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

第2部分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第2部分

小说: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支没有经过严格演练、严密组织的军队,只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不能打仗,所以孙子把曲制列为法的第一项目。
    官道,管理将士的办法。有了训练、组织还不够,还要有一套周密完整的思想教育与赏罚升迁制度,让战力发挥到最高点,并乐于为我所用。
    主用,主要负责军队的资粮、车马、器械。用就是用度;整体而言,主用就是军队的后勤支援。
    打仗不仅是打战略、打战术、打人、更是打钱,尤其财政是战争最重要的基础。没有钱,哪怕训练再好,战术再精,将领再佳,天时加地利都没用,因为没有人能饿着肚子拼命。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
    以计,而索其情。
    上面谈的道、天、地、将、法五事,身为将领的一定得懂。知道得越详细,就越能胜;知道得越少,就越不能胜。但这还不够,还得将敌我双方做个对比,详细检视两者的强弱、消长。
    对比什么呢?就是下面将谈到的七计。
    主孰有道?
    主,就是政治首长的最高层,在这里指的是国君。因为国君是一国之中“核心的核心”。一个国家的强弱、兴衰,国君都居于最关键性的地位。
    尤其以战争而言,一个有道之君能选贤任能,甚至让智能之士自动归附;反之,一个无道之君,就算手下有奇才异能之士,不但不能为之所用,反而会离心离德,甚至为敌所用,回头来打自己。这一来一回,就是双重损失。
    项羽无道失江山
    楚汉相争初期,项羽占尽优势,但最后为什么兵败身亡?因为他太无道。就因为无道,犯了不少致命性的错误,把一盘几乎赢到手的棋给下死了。
    陈平、韩信原本都是项羽的手下,但项羽没有识人之明,让他们老是出不了头,气得二人只好翘头,转投对手刘邦,使得项羽最后惨败在这二人手上。
    范增是项羽手下唯一的厉害角色,但项羽受陈平挑拨,开始怀疑他的忠心;气得范增打包回家,因而给了项羽最后一个致命的打击。
    项羽的毛病还不只这些,他不赏有功,且所过皆残破,所以人民都不喜欢他。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反之亦然;项羽不但失将心,还失民心,十足是个无道之君,焉能不败?
    刘邦有道成帝王
    反观刘邦,恰好相反,他会根据项羽的毛病调整自己:
    项羽不能用韩信,他拜韩信为大将。
    项羽小气,有功不赏,他则有功必赏;赏银、赏金、赏官、赏爵、封侯、封王,在所不惜,所以手下围绕一堆愿效死命的智能之士。
    项羽所过皆残破,刘邦则秋毫无所犯,一失民心,一得民心,有道无道,高下立判,楚汉相争之局遂定。
    将孰有能?
    比完了两方国君谁有道谁无道之后,第二个决胜关键点,就是比执行战争的领导人——将领了。
第一部分第1篇 计(3)
    骑劫代乐毅 燕乱军引胜
    燕昭王用乐毅,大破齐国,连下七十二城,最后兵临即墨城下。即墨守将田单,知道乐毅厉害,一旦和他僵下去,对自己不利,一直找机会想把乐毅干掉。
    没多久,一向对乐毅信任有加的燕昭王死了,儿子惠王即位;惠王原本和乐毅有旧怨;田单利用这点,大施反间计。
    他大放谣言:
    “齐王已死,齐国将亡,现在只剩莒和即墨二城未下。不是乐毅没本事,而是因为乐毅怕燕王算旧账,根本不想回燕国,想在齐国称王;但因为齐人尚未归心于他,所以他缓攻即墨,以待局势。”
    燕王觉得有理,撤换乐毅,以骑劫代替。这一来,局面就改观了。
    田单对乐毅是老虎对老虎,胜负难料;但田单据守孤城,打不起持久战,所以耗越久,对他越不利。
    把骑劫换乐毅,就成了以狗对战老虎,战情立刻大逆转;因为将孰有能的对比实在太悬殊了,最后的结果,不问可知。
    天地孰得?
    这句话的意思是:谁占了天时地利?
    天时地利可以成为战争胜负关键点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天时不宜 胜兵致败
    刘邦称帝后不久,韩王信起兵造反。刘邦亲自领兵讨伐,韩王信打不过,逃入匈奴境内,与匈奴联手反击刘邦,却屡战屡败,刘邦乘胜追击。由于战场在塞北地区,天气入冬,气温骤降,雨雪不止,士卒中有二三成指头被冻伤至于断指的;汉军战力瞬间顿挫,最后无功而返。
    这是本来赢面的仗,却败给天时的例子。
    抢占地利 以弱击强
    战国时代,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出大将赵奢对抗。
    当时的会战地有个北山,先占者不但可居高临下,还可以逸待劳。赵奢看准了这一点,即派一万急行军抢先占了北山的地利之便。后到的秦军,一则以劳对逸,一则以下趋高,结果被赵军杀得大败。赵国之危因而纾解。
    这是利用地利打败对手的著名例子。
    法令孰行?
    比谁的军纪严格?能确实做到令行禁止?
