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天朝落日:中国二十王朝覆亡全景 >

第9部分

天朝落日:中国二十王朝覆亡全景-第9部分

小说: 天朝落日:中国二十王朝覆亡全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么不早说呢?”幽王立即下令每日购进100匹彩绢,命有力的宫女撕裂,以取悦褒姒。褒姒虽然爱听彩绢裂开的声音,却依旧不见笑脸。
    幽王问:“爱妃为什么还不笑?”褒姒说:“妾身从生下来之后,还没有笑过,所以妾身不会笑,不知道笑为何物。”幽王私下与虢石父说:“你若有什么办法让褒后笑一笑,就赏你千金!”虢石父就献计说:“在城外,每隔五里就有一座烽火台,用来防备敌兵。如果敌兵进犯,就会点燃烽火,天下的诸侯看见烽火,就会以最快的速度率领军队,赶来都城勤王。假如诸侯率领军队,浩浩荡荡地赶到了都城,却没有敌兵,皇后必然会笑!”原来,西周的都城镐京离一个叫犬戎的少数民族部落不远,而犬戎的强大,就威胁着周王朝的统治,尤其是镐京的安全。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周王朝在骊山一带建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进犯,把守第一道关的士兵立刻点燃烽火,第二道关的士兵见到之后,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烽火台都冒出了滚滚的浓烟,附属于周朝的诸侯国见到了,就会立刻发兵前来援助。
    听了虢石父的计策,幽王遂与褒姒驾幸骊山,到处灯火辉煌,轻歌曼舞。周幽王向褒姒解释烽火台的用处,告诉她这是传报战争消息的建筑。褒姒听了,不相信在这样一个高土台上点把火,就能召来千里之外的救兵。为了讨得褒姒的欢心,周幽王立即下令,让士兵点燃烽火。听到无缘无故要点燃烽火,群臣都来劝谏说:“烽火台用来救急,必须取信于诸侯,现在无故而点烽火,就是戏弄诸侯!以后倘若犬戎真的来进犯,用什么东西让诸侯发兵救援呢?”幽王一心只为了讨得美人的欢心,一心只为了博得美人灿烂的一笑,哪顾得了其它的后果呢?遂命人点燃了烽火,与褒姒在望边楼欢宴。烽火在一个接一个的烽火台上点燃起来,刹那间火焰直冲云霄,像一条逃命的巨鲸一样,不断地喷出一股一股火柱,向黑暗的远处奔腾而去。各地的诸侯乍见烽火台上烟尘滚滚,以为国都受到进攻,纷纷率领军队前来救援。没多久,各国诸侯皆领兵而至,一路鞍马劳顿,风尘仆仆。到了国都之后,并没有发现敌兵的踪影,看见的只是周幽王正和褒后在望边楼上饮酒作乐,根本就没有什么敌人,才知道自己被国王愚弄了。诸侯们是敢怒不敢言,只能悻悻地率领军队返回。褒姒凭栏远眺,见各路军马匆匆赶来,又悻悻而回的狼狈相,觉得很好玩,不禁嫣然一笑。周幽王一见宠爱的妃子终于笑了,乐得都快找不到北了。
    等诸侯们都退走以后,周幽王让士兵再次点燃烽火,诸侯们不辨真伪,又急匆匆地带着军队赶来了。周幽王和褒姒一见诸侯们再次上当,在望边楼上哈哈大笑起来。幽王说:“爱妃一笑,百媚俱生,这都是虢石父的功劳!”遂以千金赏虢石父。“千金买笑”的典故就出自这里。就这样,周幽王反复点燃烽火,玩火自焚,直到再也没有一位诸侯再上当为止。
    平王东迁
    申侯在回去的路上,就上书责备幽王弃皇后、废太子、宠褒姒、烽火戏诸侯四件事情。虢石父奏报说:“申侯打算与太子宜臼谋反,因此故意挑剔大王的毛病。”幽王说:“那怎么办呢?”虢石父又献上一计:“唯今之计,只有赶快发兵讨伐他,才可能免除后患!”于是,幽王发兵讨伐申国。申侯大惊,召见臣下商议道:“我们申国国小兵微,怎么能够抵御周王的军队呢?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大夫吕章说:“我们的国家危在旦夕,只有求助犬戎、西夷,您赶快写信给犬戎,请求他们出兵讨伐无道的幽王,这样就可以避免一场灾祸!”申侯依计而行,犬戎遂发兵五万,将镐京围得水泄不通。
    幽王见此情景,大惊失色,对虢石父叫道:“速燃烽火!速燃烽火!”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晚上火光冲天,但是,却没有一兵一卒前来援救。因为前几次被烽火所戏弄的诸侯已经聪明了,他们再也不想做博取美人一笑的笑料了。在无人援救的情况下,镐京陷落。犬戎在城中放火焚烧宫室,西周积累的货物宝器,全被犬戎掳去。幽王也在骊山下被杀,褒姒被犬戎掳去,下落不明。
    不久,各地诸侯才知道,原来犬戎真的打进镐京了。于是,他们纷纷带着大队人马前来镐京救援。诸侯们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宜臼为天子,也就是周平王,然后就回各自的封国了。
    没想到这些诸侯们前脚一走,犬戎后脚就又进来了,而且是经常进犯。当时,京师宫殿被焚毁,国库亏空,而且西边的很多土地都被犬戎占去了,边境烽火也是连年不息。于是,平王就与群臣商议迁都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周公反对道:“不好!洛邑虽然居于天下之中,但是四面受敌;而镐京呢,左边有崤山、函谷关,右边有陇国、蜀国,而且沃野千里,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天府之国。现在,大王如果要舍弃镐京,迁都到洛邑,臣认为不可!”平王没有听取周公的谏议,把都城迁到了洛邑。平王东迁,并没有迁徙丰、镐二京的百姓,因此在洛邑建国的时候,只能依靠诸侯的力量,从此落入了诸侯的掌控之中。诸侯们各霸一方,展开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残杀。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如今已被当做笑话。事实上,西周受到了申侯和犬戎的进攻,诸侯没有前来救援,并非由于幽王曾经“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近乎小说,并非完全可信。真正的原因是,当时的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周天子已经无法控制各个诸侯国,所以诸侯们才敢按兵不动,保持实力,坐观成败。当时,不仅在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如齐、鲁、燕等都已经发展壮大。加之,由于血缘关系越来越远,他们也想摆脱周王室的控制,开始离心离德。比如,在周宣王时期才建立的申国,还是周王室的亲戚,如今却带头反对周王。此时,周王室的力量,已经下降到和一个中小诸侯国的力量差不多了。在这种形势下,即使幽王把烽火燃烧的多旺,都已经无济于事了。这个离奇曲折的故事,虽然有许多不能相信的地方,但是它所反应的幽王求援、诸侯不救的情况,却是符合历史史实的。
    西周的灭亡,从根本上说,并不是由于褒姒,甚至不是由于幽王个人,而是当时的周王朝统治已经腐朽不堪,生产关系已
    经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此时,铁制工具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使得西周末年农作物的产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奴隶对于“私田”上的劳动增加了兴趣,因而出现了“公田”荒芜的现象,井田制遭到破坏。幽王时期很多贵族破产流落,富有的庶民(主要是商人)及新兴地主穿贵族衣服,在朝廷做官。当时,奴隶的数量已经很少,农奴的数量扩大,奴隶主不得不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耕种,然后按照一定的数额收取田租,这样就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封建性质的生产关系。与封建性质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也必然是封建性质的政权,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也。而周幽王仍然用奴隶制的方式进行统治,因而充当了奴隶制度的殉葬者,实属历史的必然。

