岁余为斗
分而是称为室分。
历元和岁首划一,这原本是一种很好的设想。但由于当时尚不知日行
有盈缩,推算节气仍用平气;且当时的科学水平尚不能实测雨水时太阳的
方位,仍然只能由冬至推得,这就减少了改以雨水为历元的实际价值。故
后世历法家仍然以冬至为历元。

从三统历开始,中国古代的历法家都追求推算上元积年,要求日月合
璧五星联珠。上元不仅是回归年、朔望月、干支年和干支日的整数倍数,
同时要求是近点月、交点月和五星会合周期的倍数。在魏晋时代,各历法
家所推上元积年的数值就达数万以上,随着观测精度的提高,积年数还将
不断增加。为了避免或减轻这些繁复运算,某些有创新精神的历法家就进
行改革。杨伟就设交会差率和迟疾差率,将交点月、近点月的因素排除在
外。何承天更将五星运动的因素都排除在外,各设近距历元。这些措施都
是先进的,可惜未被后世历法家所采纳。使用近距历元,不仅简化了计算,
而且保持了各基本天文数据原有的实测精度,避免了为推算上元时对天文
数据作出人为的修改。

元嘉历五星会合周期大都密于前历,与今测值接近。采用实测之数推
算,是其主要的原因之一。朱文鑫说:“岁周、月周数有奇零,已难划一,
至五星会合之期;更难齐同。而古历往往增减实测之数,以牵合虚立之元。
但求其数之巧合,而不计其法之无当。此古历之所以未能密合者,皆误在
上元也。。。今元嘉历推五星,不拘于同出一元,而所测自密,是其明证
也。”(《历法通志》)

(5)创用定朔算法刘洪造乾象历认识到“月行迟疾、周进有恒”。立损
益率和盈缩积表,以求月亮的实测行度;又创月行三道术,以推算月亮出
入黄道内外的度数。从此开始,历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推历日定大小余

仍用平朔。魏晋历法也是如此。何承天上历表说:“月有迟疾,合朔月食,
不在朔望,亦非历意也。故元嘉皆以盈缩定其小余,以正朔望之日。”(《宋
书·律历志中》)他认为,月行有盈缩,仍用平朔定大小余甚不合理,于是
便创定朔算法,以月行盈缩定大小余。这在中国历法史上也是一大进步。

但是,刘宋政府把元嘉历交天文官测验,太史令钱乐之兼丞严粲在给
皇帝的奏书里,一面肯定何承天以月食定日度、以圭表定冬至的方法是准
确的,但另一面却认为:“每月朔望及弦,皆定大小余,于推交食时刻虽
审,皆用盈缩,则月有频三大频二小,比旧法殊为异。。。愚谓此一条自
宜仍旧。”定朔算法更受到员外散骑郎皮延宗的反对,认为这样一来,“故
岁之晦,为新纪之首”《宋书·律历志中》),不合旧法。于是,元嘉历仍
改用平朔。定朔算法虽然到唐代才真正实行,但何承天创始之功是不能埋
没的。

(6)定春、秋分晷影无长短之差元嘉以前,仅后汉四分历和魏景初历载
有各节气晷影长度。景初历的数值与后汉四分历全同,故知它沿袭后汉四
分历。后汉四分历在制定时,节气就落后二天多,其各节气晷影长度,大
约是实测的结果。按理说,春、秋分或立春、立冬等相对应的节气,其影
长也应该大致相等,即使日行有盈缩,当时太阳近地点不在冬至,但其影
响仍然是次要的。因此,对相应节气的影长相差达数寸以上,是很不合理
的。这只能说明,历面所定节气,比真实节气有几天的误差。何承天在其
所上的历表中指出:“案《后汉志》,春分日长,秋分日短,差过半刻。
寻二分在二至之间,而有长短,因识春分近夏至,故长;秋分近冬至,故
短也。杨伟不悟,即用之。”(《宋书·律历志中》)只要从实测各个节气
的晷影数值,即能大致判断出景初历冬至后天的日数。因此,何承天纠正
了后汉四分历和景初历的错误,从对应节气的影长应大致相等的基本概念
出发,重新实测了二十四节气晷影的数值。后世诸历实测二十四节气晷影,
都大致不出这个范围。
文献
原始文献


'1'(南朝)何承天:元嘉历,见《宋书·律历志》,中华书局,1974。

'2'(南朝)何承天:何衡阳集,见《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清代扫叶
山房石印本。

研究文献

'3'(清)阮元:畴人传,商务印书馆,1935。

'4'朱文鑫:历法通志,商务印书馆,1934。
赵■

杨怡
赵■北凉河西(今山西临汾)人。生卒年不详。天文学。


赵■编制的元始历于北凉沮渠蒙逊玄始元年(公元412 年)颁行,该历
曾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使用近100 年(公元412—439 年,公元452—522
年)。

南北朝以前,历算家一直采用19 年7 闰的置闰法来安排历谱,这意味


着一个不精确的认定,即19 个回归年的长度等于235 个朔望月。如果依据
实际观测来修正回归年数值就势必影响到朔望月的精度,反之亦然。

赵■意识到这是19 年7 闰法不够合理的缘故,于是在元始历中做了大
胆的尝试:废弃19 年7 闰而提出600 年221 闰的新闰周。他得到回归年长
度为365。244306 日,朔望月值为29。530600 日,两个数值都较为精确。其
中回归年长度值的误差约174 秒,较前代大幅度降低。回归年值与朔望月

221

值相除,可知月每日行度为13 
600 
度,那么赵■的恒星月值为27。321604 

日,比现代测定值仅小4。8 秒。

赵■突破性的工作给了稍后的祖冲之以极大的影响,后者进一步改正
了闰周,使回归年和朔望月数值达到一个更高的精度。

文献
原始文献


'1'(北齐)魏收:魏书·律历志,中华书局,1974。

研究文献

'2'(清)阮元:畴人传,商务印书馆,1935。

'3'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 1981。
'4'杜石然、范楚玉、陈美东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4。
祖冲之

杜石然
祖冲之字文远。范阳遒郡(今河北涞源)人。南北朝刘宋元嘉六年
(公元429 年)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萧齐永元二年(公元500
年)卒。天文历法、数学。

祖冲之的祖籍虽然在河北,但他自己却是生长于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政
治、经济中心建康(今南京)。自东晋南迁以来,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
发展。水利和农业技术得到了改良,牛耕在南方普及,人口显著增加,纺
织、冶炼、陶瓷、造船等手工业技术也有明显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繁荣的
城市,建康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

祖冲之出生在一个官宦人家。他的曾祖父祖台之,在东晋时,曾官至
侍中、光禄大夫。祖父祖昌、父亲祖朔之都曾在南朝做官,祖父是管理建
筑工程的官员——大匠卿,父亲曾任奉朝请。这个家庭的历代成员,大都
对天文历法有些研究。

从青年时起,祖冲之便对天文学和数学发生了浓厚兴趣。为了反驳别
人责骂他不学无术,他曾在著作中自述说,从很小的时候起便“专功数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