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漫说水浒 >

第13部分

漫说水浒-第13部分

小说: 漫说水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由学者孙述宇先生提出的。孙述宇在《水浒传的来历、心态与艺术》一书中,反复申说,说水浒故事最初是强人说给强人的故事,是强人的宣传文学。 
  这是一种有趣的解释,你可以对它的前提,即“《水浒传》是强盗的宣传文学”提出质疑,但应该承认,这种解释至少有合理成分,即《水浒》中的大量的饮酒吃肉,并不纯粹是现实的描写,它的确更多的是表现一种梦想,一种社会底层分子对物质丰盈能尽情享受口腹之乐的人生的梦想。中国古代农耕社会,肉类确实短缺,《礼记·王制》中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当然士以上的贵族未必真是这样艰苦朴素,但当时肉食不多也确实是事实。如果能够保证一般的平民七十岁以上可以吃到肉,在孟子的眼中就是王道乐土了。相对于贵族被称为“肉食者”,平民历来多被称为“蔬食者”。水浒故事产生于宋元社会,当时讲说这些故事的民间说书人和听故事的市井中人,只怕多半是“蔬食者”,因此在讲听好汉故事时以白日梦的方式来一番番精神会餐,那是极有可能的,甚至可以想象,当初说书人口沫横飞地讲述鲁智深如何在连吃了十来碗酒后,又要了半只熟狗,“用手扯那熟狗肉,蘸着蒜泥吃,一连又吃了十来碗,吃得口滑,只顾要吃,那里肯妆这一类情节时,不知会有多少听者,直听得目瞪口呆,舌底生津,心底生出无限的艳羡之情。        
消失了大块儿肉        
  不妨就这个酒肉话题再多说几句。 
  《水浒传》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描绘草莽人物的小说,自然也免不了要写饮酒吃肉,但奇怪的是却远不如《水浒》这样描写之频繁,也远没有《水浒》时时表现出的对酒肉的强烈兴趣。《水浒》的三部续书--《水浒后传》、《后水浒传》、《荡寇志》是如此,《隋史遗文》、《隋唐演义》等演说瓦岗寨好汉故事的也是如此,莫非因为它们不同于《水浒》经过市井间长期口耳相传的演化积累,带有强烈的市井趣味,而它们却是文人独立的案头创作且别有寄托才会如此? 
  而且,有趣的是,这些书中,写江湖豪客饮酒的笔墨还不算少,却很少再有成堆的大块儿肉出现在他们的酒桌上。 
  这种变化在新派武侠小说中尤为明显,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的李寻欢,是个落拓的酒鬼,酒葫芦不离手,却从没见他风卷残云地吞食几斤牛肉;《楚留香》中的楚香帅是享乐主义者,但他的饮食却十分精致(见《血海飘香》第一部第一章结尾);梁羽生《萍踪侠影》中跳脱狂放的张丹枫也好,《云海玉弓缘》中独往独来快意恩仇的金世遗也好,这些狂侠也从不以山吃海饮来表示自己的豪迈,其中张丹枫倒是喜欢喝塞外的烈性酒,但是没见他有狂吃几斤牛肉的举动,以他在蒙古部落的地位,如果他想这样做,要比梁山好汉还方便得多,可他没这个兴致(准确一点说,是梁羽生不让他有那个兴致)。 
  金庸笔下也是如此,《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极好酒,却从未流露过对肥鹅大肉的兴趣;《天龙八部》中的乔峰极豪饮,但聚贤庄大战前连饮几十碗烈性酒时喝的却是寡酒,当时聚贤庄大会群雄,不会不备有肉食,但金庸没提;《射雕英雄传》里的洪七公倒是极好吃,按说这位叫花子头最有可能喜欢大块吃肉,可怪就怪在他偏偏似乎是孔圣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铁杆儿信徒,在吃上偏生有无穷的细讲究…………可以大碗喝酒,但是不再大块吃肉,而且与《水浒》相比,新派武侠小说中描写侠客的饮食,总体上是草莽气少,风雅渐增,这一点,金庸的小说尤为明显,《射雕英雄传》中黄蓉为洪七公烧制“好逑汤”和“玉笛谁家听落梅”一段,一字不改地搬入《红楼梦》,似乎也未尝不可吧? 
