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

第37部分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第37部分

小说: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做治疗贫血的辅助剂。藤及根可以入药,具有镇静、止吐、止痛之功能。
白牛奶葡萄还是酿酒、制葡萄汁、蜜饯、罐头、葡萄干的上等原料。
     龙眼葡萄,又名红葡萄、紫葡萄,是张家口地区洋河、桑干河两岸的又
一良种葡萄。它的果实在九月中下旬成熟,果穗大,呈圆椎形,果粒近圆形,
果皮呈紫红色,紫葡萄之名便由此而得。每逢成熟季节,一排排层层叠叠的
葡萄架,纵横绵延几十里,犹如一片清波荡漾的绿海,红得发紫的累累果实
挂满架下,恰似串串珍珠玛瑙。这种葡萄的栽种历史也很久远。相传在唐代,
桑干河畔的温泉屯、暖泉等地就出现了成片葡萄园,至明清年间,暖泉附近
的沙营葡萄便成为敬奉皇宫的贡品。龙眼葡萄滋味鲜美,甜酸适度,古人曾
用“甘而不饴,酸而不酢”之句来赞美之。据化验鉴定,宣化龙眼葡萄含有
糖类、果胶类、各种醇类、有机酸、无机物质、微量元素、含氮物质和多种
维生素。因而,它不仅是美味果品,也是极好的酿酒原料。如今,以它为原
料的干白葡萄酒,被冠以“酒苑新秀”的美称。
                                 蔚县窗花
     蔚县窗花又称蔚县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的精品之一。它用刀工刻
制为主,再加点染而成。常见的品种有戏曲人物脸谱、花卉、草树、鸟兽虫
鱼等,造型质朴,生动有趣,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和民间地方色彩。蔚县剪
纸已有200多年历史,最初借鉴民间刺绣用的花样和僧人在寺庙佛事活动中
的各种剪纸装饰,经过历代艺人长期的艺术实践创作而逐步形成。
     蔚县地处冀西北山地,过去建房一般做两扇耳窗 (风窗),中间为一扇
大窗。大窗为方形九九八十一盘方状小孔。小孔窗12公分见方。而耳窗多为
小盘花,其上部有放烟走风用的大孔转窗。当地群众为了取暖和省钱,多在
春节前和八月十五前用本地产的漂白麻纸糊窗子。传统的蔚县剪纸是贴在窗
户孔上的,基本规格有两种:10×8公分或8×7公分贴于小格窗户上的,和
18×12公分贴于大窗户(风窗)上的,其目的是为了增添节日的祥和瑞气和
喜庆时的欢乐气氛。于是,人们以花卉鸟鲁、戏曲故事美化人生,意在祈求
逢凶化吉、避邪法灾。民间剪纸伴随岁时风俗成为节日点缀艺术品,以表达
民众心愿和理想,如“卧虎听松”、“多福多寿”、“连年有余”、“肥猪
拱门”、“莲开并蒂”、”鸳鸯戏水”等无不是美好心灵的具体表现。而大
红的牡丹,配上翠绿的叶子,显得浓艳欲滴,则暗喻民谚中“红花还要绿叶
扶”的哲理。猪本来是乌黑的,却给它点缀了红鼻眼、粉肚围,并且腰满肉
肥,预示了民间的“肥猪拱门”的丰收胜景。
     现在,蔚县建立了剪纸总厂,下设10个农村加工网点,产品内容由传统
的“花、鸟、兽、虫”扩展到古典人物、戏剧场面、民间舞蹈、古装仕女、
风景名胜等。如今,剪纸已不单纯是农家喜庆佳节的“窗花”,而且广泛用
于年画、门画、书刊插图、封面、书签、贺年片、生日卡等,可分为5大类、
2,0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到过100多
个国家展出。1987年电视片《蔚县剪纸》在中央电视台《九州方圆》栏播出
两次,又在日内瓦第五届世界电信展览会中国馆播映,国外观众看后赞叹说:
 “中国人在一张小纸片上创造了奇迹,中国人聪明,中国人伟大!”
