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71部分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71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76 个,北狄方面42 个。由于杜佑身在西北,亲眼目睹,故西北方面的
记载尤为翔实。边防典中保存了很多我国少数民族及邻国的珍贵材料,是
今天研究边疆史地,中外交通史和民族史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通典》博采经史,精选时论,所征引典籍不下200 余种。由于所引
诸书,颇多佚编,故《通典》中保存了大量的今已失佚的书籍片断及文章。
仅《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就有近900 条是从《通典》中辑出
的。从地理学上说,最为珍贵的是在《通典》中辑录了《经行记》一书的
部分内容。杜环在唐天宝十年(公元751 年)随镇西节使西征,为大食(阿拉
伯)所败被虏,在大食境内留居10 余年,至唐宝应元年(公元762 年)附商
舶经印度洋归国。归国后将国外见闻写成《经行记》一书。可惜该书久佚,


但《通典》中保存了该书的1500 多字的片段资料,能够翔实反映杜环西行
的经历和所到的波斯(今伊朗)、大食、拂■(东罗马)、苫国(叙利亚)、摩
邻(今肯尼亚的马林迪)等处的地理情况,记述了唐代与阿拉伯国家的交
往,包括科技方面交往的情况,故成为研究中亚、西亚史地情况和中西交
通史的重要史料。后代的《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通志》、《文
献通考》都转载它。

杜佑学识渊博,治学勤谨。他自幼随父读书,“性嗜学”。在从仕之
后,即使位极将相,他仍手不释卷,经常挑灯夜读到深夜。《通典》从草
创到完稿,历经35 年之久,融进了杜佑一生的学知。此书作为我国第一部
典章制度的通史,以其内容宏富,体例严谨,考证详赅,自问世千年以来,
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后世学者,仿照《通典》的体例,相继编撰
了此类专书,如宋代郑樵《通志》、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以及清代敕
修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
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还有刘锦藻所撰的《清朝续文献
通考》,因而历来有“三通”、“九通”、“十通”的习惯说法。此外,
诸如《唐会要》、《五代会要》、《明会典》等等也是在《通典》的影响
下产生的。由此可见,《通典》一书学术地位之高。

文献
原始文献


'1'(唐)杜佑:通典,商务印书馆,1939。

'2'(后晋)刘■等:旧唐书·杜佑传,中华书局,1959。

'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杜佑传,中华书局,1959。

研究文献

'4'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要籍介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5'李宗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
科学出版社,1984。
'7'瞿忠义:中国地理学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李吉甫

艾素珍
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今河北赞皇)人。唐乾元元年(公元758 年)
生;元和九年(公元814 年)卒。地理学。

李吉甫生于藩镇割据的战乱年代,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中央直接控制
的地区日益减少,国力日衰。李吉甫一家三代为宰相,为辅助朝廷维护中
央集权,削弱藩镇势力,都曾作了不懈的努力。李吉甫的父亲李栖筠,很
有名望,代宗时曾任御史大夫,后任宰相。李栖筠喜读书,知识渊博,文
章亦写得很好,“而乐人攻己短,为天下士归重”。李吉甫在父亲的熏陶
和教育下,从小好学,知道不少典籍故事,且年尚幼即能写文章。年轻时,
以荫补在司御率府仓曹参军。27 岁,成为太常博士,后为忠州等地刺史。
宪宗即位,由考功郎中,旋召入翰林为学士,转中书舍人,参与策划讨平
剑南节度副使刘群叛乱。元和二年(公元807 年)任中书郎同平章事,策划


讨平镇海节度使李琦叛乱。同年为相,改换了36 个藩镇,以削弱藩镇势力。
转任淮南节度使,在高邮县筑堤为塘,灌田数千顷,人受其惠。元和六年(公
元 811 年)再任宰相,裁减冗官八百,吏一千四百员,并使魏博节度使田
兴听命朝廷。

李吉甫一生勤奋好学,并以精通国朝故事、沿革折衷而为时人称赞。
后身为宰相,监修国史,更是博览群书,广泛收集图籍资料。清代孙星衍
在《元和郡县图志序》称:“唐宰相之善读书者,吉甫为第一人矣。”李
吉甫身居要职,政务繁忙,但仍完成了大量著作,据《旧唐书》和《新唐
书》的记载有:《元和郡县图志》42 卷,《十道志》10 卷,《古今地名》
3 卷,《元和国计簿》10 卷、《删水经》10 卷,《六代略》30 卷,《元和
百司举要》1 卷,《古今说宛》11 卷,《注一行易》,《一行传》1 卷,
《国朝哀策文》4 卷,《梁大同古铭记》1 卷,监修《顺宗实录》5 卷。此
外,还有《李吉甫集》20 卷,《李吉甫古今文集略》20 卷。可惜李吉甫的
这些著作绝大部分已亡佚,惟《元和郡县图志》流传下来。此外,明陶宗
仪编《说郛》卷六十辑录了《十道志》1 卷。

李吉甫学识广博,颇有成就,而对舆地之学,尤为重视。他指出,萧
何收罗秦代的图籍,才使汉高祖刘邦得以了解山川厄塞的分布、户口多寡,
最后夺天下,定都洛阳。因此他提出舆地之学与国家安危密切相关。他认
为在藩镇割据,唐王朝处处受到威助之时,首先必须对国家的版图地理作
深入的研究。他对以前舆地学者那种尚古或搜古而略今,而不重视丘陵山
川分布与攻守要害的学风,极为不满。他以为要促使唐王朝重新统一,舆
地之学就必须以“佐明王扼天下为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科,示
形束壤制之端”为宗旨。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李吉甫完成了《元和郡
县图志》这一名著。

