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

第32部分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第32部分

小说: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出现,但它却表现了古代印度劳动人民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合理要求与想
象,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至于那些动物故事的幻想性就更强了。印度民间故事中有大量的动物故
事,把动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特点。这些故事中,常常是一方面保留着
动物原有的性格特征,如猴子的机灵、骆驼的憨厚、驴的愚蠢、狮子的残暴、
狐狸的狡猾;另一方面又把人类社会中的复杂社会关系反映到故事中去,使
动物具有人的思想和性格。这些故事想象丰富,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通过
动物之间的纠葛,写出人情世态,有着深刻的寓意。

印度民间故事是古代印度人民与统治者进行思想斗争的武器。印度民间
故事反映出古代印度社会的真实面貌。在这幅光怪陆离,色彩纷呈的画面里,
可看到形色各异的人物:有国王、王后、王子、公主、大臣、婆罗门、刹帝
利、法官、商人等社会的上层人物;也有农民、手工业者、小贩、苦行者、
猎人、吠舍、首陀罗等被压迫与被剥削者。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民间故事
里,总是正直、善良、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得到好的结果,而那些坏人、压迫
者、剥削者、贪财者、忘恩负义之徒都没有好下场。神奇的法宝,也只有落
在好人手里才会显灵,一旦被坏人掌握,不是失去作用,就是受到惩罚。好
人得好报,恶人得恶报;惩恶扬善,泾渭分明。在那个时代,人民在现实生
活中不是主人而是奴隶。为了反抗残暴的专制制度,人民进行了前仆后继的
斗争;为了反抗统治阶级的思想禁锢,人民就创作了民间故事与之分庭抗礼。
所以民间故事实际上成了古代印度人民与统治者进行思想斗争的重要武器。
人民把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愿望,都寄托在民间故事之中。在
这个领域里,他们热情歌颂自己的英雄,无情鞭挞剥削者;宣传自己的道德
观念,戳穿敌人道德的伪装。


印度民间故事有其明显的特点,凡是读过印度民间故事的人,无不留下
以下几个深刻印象:

印度民间故事有其明显的特点,凡是读过印度民间故事的人,无不留下
以下几个深刻印象:

第二,歌颂弱者团结起来,战胜横行霸道的强者,这是印度民间故事的
一个重要主题。如《鹌鹑和大象比哈利》中,鹌鹑、乌鸦、苍蝇、青蛙四个
小东西,团结一起战胜了欺侮他们的大象。《珍贵的友谊》写了鹰、狮子、
雌鹗、乌龟四朋友战胜猎人的故事。《捕鸟人和鹌鹑》说的是鹌鹑王带领大
家一齐起飞,抬走了猎人布下的网,不但自己获救,而且迫使猎人另谋生路
去了。这些故事中,总是弱者用团结和智慧的力量打败愚蠢的强者。故事写
的虽是动物,表现的则是现实社会中的斗争。它鼓励受欺侮的弱者起来反抗,
启迪人们,在吃人的社会里,被压迫者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三,印度民间故事没有放过对权势者们的讽刺和揭露。它把矛头对准
暴君、奸臣、居心叵测的法官、贪心的地主、吝啬的婆罗门、狡猾的商人以
及愚蠢的御用文人等。它毫不留情地揭穿他们道貌岸然的假面孔,还他们以
丑恶的真面目。如《暴君》中,一个无恶不作的暴君突然死去。正当全国人
民张灯结彩庆贺这件喜事的时候,一个卫兵却哭泣起来。新国王十分诧异,
问他为什么哭,他回答说:“我现在哭泣,是担心先王对阎王爷也是这种态
度,万一阎王爷也害怕他,再把他送回来可怎么办?”多么绝妙的讽刺!作
者没有去写暴君生前的恶行,单写他死后给人们留下的余悸,这种揭露比正
面的谴责还要入木三分。此外,《会变金币的海螺》嘲弄了贪心的商人;《男
孩苏克纠里亚》通过机智的男孩,惩罚了一毛不拔的地主;《居心叵测的法


官》以动物故事的形式,揭露了法官假正经、真害人的本质。总之,这些讽
刺是辛辣的,一针见血的。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在等级森严的印度古代
社会中出现,尤令人敬佩。同时,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尖
锐性。

官》以动物故事的形式,揭露了法官假正经、真害人的本质。总之,这些讽
刺是辛辣的,一针见血的。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在等级森严的印度古代
社会中出现,尤令人敬佩。同时,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尖
锐性。

印度的文化宝库里,有丰富的古代寓言。这些寓言,短小精悍,构思巧

妙,语言深刻,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一起,以鲜明的形象和简

洁的哲理启迪人们的智慧,揭露丑恶的现实,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在社

会、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内均起了重要作用。印度寓言有明显的民族特色,

不愧为巨大的思想和艺术宝库,在本国,乃至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即使

在今天,寓言仍然熠熠闪光,有着现实意义,起着重要作用。

印度古代寓言出现很早,在公元前 
15世纪前后写成的《梨俱吠陀》中已
有记载。印度寓言比希腊的要早,恐怕这是事实,因为公元前 
6世纪《伊索
寓言》里已有不少印度寓言,可见印度寓言早就对希腊发生了影响。中国这
方面也受到印度的影响,那是后来的事情。

