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摩萨德秘史 >

第44部分

摩萨德秘史-第44部分

小说: 摩萨德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部的雇用人员秘密档案里,又多了一个代号为“纳粹飞行员”的德国人的材料。
    1968年3 月ZI日,总部设在联邦德国威斯巴登的阿斯马拉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正式向比利时布鲁塞尔矿业公司发出了购买200 吨氧化铀的订货单。订货单上注明
:本公司打算转人石油化工产品的成批生产,亟须铀作为辅助催化剂。不过,铀矿
石必须经过一系列“加工”,才能作为“催化剂”。为此,公司打算将货先运到摩
洛哥卡萨布兰卡的“希纳加”公司加工,而后再运回德国。
    布鲁塞尔矿业公司接到订单后,对于这桩生意十分重视。按照公司生意上的惯
例,他们马上对买主阿斯马拉公司的信誉进行了调查。而在此之前,舒尔岑早已将
以色列提供的850 万马克存人了瑞士一家银行。布鲁塞尔矿业总公司得到银行担保
后,派副总裁德尼·德韦亲自前往威斯巴登,与舒尔岑进行商务洽谈。
    会谈中,德韦副总裁对于阿斯马拉公司开出的价格表示满意。两天后,双方即
在200 吨氧化铀矿石的买卖协议书上签了字。但到最后关头,一个事先没有考虑好
的细节,却险些使“高酸铅盐”计划化为泡影。
    德韦副总裁把一切交易手续办妥后,他这才好心地提醒舒尔岑,请他注意一件
小小的麻烦:摩洛哥不属于欧洲共同体市场的范围,而凡向欧共体以外的国家输出
铀矿,除了须经“欧洲原子能委员会”监督机构的一般性审批外,还需经过特批。
而他估计,这类特批是很难获准的。他最后说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敝公
司就只能通过铁路将货直接发往德国。至于加工之事,只好请贵公司收到货后自行
酌情处理了。”
    舒尔岑一听就傻眼了。摩萨德向他交待任务时,曾特意强调只将装货的船驶人
地中海,剩下的事就不用他管了。正是为了将这批货装上船,他才坚持铀矿石必须
经过加工才能使用,而且还特意选择了既非欧洲大陆又濒地中海的摩洛哥。显然,
艾贝尔和他都忽略了特批这一关,使得原定方案行不通了。
    消息很快传到了特拉维夫摩萨德总部。阿米特听后大发雷霆,怒斥部下考虑不
周,竟连这样重要的细节都忽略了。行动计划处处长不久也因此被撤职。
    摩洛哥交易未能做成固然让人恼火,但是不能就此罢手,该怎么于还得怎么于。
艾贝尔又与舒尔岑冥思苦想补救措施。最后他们决定由舒尔岑出面,转而在欧共体
成员国中物色一个新的加工企业。不久,舒尔岑又找到了意大利米兰的生产染料的
“赛卡”公司。
    ‘赛卡“的老板名叫弗朗西斯科·塞托里奥。当老朋友舒尔岑建议他做铀加工
生意时,塞托里奥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他的”赛卡“公司从未与铀打过交道。但有
摩萨德作后盾的舒尔岑金钱开道,反正不需他自己掏一分钱。威斯巴登很快就汇来
4 万马克的预付金,并且说明这只是用来购买铀加工设备资金的一小部分。见钱眼
开的弗朗西斯科同意了这笔买卖。
    这头谈好后,舒尔岑便立刻用电话通知了德韦副总裁,说他已将铀矿石的加工
业务改交给意大利米兰的一家公司承担了,为此,合同书也将做相应的修改。德韦
听后认为这很正常,而且也为参与买卖的各方都是欧洲共同体内部的国家而感到高
兴。他觉得这样的话,审批手续就要简单得多了,这笔大生意也就做成了。
    当这一切就绪后,艾贝尔也总算松了一口气,剩下的事情就是着手解决运货的
船只了。为了购得一艘运铀船,通过一名驻苏黎世全权代表的斡旋,没用24小时,
