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

第7部分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第7部分

小说: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尼拔有多厉害呢?
    他率领一支不到四万人的军队,从西班牙出发,经过长途跋涉,以劳对逸地正面挑战当时西方世界的霸主——罗马。
    正确一点说,当汉尼拔和罗马正式对决时,因为行程中道路险恶(跨越阿尔卑斯山)及高卢一战的损耗,实际人数只有二万六千人。
    就凭着这么点基本武力,十六年间,汉尼拔总是以小打大,以寡击众地与罗马大战数十回,全部获胜!
    而这数十仗中,有好几次是歼灭战!
    开战不久,罗马就知道,以罗马之盛、幅员之广、战力之强,竟拿汉尼拔无可奈何!非但如此,在战将如云的帝国中,竟找不出一个可以、又敢于面对汉尼拔的将领!
    更惨的是,汉尼拔还曾一度兵临罗马城下,让素来骄横不可一世的罗马人首度体会到什么是恐惧!
    然而,汉尼拔最后还是败了,不是被罗马打败,而是被自己的国家打败!因为迦太基是个小国,物资上无法提供有力支援,兵员上也没办法充分补给。
    罗马则不同,因为是大国,相对于汉尼拔而言,罗马人什么都输,但论消耗战,罗马就赢了!而汉尼拔就是输在这一点上,因为补给供应不顺,汉尼拔无法打赤手战,在最后一战中败了!
    罗马可以败几十次,因为够大;但迦太基一次也输不起,因为太小了!
    最后的结果是汉尼拔兵败,被迫自杀!
    迦太基被罗马灭亡!
    在与罗马争战的过程中,汉尼拔打了好几场让后来的兵家、学者津津乐道的经典战!纯粹就军事才略而言,汉尼拔堪称人类史上极少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稀世名将,但最后仍身死国灭,完全印证了孙子所说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的论点!
    既然百战百胜非善之善,那究竟怎样才是善之善者也呢?答案只有一个: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必动手,就能让对手屈服、投降。可以从二个层面上看:
    (1)消极的层面,不必开打而化解干戈造成的损失,双方皆大欢喜。
    日本历史上的第一剑客宫本武藏,有一次在餐馆用餐,由于隔壁房间太吵,徒弟只好出面劝对方安静一点。这下把隔壁房的客人惹火了,七、八个混混一起冲进来,准备找宫本师徒理论。
    事实上,休说七、八个,就算十七、八个也未必奈得了宫本武藏何;但身为天下第一剑客,宫本一来谨守不以强欺弱的武道戒律,二来是不愿扫自己用餐的兴致,于是他用了一招:
    告诉麻雀,我就是老鹰!
    面对挑衅者,他头不抬,眼不看,只是很随兴地以筷子夹住空中苍蝇,顺手丢到桌上。
    这个绝技一出,混混们就知道自己踢到了有史以来最厉害的对头,一个个脸色发白地夹着尾巴溜了!
    小露一手,让对手知道不是对手而罢手,确实简单省事;但这只是消极的,因为只是化解了干戈而已,还不算是善之善者也。
    (2)积极的层面,在双方都没有损失的情况下,把你的变成我的;因为不战,我方没有损失,对手也获得保全;因为没有损失,就愈有能力支付投降支票,我方能要得更多。这就达到“胜敌而益强”的战略最高目标了。
    面对不知自己为何物的麻雀,只要现出老鹰之形,就能让麻雀知难而退;关键在于力量对比悬殊,确实不难;但如果形式上是老鹰对上老鹰呢?这可就是高难度了!
