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

第3部分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第3部分

小说: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鲜艳却不媚俗。所用颜料以矿物质为主,历久不退,至今仍光彩夺目。在
我国人物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毗卢寺为何建在滹沱河滨?当地民间流传着种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
是为了镇九小龙。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有一小湖,湖水与滹沱河相通。湖溪两
岸,绿树成荫,百花争艳,风光秀美。有一天,龙王九子闲暇无事,溯滹沱
河而上观景玩水,来到上京村东湖中,恰遇一个名叫京花的村姑到湖边掏水,
九小龙上前调戏,京花慌忙呼救,众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用锄头把九小龙
打得头破血流。九小龙恼羞成怒,引来滹沱河水,兴风作浪,一时间波涛汹
涌,房倒屋塌,人畜伤亡无数。毗卢佛东游到此,见九小龙所作所为,即口
念经咒,片刻间使水退浪息。九小龙见毗卢驾到,忙跪地认罪求饶。毗卢规
劝小龙回归东海,为民及时布雨。从此,上京村一带连年风调雨顺,人们过
上了丰衣足食的安乐日子。后人为了纪念毗卢佛降服九小龙,便把村边的小
湖称“九龙湖”,并在湖边兴建了这座毗卢寺。
                              天下第一桥
    北方人爱听秧歌剧。秧歌剧中有一个传统剧目叫《小放牛》,剧中唱道:
 “赵州桥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是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
轧了一道沟。”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在赵县城南2。5公里处,它横跨洨水南北两岸,
建于隋朝大业年间(605—608),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桥体全部用
石料建成,俗称“大石桥”。
    赵州桥结构新奇,造型美观,全长50。82米,宽9。6米,跨度为37。37
米,是一座由28道独立拱券组成的单孔弧形大桥。在大桥洞顶左右两边拱肩
里,各砌有两个圆形小拱,用以加速排洪,减少桥身重量,节省石料,这在
建桥史上是个创举。桥面两边的栏板望柱,雕有各种精美图案,刀法苍劲,
造型生动。在结构上,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给人一种巨身轻灵、跃跃欲飞的
动感。线条刚劲之中见柔和,稳重之中显轻灵,雄伟之中含隽永。在主拱顶
上雕有龙头的龙问石一块,八瓣莲花的仰天石点缀于桥侧。这些雕像,寄寓
着大桥不受水害,长存水安的愿望。赵州桥在中外桥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对我国后代的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敞肩拱”的远用,为世
界桥梁史上的首创,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一桥”是当之无愧的。赵州桥的精
巧可夺天工,举世无双,引来许多文人墨客的咏叹,把它比作“新月”、“玉
环”、“长虹”、“苍龙”等。他们颂扬大桥“力将岸争,势与空斗”。唐
朝的川颖说此桥“制造奇巧,人不知其所为”。宋人杜德源有“架石飞梁尽
一虹,苍龙惊蛰背魔空,坦平箭直千人过,驿马驰驱万国通,云吐月轮高拱
北,雨添新水去朝东”之句,堪称颂桥的代表作,而前人的“水从碧玉环中