在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利比里亚注册的“比斯坎贸易海运公司”便成立了,艾贝尔和
土耳其船舶经纪人哈姆·亚里萨尔成为了这家公司的负责人。
    随后,哈姆·亚里萨尔拜托汉堡的一位同事、经纪人乌韦·默勒,替他物色一
艘货轮。三周后,也就是1968年9 月,毫不知情的默勒就介绍了汉堡奥古斯特·博
尔滕船舶公司的一艘1062吨的货轮——“舍尔斯贝格”号,亚里萨尔也不讨价还价,
便以1200万马克巨款买下了这艘长不过78米的船只。
    至此,摩萨德的“高酸铅盐”计划总算是万事俱备,只等布鲁塞尔欧洲原子能
委员会的一道放行令牌了。
    与此同时,摩萨德为“舍尔贝斯格”号专备的船员已先期飞抵该船停泊地。这
套船员班子都是清一色的摩萨德特工,他们的护照、海员证等都出自摩萨德证件伪
造专家之手。船长名叫用西·巴罗,现年53岁。他为了让这些特i 们适应一下海上
生活,利用等待欧洲原子能委员会审批的一段时间,带领全体船员朝地中海方向迸
行了一次试航。
    事有凑巧,负责审查阿斯马拉公司这宗订货的欧洲原子能委员会官员是费利克
斯·奥卜西尔,他是位德国法学专家,因此对原子能及氧化铀的化学用途一窍不通。
最让摩萨德感到开心的是,这位手握审批特权的大外行,居然想到了去请教这笔买
卖的卖主德尼·德韦,问他:“氧化铀矿石是否真如该项申请所述的那样,可以用
作催化剂?”
    德尼·德韦自然要极力促成这笔大有赚头的交易。他不仅给予了肯定回答,还
列举出一项类似的贸易加以证实:“荷兰政府就曾为同一目的购买过氧化铀矿石。”
1968年10月30日,奥卜西尔糊里糊涂地盖上了欧洲最高能源保护机构的公章,批准
了这份购铀合同。“高铅酸盐行动”现在可以进入决战阶段了。
    1968年11月15日,荷兰安特卫普港笼罩在一片浓雾之中,从德国赶来的舒尔岑,
正在亲自指挥着装船。码头工人奉命在七个小时内,把560 个密封大圆桶装上船。
圆桶外面还贴上了“高酸铅盐”的剧毒符号,桶内则装有200 吨优质铀矿石。在舒
尔岑连续几个小时的严密监视下,它们全部被装上了“舍尔斯贝格”号的货舱。
    运货单上看不出一点破绽。深夜一点半,“舍尔斯贝格”号起锚出海了。船行
日志上记载着:方向,热那亚。但是全体船员们心里都很清楚,这艘船永远到不了
意大利的热那亚港了。11月24日,“舍尔斯贝格号”本应在巴利阿里群岛转朝东北
方向行驶,可是它却继续径直向东驶去。
    “舍尔斯贝格”号穿过英吉利海峡,沿葡萄牙西海岸继续向南,并由直布罗陀
海峡进入地中海,随后便一直向正东方向驶去。
    回四月 29 日午夜时分,该船神不知鬼不觉地驶抵塞浦路斯附近公海海域时,
以色列的一艘油轮已经等候在海上。“舍尔斯贝格”号在油轮舷侧停靠,接下来便
是一阵紧张的突击装卸。两船刚一靠拢,以色列油船里就拥出一大帮彪形大汉,他
们七手八脚把油桶搬上油船。不到4 个小时,560 桶铀便全部装到了油船上。然后,
两船分道扬镳,迅速淹没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油轮向以色列全速开去。油轮停靠海法港后,圆桶又被装上了等候在那里的几
十辆大卡车。接着这些珍贵的原料,都被送到了位于内格夫沙漠中的迪莫纳核中心。
在以色列内阁拍板定夺后仅14个月,摩萨德即已圆满地完成找铀任务。
    直到7 个月后,也就是1968年12月,欧洲原子能委员会才发现自己受了骗,因
为他们一直没有得到德国原子能机构关于收到和加工铀矿石的业务报告。于是赶紧
追查这批铀的下落,但是一切都已经太迟了,世界第一战略物资——200 吨铀矿石
——神秘地失踪了。
    欧洲原子能委员会惊恐万分,他们撤换了疏于职守的审批官奥卜西尔,并且派
出安全处处长、意大利核专家恩科里·耶契亚追查铀矿石的下落。有人在南土耳其
