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张之洞评传 >

第18部分

张之洞评传-第18部分

小说: 张之洞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年)之洞“奏称枪炮厂内分厂林立,厂各有名,非枪炮二字所能包括,请改名为湖北兵工厂。”①枪炮厂的建设、生产,费用浩大。“计支用购买枪炮各机械价银一百七十二万一千七百两;建筑厂屋,计银四十八万八千八百两;购买材料,计银五百二十三万两”②。其始常年经费约三十六七万两,其后增至八十余万”③。更严重的是,枪炮厂全部产品均由清政府无偿调拨,不能进入市场,没有贷款收入。如此资金周转更显捉襟见肘。之洞请求朝廷谕旨各省拨款嘱鄂代造军械,但未获效果,只得从土药正税及过境税、川盐淮盐厘金、米谷厘金等地方财政中拨用。还向官绅“劝捐”,如湖北黄冈在籍提督刘维桢曾捐银二十万两,充作枪炮厂设备费用。在资金周转困难时,还动用铁厂经费及织布局股金,以救燃眉之急。甚至不惜重息向外商瑞记洋行、高林洋行借款。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兵工厂共欠汉口华洋商款五百余万,至年终竟至无可归还,由善后局设法拨出二百余万发还商款,其支绌可见一斑。”④湖北枪炮厂虽然从创建投产时间上看,要晚于上海、南京、天津等地的其他洋务军工企业,但其设备、产品之先进,明显地后来居上。它生产的步枪“汉阳造”,直到本世纪中期,依然是中国主要步兵武器。张之洞的学生吴禄贞称该厂“植中国军械专厂之初基”①,是符合史实的。继之洞总督湖广的陈夔龙(1855—1944)到任后前往工厂视察,“目睹其制度宏阔,成效昭然,窃叹为各行省所未有。”他还在奏折中报告了湖北兵工厂的生产实绩:
  经升任督臣张之洞经营缔造,十有余年,逐渐扩充,规模卓著。综计自开机制造以来,共造成步、马快枪十一万余支,枪弹四千数百万颗,各种快炮七百四十余尊,前膛钢炮一百二十余尊,各种开花炮弹六十三万余颗,前膛炮弹六万余颗,枪、炮器具各种钢胚四十四万六千余磅,无烟枪、炮药二十七万余磅,硝镪水二百数十万磅。②与张之洞在鄂创办的其他官营企业一样,湖北枪炮厂在管理方面也屡出疵漏。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枪炮厂建成,一月后即发严重火灾,新建厂房、机器付之一炬,损失折银约三十万两,严重影响了中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的装备供应。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钢药厂又发生惨重的爆炸事故,在场的我国近代著名化工专家、二品衔直隶候补道徐建寅及官员、工匠共十四人,”同时轰毙,尸骸焦烂碎裂,收检不全,惨不忍睹。”
  (三)华中近代纺织工业之奠基——湖北布、纱、丝、麻四局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产业结构,个体手工经营的棉、麻、丝纺织业历史悠久。但是近代以来,它受到倾销而至、价廉物美的洋纱、洋布的强烈冲击,市场萎缩,前途堪虞。洋务运动为挽民族权利,开办了不少近代机器纺织企业,如左宗棠办兰州机器织呢局(光绪四年)、李鸿章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光绪八年)等。但在华中地区,截至张之洞督鄂,近代纺织工业尚为一片空白。
  光绪十五年(1889年)十月,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原订购的纺机亦移往湖北。他与接任两广总督的李瀚章商议,原作纺织厂资本的“闱姓”捐款同时全部拨调至鄂,作为粤、鄂两省合办织布官局的资本,赢利均分。后来李中途变卦,“以粤省用宏费绌,未肯全拨”,之洞提出只拨十六万两,作为广东股本投资,年息六厘。为弥补费用不足,之洞又将广东向山西善后局借款二十万两移拨至鄂,付年息九厘。同时还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十六万两。多方筹措,方凑足开厂费用。
  光绪十六年(1890年)底,湖北织布官局于武昌文昌门外破上兴工,两年后建成,装英国布机一千张、纱绽三万枚,雇工两千五百人。产品有原布、斜纹布、花布、面巾等,月产两千匹,每匹十丈。投放市场,销路很好,“甚合华人之用,通行各省,购取者争先恐后,以故货不停留,利源日广。”①光绪十九年至二十七年(1893—1901年),织布官局共产原色布三十三万另九百一十六匹,斜纹布一万一千七百八十五匹①。正如织布官局大门口之洞亲题的楹联:“布衣兴国,蓝缕开疆”,华中地区的机器纱织工业从此奠基,并在一定程度实现了“略分洋利”的目的。“自湖北设织布局以来,每年汉口一口进口之洋布,已较往年少来十四万匹。”②织布官局初见成效,之洞又筹建纺纱官局。他说:“北自营口,南至镇南关,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川楚等省或有不用洋布之区,更无不销洋纱之地。开源塞漏,断以此为大宗。”③他建纺纱局的目的有二,一是抵制洋纱,堵塞漏卮;二是为其他企业积累资金,“既能辅佐布局之不逮,兼可协助铁厂之需要。”④张之洞通过驻英公使薛福成,与英商谈判,用分期付款的方法订购纺纱机。英商同意先付四分之一货款,其余三年内付清,交货后六厘起息,机器两年内交货完毕。即便如此,之洞还是拿不出所需现银,他决定招集商股,以助官办。最后集得商股三十万两,官府拨款三十万两,作为购机开厂经费。之洞原计划建南、北两个纱厂,共装纱绽九万枚。北纱厂首先兴工,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建成投产,装绽五万,是为湖北纺纱官局。投产后不久,官、商即生龃龉。商人以为官权太重,提出异议。之洞以为“但欲官助商人之赀,而不欲官问商人所办之事,似此用款无定,成见难融,是官商合办之局诸多窒碍,自不能不另筹变通办法”,原商股三十万两,退还一半,另一半作为官方借款,年息八厘。纺纱官局开工后,经营情况不错,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一年即获利约五万金①。南纱厂原定装纱绽四万,但因财力不逮,无法兴工。这批纱绽后由张謇(1853—1926)接手,建成南通大生纱厂。