                                   搂发菜
     张家口地区的尚义、宣化等县生长着一种名贵的野菜,叫发菜。因其生
长稀少,故当地人以能搂到发菜为吉,外地人到此也总希望能买到一点带走。
     发菜是大型宴会上必不可少的佳肴,也是海外华人馈赠亲友的珍贵礼
品。这种菜因色黑形如人发而得名。又因发菜的谐音为“发财”,所以常用
以表示生财吉利之意。发菜与蠔鼓配料做成的菜名曰“好市发财”,与猪手
 (猪蹄)配料做成的菜叫做“发财就手”,与鹌鹑蛋配料做成的菜称为“全
春发财”,等等。因取其吉利,在香港、东南亚及海外华人居住的地方,发
菜更成为春节、开市必用的佳品,“发菜”与“发财”变为海外华人的同义
语了。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发菜产量低,适于其生长的地区很少。搂发菜是
很不容易的事情。在漫无边际的荒野,宛如大海捞针,一天跑上几十里路,
也搂不了多少,经过加工,符合出口标准的就更少了。而这种菜却具有较高
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经科学鉴定,它含有蛋白质、钙质等多种成份,具
有助消化、解积腻、降血压、清肠胃等多种功能,也是纺织、袭皮等行业理
想的劳动保健用品。
     关于发菜的历史,流传着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宋朝三关元帅杨景和
双天官寇准,被好贼王强陷害,三军中几位名医都不知他们患的是什么病,
杨景的师父任道安云游到此,闻知徒弟患病,便急忙赶来救助。任道安不仅
精通兵书战策,而且医术超群,切脉后说道:“治这种病需用36味稀缺草药,
还要用龙须凤发做药引子。”“龙须凤发”是指皇帝的胡须和女皇的头发,
到哪里去找呢?任道安想了想说,八贤王的胡须可以代替当今万岁的胡须。
八贤王听罢,立刻剪了自己的胡子送来。任道安又说,中原没有女皇,得到
大辽,把肖太后头顶的红发剪下三根来最宜。众人一听,要取敌国女皇的头
发,这比虎口拔牙还难。忽然孟良跳到佘太君面前说:“我去盗凤发,你们
尽管放心。”果然,孟良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百般周折,终于盗
来三根凤发。任道安取出他从深山里采来的36味药,亲手煎熬,然后将凤发
和龙须化成灰,调进药汤。杨景和寇准喝了汤药,到了晚上,二人就病体痊
愈。后来,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上帝令仙女每人献一根青丝投放人间,第二
天,在杨景军营附近长出了许多像头发一样的发菜。
                               萝川荞面饸饹
蔚县古称蔚州,又名萝川,是河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蔚县十镇,每逢集
日,卖饸饹的叫喊声,洁白的帆布篷组成的一排排饸饹摊,为繁荣的市场增
添了景色。从乡村来赶集的村民,大都要吃上一两碗飘着香气的荞面饸饹。
外地到蔚县的旅客,也要到摊前品尝这种食品。
     荞麦属草本植物类,生长期短,叶为三角形,有长柄,子实磨面如小麦
面粉,可供食用。蔚县养麦种植面积颇广,不论河川、丘陵、山区均有,方
志称“蔚多山岗砂涧,其土燥。以列六清六谷”,荞麦即属谷类。
     制做饸饹时,须将养面用温水和成面剂,在一口大锅上放置饸饹床,为
使锅中汤清饸饹不粘,一般要在汤中放适量的白灰,待水开后,将面剂放入
饸饹床内,用一、二人压床把饸饹即慢慢进入开水锅中,连压二、三剂,用
筷子打断饸饹,盛碗凉水点个滚头,即用笊篱搭出放入凉水盆中,再捞到大
箩筐里,摆成一个个团状备用。集市上的饸饹摊前,一般都有用以热饸饹的
小锅台,火炉上有一口小铁锅,肉汤里放着各种辅菜,如黄花、蘑菇、紫菜、
炸豆腐、西红柿和葱、姜等调味品。摊前备有长桌、小凳,桌上备有醋、辣
椒、香菜等供顾客选用。倾客光顾,卖主先从箩筐里取出一团饸饹,用笊篱
放入开水锅中烫热,捞进碗里,添上肉汤即可食用。
     荞面营养价值很高,除蛋白质、脂肪、淀粉外,还含有铁、磷、钙、铜
等无机盐和柠檬酸、苹果酸、草酸等有机酸,以及维生素B1、B2、P等,对
儿童、老人和糖尿病患者尤其适用。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荞麦具“实肠胃,
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的
作用的记载,常吃荞面对于肠胃病、贫血症、神经系统紊乱、粥样动脉硬化
等疾病有明显疗效。用荞面做的饸饹既筋道又细腻,可现吃现热。盛暑期则
可冷食,调以香油和麻酱,再撒些葱丝与香菜,味道清醇素淡。因此,每逢
集日,饸饹摊前的一排排桌凳,围坐着众多的顾客,卖主高声贬唱:“热乎
乎的肉汤饸饹,不好吃的不要钱,吃了一碗想第二碗!”