  那么此中种种,奥妙何在呢? 
  这些就留给列位看官列位朋友去探究吧,这个话题就此打住何如?        
郭大路的问题    
  记得古龙的新派武侠小说《欢乐英雄》里,侠客郭大路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虽然没有在江湖上混过,但江湖好汉的故事却也听过不少,怎么从来没有听过有人为钱发愁的?……那些人好象随时都有大把大把的银子往外掏,那些银子就好象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书中给的答案是:“因为说故事的人总以为别人不喜欢听这些故事。” 
  其实这只怕未必。在一次新派武侠小说大宗师金庸参加的座谈会中,就有人问金庸,《笑傲江湖》里的华山派,有岳不群、岳夫人、令狐冲等师父、徒弟一大群人,每日习武练剑,不事产业,他们靠什么养活自己?金庸笑而不答。 
  新派武侠小说,刻意描绘、经营的是一个虚拟的、很大程度上理想化的江湖世界,活跃在这个世界里的侠客,既对金珠财货缺乏兴趣,又并不缺大把的银两,似乎只有这样,才既具有飘逸的古典神韵,又暗合潇洒的现代追求。 
  但水浒世界里却又是另一番景象,这个世界间的梁山好汉,对金银珠宝,有着非常引人注目的强烈兴趣。        
好汉爱金银        
  先说智取生辰纲的七条好汉。智取生辰纲,是梁山好汉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发端。这一段好汉壮举,轰动了水浒世界里的江湖,也为《水浒》读者津津乐道、广为传诵。但是晁盖这一土著地主,联络一伙冒险分子,做下这桩弥天大案,背后的真实动机又是什么?是为了劫富济贫?还是说为了准备“农民革命”?显然都不是。其实吴用说三阮撞筹时早已讲得明明白白:“取此一套不义之财,大家图个一世快活。”果然,黄泥冈上,这一伙好汉劫得了十万贯金珠,而后大概经过坐地分赃,晁盖、吴用等回了晁家庄园,三阮则“得了钱财,自回石碣村去了。”随后并没听说他们有济贫的打算,也没见他们准备扯旗造反(或曰起义),如果不是东窗事发,保不准他们真的就此安心做了富家翁,一世快活。因此,黄泥冈上这桩大案,打劫的固然是不义之财,但其实质,说穿了,就是一次黑道行动。 
  再看一向慷慨粗豪的鲁智深,也曾从强人窝里卷走了一笔金银。这花和尚在桃花村假扮新娘,一顿老拳,将“帽儿光光,做个新郎”的小霸王周通收拾得晕头转向,随后上桃花山小住几日,却又看不惯李忠、周通二人的抠门小家子相,执意离去,并趁二人下山劫财之际,两拳打翻并捆了伺候饮酒的喽罗,踏扁了两个小气鬼摆阔设放在桌上的金银酒器,打在包裹里,然后,从险峻的后山,干脆一道烟滚(!)了下去;再看鸳鸯楼上那幕血案,武松连刃十数人后,一片血泊之中,同样从容地将桌上银酒器踏扁,揣入怀里带走;即使极是粗心卤莽的角色如李逵,沂岭之上杀了假李逵后,也没忘进房中搜看,“搜得些散碎银两并几件钗环”,都拿了──李逵虽极端厌烦女色,但也知这些沾满了脂粉气的钗环可以换钱换酒,照拿不误。而后,还去李鬼身边,搜回了那锭被骗去的小银子,在这种事儿上,黑旋风也足够细心。 
  还有,解珍、解宝及邹闰、邹渊一伙好汉,血洗了毛太公庄上后,也从卧房里搜捡得十数包金银财宝带走;……杀人劫财,这样的故事,在水浒世界里,发生了一幕又一幕。        
仗义疏财        
