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国名著诞生记 >

第12部分

中国名著诞生记-第12部分

小说: 中国名著诞生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写到他胜利地进入北京为止,也可以写到他失败了,仓皇地退出北京为
止,还可以写到他在九宫山牺牲为止。过去有剧本写他失败后出了家,那也
是一种结束故事的办法。一部长篇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难关是头。如何结尾,
在创作的进程中还有充分时间进行思考,作出选择,而如何开头的问题必须
首先解决,否则就无从动笔。一般说来,如何开头,关系着一部长篇小说的
主题思想和题材的具体内容。

在考虑和选定如何开头的问题时,必须同时考虑小说内容的全部轮廓,
包括重要的人物活动和重要的故事情节。拿写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战争说,可
以只着力写几个农民英雄人物,而把其余的人物都放在可有可无的陪衬地
位,也可以人物稍多一点,但不要认真写反面人物;可以只写李自成革命活
动的一条线,或者再加上张献忠的活动作副线,等等。在这个问题上,并没
有“一定之规”。但不管怎样,创作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小说的开头有带
动全书故事发展的作用,必须认真对待。倘苦对全书主要人物活动和主要故
事情节心中无数,小说应如何开头便不好决定。小说的开头和全书内容,是
部分和全体的有机组成:同时,这个问题和小说的主题思想也是互相联系的。
孤立地评论一部长篇小说的开头好不好,那是没有意义的。

一部长篇小说的具体内容,必须经过对历史事件、有关的历史人物、当
时的各方面历史生活等等,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以后才能确定。其实,历史
事件和历史人物也包括在历史生活之内。不了解历史生活,就不会有小说的
内容。不进一层看,必须首先确定了小说的具体内容,然后才能确定小说的
艺术结构。前者是创作小说的基础,而后者是通过小说的独特艺术形式反映
历史生活的一种手段。我们这样看问题,在哲学中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在
文学上符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那种凭着作家的主观要求和感
想,先确定小说的主题思想,然后用一些剪裁拼读的事件,和几个人物的活
动和对话,去说明主题思想,也可以写成作品,而且比较省力。但是我认为
这是一条不可取的道路,在哲学上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上违背现实主
义,其结果必然不能够正确反映历史生活。

历史生活是非常复杂、非常丰富多采的。如何反映复杂的历史面貌和它
的丰富多采,是我在写《李自成》小说中努力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初步


研究了明末和清初的历史之后,就大致确定了这部长篇小说的内容和结构。
从内容方面说,我希望我的小说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战争为主线,写出明、
清变动之际各个阶级、阶层、政治集团、军事集团、各种社会力量的复杂关
系,动态,同时写出各种力量的代表人物,对其中一部分人物则希望努力把
他们放在典型的生活环境中写出他们的典型性格。我一开始就抱着一个自不
量力的奢望,即在这部小说中反映明、清之际我国封建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通过艺术形象使读者能够得到较为广泛的历史知识,并对读者了解全部封建
社会有所帮助。因为我怀着这么一个希望,而且伴随着对历史的初步认识进
行着形象思维,愈来愈多的故事情节和生活画面在我的心中出现,而且很生
动。于是我更加希望自己能够写出规模较大的历史小说来。

生活中充满着不同性质和不同特点的矛盾。如何在生活中观察和选取矛
盾,写好矛盾,从而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写出有积极意义的主题思想,这是
每一个小说家的艺术任务。不妨说:写小说就是形象地写社会生活矛盾。因
为小说是艺术,所以它所写的社会生活矛盾不仅是形象的,而且是经过集中
了的、提炼了的社会生活矛盾。长篇小说故事的发展,有各种写法。我们近
些年常见的中篇和长篇小说,多数是采用单线发展的写法。所谓单线发展,
当然也不是绝对的。除主线外其他矛盾都不充分展开,或故事仅仅跟随着主
人公向前进行,都算是单线发展。古典名著中如《唐·吉诃德》、《西游记》、
《红与黑》等等,都是单线发展。单线发展的结构可以写出很好的中、长篇
小说,这是众多的古今中外作品已经证明了。

我在《李自成》的结构问题上不是采取单线发展的方法。为要在一部小
说中写出明、清之际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比较广阔的生活画面,我采取复
线发展的结构方法。以李自成为代表的农民革命力量为一方,以崇祯皇帝为
代表的封建大地主反动力量为另一方,它们之间的生死斗争是小说中的矛盾
主线。明朝和关外清朝的战争是一条重要的副线,到第五卷后半部,这条副
线升为主线,而李白成与明朝残余力量的斗争则降居副线。张献忠的活动在
小说中构成第二条副线,也是贯穿始终的。另外,以李自成为领袖的这支义
军中也有各种矛盾,较重大的矛盾将从第三卷逐步展开。以崇祯为首的地主
阶级内部也到处充满矛盾,错综复杂,斗争一直深入到宫廷内部。

