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2004年中国经济可否有悬念 >

第3部分

2004年中国经济可否有悬念-第3部分

小说: 2004年中国经济可否有悬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一个我们说说税率,税率2004年也存在很多变数。可能今天我们坐在这个讲堂的时候,大家已经听说一个信息,我们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在2004年的时候,我们的进口关税总水平,将会比2003年进一步降低,到10。4%的水平。而且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在降低关税壁垒这件事上是一个积极的态度,就比我们答应的时间表,我们总是在快半步这样一个节奏上,而不是往后拖延了半步上,这是一个。

    再一个,我们用税的杠杆,来调整社会经济关系,在过去一年也有很多明显的表现。我们相信新一届政府在2004年,还会动用这个杠杆。比如说2003年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农村税费改革,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大规模调整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一次,联产承包责任制。用存量的资源。第二次用收入和收入相联的税负资源,我们来调整和农民的经济关系。在“非典”中,我们非常果断地用减税,用减免税负的办法来扶持一些受打击、影响严重的产业,还有其它一些方面。税的问题,在目前来说动作可能是最大的。大家也还听说一个消息,从2004年1月1日起,我们为了推进内地和香港之间更紧密的经贸关系,香港本地产很多产品运到大陆来卖的时候,可能采取零税率,零关税率。这些都可能改变我们目前已有的市场竞争格局和分工态势。

    税的问题讨论得目前比较尖锐的问题比这还要多一些。比如说人们正在讨论内外资企业的税率合并问题,原来我们企业的33%所得税,这是内资企业;外资企业有几免几即减,也可能合并成,将来合并的话,平均总税率可能会有一个变化,趋向于降低的变化。再加上,从2002年以来关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办法,起点的问题,也已经是在学术界和社会中引起广泛讨论。税率,已经成为影响调整我们经济生活、经济运行的一个很重要的杠杆,而且即使受客观上的经济运行趋势的影响,也是新一届政府调整经济的、很重要的这么一个举措和工具。所以我说,如果有不确定,有变数,变数从哪个表上能看出来呢?我们从通货膨胀率、利息率、汇率和税率,“四率”中看出来。这“四率”确实值得我们认真的去仔细研究,研究它和经济运行的关系。

    我们刚才说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经济总是有不确定因素的,当人们一致认为它非常确定的时候,很可能变局就会来了。9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都预测,21世纪初世纪之交将是亚洲的年代,环太平洋地区将是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都众口一词说的时候,就是亚洲金融危机酝酿的时候了,我们想确实有这么一个趋势,我们现在及早地把这些不确定的因素认识到,也可能恰好是我们良性增长的,应该说是一个好的因素。

    我想我有这么多意见贡献给大家,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王鲁湘:果然陈教授谈经济问题,让我们听起来就像听美国大片一样,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把悬念的逻辑线索给捋清楚,在陈教授所说的基本的,没有悬念的,四大判断之后,陈教授轻轻地拿出了一个“四率”的问题,让我们在今后的2004年的经济生活中间更加关注,看上去是这种非常微末的,很不引人注意的、可能是零点零几的数字表现的东西,在这个上头大家可能能看出来,我们的悬念、玄机在什么地方?影响中国2004年经济走向的可能的玄机会在什么地方。现在我有一个问题要跟陈教授请教的,刚才您讲话中间,实际上已经提到了中国2003年下半年,各地出现了拉闸限电的问题,那么有很多人就猜测这是不是中国的能源短缺的一个预警信号?

    陈 淮:应该说到能源短缺这件事,我们确实是可以给出一个判断,中国总体上是个能源短缺的国家,有一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我们的石油,人均后备资源储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还不是和资源富集的,不是伊拉克或者美国相比,而是世界平均水平比。我们有个“西气东输”,大家以为我们天然气资源很多。其实不是,我们天然气的人均后备资源储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我们现在一次能源构成中以煤为主,68%的一次能源是煤,但是煤炭也并不非常丰富,我们人均煤炭后备资源储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略多,54%。从这个水平中,从这一组数字中,我想大家很容易得出来,中国能源短缺是一个事实。

    但是不是就能够成为中国经济运行或者进一步持续增长的瓶颈了,这个问题两说。因为中国事实上,我们能源供给结构已经而且将来还必将进一步做出很大的调整。就是说,我们有一部分能源供给依靠于国际市场。我可以这样判断,我们目前的短中期过程中,如果没有大的变故,世界有能卖、有油卖,中国有钱买。人们以为说电短缺了,是因为缺煤。或者柴油短缺了,柴油为什么短缺?因为沿海地区柴油发电,来弥补电能的不足,是不是这个短缺什么时候就能补上?我们什么时候把新的油采出来,我们不是指望这个。我们真的要想平衡这种供和求的关系的话,进口十万吨柴油,一个星期足可以到岸。我们作为过渡性措施,发展起一些柴油发电来,三个月就可以形成供电能力。十年左右周期的过渡性的火电厂、煤电厂有一年也可建成了,所以这并不是一个致命的。我们刚才说市场经济条件下,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的反复交替是一种正常现象,不会说在每一个时点上供和求都是恰好平衡的,那是非常偶然的。有供大于求就一定有供不应求和它相对应。