  不过,水浒世界里的好汉们虽然如此看重金银,却不使读者憎厌,因为他们大多同时出手大方,在水浒世界里,仗义疏财是好汉们应具的美德:鲁提辖为救金氏父女,送了二人十五两银子;林冲发配沧州,途中投柴进庄上歇宿,临行,柴进捧出二十五两一锭大银相送;晁盖,“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 
  宋江,“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金如土。”发配江州,酒楼上初见李逵,便将十两银子交与李逵,李逵为此寻思道:“难得宋江哥哥,又不曾和我深交,便借我十两银子,果然仗义疏财,名不虚传。”借十两银子(还不是送)便让李逵如此赞叹,可见十两银子并不是小数。随后,宋江、戴宗、李逵和新结识的张顺又到浔阳江边琵琶亭中饮酒,兴尽而散,宋江又送了李逵五十两一锭大银!诸位看官不要忘了,以柴进之豪富及对林冲之格外相敬,相送的银两,是二十五两,这已应算是很大数目了吧?而宋江一出手竟是五十两,李逵后来对宋江的死心塌地,固然不能全说成是这几十两银子收买所致,但宋江这超乎寻常的慷慨,无疑在李逵心中树立了非同等闲的高大形象。而且,还不只是李逵得过宋江的银两,据有人统计,《水浒传》中写宋江送银子有十七处之多,宋江之仗义疏财名动江湖,谅非偶然。 
  此外,还有武松,还有张青,还有史进,……水浒世界里好汉间以银两相赠是极为常见的,往往是十两、二十两,少一点的,宋江赏助走江湖使枪棒卖膏药的薛永五两,也令薛永大加感叹。 
  那么这些好汉不时出手相赠的五两、十两、二十两银子,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这可从书中寻到解答。第二十六回中,武松请郓哥帮忙打官司,答应送他五两银子养家,郓哥心道:“这五两银子,如何不盘缠得三五个月?便陪他吃官司也不妨。”五两银子,够寻常人家过三五个月,而且郓哥应是往宽裕了计算的,否则也不会陪着打官司。再如,第三十九回里,李逵打昏了卖唱的歌女,宋江对歌女的父母道:“我与你二十两银子,将息女儿,日后嫁个良人,免在这里卖唱。”二十两银子,可以改变这样一家人的命运。 
  又据学者孙述宇先生估算,十两银子,大约为封建时代一个农民或工匠太平时候一年的收入。 
  这就可以看出,梁山好汉们动辄出手的十两、二十两银子,委实不是小数,的确够义气,够慷慨。但问题是,他们的钱都是哪儿来的?        
宋江的钱        
  柴进有钱,这没问题,天潢贵胄,金枝玉叶,庄园中养几十个闲汉谅无困难。此外,卢俊义、李应这样的大财主也应足够阔。晁盖也该有不算太多但也还不少的家财。 
  倒是宋江的钱,来路难说。 
  按说宋江家里不过是郓城县一个小地主,他本人也只是身为小吏,田里所得和俸禄收入,想来十分有限,但是接济江湖好汉,却又是淌水似的使银子,莫非他接济好汉的钱真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正常收入和开销相差如此之大,难怪有人推断,这钱,多半不是好来的。理由是,那时的官场,遍布的是贪官污吏,宋江却有本事在其中混得八面玲珑四方讨好(这从杀惜后县衙对他的百般维护可以看出),就说明他绝非清廉耿介之辈,同流合污及在作吏胥中巧取豪夺之类只怕是免不了的了,阎婆惜骂他“公人见钱如蝇子见血”,“做公的人哪个猫儿不吃腥”,难道都是空穴来风? 
  但也有不这样看的,说《水浒传》的主题之一就是反贪官,宋江是贪官的对立面,那就应当是廉吏。至于宋江的大把使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