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更集中地概括了大桥之奇。
    据唐中书令张嘉贞撰写的《石桥铭序》载:“赵州洨河石桥,隋匠李春
之迹也。”经考证,赵州桥确系隋代匠师李春和众多石匠集体建造。千百年
来,赵州桥成了名闻中外的优秀建筑,被誉为华北一宝,所以自宋代以来,
广泛流传着鲁班修桥的神话故事,人们把匠师李春喻为“圣人”。相传古代,
洨河水一到夏秋两季便浊浪翻滚,常常泛滥成灾,两岸百姓有急事谁也过不
了河;平时也只能靠木船摆渡,很不方便。一夭夜里,月光皎洁,工匠祖师
鲁班,赶着白花花的羊群来到洨河边,瞬间,羊群化作各种各样的石头,鲁
班挥锤动工,至拂晓时分,一座雄伟壮丽的大石桥身披晨曦横跨洨河两岸,
这一喜讯即刻轰动了百姓,人们奔走相告,同时也风闻到仙界。“八仙”之
一的张果老十分惊讶,约了柴王爷一同试桥。只见张果老倒骑毛驴在前,驴
背褡裢里装着日、月;柴王爷推车在后,车上装着五岳名山。行至桥中心,
将桥压得摇摇欲坠。鲁班见势不妙,一纵身跳入水中,用手将桥托着,才使
大桥安然无恙。桥面上,毛驴上坡吃力,留下了几个深深的驴蹄印;小车过
重,车轮碾出了一道深沟;柴王爷用力过猛,右脚一打滑跪在桥上,留下了
一个大大的膝盖印;大桥下面,鲁班用力托住桥身,留下了一只大手印。这
就是大石桥上留下各种痕迹的由来。如今,你如果有幸参观这座被称为“天
下第一桥”的赵州桥,这些痕迹仍然一一清晰可见。
    赵州桥 (安济桥)对我国桥梁建筑影响深远。座落在赵县城西门外、与
其相距不足5里之遥的永通桥便是一例。永通桥又称“小石桥”,横跨清水
河上。建于金代明昌年间 (1190—1195),与安济桥结构形式完全一样,亦
为单孔石拱桥,全长32米,跨度26米,宽6。3米,由20道并列的单拱构成。
桥上栏板雕刻精美,当地老百姓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大石桥看功劳,小石
桥看花草。”意思是说,大石桥看的是对世界桥梁史的贡献,小石桥看的是
精美的装饰。现存的栏板多为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的遗物,分为两种类
型:一是栏板两端雕成斗于蜀柱,上有优美的浮雕,雕着人物和奇禽异兽,
画面栩栩如生;二是以荷叶墩代斗子蜀柱,花板为两幅鸟语花香图,细观之,
如闻花香,如见乌飞,真乃精美绝伦!俗传鲁班修大石桥时,其妹鲁姜修小
石桥,兄妹争胜,限一夜完工;鲁姜技艺不如鲁班,只得处处模仿大石桥,
天将拂晓,工犹未竣,幸得天神暗中相助,妹竞胜兄,且若干部分较大桥为
优美。另有民间传说,此桥为鲁班的二徒弟永聪所造,因而小石桥名永聪桥,
年代久了,人们叫溜了口,叫成了“永通桥”。
                             封龙山及其庙会
     封龙山位于河北获鹿与之氏两县之间,距石家庄市区20公里。它西接太
行,东临平原,远望势如腾跃欲飞的巨龙,故又名“飞龙山”。封龙山峻峭
雄伟,风光奇丽,有河北省境内仅存的汉碑及最早的书院,有佛、道、儒三
教祠庙寺观,有地方特色极其浓厚的庙俗及动人的民间传说。古往今来,封
龙山以其奇秀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吸引着无数名士、高僧、
文人墨客前来探幽揽胜,或寻踪访古,或求经悟道。他们泼墨遗情,挥毫抒
怀,在封龙山留下了众多的诗文词赋和题碣石刻,给封龙山增添了丰富的文
化内涵。如今封龙山已辟为风景名胜区,每日迎接着慕名而来的游客,而一
年三度的大型庙会,更是游人如织。
     封龙山上古老的花岗变质岩经历了亿万年的大自然造化,形成了干奇百
怪、绮丽多姿的奇峰异石。狮子峰恰似一头雄狮蹲坐于山巅南缘,威风凛凛,
气宇轩昂。它旁边的熊耳峰,好像一只笨悍的大熊双耳矗立,似乎在聆听山
风呼啸和泉水叮咚之声。元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安熙在封龙书院讲学期间,
曾登熊耳峰,极目远眺,胸襟浩荡,感慨万千,极言熊耳峰之壮观,留有《熊