    王鲁湘:就像钟表一样,摆到中心只是一个小点,其实它更多的是在左右摆动。

    陈 淮:我们得有一个判断,供不应求本身并不是一个好事。但是我们引起供不应求的因素,主要是正面因素,因为工业在扩张,加速扩张,老百姓的消费结构在升级,引起了能源的供不应求。就像普通老百姓现在得心血管病、糖尿病很多,那是因为人民生活改善,吃得好了,但是我们决不可以说,你看我们家多阔,都有机会得糖尿病,那绝对不会是这样的。我刚才说,我们真正短中期应对它不乏手段,这是第一个判断,说能源危机的话,我们这个判断是没有根据的。

    第二个因素,我们还得有一个深入的分析。老百姓的生活改善要住大房子,要买汽车,要用家电,并不仅对能源产生了迅速扩张的需求,对钢铁也一样,为什么钢铁没出现短缺?我们在2000年,中国的钢产量1。2亿吨,2001年1。4亿吨,2002年1。8亿吨,2003年肯定超过2亿吨。我们一年的钢铁产量的增量就相当于80年代初期全年的产量,因为钢铁行业已经比较高度的市场化了。

    那么我们翻过来对比,石油、石化和电力行业,在过去三四年中,在向市场经济靠拢的改革中,可以说步履蹒跚,至今还处在比较高度垄断的这么一个状态下。我想随着目前市场供求关系出现的变化给我们的警示,推进这两个领域向市场经济的改革,也许就会在过去未来几年中,使他们供求关系的变化出现新的力量。

    王鲁湘:现在把问题开放给现场的观众。

    观 众:陈教授,您好!很高兴您来到我们中国农业大学,作为一名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我比较关注关于农业的问题。在2003年的时候,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三农问题成为我们未来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我想问的是,在2004年,您对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一个什么样的观点?谢谢!

    陈 淮:中国农业问题也确实是我们前后两届政府都非常关注的,但是政策的着力点是有些调整。坦率说,我们始终关注农民问题,政策立足点始终是关注农民的问题。2002年的3月份的时候,“两会”结束以后的记者新闻发布会上,有个记者举手问,说朱总理我问您一个问题,说您当总理四年了,你最头疼什么问题?总理说,我最头疼的就是“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收入问题。应该说前任总理朱褣基也非常关注。并不仅仅是家宝总理。但是我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在整个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始终是连年下滑的,从1996年到2000年。1996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是多少呢?8。99%,就是9%。2000年,九五计划结束那年,我们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是多少呢?2。11%。我们年年月月天天讲,关心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我们在粮食问题,产品这一端上,用了敞开收购、顺价销售的办法,来保护农民利益。在投入端上,尽可能在农机具、种子、化肥等方面减低税费,在生产过程中,一系列的减轻农民负担措施,结果是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在整整一个五年计划中间,从9%跌到了2%,这个跌幅是很大的。

    由此我们看出一个问题,新世纪以来我们越来越闹明白一个问题,在农业问题,农业这个领域里头,“农”字上,是解决不了三农问题的。:

    王鲁湘:不能靠农业解决三农问题。:

    陈 淮: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减少农民,是加快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才是根本出路。而且事实上,在过去2001年、2002年到2003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在不断地上升的,去年我们大约也在4%以上,每年中国农民纯收入的增长,我们分析来,90%几主要是靠打工的工资性收入,我们正在加速城市化的推进过程,这是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

    第二个解决三农问题,应该说,我们刚才说的,实际上2003年在农村税费改革,和进一步关于农业地区行政区域的调整,行政区划的调整上,可能还会有一些人们目前正在议论中的一些措施。如果出台,我想也会对农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农业问题绝对不会是2003年或者2004一年,我们就可以把它看出,就把它解决或者看出一个倪端的,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但是我们相信,如果按照从21世纪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有10年到20年时间,我们让两亿中国农村居民,或者更多一些的农村居民搬到城里住,是有把握的一件事。大家可能不信,我们有实证的数字证明,在过去四年里头,2000、2001、2002、2003,我们每年城镇就业总人数增加800到900万。我们只要保持住这样一个规模和这样一个势头,十年城镇就业总人数增加1。2到1。3亿人是办得到的。1。2到1。3亿人就意味着有2亿农民可以搬到城里住,我们略保守一点儿,把它打到15到20年,肯定可以办得到。谢谢大家!

    观 众:陈教授,您好!我想问一个问题,您不是说这几年中国汽车的消费量持续增加,我想问一下,国产汽车能占多少?再一个想问一下,有没有必要现在中国的汽车产业要树立一种走出去的思想?

    陈 淮:你实际在问汽车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它的国产化速度,是这个意思吗?很有意思的问题。

    我们曾经也在汽车领域的一些研讨会指出,真正现在我们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并不是国产车和外国汽车在竞争,而是欧洲汽车、美国汽车、日本汽车之间在中国的市场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