     荞面饸饹不仅是旅途的佳馔,在婚配嫁娶、祈年过节的大典中,亦被列
入传统食谱,并赋予美好的象征意义。旧日,蔚县人举行婚礼的前一天 (俗
称“安棚”),午餐一定要吃饸饹,此谓“安棚饸饹起轿糕”,认为“安棚
吃饸饹,白头能偕老”。农历二月二,也要吃荞面饸饹,俗谓“龙行旧道,
人吃饸饹;龙行旧道五谷丰,人吃饸饹运行通。”尤其是每年除夕,家家户
户必吃养面饸饹,以象征“年经岁末,全家和 (饸)乐 (饹)”。
      “荞面饸饹肉汤香,赶集上镇充肌肠”,“可叹省钱,吃碗饸饹解解馋”。
这是在蔚县广泛流传的民谣。近几年,在蔚县城和桃花镇等几个城镇,出现
了荞面加工企业,人们将荞面压成拉面,畅销全国各地,深受顾客欢迎。蔚
县荞面饸饹成了闻名省内外的一种地方风味小吃。
                                关外第一泉
     关外第一泉又名“赤城温泉”,地处赤城县城西北9公里处的一条幽静
山谷。这里山峦叠蟑,苍松翠柏掩映着一幢幢整齐的浴室和鳞次栉比的住所。
温泉左侧是一片园林,果木成行,鸟语花香,下边是青山绿水碧波荡漾的天
然水库,景色迷人。游人到此可见:泉涌之处,筑亭一座,甃石为池,穴径
2米,其上作亭,雕工精细而优雅;亭下泉水滚动,沸腾不息,泉周围有著
名的瑞云寺、金字塔等古老殿阁庙宇衬托;目观池中滚滚而出的白色浪花,
耳闻松涛低吟,使入有清幽闲雅之感。这座温泉的泉水,很早就用来治疗疾
病。经测定,水温在摄氏68℃以上,内含多种矿物质,对多种疾病有较好的
疗效。自汉代起,史书即有记载,现存“寒谷温泉”、“关外第一泉”两座
石碑,均系明代万历年间遗留下的古迹。相传泉眼亭左侧石碑上的“洗心”
二字,系清康熙皇帝到此游览时亲笔所题。
     那么,这“关外第一泉”是怎么来的呢?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
传古时候,山西那边有个叫二郎的小伙子,心眼实在,又力大超人,大伙推
举他当了部落的首领。他每夭早起晚睡,带领人们侍弄庄稼,忙得连中午也
回不了家,午饭由他的老母亲送到田头吃。有一年天气特别旱,石裂缝,土
冒烟,12个太阳把大地烤得如同着了火。二郎就领着人们从远处的河里挑水
浇苗,他担着两个特大的水桶,走得飞快。一夭,眼看晌午偏了,二郎肚子
饿得咕咕直叫,他左顾右盼,就是不见老娘的影子,他饿急了,就往家里走
去。走至半路,发现老娘被热死了。二郎气得肺都要炸了,心想,如果这12
个太阳再这么晒下去,还不知会有多少人给晒死呢!他就到附近山上砍了一
棵千年古树当扁担,挑起12座大山,去撵天上的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