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

第30部分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第30部分

小说: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断增加,而且增长幅度较大,这就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具体表现在
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印度现在已有一批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较高、在

国内外享有声誉的重点大学。它们是:德里大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

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国际大学、孟买大学、亚格拉大学等。这些学校规模

大,人数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第二,现在印度拥有了一支宏大的技术队伍。自独立以来,培养了大批
学士、硕士和博士科技人员。据统计,1950年为。。 18。8万人, 1965年为 73。15
万人, 1978年增长为 193。53万人,1980年增长为。。 194。9万人,1982年又
增长为。。 250万人,数字相当可观。

由以上看出,印度自独立以来,教育方面发生了不小变化,教育事业取
得了显著成绩。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①印度《联系》周刊, 
1983年 
2月 
13日,第 
37~38页。

主要问题是:各类教育发展不平衡,重视高等教育,对初等教育重视不
够。印度政府的整个教育计划资金分配是:高等教育占。。 20。9%,初等教育占

主要问题是:各类教育发展不平衡,重视高等教育,对初等教育重视不
够。印度政府的整个教育计划资金分配是:高等教育占。。 20。9%,初等教育占
4%,这种分配比例显然对初等教育过低,而对高等教育过高。。 ①,因为全国
72%的人口分布在农村,而且乡村教育条件比城市要差,但对它的教育投资
还不到一半,只占。。 44%,这是很不够的。因此农村教育比较落后,结果使生
产力水平过低,人们生活贫困。
贫困是文化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1978年中央政府关于成人教育作过乐
观的设想,当时宣布,15年内消灭文盲。但八年之后发现,效果不大,无显
著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乡下人对此兴趣不高,缺乏城市人一般所具有的那种
热情和兴趣。市民把受教育看作找职业挣钱谋生的重要手段,而乡下人则与
此相反。他们贫穷,若孩子不帮助父母务农、放牧或从事其他工作,则家庭
生活会受到影响。因此,有些家长无心送子女上学。

据有关统计, 6~ 14岁的孩子中只有 20%的孩子能升入中学,然而
入中学孩子的。。 80%又中途辍学,结果只有。。 20%的孩子能升入高中。又据。。 1982
年的一次教育调查表明,全国一半以上的小学校没有固定房舍,三分之一的
学校没有供学生坐的椅子,40%的学校教室没有黑板,50%的学校没有体育
运动设备和运动器材,70%的学校学生没有课本。。 ①,校舍如此简陋,设备如此
缺乏,显然同农村经济状况有关。因此,不可避免地每年都有大量新文盲产
生,印度从独立到。。 1986年止,文盲率仍高达。。 63。77%。据世界银行推测,到
公元。。 2000年,印度是文盲最多的国家。这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另外,各邦、中央直辖区之间,在教育水平和普及程度方面也存在很大
差距,种姓歧视现象也并未完全消除。政府虽然对低级种姓和落后部落有所
照顾,但由于他们经济状况不同,文化基础薄弱,所以在教育方面存有不小
差距。例如有些人英语或其他功课基础较差,入学后有不少人又中途辍学,
所以实际上形成了在校人数少于注册人数。这就说明,只有获得了社会和经
济的平等,教育机会的平等才能真正实现。

印度政府在实践中发现,有些问题处理欠妥,出现一些偏差。因此作了
改进,采取了新的措施:

第一,为了解决知识分子失业问题,政府调整高等教育使其与社会需要

相结合,以防止高等教育迅速扩大。对大学课程也作了调整,推广了职业教

育课程,使之更加专业化,以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人数。

第二,加强初等教育。印度正在改变过去那种对初等教育重视不足的做
法,扩大了初等教育经费。政府在1980年开始的第六个五年计划中,增加了
对初等教育的经费开支,尤其在。。 1986年印度制定了《全国教育政策》和实施
这一政策的《23点行动纲领》,其中强调了普及初等教育及在。。 15~35岁的
人中扫盲。为实现这一目标,印度政府于1986年又增加了教育经费。这个新
政府还规定,不允许学生中途退学,要改革考试制度,继续执行小学阶段全
部升学的政策,并且还指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应由一次考试来决
定,而是靠平时成绩的连续积累。新政策还规定,每个小学校至少要有两名
教师,其中一名为女教师。准备大力培养师资,以满足小学师资的不足。这
就为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创造了条件。。。 

①见《印度斯坦报》, 
1986年 
5月 
15日。 
①见《印度斯坦报), 
1986年 
5月 
15日。

第三,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政府认识到,要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教育计划,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也是个重要问题。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
和措施。诸如改进教师的工作条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采取灵活政策补尝生活费的增长,并为教师自由发表学术思想创造条件等
等。这些为调动和发挥教师积极性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三,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政府认识到,要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教育计划,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也是个重要问题。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
和措施。诸如改进教师的工作条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采取灵活政策补尝生活费的增长,并为教师自由发表学术思想创造条件等
等。这些为调动和发挥教师积极性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八章文学艺术与科技

第八章文学艺术与科技

(一)最古的文献吠陀

《吠陀》是印度最古的文献,在印度被视为圣典。《吠陀》是知识、学
问的意思。吠陀有四部本集。继四部吠陀之后,还有《梵书》、《森林书》、
《奥义书》以及一些经书。一般把它们看作吠陀本集的续编,是传授吠陀本
集的各个派别编订的,都与“吠陀本集”有关。