    轰然倒塌:秦朝覆亡真相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人物,秦朝也是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朝代。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大国,不管豪强公开割据或外族侵入建立政权,最后总是还原为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国家。皇帝是秦始皇新创的名词,一个皇帝在历史上的评价如何,只能依据其表现来评判。秦始皇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从死后到现在,经受了历代多少文人的各种不同的评点,如贾谊的责难、章炳麟和萧一山的恭维、顾颉刚和郭沫若的批判等等。尽管始皇是个暴君,但是,他所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假使我们撇开嬴政的个性与作为,撇开秦朝的短暂而亡不说,单说中国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在西方的耶酥基督尚未诞生前约两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统一为常情,分裂为变态(纵使长期分裂,人心仍趋向统一;即使是流亡的朝廷,仍以统一为终身志向),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秦始皇的功绩至巨至伟。后来延续2000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奠定了大一统的政治基础和心理基础,因此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千古一帝
    秦本是西方小国,几代人都前赴后继与戎狄战斗,逐渐强大起来。西周孝王曾封给养马人非子一块土地,地名秦(甘肃清水县),在戎狄间。宣王封非子曾孙秦仲做大夫。秦仲攻西戎战死,子孙都戮力攻戎,国势渐盛。秦仲孙秦襄公因为救幽王有功,又护送平王东迁洛邑,因此平王封襄公做诸侯,逐渐拥有了西周故地,成为西方强国。秦采用戎狄法律及文化,虽成西方大国,却被东方华夏诸侯所轻视,不让它参与盟会。秦君大多都是有作为的君主。秦文公设史官,定法律。德公建雍,秦穆公更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国君,他招揽天下贤士,起用谋臣百里奚,战胜晋国,扩地到黄河边上。又灭诸戎,开疆千里,成春秋霸主。秦孝公任用商鞅为相,先后两次主持变法。他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鼓励个体小家庭生产,发展封建经济;普遍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等。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促进了秦国社会的转型,加快了由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向统一的封建国家迈进的步伐。经过惠王、武王的苦心经营,到昭王时期,秦国实力已经大大超过了东方六国,为嬴政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始皇继续奉行“远交近攻”的既定策略,以重金收买关东六国权臣,离间其君臣关系。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10年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
    嬴政用武力吞并六国之后,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参照历代秦国的政治体制,重新建立了一套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嬴政认为,天下已经统一,过去的“帝”和“王”的称号却不统一,便下令臣下重新商量议定他的称号问题。有大臣说,远古时期有“天皇、地皇、泰皇”的传说,其中以“泰皇”为尊,故主张以“泰皇”来称呼他。听了大臣的意见,嬴政决定去掉“泰”,保留“皇”,再加上古代的“帝”号,合称为“皇帝”,以此显示自己功高三皇、德超五帝。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期盼嬴氏江山能够延续千秋万代。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秦始皇还创立了与皇帝的称号相一致的一些称谓制度。如皇帝自称用“朕”;表示至尊无二;皇帝所下的涉及制度的命称“制”,昭告臣民的令文称“诏”;皇帝的印专门用玉做成,叫做“玉玺”,而且只有皇帝的印才能叫做“玺”;皇帝的妻子称“皇后”,父亲称“太上皇”,母亲称“皇太后”。 这一称谓制度在此后千余年一直被沿用。
    秦始皇大权独揽,日理万机。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