印度寓言,起初来自民间,是人民口头创作。“每一个宗教,每一个学
派都想利用老百姓所喜欢的这些故事,来宣传自己的宗教,为自己的利益服
务。因此,同一个寓言故事,可见于佛教的经典,也可见于耆那教的经典,
还可以见于其它书籍。佛教徒把它说成是释迦牟尼前生的故事,耆那教徒把
它说成是大雄前生的故事,其他人又各自根据自己的信仰把它应用到其他人
身上。”①因此,原来的寓言就有所分化。

印度寓言的高度发展,即它的黄金时代,大约是在公元前的几个世纪里。

当时在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繁荣的同时,由于小王国林立,相互

攻伐,使商业的发展受到影响。印度人民从很早的时代起,就有一个强烈的

统一愿望,希望过和平安定日子,人们思想非常活跃,从而引起了科学、文

学和哲学等学术的空前繁荣,也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各教派的

弟子们,为了宣传宗教和提供例证,以及统治者为了更好地进行统治,他们

全都看中了民间流行的生动活泼、语言精辟、深入人心的民间寓言,或收集

整理,编成专集,或改造修改,杂入经典。例如《五卷书》、《益世嘉言集》、

《百喻经》等等,就属这类。

印度寓言故事倍受欢迎,世代流传,影响很大,这与寓言的特点有密切
关系。它的特点之一是富有反抗精神。而由于社会残酷,压迫沉重,斗争复
杂,人民百姓的斗争和反抗方式也要讲究。出于斗争的需要,要曲折隐晦地
表现自己的思想,需要托物寄言。加之印度的自然特点,多有珍禽异兽,于
是大量动物形象进入了寓言故事,这是印度寓言的又一特点。它告诉人们:
凶恶残暴的动物本性难改,是善良被害动物的敌人;只要他们存在,山林的
世界就不会有和平安定的生活。这类寓言故事想象丰富,生动活泼,妙趣横
生,我们自然应当把它们当作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品来欣赏,而不会把
它们等同于动物学的文章来看待。故事的结局,总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这是印度寓言的又一特点。例如印度寓言《聪明的兔子》,讲的是聪明弱小
的小兔,为众兽报仇,巧计使凶恶的狮子掉进井里淹死。这些故事,总是弱
者用团结和智慧的力量打败愚蠢的强者。写的虽是动物,表现的则是现实社 


①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415页。

会中的斗争。尽管这些在现实生活中虽属少见,有时也难于实现,但是却表
现了人民的理想与愿望,它是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意志体现。这些寓言故事,
既是动物的事,又是关于人的事,但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事。这是人与动物
的统一,现实与幻想的统一,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它鼓励受欺侮的弱者起来
反抗,启迪人们,在吃人的社会里,被压迫者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强大的
敌人。

会中的斗争。尽管这些在现实生活中虽属少见,有时也难于实现,但是却表
现了人民的理想与愿望,它是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意志体现。这些寓言故事,
既是动物的事,又是关于人的事,但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事。这是人与动物
的统一,现实与幻想的统一,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它鼓励受欺侮的弱者起来
反抗,启迪人们,在吃人的社会里,被压迫者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强大的
敌人。

寓言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印度寓言的又一特
点。翻开印度的寓言,仿佛看到天鹅抬着乌龟在天空飞翔,接着又听到乌龟
因自满开口讲话,掉在地上而被甩成粉身碎骨的声音;又仿佛看到一只狼掉
进染缸后的可怜样子,而后又招摇撞骗的可憎举动;一只狐狸耀武扬威地走
在老虎面前,也不由得使人深思,现实生活中有谁是这种形象,等等。印度
寓言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乃至一草一木,一鸟一兽,无不栩栩如生,生
机勃勃。

印度的寓言故事主题很多,内容广泛,除了政治性和宗教性的以外,还
有许多教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劳动、学习、斗争等方面的寓言,或
者告诫人们如何掌握事物的规律,避免犯错误等等。有的教人要未雨绸缪,
勿临渴掘井,如《聪明的天鹅》;有的教人办事要调查研究,避免主观主义,
如《鹦鹉黑姆林格》;有的教人要纳人善言,不要忘乎所以,如《爱唱歌的
驴》;有的教人要有自知之明,如《狼崽儿》等等。有些寓言短小精悍,含
义深邃,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甚至读后使人捧腹大笑,而在笑的背后,却
包含一些尖锐的讽刺和深刻的教训,给人们以启发。

印度寓言结构新颖,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故事的编排常常是全书有一
个基干故事,然后故事中又派生出新的故事,如此环环相套,从而编织成一
个庞大的故事集。故事集的规模之大,令人惊叹不已。而读起来又扣人心弦,
引人入胜,使读者恨不得一口气想把全书读完。这种风格,不乏其例。

上述寓言故事的特点,为印度所特有。同时,对中国文学艺术和思想影
响甚大。

印度古代寓言故事传入中国后,很大一部分保存在佛教书籍中,有些故
事大概是印度佛教徒从民间流传的材料里取来,也有些可能是信仰佛教的人
创作的。这许多寓言故事传到中国被译成汉文后,便成了我国文学宝库的一
部分。信仰佛教的人重视这里面的宗教教训,而一般人和文学家却对那些曲
折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感兴趣。尽管故事情节有时很奇怪,寓言里还夹杂着
宗教教训。但是很多作品都是富有生活气息,为历代人所喜爱,被人们作为


文学作品来欣赏。这类作品集很多,例如《杂譬喻经》、《杂宝藏经》、《六
度集经》、《大庄严论经》、《百喻经》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