  湖北蚕桑业发达,但丝绸织造惯用土法,品质低劣。之洞以为“惟民间素未见机器缫丝之法,无从下手,亟应官开其端,民效其法。”②他派湖北候补道刘保林赴沪考察,并将鄂茧在沪试缫,结果十分满意。之洞遂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五日上《开设缫丝局片》,内称“(湖北)土性素亦产丝,而制造不精,销流不旺。”若仿沪、穗等地,“用机器缫丝者,较之人工所缫,其价值顿增至三倍,专售外洋,行销颇旺”。同年底,于武昌望山门外购地建厂,遴选“家道殷实,综核精明,久居上海,其家开设机器缫丝厂有年,且在汉口设有丝行,情形极为熟悉”的候选同知黄晋荃主持其事,官督商办。黄在上海筹商股两万两,官本八万两,以作开厂经费。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湖北缫丝局建成投产,“釜数二百另八,织工三百人,每日制出上等品三十斤,普通品十八九斤”③,“原料用湖北产、沔阳产最多,专用黄丝,其制品全部输于上海。”除布、纱、丝局外,之洞还于武昌平湖门外建湖北制麻局。他在奏稿中说:“查麻即系湖北土产宜可用机制之货,亟宜钦遵谕旨,在省城设立制麻专厂,官先筹款设局以为上倡,民再集股分办以为之继。”制麻局采用先进工艺,”由锅炉、引擎而去麻胶水,而纱麻为线,而织麻成布,各机层层接续”①。购德国织机,聘日本技师,“安厂安机,费时日五、六年,纳本金七十余万”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成投产,雇男女工四百五十余人。产品有麻纱、粗细麻布及麻袋。湖北制麻局虽然规模不大,但“为吾国机制麻业之滥觞”。③张之洞兴建的湖北布、纱、丝、麻四局,构成比较完整的近代纺织工业体系,这在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武汉之所以成为华中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之洞的首创之功,实不可没。前文提到,之洞建纺织厂的初衷之一是赢利以补铁厂、枪炮厂经费之短绌,“以湖北所设铁厂、枪炮厂、织布局自相挹注,此三厂联为一气,通盘筹划,……以后断不致再请部款”④。但实际情况是铁厂、枪炮厂亏蚀之巨,绝非四局赢余所能弥缝。“自相挹注”成了“自相拖累”。随着时日的迁延,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对外承担巨额赔款,对内被迫实行“新政”,民族私营企业的发展势头难以阻挡,而清廷自身也实在无力继续经营管理那么多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在这种政治经济形势下,湖北四局不得不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结束官办历史,由粤商韦应南招股承担,每年租银十万两,租期二十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由其父韦尚文接办,这便是武汉地区近代私营纺织行业的起始“应昌股分有限公司”。除以上钢铁、军工、纺织大型企业外,张之洞还兴办了一些中小型工厂,如白沙洲造纸厂、湖北针钉厂、武昌制革厂、湖北毡呢厂、湖北官砖厂。
  ④水野幸告:《汉口》,光绪三十四年六月。
  ①《张文襄公牍稿》卷十二。
  ②《庸庵尚书奏议》卷十。
  ③杨大金编:《现代中国实业志》上,第200页。
  ④《全集》,卷三十三,奏议三十三。
  ①“香”为香涛简称,指张之洞。张之洞号香涛。
  ②《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十二,光绪十六年正月初四日,致李瀚章。
  ①《全集》,卷三十五,奏议三十五,《保荐蔡锡勇片》。
  ②《全集》,卷二百三十五,电牍十四,致海署。
  ①《全集》,卷三十五,奏议三十五,《铁厂拟开两炉请饬广东借拨经费折》。
  ②《光绪朝东华录》十九年正月,戊申。
  ①《全集》,卷三十九,奏议三十九,《查覆煤铁枪炮各节并通盘筹画折》。
  ②《中国十大矿厂记》。
  ③中国史学会编:《洋务运动》(八),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62页。
  ①《东方杂志》1901年7月,第66页。
  ①叶景葵:《汉冶萍产生之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抄本。
  ②钟天纬致盛宣怀函,见《盛宣怀档案》。
  ③《汉冶萍产生之历史》。
  ①《时务日报》1898年6月11日。
  ②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湖北通志馆民国三十六年版,第30页。
  ③抄本《张之洞电稿》。
  ④抄本《张之洞电稿》,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陈宝箴致张之洞。
  ①许编《年谱》卷六。
  ②《全集》,四十四,奏议四十四。
  ③《全集》,一百,公牍十五,附盛道复禀。
  ④《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上册,第471页。
  ⑤《全集》,一百,公牍卷十五。
  ①《全集》,卷四十四,奏议四十四。
  ②《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下册,第796页。
  ③《汉冶萍产生之历史》。
  ①《全集》,卷二十五,奏议二十五。
  ②《全集》,卷一百三十四,电牍十三。
  ③④《全集》,卷一百三十五,电牍十四。
  ①张继煦:《张文襄公冶鄂记》,第25页。
  ②王家桢:《湖北兵工厂调查报告》,《湖南实业杂志》十一期,第30页,1913年。
  ③《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