的伊斯肯德伦发现被遗弃的“舍尔斯贝格号”,船已空空如也,船员均不知去向,
航海日志上也没有关于该船最后两周航程的记载。但是被追问的几家有关公司都一
问三不知,最后只好都推到了阿斯马拉公司的舒尔岑身上。而舒尔岑则让他的律师
代他回答:“顾客身份属于商务秘密。依据欧洲原子能委员会的章程,委员会当局
也无权强令业务公司公开商务秘密。”
    耶契亚只好向欧共体成员国及其秘密情报机构作了如实的汇报。随后,欧洲各
国秘密情报机构便开始了一系列调查,但最终也一无所获。不过,他们已经猜出这
一切都极可能是以色列人干的。当他们在小范围内谈及此事时,总是以钦佩的口气
夸赞道:“这可真算得上一次独具匠心的出色行动。”
    1969年3 月,国防部长摩西·达扬得到捷报:以色列的原子弹已经处于随时可
以起爆状态。达扬立刻将他几位最亲密的朋友请到自己家里。他亲手打开了一瓶珍
藏多年的苏格兰威士忌,为大家一一斟满,然后举杯说道:‘我想荣幸地通知诸位,
从今天起,世界上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核国家,这就是以色列。“
    从始至终领导原子弹研制并为此作出重大贡献的西蒙·佩雷斯,被人们誉为以
色列“核武器之父”,他1984年出任以色列总理后,仍为当年实现核计划的往事激
动不已。当以色列拥有原子弹已不再是秘密时,西蒙·佩雷斯撰写出版了一部专著
——《大卫的原子弹》。书中以其亲身的经历,向世人讲述了以色列迈进核国家的
艰辛而又惊险的历程。他已经公开承认,以色列确实在达莫纳地区研制核武器,但
这些核武器不是针对任何国家,它只是起“威慑作用”。而以色列政府一直说:
“我们决不会成为中东第一个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意思是说,如果中东其它国家
拥有核武器的话,以色列肯定也会拥有。   
   摩萨德秘史        
                   四、没有结束的话题
    自那以后,以色列的核机密就不断见诸报端。但是人们大多持半信半疑的态度。
一直到1986年,以色列核物理学家瓦努努向英国的《星期日泰晤士报》率先披露以
色列已经拥有核武器,由于瓦努努的身份,由于证据十分确凿——报纸刊登了让人
震惊的照片,人们才开始对以色列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从此,有关以色列拥有核
武器的消息已成事实。而以色列政府对此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使人莫测高深。
    流亡英国的以色列人阿夫纳·科亨于1998年10月出版的《以色列与炸弹》一书
中披露,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之际,以色列为了防止失败,临时拼装出原
始但又可用的原子弹,当时它就安装在杰里科弹道导弹上,该导弹于1965年进行第
一次试验时未能成功,1966年3 月才形成战斗力,当时就有不少军方人士要求部署
这种武器以“威慑阿拉伯人”,但总理埃什科尔害怕国际制裁而否决了这项建议。
    另外,据美国《时代》杂志报道,到1973年,以色列靠偷到的铀制造了13枚原
子弹。在1973年10月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当埃及大军强渡苏伊士运河,迅速
摧毁以色列吹嘘的“巴列夫防线”,叙利亚军队也在戈兰高地一举攻占以色列重要
阵地,以色列军队节节溃退时,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在国防部长达扬的要求下,曾
下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