第一部分第3篇 谋攻(2)
    丘迟一封信 不战而屈陈伯之兵
    南北朝时,梁武帝派临川王萧宏讨伐北魏,途中碰到北魏悍将陈伯之。陈伯之原是南朝人,后来变节投北魏,性格投机反覆,向来只看利害,不讲原则。虽目不知书,却骁勇善战。
    萧宏不愿硬干,便让手下的文学大师丘迟给陈伯之写了封劝降信,信中软硬兼施,既赞美陈伯之骁勇,有鸿鹄大志,又惋惜陈伯之被“环境所迫”,不慎认贼做父(指陈身为汉人却对北魏胡人称臣)。但即便如此,朝廷依然大度包容,不予加罪。
    软调安抚之后,接着是硬功威吓:虽然现在南北对峙,但南朝毕竟是中原正统,北朝再悍,倒底是胡虏蛮夷;之前几个强大的胡人政权,都被南朝轻松收拾;老兄若再执迷不悟,臣事番邦,抗拒天朝,早晚也会同一下场。聪明如您,还不知道自己陷身危境吗?
    最后再深情呼唤:
    当今皇上英明,最能欣赏能员干将;反之亦然,良将也应择主而事。以将军的大才,若能回归我朝,前程似锦,期盼将军仔细思量!
    这是一封文情并茂,道理透彻,又能够动人心的好文章。就凭这一封信,陈伯之毅然反正;而梁朝也不发一兵一卒,把敌人变成自己人,真正达到了“胜敌而益强”的最高战略目标。像这样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真正的“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
    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善之善者,最高明的做法就是用谋略。
    既是用谋略,就是不动刀兵,而只是“脑部作业”,几乎不要成本;一旦成功,其收益难以估算。
    寇恂以智谋平息上下纷争
    东汉开国功臣寇恂就是很会用谋略的人。
    新朝王莽败亡之后,众人推举前汉宗室刘玄登位,号为更始帝。
    更始帝一上台,就下令:“先投降归顺我的人,可保有原官职”,并派使者到各地宣威示意。
    这时的寇恂正好在上谷太守耿况(就是东汉开国大功臣耿的父亲)手下任职。使者一到,耿况立刻将官印奉上表示归顺。按正常情况,使者收到印绶后,就要立刻归还原官,表示朝廷已承认原官原职,但经过了一夜,使者并没有将官印归还。寇恂知道苗头不对,带兵去见使者,请使者将印绶交出,使者不但拒绝,还反问道:
    “你想胁迫皇上使者吗?”
    寇恂回答:
    “我不是要胁迫您,只是觉得您做事太草率了!皇上刚即位,国家信用还未建立,您奉令出使各地,大家都很期待归顺新朝廷,但您一到上谷,就不守信用(不还印绶),让其他地方官员看了也担心。这一来,您又如何宣扬朝廷的威信呢?何况耿大人任职已久,颇受部属拥戴,就算您找了贤能的人任职,局面也未必能立刻安定,万一找了不贤能的人,局面一定会乱。我替您设想,还是还印绶于耿大人,让他官复原职比较妥当些。”
    使者还是不接受,寇恂立刻命人以使者名义命耿况过来。耿况一到,寇恂立刻将印绶抢过来当面交给耿况,使者不得已,只好正式宣布耿况官复原职。一场可能惊天动地的大风波,就在寇恂的谋略下,消弭于无形。
    然而寇恂的能耐还不止这样!
    寇恂杀皇甫文 迫使高峻不战而降
    汉光武帝刘秀把死对头隗嚣扫灭后,隗嚣手下悍将高峻拥兵万人,据守在高平县的第一城,硬是不肯投降。
    大将军耿率大军攻高峻老巢第一城,整整攻了一年,还是拿不下来。光武帝没办法,派寇恂出马。
    寇恂一到,就以光武帝名义对高峻下了一份招降书,高峻派军师皇甫文过来回话。皇甫文见了寇恂,不但态度傲慢,还厉声抗争,寇恂火了,下令将皇甫文斩首,部下们纷纷劝道:
    “高峻拥重兵,又勇悍能战,朝廷讨伐他好几年不成功,现在您要他投降,又要杀他的使者,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
    寇恂毫不理会,还是将皇甫文杀了,然后让皇甫文的副手回去告诉高峻:
    “你的军师对我太无礼,已被我杀了!你要投降就赶快投降,若不投降,咱们干一场!”