一部长篇小说不能写得零碎,也不能写得头绪纷乱不清。作家好比一个
建筑工程师,要设计一座大的城市建造,他,先确定一条中轴线,然后各种
建筑群围绕中轴线星罗棋布,疏密得体,而每一个建筑群中又自成一个完整
的布局。我为着避免结构琐碎和头绪不清,在开始动笔前决定采取分单元集
中描写的方法。几章(最多的有十几章)为一个单元,单元与单元轻重搭配,
努力追求笔墨变化,色采丰富。上一单元和下一单元可以互相衔接,但一般
地不采取衔接办法,而是突然接入另一件事,以便展开矛盾,好像横云冷岭,
又好像峰回路转,另换一番境界。尽管故事的进程被隔断了,实际靠着故事
发展的内在逻辑给读者留下悬念,笔断而意不断。在每一个单元中,甚至在
每一章中,我同样追求虚实相间,笔墨变化,色采丰富。有一句老话说:“文
似看山不喜平”。平庸单调,一览无余,一杆子插到底,这是长篇小说的大
忌。我的这些属于小说结构方面的想法,不是抽象的美学问题。美学来源于
生活。不管是历史生活或现实生活,都是十分复杂和十分丰富多采的。我们
经过对生活的观察研究,应该寻找一套能够反映复杂生活的方法,包括长篇
小说的结构问题,这种方法在古典小说家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再经过我们


亲身创作实践,有意识地作出探索,便会初步解决长篇小说美学问题的一部
分。关于长篇小说的美学问题我只是有心探索,但许多论点还远远没有成熟。
我曾经用一首七律概括我对像《李自成》这样长篇小说的内容和布局的追求,
不妨抄在下边:

我爱史诗采色多,缤纷世相入网罗。
英雄痛洒山河泪,儿女悲吟离乱歌。
方看惊涛奔急峡,忽随流水绕芳坡。
丹青欲写风光细,不绘清明上汴河。


这首诗未两句是说在像《李自成》这样写农民战争的小说中也应该有细
致的风俗画描写,但不能像《清明上河图》那样替封建社会歌颂太平景象。

一部长篇小说的分卷,是根据小说中主要矛盾线的发展段落决定的。《李
自成》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分为五卷。当然,决不是说我认为必须分为五卷,
不可变更。分卷多一点,少一点,可以灵活掌握。现在我只就第一卷的开头
谈一谈我的意图。第一卷,我不从李自成幼年写起,也不从他开始起义写起,
而从潼关南原大战写起,什么道理?我如果从他幼年或开始起义写起,必须
要花去很多笔墨写他的成长过程和前期革命活动。在这部小说中虽然也常常
写到农民在封建压迫下走上起义道路的情况,但不是我的主要着眼点,所以
我不写李自成的起义经过和前期革命斗争。这和我希望在书中表现的主题思
想关系不大。我希望在小说中写出李自成领导农民革命战争的最值得重视的
经验教训,同时也写出封建社会中农民战争的基本规律,所以要集中力量写
他的最后几年。写李自成革命的经验教训和农民战争的基本规律是全书的总
主题,第一卷还有一个相对立的主题,即革命运动的领袖人物在遭到严重挫
折后应该抱什么态度。是灰心丧气,动摇观望,妥协投降?或者相反,是百
折不挠,惨淡经营,用各种办法重整旗鼓,推动革命高潮?从李自成的斗争
历程中我采用潼关南原大战作为开始,就是这么考虑的。关于他的前期生活,
我要向读者作适当交代,但避免用大段倒叙办法,而是分散地化入一些动人
的细节描写中。化入是生活情节的有机结合,需要作者匠心经营,然而我愿
意用这种难度较大的写作方法。另外从潼关南原大战开始,就会把主人公及
其周围的人物放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中塑造性格。这种办法,也是在典型环境
中写典型性格这一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的一种运用。但是在第一卷中,小说的
实际开头不是从李自成写起,而是从北京写起,写清兵侵入北京附近,崇祯
对和与战举棋不定,同时既关心清兵所向,又关心官军是否能将李自成在潼
关附近一战消灭。这样开头,我怀着两个目的:第一是,从全书五卷的结构
考虑,从明朝对清朝的中国内部民族战争开头写,最后以中国内部的民族战
争结束,首尾照应,全书结构会给人一个完整感觉。第二是,从北京开始写,
容易使读者很快就了解全国形势。

大部分的长篇小说,人物众多,情节繁复,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开始时头
绪分枝太多,人物只有影子。因此,我到第二卷才使故事和生活领域逐步展
开,到第三卷才使清方的主要人物正面出场,同时在书中再现三百多年前关
外和江南的生活画面。有少数读者看过第二卷以后说不如第一卷的头绪干净
清楚,我想之所以有此意见,除我在艺术上没有处理好的问题之外,也可能
是有些读者多年来看惯了单线发展的小说,暂时对多头绪的长篇小说不习


惯。

谈小说的内容,本来应该谈一谈《李自成》的主题思想。但是为篇幅所
限,而这个问题必须作必要的历史分析,才能说明我为什么不同意不满足于
已往的关于李自成进北京后迅速失败的各种论点,提出我自己的具体认识。
这个重大问题需要费相当多的笔墨,只好与人物塑造的问题都留待异日漫
谈。


周而复

(1914—)


原名周祖式。安徽旌德人。一九三八年光华大学英文系毕业。同年赴陕
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任文学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一九四○年后在重庆
《新华日报》社工作,任《群众》周刊编辑。一九四六年到香港,任中共香
港工委文艺工作委员会委员、副书记。编辑《北方文丛》,同时与茅盾、张
天翼、楼适夷等编《小说月刊》。一九四九年后,历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统战
部秘书长兼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第一副部长,中
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协副会长、中国拉丁美洲友协副会长,
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委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