《元和郡县图志》是李吉甫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我国自魏晋以后
得以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一部地理总志。该书成于唐宪宗元和八
年(公元813 年),全书“起京兆府,尽陇右道,凡四十七镇”,“每镇皆
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故称《元和郡县图志》。南宋淳熙三年(1176),
襄阳幕府张子颜首次刊刻此书。此时图已亡佚,因其只存志而无图,故又
称《元和郡县志》。《元和郡县图志》原有志40 卷,目录2 卷,共42 卷。
但在传流过程中又有散佚,今传本卷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十
五、三十六俱阙,卷一、五、九、十八、二十五、三十三等也不全,已非
宋代刻本之旧。

《元和郡县图志》以道分卷。贞观元年(公元627 年),太宗依山川形
势,将全国划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
剑南、岭南十道。该书仍依贞观旧制,只将陇右道后移,“殆以中叶以后,
陷没吐蕃,故退以为殿”,意在收复故土。道以下为府、州。书中分别叙
述其治所、等级、户额、领乡、垦田、沿革、府(州)境、八到、贡赋、管
县等内容。府、州下为县,重点叙述各地的山川河流、形势险要、农田水
利、物产矿藏等。该书的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1)记述府、州、县的建置沿革。书中首先写明该府(州)的治所所在地、
等级。唐开元时,规定各州按其位置、辖境、人口、经济发展状况划分等
级。书中还在节度使理所府、州下面注明××节度使管辖及管辖范围。这
反映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政治形势。对于各府、州、县的沿革,该书

往往上溯三代,下迄唐代直至元和当朝,叙述系统而完整。尤其是书中有
关南北朝的政区沿革的记载,为史书少见,更为珍贵。《元和郡县图志》
于唐代建置沿革,更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有些为《新唐书》、《旧唐书》
所不载。所以,《元和郡县图志》是研究唐代沿革地理的不可缺少的原始
资料。

(2)记述户口。户口是封建赋役征发的依据,因而李吉甫十分重视户口
之数,曾“与史官等录当时户赋兵籍,号为《国计簿》十卷”。户额一项
只记户数,不俱口数。除陇右道因久陷于吐蕃而没有元和户数外,一般府、
州均开列开元、元和两种户数。这些户口资料,不仅反映了唐代户口的分
布,而且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人口分布的变迁。由书中记载可知,元和户
额与开元户额相比,大部分州均大幅度减少,如魏州元和户额只是开元户
额的十七分之一,易州还不及六十五分之一。户额的急剧下降,反映安史
之乱以后中原的残破。元和户额较开元户额增加的州极为有限,且南方比
北方略高,这是唐朝后期黄河流域较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迟缓的原因之一。
《元和郡县图志》有关户口的记载,为新、旧《唐书》所缺,因而该书无
疑又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人口资料。
(3)记述府(州)境界和八到。府(州)境记各府(州)东西、南北距离,反
映了府州的规模。八到记各府(州)至上都长安、东都洛阳以及相邻府州、
要地的交通路线及距离。方向分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
北和微偏。交通路线则有取某路、取某江及跨山跨岭、过关、陆行、水路、
沿流、溯流、渡河、捷路等类别。有的对路途艰险略有描写,有的注明为
季节性交通路线。八到的标目是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的一种创造,
为以后地方志所效仿。八到所记内容言简意明,恰似一份交通地图的说明
书。由此可见李吉甫在地理学上的精湛功夫。
(4)记述山川形势。书中对各州县的高山平原、河流湖泊多有记述。据
统计,书中共记河流550 余条,湖泊130 多个。书中还记述了原、谷、鸣
沙、溶洞等多种地形特征,有些作了具体的描述。书中尤其重视形势险要、
兵家必争之地的记述,反映了他维护唐朝统治的用心。《元和郡县图志》
的这些记载,都是我们认识唐代自然地理的重要资料。
(5)记述物产。《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了许多矿藏、土特产品等资料。
据统计,全书载有产金地7 处(另有麸金地5 处),产银地8 处,产铁地18
处,产铜地15 处,产铅地2 处,产锡地3 处,产盐地58 处。对矿产的质
量和冶铸的兴废,多有叙述。有的矿产还特别注明供何地生产,反映了唐
代矿冶生产的布局。书中还首次记载了肃州玉门县的油田。书中对各地的
经济作物,亦时有涉及。各府、州下均有“贡赋”一项,分列开元和元和
时期的贡和赋。贡赋一项自《禹贡》开创以后,地方类书详加记述的大致
亦以《元和郡县图志》为首。贡赋是唐朝政府的大宗收入之一,品种很多,
根据247 个府(州)所载贡赋的统计,就有370 多个品种。贡品多为各地的
土产、特产、著名手工业品,如金、银、绫、罗、■翎、麝香、龙须席、
白瓷等。赋品多为绵、绢、麻、布等。从征收贡赋的物品中,可以了解唐
代各地的生产状况。从开元、元和两个时期贡赋的变化,可看出唐代生产
品种与部门的变化。
总之,《元和郡县图志》是一部体例完备、收录周全的地理总志。正
如张驹贤在《元和郡县志考证叙》所云:《元和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