    军队为什么要有详实的编制,是因为要统一进退节奏,因为节奏才能产生力量。节奏越明朗,则力量就越强;而发展、制造节奏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法令。
    戚继光军纪破敌
    明代的剿倭名将戚继光,面对战力甚强的倭寇,能屡战屡胜的原因,除了军队训练有素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戚家军的军纪是出了名的严格。
    有一次,戚继光又在浙江台州和倭寇对上了。一番厮杀之后,倭寇逐渐不支,便将抢来的金银财宝散落于地,企图引诱戚军捡拾,以瓦解戚军的斗志,再回马攻其不备。
    但倭寇没想到戚家军和其他明军不同,军纪极为严明,不但没人理会,反而在财宝的诱因下,愈战愈勇;因为他们知道,打胜了就有好奖品;最后倭寇溃散,全数被歼。
    朱温拔队斩提升战力
    利用最严厉的军令提升战斗力最有名的例子,是五代十国的后梁创业主朱温。
    唐末五代初期,是中国历史上道德沦丧最严重的时代。
    当时的人道德感极差,凡事向钱看,不讲道义,更不管伦理,而以下犯上的事更是显稀松平常。
    一般人如此,军人更离谱!
    一打仗就伸手向上级要钱,没钱就不打;打了也不肯尽心拼命,弄得军队素质低劣无比。
    朱温看透了这一点,发明了一招所谓“拔队斩”。
    方法很简单!任何一个战斗编制里的最高主管战死,则其所有部属,不分阶级高低、人数多寡,一律斩首。因为部属不够尽心,不够拼命,不能保护长官;这种部下留之何用?不斩何为?
    这招一出,果然没人敢再取巧打混。相对于别人的军队而言,朱温的战力就是比较强,而朱温也凭这一点,削平江南群雄,坐上了龙椅。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兵众孰强,指的是有形的条件,比如兵员的数量、兵器的好坏等。
    士卒孰练,指的是严格训练的基本素质,是否中看又中用。
    然而兵众再强,士卒再练,没有分明的赏罚,是不可能把这二项优势激发出来的!
    道理很简单,如果打混就能饷照领,命照保,官照升,干嘛拼命?
    反过来说也一样,如果拼了命立了功,却有功不赏,又干嘛拼命?
    赏罚分明就是根据这样的人性特点而设计的!
第一部分第1篇 计(4)
    杜伏威上募屡战屡胜
    隋末唐初的悍将杜伏威就有一套很厉害的赏罚之策。
    他在军队中挑选体格最好、性格最悍的士卒成立“上募”,薪水最高,伙食最好,且可优先分享战利品;但相对的,得主打前锋,负责最危险、最艰难的战役。
    每一仗下来,杜伏威一定让所有生存的上募兵员脱下上衣,以检查背部;凡是背部有伤的,代表在战斗中退却或逃亡,一律就地斩首。
    由于这一套制度赏罚分明,干净利落,所以人人奋勇,个个拼命,造就了杜伏威屡战屡胜的威名。
    越能符合上述的五事七计,谁胜谁负就很清楚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这几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如果采用我的计谋,就必然胜利,我就留下来为您(指吴王阖闾)出谋划策;反之,若不采用我的计谋,就算我留下来也没用,我只有离去。
    特别说明一点:
    孙子是透过伍子胥七次推荐,才和吴王接上头的,为什么他不向吴王自请为将,而只是献上兵书,希望吴王采用他的谋略;是因为当时的吴越,都是国君自己任大将领兵,所以,就算吴王接纳了孙子之策,顶多也只能担任军师副将而已的缘故。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计就是统筹、整合。利就是我方各部分的形式条件。“计利以听”,简单讲,就是掂过自己的斤两后,再利用这个基础,造就成对我有利的态势,这就是“乃为之势”的意思;但这只是消极的知己而已。面对敌人还有许多变数,因为敌方是不可能让人主动随意掌控的;但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基础,伺机影响,掌控对手,这就是“以佐其外”。
    为什么势佐其外,是因为势是因人、因时、因地、因利等各种不同条件,不断权衡变化、灵活应用而产生的。
    兵者,诡道也。
    兵,狭义的意思就是战争;广义一点说,是泛指任何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
    诡有欺诈、虚假、怪异、奇特的意思。
    整句的意思,简单说,就是兵道即诡道。
    兵道即诡道。在孙子兵法中,是其战略哲学中极核心的概念。
    为什么要用诡道?
    因为要欺敌!
    欺敌就是让敌人摸不透我,不断地装神弄鬼,制造玄虚,让敌人搞不清我想干什么?什么时候干?到底干不干?如果真的打了,打哪里?怎么个打法?把对手搞得一头雾水,无所适从!
    把敌人搞得头昏眼花,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
    破坏他的思考逻辑。
    错乱他的行事准则。
    扰乱他的运行节奏。
    这样一来,敌人就会由实转虚,由有备而成无备;这时,出其不意攻之,就可百战不殆了!
    事实上,所有孙子兵法中的战术,都是由这个战略核心点为基础的。下面的提到的几样战术,都是从诡道欺敌的角度出发的。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明明很能打,却假装不能打。
    明明想打,却假装不想打。
    前者是装孬,后者是装傻。
    目的只有一个:麻痹对手,松懈其心防。把眈眈而视的老虎,变成昏昏欲睡的醉猫。这时候,不必用老虎去打他,用狗就成了!
    以能示不能,以用示不用的最佳战术就是:
    强而示之弱,
    勇而示之怯,
    治而示之乱,
    实而示之虚,
    智而示之愚,
    众而示之寡,
    进而示之退,
    速而示之迟,
    取而示之舍,
    彼而示之此。
    历史上,以强示弱,以用示不用,最有名的例子是李牧大破匈奴的故事。
    李牧示弱装孬 把老虎变病猫
    战国时代,赵国北边就是匈奴,当时的匈奴国势强盛,军士又善射骁勇,经常虏掠边境,赵王便派李牧守边防。
    李牧一到任就开始装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