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天朝落日:中国二十王朝覆亡全景 >

第25部分

天朝落日:中国二十王朝覆亡全景-第25部分

小说: 天朝落日:中国二十王朝覆亡全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皇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还政,使献文帝得以自行其是、决断朝事。但随着献文帝执政能力日益增强,这对名义上的母子之间的关系却每况愈下,献文帝对冯太后私生活的干预,激起了冯太后的杀心。476年,冯太后鸩杀了这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年仅12岁的太子拓跋宏即位,他就是未来北魏王朝的一代英明君主孝文帝。冯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重新主持国政,事无大小,均由她来决断。冯太后英明果断,立决万机。天性孝谨的孝文帝事无巨细都一一禀明冯太后。冯太后还亲作《劝戒歌》300多篇,又作《皇诰》18篇,用来教育孝文帝如何修养德操,做一位好皇帝。她还尊崇儒学,在长安为孔子立文宣王庙。平常生活俭朴,不喜奢华。冯太后对孙子孝文帝的刻意栽培,成就了孝文帝日后的千秋盛名。冯太后死时,孝文帝五天五夜浆水不入,哀痛至极,上祖母尊号为“文明太皇太后”,史称文明冯太后。
    孝文帝自490年亲政后,锐意革新,清除积弊。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40亩,妇女每人20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死后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稳定了,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在儒家教育熏陶中成长的孝文帝认为,要巩固北魏王朝的统治,一定要汲取中原的先进文化,改革落后习俗。他想用同化的方法,保持拓跋氏的统治地位。为此,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洛阳。为了减少大臣们对迁都主张的反对,他采取了迂回策略,不提迁都的主张,宣称要大举攻伐南朝。但鲜卑人自450年大战后,害怕同南朝作战,南朝成为唯一的敌国。以任城王拓跋澄为首的文武百官纷纷反对,朝会不欢而散。退朝后,魏孝文帝召拓跋澄到宫中谈知心话,拓跋澄被提醒,改为全力拥护,赞成迁都大计。493年,魏孝文帝出动骑兵30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行至洛阳。正值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多月,道路泥泞不堪,将士叫苦不迭。但孝文帝仍旧骑马上路,作势继续进军。随军大臣们实在受不了了,苦苦劝驾。孝文帝顺势正色道:“我们兴师动众,若半途而废,必遗笑后世。如果不愿南征,就干脆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如何?”大家听了面面相觑。孝文帝说:“不能再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同意继续南征的往右边站。”文武官员虽也多不赞成迁都,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进一步策划改革风俗习惯,宣布了几条法令:改说汉语,改穿汉服,鼓励鲜卑人跟汉人士族通婚,改用汉姓。北魏皇室本姓拓跋,从那时起改姓为元。孝文帝更名元宏。同时进行全国士族门第的评定,官职按门第的高下来分配,低级地方官从低级士族中选取,让这些士族也有希望。通过这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使北魏政治、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挽救了统治危机,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消除了中原地区的民族界限,把鲜卑游牧民族的蓬勃生机与尚武精神注入了博大精深的汉文明之中。煌煌盛唐的横空出世实肇基于斯。以此论之,北魏孝文帝既是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趋势的产物,又是反过来推动和加速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巨人。而一手栽培出孝文帝这伟大君主的文明冯太后也堪称一代女中豪杰,对北魏王朝实际起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