《吠陀》的四部本集是《梨俱吠陀本集》、《娑摩吠陀本集》、《夜柔
吠陀本集》和《阿达婆吠陀本集》。《梨俱吠陀本集》又名《赞诵明论本集》,
包括一千多首诗,被视为天书而加以尊敬。它的编订年代大约在公元前。。 1500
年左右,比其他三部吠陀都早。其内容非常复杂,多半是赞颂火神阿耆尼、
战神因陀罗、苏摩酒、太阳神苏尔耶、晓天神邬霞、水神伐楼拿和死神阎摩
的。此外,也有反映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以及祭祀、巫术的内容。《娑摩吠陀
本集》又名《歌咏明论本集》,包括1875节歌词。这些歌词,在祭祀时可配
曲演唱,除。。 99节外,其余大部分是从《梨俱吠陀》中摘抄而来,或内容大体
相同。《夜柔吠陀本集》又名《祭祀明论本集》,有两种本子,即《白祭祀
明论》(白论)和《黑祭祀明论》(黑论)。《白论》包括。。 1975节经文,用
诗体或散文体写成,系各种祭祀用文。《黑论》与《白论》内容大同小异,
只是《黑论》比《白论》的经文少些。《阿达婆吠陀本集》又名《禳灾明论
本集》,也是一部诗集,据说为古仙阿达婆所传,因此得名。全书共有诗731
首,多系咒语,现存的传本分为20卷,前。。 7卷是短诗,其余各卷有的是长诗,
有的大部分是散文。从内容上看,有的内容狭隘,思想腐朽,但有不少诗与
生活、生产有关,反映了人民同自然界斗争和战胜敌人的信心与决心,以及
对生活的乐观精神等等。这四部本集各有用途,《梨俱吠陀本集》是诵者咏
诵的,《娑摩吠陀本集》是歌者唱的,《夜柔吠陀本集》是行祭者口中念的,
而《阿达婆吠陀本集》是祭祀的监督者们所必须精通的。因为这些吠陀是三
千几百年以前一直到两千几百年以前的古书,所以人们通常称这些书中所表
现的时代为“吠陀时代”。

这四种本集虽然都是为社会实践和一定阶级利益而编订的,有其社会意
义和社会目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的作用日益减少,专为祭祀用的《娑
摩吠陀》和《夜柔吠陀》也就成了过时的东西,而《梨俱吠陀》和《阿达婆
吠陀》仍然放射着它们不朽的光彩。但这四部吠陀都是很重要的社会史料。

为传授《吠陀》,各派婆罗门还编订了一些文献,称为《梵书》。《梵
书》主要记载举行祭祀的规定、仪式及风俗习惯等,是对本集的解释和说明,
另外还有许多繁琐的讨论。虽然《梵书》中有许多神秘主义的枯燥说教,但
也有不少神话传说,而且散文体也从此发展起来,所以在文学发展史中有它
一定的地位。最著名的《梵书》有《百道梵书》、《爱达罗氏梵书》等。

继各派《梵书》之后是各派的《森林书》,或译《阿兰若书》,是梵书
的续编。据说只在森林中秘密传授。书中虽不讲如何进行祭祀了,但却发展
了神秘主义的理论。现存的《森林书》有《广森林书》、《鹧鸪氏森林书》、
《他氏森林书》等。

《奥义书》又发展了祭祀理论中的神秘主义。《奥义书》系梵文词,音


译为《乌婆尼沙昙》,是吠陀圣典的最后一部分,所以又称《吠檀多》,即
“吠陀的终结”。《奥义书》的主要内容是些神秘主义的说教和一些哲学著
作,不少地方解译了生、死、灵魂、天地等宇宙论和人生观。《奥义书》中
较古部分开始提出的“梵”和“我”的哲学问题和理论,后来大有发展。这
些唯心主义派别总称“吠檀多派”,在近现代的印度和西方均有广泛传播。
各派《奥义书》很多,大概有 
100多部,其中较古的大约有 
13部。最著名的
《奥义书》有《歌者奥义书》和《广林奥义书》等。

与“吠陀”有关的还有经书。大约是公元前 
5世纪至公元 
2世纪间的产
物,相当于印度的《孝经》与《礼记》。经书又分三类,一是《所闻经》,
是一般祭祀仪式的提要,记述祭祀的规定及祭祀的做法;二是《家宅经》,
讲的是一般节日庆祝和日常礼仪规定,说明家庭里举行的生死婚丧等礼仪;
三是《法经》,它讲的是社会上各种人应该遵守的风俗习惯和法律,后来发
展成各派的法典。

除上述外,还有与吠陀有关的其他书,和经书统称为“吠陀支”,是研
究吠陀的辅助著作,通常把它们分为六支。上述的经书为一支,讲的是祭祀、
礼仪、风俗习惯及法律规定,称为礼法学。另外五支分别有语言学,是讲吠
陀诗歌的读法,里面有一些关于语音和语调的规定;语法学,是讲解语法的;
词源学,是讲词的产生和派生的;诗律学,是讲诗的韵律和结构知识的;天
文学,是讲太阳、月亮、火星、木星、金星、土星等如何运行的,速度如何,
这都是天文学的内容,要准确地理解吠陀咒语中提到的星座,必需有一定的
天文知识。

吠陀是口头创作,最早的本集约在公元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