    没想到,高峻当天就开了城门请降,手下们都很纳闷,问道:
    “为什么杀了他的使者,又能使他投降呢?”
    寇恂回答:
    “皇甫文是高峻的第一智囊,高峻对他言听计从。他今天敢来呛声,就表示根本不愿降;不杀皇甫文,又让他回去,就是纵虎归山;反之,杀了皇甫文,就是拔了高峻这只老虎的利牙利爪。现在皇甫文死了,高峻没有了靠山,心里害怕,不降也不行了!”
    一刀一命,就免了一场兵灾,还得到一员勇将,这就是伐谋的善之善者也!
    其次伐交。
    次于伐谋的高明屈敌法,就是外交手段。
    伐交之所以次于伐谋,原因是伐谋通常只是“脑部作业”,计谋一定,伺机而发,一举奏功;但伐交则不然,很可能牵涉到敌我之外的第三者,布置较广,牵扯较多,变数较大,而且成本也比较高的缘故。简单而言,伐交就是透过外交手段致敌,或以第三者的力量牵制或弱化对手以致敌的战术。
    张全义伐交自保
    唐末五代初的张全义就是个伐交能手。
    张全义出身贫苦,当时天下大乱,张全义因为日子过不下去,在王仙芝手下讨口饭吃。
    王仙芝不久败亡,张全义转投继王仙芝而起的黄巢;黄巢失败后,他又投降河阳节度使诸葛爽;因为屡有战功,干上了泽州刺史。
    诸葛爽死后,部下李罕之和刘经互攻。张全义属刘经部,但他看到刘经太弱,转投李罕之,结果反而被刘经打败,只好与李罕之一起向力量强大的李克用求救,三人联合吃掉了刘经。张全义因此获得了一大块地盘,和原本的上司李罕之处于平起平坐的地位。
    没多久,张全义与李罕之不合,双方打了一仗。李罕之打不过张全义,向李克用求救。双李联手攻打一张,以为可以轻松干掉张全义时,没想到张全义棋高一着,早就向另一个比李克用更强的势力朱温投诚。在朱温的支持下,逼退双李联军,保全了自己。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乱、最坏的时代,道德伦理沦丧,老百姓过苦日子就别说了,稍微有点力量的人,老想吃掉别人,壮大自己,彼此互砍互杀。整个五代的五十七年间,几乎没有一天安定的日子。
    张全义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是极少数能平安而以富贵终老的人。他的实力从没有很强过,但也从没有被别人吃掉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个很会以“伐交”致敌的好手,如是而已。
    不过,张全义的伐交功夫诚然厉害,但至多也只能自保而已。真正的高手,不伐交则已,一伐交就能够弱敌取敌而致胜敌,汉初的随何就曾露过一手伐交的最高招。
第一部分第3篇 谋攻(3)
    随何伐交策反英布
    楚汉相争期间,因为齐王田荣反楚,项羽命令手下大将英布出兵,在齐地会师合攻齐。英布称病不去,只派了四千兵去助阵。而在此之前,英布又曾在楚汉彭城大战时袖手,新仇旧怨,让项羽开始对英布不满。
    英布是项羽手下第一号战将,曾让刘邦吃过不少苦头。刘邦知道英布和项羽貌合神离后,派出能员随何去策反英布。
    随何一见到英布,就分析情势,晓以利害,英布被他说动了,暗中同意背楚投汉。
    这时,刚好项羽又派使者来,催促英布发兵一起攻齐。随何听到项羽使者来,就感觉苗头不对,英布虽然和他有默契,但英布为人反复,万一在项羽的压力下生变,不但前功尽弃,自己也因为身在“敌营”而有生命之忧。事不宜迟,便立刻闯进英布营帐中,态度倨傲地对项羽使者吼道:
    “九江王(项羽给英布的封号)已经归顺了大汉,你们楚国凭什么向我们汉将征兵!”
    这一吼,可真是神来之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