耳峰》诗,诗中唱道:“探穷不惮远,行登最高峰。顿觉天宇近,一洗群山
空。奇哉此绝境,造化天无功。神襟日以旷,写我浩荡胸。”
     龙首峰是封龙山之龙头,其上有一孤石、高10余米,石壁如削,奇险无
比,人们唤为“飞龙角”,安熙咏叹曰:“奇峰千侧高,突兀倚天表。”华
盖峰山顶平缓,形如头盖,显得粗犷稳重。螺峰酷似一只海螺出水,质朴中
蕴含着秀美,远望令人回味无穷。狮子、熊耳、华盖、龙首和螺峰合称为封
龙五峰。大自然雕凿了它们如兽似物般的形态,人们以形命名,奇峰好像获
得了灵气,从而引来诗人名士赞叹不绝。
      “天下名山僧占多”,自古被誉为“燕赵第一名山”的封龙山也不例外。
山上有寺庙多处,如北坡的白草庵,南崖的东、西石堂寺等。与其它地方不
同的是,这里佛教寺院与道教宫观并存,另有儒家的祠堂,佛、道、儒集于
一山,给封龙山增添了浓厚的宗教文化气氛。山南崖东石堂现存一窟,窟中
央为释迦雕像;西石堂现存三窟,一窟有释迹卧佛一尊,二窟内供三世佛、
四壁浮雕佛龛造像计有千余尊,三窟内雕普贤、观音和文殊菩萨坐像。石窟
开凿年代大约为北齐至宋代,当年这里是一处香火兴盛的佛教胜地,其历史
可上溯之东晋十六国时期,当时重要的佛教代表人物——高僧释道安长期居
于封龙山,在这里主持佛经翻译。他创编的《综理众经目录》是我国第一部
佛经目录,他制订的僧规为各地寺院所遵循;沙门弃俗姓,统以释为姓,也
自道安始。山上较大的道教遗迹有修真观、老君堂、玉皇庙、灵官庙、老母
庙等。
     封龙山的传统庙会以宗教文化为主要内容,其悠久历史,可追溯到隋唐
以前。起初的庙会与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届时,在庙祠里摆设一些屠宰的
牲畜为祭品,祭祀地祇山神。东魏以后,州、郡所在地北迁至今正定县,山
北麓的宗教文化随之兴盛。寺庙祠堂崛起,祭祀活动频繁,庙会也随之盛行,
逐渐形成定期的庙会活动。至近、现代,封龙山庙会主要由北麓的南故邑村
主办,每年三次,即农历三月十五、六月二十三和十月十五。春夏的两次庙
会,源于古代的祭山求雨的传统祭祀活动,秋季庙会则沿袭于古代庆丰祈天
活动。每逢庙会,北至保定,南至邢台,西至山西平定,东至冀县,方圆数
百里的香客游人蜂拥而至。庙会期间、有人访古寻踪,题词留诗;有人行商
售货,交流物资;有人登山赏景,游览观光;还有人是来烧香拜神还愿的。
庙会上各种文体活动热闹非凡,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戏曲节目。有当地流行的
唱大戏、踩高跷、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演马戏、耍杂技、打扇鼓等,
名目繁多,目不暇接,令人留连忘返。
                             龙泉寺与龙泉水
     龙泉寺,位于石家庄市西南郊获鹿县韩庄村西龙山南侧。这里环山起伏,
风景优美,自然山林茂盛,林中有山有沟,有亭有庙,为游人一好去处。迈
进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坐北朝南,古朴曲雅的大雄宝殿,俗称大佛殿。
殿为红色墙壁,朱红梁柱,金黄硫璃瓦顶、四周出廊,飞檐斗拱,雕梁画柱,
金碧辉煌,殿檐下明檀嵌板上彩塑着二龙戏珠和龙凤呈祥图。由正殿后墙门
洞拾级而上,即到寺之后院。院不足百平方米,北面峭壁嶂岩,院正中有一
眼不足两米深的砖砌小井,入口直径仅有半米,井底是一块不见边沿的青石。
水从石缝衔接处源源溢出,晶莹透亮,清澈见底,是远近闻名的“龙泉井”。
     龙泉井之水,甚为奇特:洪涝之年水位上涨,满而不溢;干旱之年水位
下降,仍伸手可触。当年,百名僧人饮食生活均用此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
三日盛大庙会,井水能为数以千计的游客解渴消暑。历经数百年不枯不竭,
据明正德三年重修龙泉碑记载:“冬夏异色,阿泉飞瀑,其味甘冽,可以疗
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