    六镇兵变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曾两次攻打南齐,无功而还,不久病死。其子宣武帝元恪继位,在位17年,33岁病死。传位孝明帝,因年纪太小,由他母亲胡太后临朝。历史本身真是比任何戏剧情节都更富有戏剧性,北魏历来有“子贵母死”的祖制,惟独胡太后是个例外,而北魏历代君主的担心却偏偏就在她的身上成为令人扼腕的事实。北魏中后期的统治者均笃信佛教,先后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开凿石窟,建造佛像。在建都洛阳之前,花了30多年时间,在云冈(在今山西大同)开凿大批石窟,有大小佛像10万尊以上。从宣武帝到胡太后,又在洛阳伊阙的龙门山开凿石窟,建造佛龛。前前后后开凿了24年,征用了80多万人工。这些石窟和佛像现在看来虽然是国宝和文化财富,但当时却是劳动人民的梦魇。
    至胡太后更是奢侈无度,耗费巨资造起一座气势宏伟的永宁寺。寺里供奉的佛像有用黄金雕塑的,也有用白玉雕塑的,高的一座有1丈8尺。寺旁又建造了一座90丈高的九层宝塔。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风吹动塔上的铜铃,发出的声音,十里外都听得到。寺里有一千间僧房,都用珠玉锦绣来装饰,叫人看了眼花缭乱。自佛教传至中国,如此华丽的寺院绝无仅有。
    由于北魏前期国力强盛,掠夺四方,又受孝文帝卓有成效的改革之惠,积累了不少财富。有一次,胡太后偶然看到库房里堆积如山的绫罗绸缎,就想出一个主意,命令贵族大臣都到库房来,把绫罗赏赐给他们,但规定各人要凭自己的力气,拿得动多少就赏赐多少。这批贵族大臣贪得无厌,都想多拿一些。可是,他们平时养尊处优,哪里拿得动许多绢匹。尚书令李崇、章武王元融各背了一叠绢,累得汗流浃背,刚迈出没两步,就连人带绢滚作一团。李崇伤了腰,元融扭了腿,躺在地上哼哼唧唧地叫疼。胡太后命人把他们身边的绢匹全夺了回来。两位大臣偷鸡不着蚀把米,一步一拐空手出了宫门,成为千秋笑柄。上有胡太后带头,下面的贵族豪门便竞相斗富为乐。河间王元琛宴席上用的食器,有水晶杯、玛瑙碗,都精巧华丽得出奇。元琛还请大家参观他堆满金银绸缎的仓库。后来大家到他家的马厩一看,发现连喂马的食槽也是用银子打的。他一面领着大家参观,一面得意洋洋地对章武王元融说:“大家都夸晋朝的石崇富有。我不恨自己见不到石崇,只可惜他没有见到我。”元融从元琛家里回来,懊恼自己没有元琛富有,气得三天都没有起床。北魏的皇室贵族这样穷奢极侈,当然得向百姓穷凶极恶地搜刮。人民忍受不住,纷纷起来反抗。北魏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但真正给了北魏王朝以致命一击的则是北方“六镇兵变”。先前为防柔然,太武帝拓拔焘在北方边境设了6座军镇,后来陆续增加,但仍沿用六镇之称。523年,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北)的匈奴人破六韩拔陵首义起兵。其他各镇兵士纷纷响应。这次兵变通常被解释为底层穷苦士兵的起义,其实是对六镇军士来源的误解。须知北魏六镇及禁军的将卒“往往皆代北部落之苗裔,其初藉之以横行中国者”,是征召于强宗子弟、高门良家,出身鲜卑具有贵族性的职业化军人。北魏以尚武之民族靠军事起家,军事贵族不仅享有各种特权,而且本身就是一种荣耀。但自孝文帝改革尤其是迁都洛阳之后,“以夏变夷”,崇文抑武,使得原本同属统治阶层之人,留居平城的迁到洛阳,接受汉化,继续显贵;而留守边镇的,并未实行汉化,地位已是大不如前。至孝明帝时更彻底丧失了贵族身份,不仅仕途无望,而且沦为永远遭人轻贱的下等府户。此前,洛阳发生的一起羽林军暴乱事件,即因对成为改革的牺牲品不满而群体发难,实际已经是六镇兵变的前奏。六镇兵变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对北魏改革中人为造成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巨大差距这一不公正现象进行的一次强有力的抗议和反击,而并非是什么受压迫的底层士兵的起义,或是简单的对汉化政策的反动。
    面对愈演愈烈的兵变,北魏只好反过来勾结原先设立六镇所要防御的柔然人共同镇压六镇兵士的叛乱。破六韩拔陵战死后,北魏把起义失败的六镇兵士20多万人押送到冀州、定州、瀛州等地安置。但在葛荣率领下,各路起义兵士复合一处,号称百万,声势更大,洛阳为之震动。这时候,被北魏政府安置在秀容(在今山西省)的残余羯族部落的酋长尔朱荣,带领本族8000强悍骑兵,趁葛荣轻敌,设伏山谷,伺机突袭,葛荣兵败被杀。孝明帝因不满胡太后大权独揽,私下密诏尔朱荣进兵洛阳。尔朱荣大喜,立马起兵。走在半路,听闻孝明帝已经驾崩,实为胡太后毒死。兴头正盛的尔朱荣闻讯怒不可遏,拥众直奔京师杀来。同时,拥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尔朱荣大军入京,先派军士把胡太后及其所立的年仅三岁的小皇帝扔入黄河淹死。复请孝庄帝至河阴,欺骗百官说要祭天,诱引百官群集河边。尔朱荣立马横刀,大声叱责说:“天下丧乱,肃宗暴崩,都是你们不能辅弼造成。而且朝臣贪虐,个个该杀!”言毕,纵兵屠戮。死难朝臣人数达2000多人,不分忠奸,杀个精光,史称“河阴之变”。
    此后,尔朱荣即成为风雨飘摇之中的北魏王朝的实际当权者,其后孝庄帝虽伺机刺杀了一代枭雄尔朱荣,但也于事无补,仍摆脱不了任人摆布的傀儡身份。最终,由六镇兵变起家的高欢和宇文泰分别占据关东与关中,各自拥立北魏皇族成员为帝,史称东魏、西魏。不久,二者后人分别上演了禅让把戏,建国称帝,史称北齐、北周。至此,盛极一时的北魏王朝烟消云灭。
    鲜卑拓拔部崛起于乱世之中,备历艰辛、几经浮沉,创建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北魏王朝。冯太后与胡太后这两位不平凡的女子分别对北魏王朝的兴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前者励精图治,汇聚当世英才,并只手栽培出一代英主,承先启后,将北魏王朝推上了强盛的巅峰;后者淫荡自恣,佞佛建庙,内宠面首,外侈财物,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致使上恨下怨,民不聊生,盗贼蜂起,兵连祸接,一举将北魏王朝由极盛推入衰落深渊。所谓成也太后,败也太后。
    而一代英主孝文帝,高瞻远瞩,顺时变革,富国强兵,融合各族,使鲜卑成功融入中华民族之中,形亡而实存,避免了许多少数族群统治多数族群而国破族灭的下场。但改革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公正,人为地造成社会差距过大而引发了“六镇兵变”。后来取代北魏王朝的北齐高氏、北周宇文氏均系六镇军人出身,借兵变起家,其统治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逆向“胡化”改革,其实正是因孝文帝改革而成为改革牺牲品的六镇军人“抗议”胜利的标志。所谓兴也改革、亡也改革。

    欲速不达:隋朝覆亡真相
    隋朝(581—618年),中国历史上重要而又短命的朝代。历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隋恭帝杨侑三世,共38年。隋朝的重要在于它结束了魏晋南北朝300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也为大唐帝国的辉煌盛世奠定了基础。而隋朝又如此的短命,有人将隋与秦相比较,认为这两个朝代有诸多相似之处。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秦隋两朝都有巨大的历史贡献,是继往开来的朝代又是具有深刻历史教训的朝代。那么,历史真的存在周期律吗?隋朝灭亡的真相到底如何?让我们回到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